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书店
不知道你注意过没,全国各地对陌生人的称呼都不一样,有些还挺有趣的。现在不同于以前,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见人就喊“同志”可显得太滑稽了。在北京,要问路或者打出租,一般都喊“师傅”,北方大部分地区通用。也有例外的,青岛就管年轻男子叫“小哥儿”,用青岛话那种拐着弯的腔调说出来,特别来劲;天津人管女的都叫“姐姐”,甭管您是二十五,还是五十二;最有意思的是景阳冈,碰见年长的男人千万不可叫“大哥”,小心人家揍你,须得称“二哥”才好。为什么?想想在此地打虎的“二哥”和他同样闻名的“大哥”就明白了。
在我的老家济南,人们互称“老师”,无论是商场售货员还是与陌生人问路,不知姓名的情况下需要称呼别人,都用这个词。比如“老师,麻烦您让让”,“老师,请问到英雄山怎么走?”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算是孔孟之乡的一大特色了。
小时候我住在家属院里,出了院儿门有一方窄窄的马路,两旁有蒸馒头的,卖副食的,打酱油的,磨芝麻酱的,卤凤爪的,开杂货铺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周围居民的生活全仰仗这条街道。这条路上的“老师”数不胜数,却有一个最让人难忘,那就是租书店的费老师。
现在应该是没有租书店这种玩意儿了吧,我小时候可真流行。说它是租书店,倒不如说是个租书铺子,里里外外也就七八平米的地方,从地板到天花板,每一面墙都堆满了书,要是同时站进三个人,转身都困难。那时候网络还不普及,想要读点消遣文学,非得到这儿来不可。最流行的当然是金庸和琼瑶,全套几十本齐齐整整地码在一块儿,看着就让人心醉。还有仿金庸和琼瑶的书,一水儿的古典美人封面,题目起得也毫无新意,什么《九阴九阳》《红泪萧琴》等等,书脊上赫然写着“金庸新著”四个大字,知道的是起了个笔名叫“金庸新”,不知道的还真以为金庸写了一本什么新书呢。现在想想,可气中居然有些怀念。
费老师是什么时候开的这个租书铺子,我不知道,好像打我一出生它就在那儿似的,任凭周围的风水怎么转,它从来没变过。除了租书,它还兼具报刊亭的作用,门口一扇小小的铁丝,夹满了当月的常见杂志,读者,故事会等等。租书店没有柜台,只有两张矮矮的方凳,一个小小的钱盒子,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租书人的姓名,所借书目和日期。费老师坐在一张方凳上,垫着另一张凳子认真地记着,腰弯得很低。每到晚上,他就从书架后面变出一卷铺盖,睡在这铺天盖地的书中,像是漂在书海里的一艘小船。书里的人物会在他的梦里打架么?半夜会不会有书从天而降砸中他的脑袋?这些问题,恐怕我这辈子是得不到答案了。
说起费老师,他自己也像个方凳子似的,矮矮的,敦敦的,虽然戴一副近视镜片,却没有一点儿知识分子气,笑起来像个农民。他脾气好,我们小孩子没钱,在租书铺里看书看上一下午,他也不赶,天热还请我们吃两毛一根的糖水冰棍儿。我们院儿是大学家属院,里面都是真老师,比费老师不知有学问多少,可是在我们心里,没有一个人比得上费老师懂得多。来租书的多是家属院附近的青少年和打工仔,也有一个例外,是历史系杨老师的女儿杨芊芊,那时候刚19岁,是我们院儿里有名的美人儿。
