与青人人文一起翻报纸第114期
阿赫玛托娃诗选根据英译本翻成中文遭质疑
【来源】新京报 2013年08月02日 09:00
点击阅读: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3_08/02/28188234_0.shtml
【摘录】 伊沙说他一共参考了阿赫玛托娃两个英译本诗集,并严格遵循英译本翻译,“我不会漏掉一个词,一个细节,有人可能觉得伊沙的翻译风格,就是大概了解意思之后,按照他自己的风格来创作,其实不是这样。”在伊沙看来,世界上著名的非英语写作诗人都有很好的英译本,翻译者完全可以选择相信这些英译本,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做到“信达雅”,“我的想法就是,如果英译本错了,我就认了。”
王家新认为读者愿意相信“直译的神话”,但从原文翻译并不能就获得天然性的权威,“比如一个辛波斯卡的译者,从波兰语直接翻译,里面的错误就很多,有一句诗译成了‘我喜欢写诗的笑话生于不写诗的笑话’,但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应该是‘我喜欢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王家新觉得有时从原文翻译过来的东西反而更让人失望,“关键还是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译者,不是说你懂俄文,就能担当起翻译阿赫玛托娃或者茨维塔耶娃诗歌的任务。”但王家新也强调,虽然转译是可行的道路,也要具体分辨,不可一概而论。
【小编评报】想起民国时期那些大文学家,他们并不是专业的翻译家但是翻译出来的作品至今仍然称得上是经典。在国内懂外语的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了解外国的途径就是靠翻译,翻译特别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通过其他语言间接翻译,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保留作品真实意图的同时使之翻译版更符合本国语言的表达。当今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翻译家的人是很稀缺的,我们需要真正的翻译人才来做中国了解外国的桥梁。伊沙根据英译本翻译的阿赫玛托娃诗选还需要读者来评判它的价值。
学者:“大学还是老的好”已是人们共识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网站2013年07月31日02:18
点击阅读:http://history.sohu.com/20130731/n382958782.shtml
【摘录】中国有现代大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也就百年的历史,但中国现代大学的水准,现在公认很高,不论是国立大学、教会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有非常优秀的学校,大学还是老的好,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好大学的标准,通常是由教授和学生来体现的,在老大学里,教授总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西南联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教授和学生对中西文化优长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是在自觉状态下完成的。一位联大的学生曾回忆说,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曾说,杨振声先生讲小说必称沈从文,讲戏剧必称丁西林。这话在国文课上只证实了一半,为什么联大国文课本中没有选沈从文的小说呢?
据说,当年讨论篇目时,规定过一个原则,凡是本校同仁的作品,一律不予入选,这么一来就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也没有机会在国文课本中露面了。(张源潜《大一生活杂忆》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3页)这看似小事,但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却是很博大的,这样的小事,我们今天的许多教授就不一定做得到。
【小编评报】提起民国时期的老大学我们总是心生向往,自由的治学求学氛围,各具特色的教授,一心一意的追求,反观当今的大学,行政化、体制化、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早已为人诟病,很多教授想的不是做学问而是如何成名,而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沦落到了找个好工作。我们不能说这些东西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汇聚文化凝聚精神的地方总应该与社会有些不同,学问是纯粹的,大学应该有它们的坚守而不应当沦为物质的囚徒。
美国宇航局研发曲率驱动 试将科幻变现实
【来源】新浪科技 2013-07-31 09:06
点击阅读: http://tech.gmw.cn/2013-07/31/content_8461626.htm
【摘录】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研人员们确信,他们可以将科幻世界中的技术变成现实,并证明曲率飞行是真正可能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将必须要打破,或者至少要扭曲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时空。
西赫表示:“40年前这就是星际迷航中的情节,柯克船长随时随地可以呼叫超时空传输。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接近将它变为现实,那是因为我们发展了先进的电池技术,我们发展了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触摸屏技术。”曲率推进技术一旦变成现实,人类的星际旅行,我们抵达其它遥远星系的时间,将由原来是几千几万年一下子缩短为只需要几个月。
