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舜水上书德川光圀启奏书谈起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谈到了近世中国忽略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位为东渡扶桑的明朝遗臣朱瞬水,一位为蓄发隐居的王船山。称“瞬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专门赴水户瑞龙山拜谒过朱瞬水先生的墓地,李大钊在早稻田就读的时候,也专门撰文纪念这位赴东瀛授业的大儒。
朱舜水先生一生刚正清廉,忠贞不二,不屈权贵,多次举孝廉考进士,欲铲除奸党,报效朝廷,但因为晚明士风腐败,官场黑暗,得罪当地大员而出逃安南,后又因贼寇作乱,满清入关,而辗转于南明、台湾、安南、日本。时值江户幕府锁国时代,对东来的唐人已经有了明显的限制,但安东省庵等有识之士仍然看重了先生的才学,盛情挽留,瞬水先生终于留在了扶桑。
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忘反清复明之志,多次周转与南明、台湾郑氏与幕府之间,欲仿效唐郭子仪借回鹘兵讨贼之先例,向日本祈兵伐清,以收复中原,可惜当时正值满清励精图治之时,而多数的汉人们也在屠刀下屈服下来,台湾政权自郑成功之后也逐渐平庸,瞬水先生的复国大计赴之流水。但先生始终不忘中华道统,他以孔子“道不同,乘桴浮于海”为座右铭,在日本传道30余年,将大义名分之说广泛传播,影响了江户时代整个日本的学术界。特别是,他受到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重用,授业著述,开辟了水户儒学之先河。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日本的学界,而且在幕末时代,成为倒幕勤王的一大旗帜,为倒幕志士所用。
先生同样关注民生,将明代灭亡之原因归结为士大夫咎由自取,称木必朽而后蛀虫生,强烈批判明末腐败的官场。在赴日本成为德川光圀之师后,仍然不忘教诲水户藩诸位体恤民情、民生。这里列举他上书一事加以说明
前月十七八日,儒臣吉弘元常以十五日飞报留王仪事,谕知。遂及住居之所,云上公(德川光圀)意,欲以梶间孙兵卫房屋与住。之谕即时辞之,仍恐元常之未能详悉,故敢再渎。
昔宋相子罕之宅,南邻之墙拥其前而弗直;西家之潦经其宫而弗止。楚使士伊池见之,问其故,曰:“南邻工人也,恃鞔而食三世矣,迁之责无所得食,故弗徙也。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止也。”齐景公以晏婴之居湫隘嚣尘,欲更其宅。晏婴固辞。及晏子使晋还,而景公毁其比邻,以广晏子之室。室已成矣,晏子拜谢君赐,立毁其宅,仍各给还其邻,而邻人咸复故居。
夫子罕、晏婴非真能贤也,而所为犹能如是。今孙兵卫住此有年矣,其人好洁,房屋比自葺理。虽未曾入其家,外观花卉果木,亦自修植。其家必有安土重迁之意,若一旦迁之别所,其心岂能无憾,但止于此相方,则怨尤生矣。
朱舜水先生与王仪皆为汉人,如果按照庸理来看,应该二者相护,况且孙兵卫只是水户藩一介藩士,更加对占其房屋住宿不存疑议。但是先生却引用了子罕、晏子让屋的典故,强调万民皆有安土重迁之意,如果肆意动迁,则会招惹民怨,以致后患。先生所深虑,也打动了水户藩群臣。
而今,中华大地官商勾结、沆瀣一气,四处动土拆迁,万千百姓居无定所,为政者却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携数百黑衣城管,动用机车铁轮,强拆民居,民怨载道赴京上访,当局却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只怕江山难保,中原陆沉之日,指日可待。
始皇之世,收天下之兵筑以金人十二,焚书坑儒,以严刑酷法让百姓俯首,然而始皇殁后,四处举戈而起,先是陈胜吴广举兵,后有刘邦项羽相继,亡秦者,非六国诸侯,非儒生谋臣,而在于不施行仁义。