杨芊芊个儿高,又瘦,跟费老师放到一块儿,简直像长丝瓜和短南瓜,他俩后来怎么好上的,至今是我们院儿最大的未解之谜。我只知道一开始,杨芊芊总是来租书,那双黑色搭扣小皮鞋走在石头台阶上,发出清脆的咔哒声,小时候的我觉得,那就是女性成年的声音吧。一对儿雪白纤细的脚踝踏进窄窄的租书铺里,整个小屋都被照亮了。我坐在租书铺地上,一阵花露水的香气飘来,杨芊芊就在我头顶上了,白花花的小腿逼得我无处可退,想站也站不起来。
她喜欢看小说,并且看得飞快,来者不拒,每次借上三四本,一个星期就还了回来。那段时间正是她要升入大学的假期,好像也闲得很慌,租书店的好书都被她借光了,我们小孩子颇有些愤愤。费老师平时话不多,对杨芊芊倒是格外关照。有一次我捧着一本书正看得起劲,杨芊芊来了,问有什么新书,费老师居然一把抢过我手里的,向她推荐了去。真气死我了。后来杨芊芊上了大学,虽在同一个市,住得却远了,再不大常来。
那年又到了暑假,租书店照例热闹了起来,济南的夏天特别热,费老师给书店装上了推拉门,又买了一台小小的空调,简直鸟枪换炮,租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有时候我路过租书店,明明想进去,却想到多半又借不到自己想看的,有些尴尬,就绕开了,远远看见费老师仍是坐在矮矮的方凳上,用力写着什么。书店里没有人,他到底在写什么呢?
没过多久我就知道了答案,他在写诗,因为竟有一些发表在了某某诗刊上,署名“二七诗人费祥中”。二七是我们这一地区的地名,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二七诗人到底是谁,找了一大圈,居然是租书店的费老师。家属院轰动了,大人们都说是学校的好氛围感染了周边居民,颇有些得意洋洋,面对费老师,又有些居高临下的意思。有人读了二七诗人的作品,酸不酸,甜不甜地来了一句:“按照他的受教育程度,写成这样确实不错。”不知道是在夸他,还是贬他。
那段时间我重新回到租书店,发现其中的书已经换了大半,武侠和言情小说少了,多了些网络小说和外国书。费老师看见我来,热情地招呼我,夸我长高了。我发现他比以前添了许多文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发表了诗,我的心理作用。我看见杨芊芊就坐在这窄窄小书店的角落里,占据了两张方凳中的一张,安安静静地看着书,外面的人来来往往,她头也不抬,跟在自己家一样。待我选好了书,往本儿上登记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么小租书店居然有了会员卡,原价5毛一天的,办会员卡4毛。我笑了出来,理所当然地办了一张,以后也就来得更勤了。
比我更勤的是杨芊芊,大学生活改变了她,她变得更成熟了,身上那股清透伶俐的劲儿却没减少。以前穿的白色连衣裙换成了宝蓝色或藕荷色,头发也剪得齐肩,发梢卷起来,挺时髦的感觉。我与她虽然认识,却不很熟,差了五六岁,也没什么共同语言。只是每次我去费老师的租书店,总能看见她,有时站着,像是随便挑几本,就要走的样子,有时坐在凳子上,像是边看书边在等什么人,有些心不在焉。她老往小书店钻,我是没什么意见,她爸妈可有那么点儿说法,这说法传到了我妈耳朵里,就成了饭桌上的榨菜,专门就着馒头米饭,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据我妈讲,杨芊芊在大学谈了个男朋友,她爸不乐意,弄吹了,回家来跟父母大闹一场,现在连话都不说,白天不爱在家待着,只好天天往租书店跑。我顺口问,那她以前找的男朋友是什么样的?我妈说,谁知道,听说不是本地人,人又长得太帅,她爸妈挺不放心的。我听了心里直发笑,费老师倒是本地人,长得也不帅,不知道杨芊芊的父母看不看得上?