【小编评报】是否想过有一天科幻作品中的技术会变成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之前我们不敢想象的东西都变成了现实,曲率驱动的研发更让我们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总爱迷信权威,这种固守传统的做法很明显不适应科技发展,而这一次科学家们敢于打破扭曲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时空实在让人佩服他们的勇气,科学需要挑战和创新。
小编/于晓婷
专题推荐:窃听风暴
揭露政府对普通公民个人生活的监控,在好莱坞电影里已经屡见不鲜。这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有前政府雇员站出来指控政府以反恐和国际利益为名,窃听监控公民的私隐信息,矛头直指美国。斯诺登,是捍卫公民权益的英雄,还是另有阴谋的间谍,未有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由香港开始揭发出的风暴,不会随着主角离开香港而就此结束。
斯诺登秘密走出莫斯科机场 被批准在俄避难一年
【来源】环球网2013-08-02
点击阅读: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8/4200032.html
【摘录】“他出来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昨晚向全世界插播了一则快讯:斯诺登终于走出莫斯科机场中转区,其律师证实,这名当下美国头号泄密者已获准在俄避难一年,并已离开蜗居一个多月的莫斯科机场,藏身在一安全之处。
“斯诺登已离开谢列梅捷沃机场去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我希望你们可以理解这一信息。由于他是这个星球上被追缉得最凶的人,他的藏身地不会对外公布,他未来的去处也将由他自己决定。”1日,面对十余家媒体的话筒,斯诺登在俄代表律师库切列纳公布“重大消息”——美国眼下头号“通缉犯”已获得在俄罗斯避难一年的许可,并已结束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长达一个多月的“禁闭”。
斯诺登离开机场入境俄罗斯(国际视点)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02日04:56
点击阅读: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802/c1002-22415983.html
【摘录】对于俄美关系是否会因此而雪上加霜,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副教授巴尔丹涅夫认为,斯诺登事件对俄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不会产生影响,双方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共同应对。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也认为,俄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不是斯诺登,在两国的合作中这件事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还表示,俄方一直希望能摆脱斯诺登,尽管移民局是作为一般避难申请处理斯诺登事件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特殊性。斯诺登在机场滞留时间越长,俄罗斯承受来自美方的压力就越大,而且奥巴马很可能因此不来俄罗斯。现在斯诺登已不在机场了,如果美方仍旧取消奥巴马访俄,那我们只能表示遗憾,但实质上俄美关系并不会因此恶化。
斯诺登再爆猛料 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曝光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08-01
点击阅读: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8-01/5108587.shtml
【摘录】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发布的文件资料显示,这项名为“Xkeyscore”的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网上信息”,可以“最大范围收集互联网数据”,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情报机构分析人员甚至可以通过“Xkeyscore”计划对个人的互联网活动进行“实时监控”。2012年“Xkeyscore”在1个月内存储的各类监控数据记录高达410亿条。
虽然美国法律要求在监控美国人时必须有相应的批准书,但“Xkeyscore”在技术上也可以监控任何美国人,分析人员即使没有批准书亦可获得相关数据。
资料也显示“Xkeyscore”计划已经协助美国情报机构抓捕了数百名恐怖嫌犯,但外界对如此大规模的监控计划仍感到非常担忧。
闾丘露薇专栏:公民抗命
【来源】外滩画报2013年06月30日
点击阅读:http://www.bundpic.com/2013/06/22469.shtml
【摘录】斯诺登这样的行为,对任何政府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一种犯罪,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判断就不会这样的一致,斯诺登并不是为了钱财向任何机构、政府或者个人出卖机密。是的,他的确违反了现有政府的法律,但是如果他不选择违法的话,那公众就不可能知道原来政府在做这样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算政府说合法,但却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有可能存在侵犯公民权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说,斯诺登违反了法律,但是他是在用公民抗命的方式,于是,斯诺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英雄。