孟子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历代百姓只求安居乐业,但历代当权者却连基本的生存要求都苛刻地剥夺,尽管暴力流血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但在这样的土壤和文化当中,几时能够摆脱这种怪圈呢。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专门赴水户瑞龙山拜谒过朱瞬水先生的墓地,李大钊在早稻田就读的时候,也专门撰文纪念这位赴东瀛授业的大儒。
朱舜水先生一生刚正清廉,忠贞不二,不屈权贵,多次举孝廉考进士,欲铲除奸党,报效朝廷,但因为晚明士风腐败,官场黑暗,得罪当地大员而出逃安南,后又因贼寇作乱,满清入关,而辗转于南明、台湾、安南、日本。时值江户幕府锁国时代,对东来的唐人已经有了明显的限制,但安东省庵等有识之士仍然看重了先生的才学,盛情挽留,瞬水先生终于留在了扶桑。
尽管如此,他仍然不忘反清复明之志,多次周转与南明、台湾郑氏与幕府之间,欲仿效唐郭子仪借回鹘兵讨贼之先例,向日本祈兵伐清,以收复中原,可惜当时正值满清励精图治之时,而多数的汉人们也在屠刀下屈服下来,台湾政权自郑成功之后也逐渐平庸,瞬水先生的复国大计赴之流水。但先生始终不忘中华道统,他以孔子“道不同,乘桴浮于海”为座右铭,在日本传道30余年,将大义名分之说广泛传播,影响了江户时代整个日本的学术界。特别是,他受到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重用,授业著述,开辟了水户儒学之先河。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日本的学界,而且在幕末时代,成为倒幕勤王的一大旗帜,为倒幕志士所用。
先生同样关注民生,将明代灭亡之原因归结为士大夫咎由自取,称木必朽而后蛀虫生,强烈批判明末腐败的官场。在赴日本成为德川光圀之师后,仍然不忘教诲水户藩诸位体恤民情、民生。这里列举他上书一事加以说明
前月十七八日,儒臣吉弘元常以十五日飞报留王仪事,谕知。遂及住居之所,云上公(德川光圀)意,欲以梶间孙兵卫房屋与住。之谕即时辞之,仍恐元常之未能详悉,故敢再渎。
昔宋相子罕之宅,南邻之墙拥其前而弗直;西家之潦经其宫而弗止。楚使士伊池见之,问其故,曰:“南邻工人也,恃鞔而食三世矣,迁之责无所得食,故弗徙也。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止也。”齐景公以晏婴之居湫隘嚣尘,欲更其宅。晏婴固辞。及晏子使晋还,而景公毁其比邻,以广晏子之室。室已成矣,晏子拜谢君赐,立毁其宅,仍各给还其邻,而邻人咸复故居。
夫子罕、晏婴非真能贤也,而所为犹能如是。今孙兵卫住此有年矣,其人好洁,房屋比自葺理。虽未曾入其家,外观花卉果木,亦自修植。其家必有安土重迁之意,若一旦迁之别所,其心岂能无憾,但止于此相方,则怨尤生矣。
朱舜水先生与王仪皆为汉人,如果按照庸理来看,应该二者相护,况且孙兵卫只是水户藩一介藩士,更加对占其房屋住宿不存疑议。但是先生却引用了子罕、晏子让屋的典故,强调万民皆有安土重迁之意,如果肆意动迁,则会招惹民怨,以致后患。先生所深虑,也打动了水户藩群臣。
![]() |
舜水先生的长眠之处 |
![]() |
瑞龙山 |
而今,中华大地官商勾结、沆瀣一气,四处动土拆迁,万千百姓居无定所,为政者却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携数百黑衣城管,动用机车铁轮,强拆民居,民怨载道赴京上访,当局却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只怕江山难保,中原陆沉之日,指日可待。
始皇之世,收天下之兵筑以金人十二,焚书坑儒,以严刑酷法让百姓俯首,然而始皇殁后,四处举戈而起,先是陈胜吴广举兵,后有刘邦项羽相继,亡秦者,非六国诸侯,非儒生谋臣,而在于不施行仁义。
孟子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历代百姓只求安居乐业,但历代当权者却连基本的生存要求都苛刻地剥夺,尽管暴力流血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但在这样的土壤和文化当中,几时能够摆脱这种怪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