我不过就是随便一琢磨,谁知道成了现实,杨芊芊真把费老师当做男朋友领回家里去了。傻子都看得出来,她这是为了气她爸。费老师倒是一点儿也不嫌委屈,像模像样地提了两盒礼品去了杨家,不知道他是真傻,还是假傻。小孩儿们都等着看一场鸡飞狗跳的好戏,连饭都舍不得吃,耳朵直往人家门缝里钻。没想到鸡没飞,蛋却打了,费老师打的,他正在厨房炒鸡蛋呢。家属院的厨房都是向外开的,他在杨老师家炒菜,香气飘出来,全院儿人都闻得见。吃完饭,费老师在杨家待到晚上八点多才出来,据说是杨老师跟他讨论诗歌,临走时还拿了一袋水果。
这下可好,换杨芊芊不乐意了。原本就是她自己出的主意,到头来她自己却嫌丢人。她还有那么点埋怨费老师的意思,更多的却是埋怨自己不懂事,现在跟两边儿都没法交代。其实费老师怎么可能不知道杨芊芊是在拿自己做戏,只不过杨芊芊是假意,费老师是真情。而杨芊芊的父母呢,他们更加知道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善待费老师不过是为了配合她,把她那点儿话茬给噎住,又出于客套,不愿让家属院里的熟人看笑话罢了。
到了这步田地,杨芊芊索性躲着费老师,再不去租书店了,费老师倒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架势,三天两头往杨老师家跑,不是帮忙做饭,就是打扫屋子。一开始,杨老师一家还是嫌弃费老师文化水平低,不愿让他多来的,没想到费老师知道自己的短处,竟报了自考本科,成了和杨芊芊一样的大学生。没过几天,他还依靠自己开书店的便利,给杨老师弄来了好几本难得一见的好书。杨老师和杨师母越来越喜欢费老师,真把他当做女儿的男朋友一样对待,面对费老师,杨芊芊的脸色却总是不大好看。
一转眼又开学了,杨芊芊回到城市的另一头,费老师的租书铺依旧与家属院在一起,毫不起眼地隐藏在城市的这一头。那一年的冬天特别长,我记得雪已经下了好几场,杨芊芊还没有回来。费老师总是一个人,生着一小团炉火,坐在小小的租书店门口,有时认真看着手里的书,有时往门外望,好像在期待什么。杨芊芊虽然走了,费老师却依然每周末去杨老师家干半天活,一次也没落过。到了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杨芊芊终于回来了,由杨老师和杨师母两个人,在半夜领回来的,裹着厚厚的大衣,脸色苍白,形萧影枯,杨师母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时报就报道了济南市某大学女生被附近民工强奸的事件,虽然全部用了化名,好事的人还是立马联系到了杨芊芊身上。费老师听说杨芊芊回来了,火急火燎地去敲杨老师家的门。杨家大门紧闭,一点动静都没有,费老师在门口站了半晌,低着头走回了租书店。
那个冬天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就是杨芊芊的自杀。救护车开进了家属院,杨芊芊被七手八脚地抬出来,苍白得像一具蜡像,杨师母在后面哭得几乎喘不上气。费老师赶过来的时候,救护车已经开走了,他二话不说就往医院跑,这一去竟是好几天。
再后来,租书店经常关门,办了会员卡的书友们叫苦不迭,有时候开门也不过是半天,中午一过,又大门紧锁,直到天黑费老师才回来。生意越来越差,费老师一点也不在意,他每天忙着给杨芊芊煲汤,买书,隔天还要去杨老师家照顾师母。日子就这样过到开春,杨芊芊回来了,仍旧是被杨老师和师母领着,这一次后面却跟着拎东西的费老师。杨芊芊仍是不说话,眼神怯生生的,脸色却好了,红润了许多,费老师可累瘦了,以往敦实的身板,这会儿看起来竟有些瘦弱。费老师把东西放在杨老师家,又干起了活来,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大家看见费老师和杨老师一家待在一起,有说有笑,真的像一家人似的了。
那一年我们家搬出了家属院,我妈再也不能在饭桌上散播小道消息。等到过了几年我再回来的时候,租书铺子已经没有了,改成一间不大的化妆品店,亮晶晶香喷喷的,完全看不出租书店存在过的痕迹,不知道那么多书都到哪儿去了。听邻居小伙伴说,杨芊芊毕业去了附小工作,也成了杨老师,又听说她和费老师两个人已经结婚,还有了一个几岁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很想念那间小小的租书店,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想让它回来。