公民抗命,是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故意触犯一些不合理的法例,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通过公众的呼应,来推动社会制度和法例的改变。60 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中,黑人大学生礼貌地进入那些不对黑人提供服务的餐厅、酒吧,入座后礼貌地提出要求服务,得不到回应就不离开,坐在那里看书、做功课。
他们在那里忍受围观和嘲笑,甚至被殴打和拘捕,因为他们违反了种族隔离的法令。但这样的“违法”正是运动参与者们的目标,他们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把监狱填满”。
【小编评报】斯诺登,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因为他揭露了美国的丑恶嘴脸,美国,这个最重视人权的国家,却在挖空心思窥探他国民众的隐私,窃取他国的机密。很多人把斯诺登视为英雄。然而斯诺登的这一行为能带来什么改变呢?这样的重磅新闻无疑是媒体的狂欢。美国的确颜面扫地,但会因此放弃这布置周密的监视计划吗?很显然不会。斯诺登的揭秘是出于内心的良知,他很清楚这种行为会带来多大灾难,可他还是这样做了。这无疑是理想主义的。美国宣称斯诺登是叛国者,而事实上,他仅仅是“叛政府”而“爱国”。按照斯诺登的说法,美国政府为了反恐的需要而对普通人进行监听的过程中显然涉嫌滥权,越过了法律的边界,侵犯了民众的隐私。然而事实上,不独美国政府这样干,全世界的政府都有可能这样干,有些国家比美国还要过分。斯诺顿挺身而出的意义不仅仅是揭露了美国政府的滥权,更在于向全世界敲响警钟: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民众隐私。我们需要探讨的,不是国家是不是应该监视他国的举动,而是国家在监视了他国的举动之后到底做了什么。为了防守自卫而监视是无可厚非的,为了恶意进攻而监视则有失原则,为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去监视则是令人敬佩的,很多人都怀疑美国是如此令人敬佩的国家,虽然美国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当然,不管美国是不是这样正义的国家,我们都希望存在如此正义的国家,她监视他国的举动完全不是为了一国之私,而是为了全世界。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听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感到自己的隐私收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需要民主,需要隐私,即使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民主,我们都希望不论哪个国家,都能够在民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小编/孙畹婷
【来源】新京报 2013年08月02日 09:00
点击阅读: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3_08/02/28188234_0.shtml
【摘录】 伊沙说他一共参考了阿赫玛托娃两个英译本诗集,并严格遵循英译本翻译,“我不会漏掉一个词,一个细节,有人可能觉得伊沙的翻译风格,就是大概了解意思之后,按照他自己的风格来创作,其实不是这样。”在伊沙看来,世界上著名的非英语写作诗人都有很好的英译本,翻译者完全可以选择相信这些英译本,他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做到“信达雅”,“我的想法就是,如果英译本错了,我就认了。”
王家新认为读者愿意相信“直译的神话”,但从原文翻译并不能就获得天然性的权威,“比如一个辛波斯卡的译者,从波兰语直接翻译,里面的错误就很多,有一句诗译成了‘我喜欢写诗的笑话生于不写诗的笑话’,但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应该是‘我喜欢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王家新觉得有时从原文翻译过来的东西反而更让人失望,“关键还是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译者,不是说你懂俄文,就能担当起翻译阿赫玛托娃或者茨维塔耶娃诗歌的任务。”但王家新也强调,虽然转译是可行的道路,也要具体分辨,不可一概而论。
【小编评报】想起民国时期那些大文学家,他们并不是专业的翻译家但是翻译出来的作品至今仍然称得上是经典。在国内懂外语的毕竟是少数,那么我们了解外国的途径就是靠翻译,翻译特别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通过其他语言间接翻译,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保留作品真实意图的同时使之翻译版更符合本国语言的表达。当今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翻译家的人是很稀缺的,我们需要真正的翻译人才来做中国了解外国的桥梁。伊沙根据英译本翻译的阿赫玛托娃诗选还需要读者来评判它的价值。
学者:“大学还是老的好”已是人们共识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网站2013年07月31日02:18
点击阅读:http://history.sohu.com/20130731/n382958782.shtml
【摘录】中国有现代大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也就百年的历史,但中国现代大学的水准,现在公认很高,不论是国立大学、教会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有非常优秀的学校,大学还是老的好,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好大学的标准,通常是由教授和学生来体现的,在老大学里,教授总是人们议论的话题。
西南联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于教授和学生对中西文化优长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是在自觉状态下完成的。一位联大的学生曾回忆说,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曾说,杨振声先生讲小说必称沈从文,讲戏剧必称丁西林。这话在国文课上只证实了一半,为什么联大国文课本中没有选沈从文的小说呢?
据说,当年讨论篇目时,规定过一个原则,凡是本校同仁的作品,一律不予入选,这么一来就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也没有机会在国文课本中露面了。(张源潜《大一生活杂忆》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63页)这看似小事,但它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却是很博大的,这样的小事,我们今天的许多教授就不一定做得到。
【小编评报】提起民国时期的老大学我们总是心生向往,自由的治学求学氛围,各具特色的教授,一心一意的追求,反观当今的大学,行政化、体制化、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早已为人诟病,很多教授想的不是做学问而是如何成名,而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沦落到了找个好工作。我们不能说这些东西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汇聚文化凝聚精神的地方总应该与社会有些不同,学问是纯粹的,大学应该有它们的坚守而不应当沦为物质的囚徒。
美国宇航局研发曲率驱动 试将科幻变现实
【来源】新浪科技 2013-07-31 09:06
点击阅读: http://tech.gmw.cn/2013-07/31/content_8461626.htm
【摘录】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研人员们确信,他们可以将科幻世界中的技术变成现实,并证明曲率飞行是真正可能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将必须要打破,或者至少要扭曲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时空。
西赫表示:“40年前这就是星际迷航中的情节,柯克船长随时随地可以呼叫超时空传输。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接近将它变为现实,那是因为我们发展了先进的电池技术,我们发展了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触摸屏技术。”曲率推进技术一旦变成现实,人类的星际旅行,我们抵达其它遥远星系的时间,将由原来是几千几万年一下子缩短为只需要几个月。
【小编评报】是否想过有一天科幻作品中的技术会变成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之前我们不敢想象的东西都变成了现实,曲率驱动的研发更让我们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总爱迷信权威,这种固守传统的做法很明显不适应科技发展,而这一次科学家们敢于打破扭曲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时空实在让人佩服他们的勇气,科学需要挑战和创新。
小编/于晓婷
专题推荐:窃听风暴
揭露政府对普通公民个人生活的监控,在好莱坞电影里已经屡见不鲜。这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有前政府雇员站出来指控政府以反恐和国际利益为名,窃听监控公民的私隐信息,矛头直指美国。斯诺登,是捍卫公民权益的英雄,还是另有阴谋的间谍,未有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由香港开始揭发出的风暴,不会随着主角离开香港而就此结束。
斯诺登秘密走出莫斯科机场 被批准在俄避难一年
【来源】环球网2013-08-02
点击阅读: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8/4200032.html
【摘录】“他出来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昨晚向全世界插播了一则快讯:斯诺登终于走出莫斯科机场中转区,其律师证实,这名当下美国头号泄密者已获准在俄避难一年,并已离开蜗居一个多月的莫斯科机场,藏身在一安全之处。
“斯诺登已离开谢列梅捷沃机场去了一个安全的地方,我希望你们可以理解这一信息。由于他是这个星球上被追缉得最凶的人,他的藏身地不会对外公布,他未来的去处也将由他自己决定。”1日,面对十余家媒体的话筒,斯诺登在俄代表律师库切列纳公布“重大消息”——美国眼下头号“通缉犯”已获得在俄罗斯避难一年的许可,并已结束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长达一个多月的“禁闭”。
斯诺登离开机场入境俄罗斯(国际视点)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02日04:56
点击阅读: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802/c1002-22415983.html
【摘录】对于俄美关系是否会因此而雪上加霜,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副教授巴尔丹涅夫认为,斯诺登事件对俄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不会产生影响,双方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共同应对。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也认为,俄美关系的主要问题不是斯诺登,在两国的合作中这件事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还表示,俄方一直希望能摆脱斯诺登,尽管移民局是作为一般避难申请处理斯诺登事件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特殊性。斯诺登在机场滞留时间越长,俄罗斯承受来自美方的压力就越大,而且奥巴马很可能因此不来俄罗斯。现在斯诺登已不在机场了,如果美方仍旧取消奥巴马访俄,那我们只能表示遗憾,但实质上俄美关系并不会因此恶化。