在我的老家济南,人们互称“老师”,无论是商场售货员还是与陌生人问路,不知姓名的情况下需要称呼别人,都用这个词。比如“老师,麻烦您让让”,“老师,请问到英雄山怎么走?”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算是孔孟之乡的一大特色了。
小时候我住在家属院里,出了院儿门有一方窄窄的马路,两旁有蒸馒头的,卖副食的,打酱油的,磨芝麻酱的,卤凤爪的,开杂货铺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周围居民的生活全仰仗这条街道。这条路上的“老师”数不胜数,却有一个最让人难忘,那就是租书店的费老师。
现在应该是没有租书店这种玩意儿了吧,我小时候可真流行。说它是租书店,倒不如说是个租书铺子,里里外外也就七八平米的地方,从地板到天花板,每一面墙都堆满了书,要是同时站进三个人,转身都困难。那时候网络还不普及,想要读点消遣文学,非得到这儿来不可。最流行的当然是金庸和琼瑶,全套几十本齐齐整整地码在一块儿,看着就让人心醉。还有仿金庸和琼瑶的书,一水儿的古典美人封面,题目起得也毫无新意,什么《九阴九阳》《红泪萧琴》等等,书脊上赫然写着“金庸新著”四个大字,知道的是起了个笔名叫“金庸新”,不知道的还真以为金庸写了一本什么新书呢。现在想想,可气中居然有些怀念。
费老师是什么时候开的这个租书铺子,我不知道,好像打我一出生它就在那儿似的,任凭周围的风水怎么转,它从来没变过。除了租书,它还兼具报刊亭的作用,门口一扇小小的铁丝,夹满了当月的常见杂志,读者,故事会等等。租书店没有柜台,只有两张矮矮的方凳,一个小小的钱盒子,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租书人的姓名,所借书目和日期。费老师坐在一张方凳上,垫着另一张凳子认真地记着,腰弯得很低。每到晚上,他就从书架后面变出一卷铺盖,睡在这铺天盖地的书中,像是漂在书海里的一艘小船。书里的人物会在他的梦里打架么?半夜会不会有书从天而降砸中他的脑袋?这些问题,恐怕我这辈子是得不到答案了。
说起费老师,他自己也像个方凳子似的,矮矮的,敦敦的,虽然戴一副近视镜片,却没有一点儿知识分子气,笑起来像个农民。他脾气好,我们小孩子没钱,在租书铺里看书看上一下午,他也不赶,天热还请我们吃两毛一根的糖水冰棍儿。我们院儿是大学家属院,里面都是真老师,比费老师不知有学问多少,可是在我们心里,没有一个人比得上费老师懂得多。来租书的多是家属院附近的青少年和打工仔,也有一个例外,是历史系杨老师的女儿杨芊芊,那时候刚19岁,是我们院儿里有名的美人儿。
杨芊芊个儿高,又瘦,跟费老师放到一块儿,简直像长丝瓜和短南瓜,他俩后来怎么好上的,至今是我们院儿最大的未解之谜。我只知道一开始,杨芊芊总是来租书,那双黑色搭扣小皮鞋走在石头台阶上,发出清脆的咔哒声,小时候的我觉得,那就是女性成年的声音吧。一对儿雪白纤细的脚踝踏进窄窄的租书铺里,整个小屋都被照亮了。我坐在租书铺地上,一阵花露水的香气飘来,杨芊芊就在我头顶上了,白花花的小腿逼得我无处可退,想站也站不起来。
她喜欢看小说,并且看得飞快,来者不拒,每次借上三四本,一个星期就还了回来。那段时间正是她要升入大学的假期,好像也闲得很慌,租书店的好书都被她借光了,我们小孩子颇有些愤愤。费老师平时话不多,对杨芊芊倒是格外关照。有一次我捧着一本书正看得起劲,杨芊芊来了,问有什么新书,费老师居然一把抢过我手里的,向她推荐了去。真气死我了。后来杨芊芊上了大学,虽在同一个市,住得却远了,再不大常来。
那年又到了暑假,租书店照例热闹了起来,济南的夏天特别热,费老师给书店装上了推拉门,又买了一台小小的空调,简直鸟枪换炮,租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有时候我路过租书店,明明想进去,却想到多半又借不到自己想看的,有些尴尬,就绕开了,远远看见费老师仍是坐在矮矮的方凳上,用力写着什么。书店里没有人,他到底在写什么呢?