斯诺登再爆猛料 美国更大规模监控计划曝光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08-01
点击阅读: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8-01/5108587.shtml
【摘录】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发布的文件资料显示,这项名为“Xkeyscore”的监控计划“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网上信息”,可以“最大范围收集互联网数据”,内容包括电子邮件、网站信息、搜索和聊天记录等等。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情报机构分析人员甚至可以通过“Xkeyscore”计划对个人的互联网活动进行“实时监控”。2012年“Xkeyscore”在1个月内存储的各类监控数据记录高达410亿条。
虽然美国法律要求在监控美国人时必须有相应的批准书,但“Xkeyscore”在技术上也可以监控任何美国人,分析人员即使没有批准书亦可获得相关数据。
资料也显示“Xkeyscore”计划已经协助美国情报机构抓捕了数百名恐怖嫌犯,但外界对如此大规模的监控计划仍感到非常担忧。
闾丘露薇专栏:公民抗命
【来源】外滩画报2013年06月30日
点击阅读:http://www.bundpic.com/2013/06/22469.shtml
【摘录】斯诺登这样的行为,对任何政府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一种犯罪,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判断就不会这样的一致,斯诺登并不是为了钱财向任何机构、政府或者个人出卖机密。是的,他的确违反了现有政府的法律,但是如果他不选择违法的话,那公众就不可能知道原来政府在做这样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算政府说合法,但却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有可能存在侵犯公民权的情况。
从这个角度来说,斯诺登违反了法律,但是他是在用公民抗命的方式,于是,斯诺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英雄。
公民抗命,是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手段,故意触犯一些不合理的法例,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通过公众的呼应,来推动社会制度和法例的改变。60 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中,黑人大学生礼貌地进入那些不对黑人提供服务的餐厅、酒吧,入座后礼貌地提出要求服务,得不到回应就不离开,坐在那里看书、做功课。
他们在那里忍受围观和嘲笑,甚至被殴打和拘捕,因为他们违反了种族隔离的法令。但这样的“违法”正是运动参与者们的目标,他们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把监狱填满”。
【小编评报】斯诺登,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因为他揭露了美国的丑恶嘴脸,美国,这个最重视人权的国家,却在挖空心思窥探他国民众的隐私,窃取他国的机密。很多人把斯诺登视为英雄。然而斯诺登的这一行为能带来什么改变呢?这样的重磅新闻无疑是媒体的狂欢。美国的确颜面扫地,但会因此放弃这布置周密的监视计划吗?很显然不会。斯诺登的揭秘是出于内心的良知,他很清楚这种行为会带来多大灾难,可他还是这样做了。这无疑是理想主义的。美国宣称斯诺登是叛国者,而事实上,他仅仅是“叛政府”而“爱国”。按照斯诺登的说法,美国政府为了反恐的需要而对普通人进行监听的过程中显然涉嫌滥权,越过了法律的边界,侵犯了民众的隐私。然而事实上,不独美国政府这样干,全世界的政府都有可能这样干,有些国家比美国还要过分。斯诺顿挺身而出的意义不仅仅是揭露了美国政府的滥权,更在于向全世界敲响警钟: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民众隐私。我们需要探讨的,不是国家是不是应该监视他国的举动,而是国家在监视了他国的举动之后到底做了什么。为了防守自卫而监视是无可厚非的,为了恶意进攻而监视则有失原则,为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去监视则是令人敬佩的,很多人都怀疑美国是如此令人敬佩的国家,虽然美国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当然,不管美国是不是这样正义的国家,我们都希望存在如此正义的国家,她监视他国的举动完全不是为了一国之私,而是为了全世界。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听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感到自己的隐私收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需要民主,需要隐私,即使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民主,我们都希望不论哪个国家,都能够在民主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小编/孙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