没过多久我就知道了答案,他在写诗,因为竟有一些发表在了某某诗刊上,署名“二七诗人费祥中”。二七是我们这一地区的地名,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二七诗人到底是谁,找了一大圈,居然是租书店的费老师。家属院轰动了,大人们都说是学校的好氛围感染了周边居民,颇有些得意洋洋,面对费老师,又有些居高临下的意思。有人读了二七诗人的作品,酸不酸,甜不甜地来了一句:“按照他的受教育程度,写成这样确实不错。”不知道是在夸他,还是贬他。
那段时间我重新回到租书店,发现其中的书已经换了大半,武侠和言情小说少了,多了些网络小说和外国书。费老师看见我来,热情地招呼我,夸我长高了。我发现他比以前添了许多文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发表了诗,我的心理作用。我看见杨芊芊就坐在这窄窄小书店的角落里,占据了两张方凳中的一张,安安静静地看着书,外面的人来来往往,她头也不抬,跟在自己家一样。待我选好了书,往本儿上登记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么小租书店居然有了会员卡,原价5毛一天的,办会员卡4毛。我笑了出来,理所当然地办了一张,以后也就来得更勤了。
比我更勤的是杨芊芊,大学生活改变了她,她变得更成熟了,身上那股清透伶俐的劲儿却没减少。以前穿的白色连衣裙换成了宝蓝色或藕荷色,头发也剪得齐肩,发梢卷起来,挺时髦的感觉。我与她虽然认识,却不很熟,差了五六岁,也没什么共同语言。只是每次我去费老师的租书店,总能看见她,有时站着,像是随便挑几本,就要走的样子,有时坐在凳子上,像是边看书边在等什么人,有些心不在焉。她老往小书店钻,我是没什么意见,她爸妈可有那么点儿说法,这说法传到了我妈耳朵里,就成了饭桌上的榨菜,专门就着馒头米饭,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据我妈讲,杨芊芊在大学谈了个男朋友,她爸不乐意,弄吹了,回家来跟父母大闹一场,现在连话都不说,白天不爱在家待着,只好天天往租书店跑。我顺口问,那她以前找的男朋友是什么样的?我妈说,谁知道,听说不是本地人,人又长得太帅,她爸妈挺不放心的。我听了心里直发笑,费老师倒是本地人,长得也不帅,不知道杨芊芊的父母看不看得上?
我不过就是随便一琢磨,谁知道成了现实,杨芊芊真把费老师当做男朋友领回家里去了。傻子都看得出来,她这是为了气她爸。费老师倒是一点儿也不嫌委屈,像模像样地提了两盒礼品去了杨家,不知道他是真傻,还是假傻。小孩儿们都等着看一场鸡飞狗跳的好戏,连饭都舍不得吃,耳朵直往人家门缝里钻。没想到鸡没飞,蛋却打了,费老师打的,他正在厨房炒鸡蛋呢。家属院的厨房都是向外开的,他在杨老师家炒菜,香气飘出来,全院儿人都闻得见。吃完饭,费老师在杨家待到晚上八点多才出来,据说是杨老师跟他讨论诗歌,临走时还拿了一袋水果。
这下可好,换杨芊芊不乐意了。原本就是她自己出的主意,到头来她自己却嫌丢人。她还有那么点埋怨费老师的意思,更多的却是埋怨自己不懂事,现在跟两边儿都没法交代。其实费老师怎么可能不知道杨芊芊是在拿自己做戏,只不过杨芊芊是假意,费老师是真情。而杨芊芊的父母呢,他们更加知道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善待费老师不过是为了配合她,把她那点儿话茬给噎住,又出于客套,不愿让家属院里的熟人看笑话罢了。
到了这步田地,杨芊芊索性躲着费老师,再不去租书店了,费老师倒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架势,三天两头往杨老师家跑,不是帮忙做饭,就是打扫屋子。一开始,杨老师一家还是嫌弃费老师文化水平低,不愿让他多来的,没想到费老师知道自己的短处,竟报了自考本科,成了和杨芊芊一样的大学生。没过几天,他还依靠自己开书店的便利,给杨老师弄来了好几本难得一见的好书。杨老师和杨师母越来越喜欢费老师,真把他当做女儿的男朋友一样对待,面对费老师,杨芊芊的脸色却总是不大好看。
一转眼又开学了,杨芊芊回到城市的另一头,费老师的租书铺依旧与家属院在一起,毫不起眼地隐藏在城市的这一头。那一年的冬天特别长,我记得雪已经下了好几场,杨芊芊还没有回来。费老师总是一个人,生着一小团炉火,坐在小小的租书店门口,有时认真看着手里的书,有时往门外望,好像在期待什么。杨芊芊虽然走了,费老师却依然每周末去杨老师家干半天活,一次也没落过。到了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杨芊芊终于回来了,由杨老师和杨师母两个人,在半夜领回来的,裹着厚厚的大衣,脸色苍白,形萧影枯,杨师母眼睛红红的,像是哭过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时报就报道了济南市某大学女生被附近民工强奸的事件,虽然全部用了化名,好事的人还是立马联系到了杨芊芊身上。费老师听说杨芊芊回来了,火急火燎地去敲杨老师家的门。杨家大门紧闭,一点动静都没有,费老师在门口站了半晌,低着头走回了租书店。
那个冬天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就是杨芊芊的自杀。救护车开进了家属院,杨芊芊被七手八脚地抬出来,苍白得像一具蜡像,杨师母在后面哭得几乎喘不上气。费老师赶过来的时候,救护车已经开走了,他二话不说就往医院跑,这一去竟是好几天。
再后来,租书店经常关门,办了会员卡的书友们叫苦不迭,有时候开门也不过是半天,中午一过,又大门紧锁,直到天黑费老师才回来。生意越来越差,费老师一点也不在意,他每天忙着给杨芊芊煲汤,买书,隔天还要去杨老师家照顾师母。日子就这样过到开春,杨芊芊回来了,仍旧是被杨老师和师母领着,这一次后面却跟着拎东西的费老师。杨芊芊仍是不说话,眼神怯生生的,脸色却好了,红润了许多,费老师可累瘦了,以往敦实的身板,这会儿看起来竟有些瘦弱。费老师把东西放在杨老师家,又干起了活来,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大家看见费老师和杨老师一家待在一起,有说有笑,真的像一家人似的了。
那一年我们家搬出了家属院,我妈再也不能在饭桌上散播小道消息。等到过了几年我再回来的时候,租书铺子已经没有了,改成一间不大的化妆品店,亮晶晶香喷喷的,完全看不出租书店存在过的痕迹,不知道那么多书都到哪儿去了。听邻居小伙伴说,杨芊芊毕业去了附小工作,也成了杨老师,又听说她和费老师两个人已经结婚,还有了一个几岁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很想念那间小小的租书店,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想让它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