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造园艺术 读书笔记
《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目录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第二篇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第三篇 法国的造园艺术
第四篇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第五篇 英国的造园艺术
第六篇 伊斯兰国家的造园艺术
第七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第八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史料补遗
本书是由作者的几篇长文汇集而成,主要完成于文革时期,其中第七篇是最早写成的。第一篇可以看作整本书的思想概括和提纲,统领全书,后续几篇按照不同园林类型分别进行详细论述。本笔记重点梳理第一篇内容,作为了解造园艺术的宏观把握,每种园林具体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渊源可以分别详细阅读相关篇章。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1. 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是一处最佳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P2)
凡理想都有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造园艺术的变化,就并非仅仅决定于对自然美的不同认识,而且主要不决定于自然美的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憧憬。
所以,有人说,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造园艺术里,园林比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更典型地映照出那个”朕即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历来也公认,只有见到它乡间的园林风光,才能了解它1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飞黄腾达。在被《古兰经》当做”天国“蓝本的伊斯兰国家园林里,分明可以见到阿拉伯人在干旱荒瘠的沙漠里游牧生活的艰辛,和由此而来的对富足、慵懒生活的羡慕。中国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他们坐在亭榭里听橹声、赏荷风,哪里只是一种淡泊之极的逸兴?宁愿在繁华的苏扬歌吹之地封闭在搞搞的围墙里,这就透出了所谓的田园之乐的真意。那些小小的园林里,回荡着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进退和荣辱、苦闷和追求、无奈和理想。
所以,不能只从自然美的审美关系去理解造园艺术。只有分析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园艺术。
(思考:古今中外造园风格的差异不仅仅是审美观的差异,而更多的是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想生活的差异。从这里发散来想,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不正是影响审美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吗?)
2.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们建造人工化的园林?(P4)
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明清以来,中国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高的粉墙。偶然在墙头可以见到一角山峰半截佛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就只好在园林里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典型化了的山水风光。心机纵然很巧,但局促闭塞,离自然的真趣毕竟是相去很远了。
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大都造在贵族的乡村庄园里,选的是风景最好的地方。在真山真水之间,当然没有必要在园林里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它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要把花园当做露天的起居场所;宽敞的空间方便作为意大利人喜爱的户外活动场所。第二,要把它当作建筑跟四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首先,意大利建筑是砖石造的,相当封闭、沉重。它不像中国江南建筑那样,用木料造,门窗虚敞,玲珑剔透,又便于进退曲折,化整为零,因而很容易跟花园互相穿插渗透,基本上没有二者之间的过渡问题。而沉重封闭的砖石建筑,即使添一列柱廊,也很难跟花园穿插渗透。其次,砖石建筑的几何性很强,跟自然形态的树木、山坡、溪流等到也不大协调。然而,使各部分协调统一,造成和谐的整体,却一直是欧洲人的审美理想。谢弗德和杰立柯说:“自然的不规则性可以是美丽而妥帖的,房屋的规则性也一样;但如果把这而这放在一起而没有折衷妥协,那么,二者的魅力就会因为尖锐的对比而衰失。”所以,“设计一座花园,最重要的就是推敲二者的关系。”在这二者之间就应当有一个过渡环节。园林史家格罗莫尔说,“这个过渡,就是它,叫做花园!“
3. 中欧面对自然的思维差异(P8)
欧洲人在自然面前采取的是积极的进取态度。他们不怕改造自然。朗特别墅的花园以水景为主,表现泉水出自岩洞,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一直泄入大海的全过程。但这一切都是在纵贯整个花园的笔直的轴线上进行的,是在整整齐齐的花岗石工程里进行的,就像一个可控的模拟实验。他们不怕把喷泉、水笛等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而且着重炫耀他们。格罗莫尔说:“人类创造的东西,如一所花园,一幢房屋,应该适应人的形象、人的尺度、人的创造手段和人的需要。”他把这叫做“人道主义”。意大利的花园,表现出对自然的步步逼近。
但是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却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步步退让。总多少有一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气息,甚至有点儿原始崇拜,仿佛人类的文明越少越好。这就显出老庄思想的影响来了。
老庄思想的影响,这跟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关系。中国的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君主集权下的官僚统治,地主阶级一般并不当权,他们的子弟惟一的发展道路是读书做官。但仕途凶险,他们不得不时时提防被挤出当权阶层,于是大多预留后路,一旦罢官,就以乐天知命的樵子渔夫自居,聊以自慰。园林就是为过那种失意之后,“与世无争”的“归田退隐”生活而建造的,免不了染上些个消极的情调。但因此也造成了园林的抒情风格。
意大利当时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制度,每个贵族在他的领地里都是世袭的当权派。他们在庄园里造园林别墅,为的是寻欢作乐。所以,在意大利的花园里,没有消极的色彩。相反,贵族们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倒是在花园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巴洛克时期,那些教会贵族已经失去了人文主义者优雅的文化气质,他们花园里那些机关水嬉之类,趣味就不免庸俗。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参观了巴洛克式的阿尔比别墅之后说,这座别墅使他了解了意大利贵族的真正性格:“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这座花园是那个长达两个世纪的社会的化石骷髅,那个色会把维护和炫耀自己的尊严作为最大的享受……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他不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他只把它们当作打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仆从;它们的存在只不过给他的活动当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如果要参与到这戏剧里来的话,它们必须人化,必须失去它们天然的形状和性格,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性’和荒僻的外貌,而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弄成像男男女女们聚会的地方:客厅、府邸里的大厅或者神气活现的殿堂。”
但在中国园林里,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性格,有它天然的形态。人们跟它们亲近,连一块石头都可以被尊称为“丈人”。不过,在江南私家园林里,近代的官僚豪绅和盐商们也打下了近似巴洛克式的烙印。总之,理想的集合体可能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不调和的因素,同样,园林的风格,不论中外,也都不是单纯的。它很像一枚水景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闪烁着的不同的虹彩。
4.中欧园林反映的政治和生活理想不同。(P9)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来的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李明,把中国的城市和园林跟法国的城市和园林对比之后,敏锐地发现:中国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花园却是曲曲折折的;相反,法国的城市是曲曲折折的,而花园却是方方正正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不同。
中国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反映着无所不在的君权和礼教的统治。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要想逃出这张罗网,自在地喘一口气,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
法国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状态的产物,是长期内战和混乱的见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争取国家统一,建立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体制。反映着他们的这种理想,花园就造得方方正正。
中国方正的城市和自然式的花园,法国曲折的城市和规整式的花园,清楚地说明,当时两国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想要摆脱的是什么,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5.主轴线的艺术(P12)
欧洲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古典主义者追求构图的统一性的审美习惯,园林大了,没有中心就显得散漫。另一方面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图也要分清主从。
凡尔赛宫的主轴线 北京圆明园九洲部分和颐和园前山建筑群的中轴线
主轴线是统率全局
法国主轴线发挥彻底的原因包括法国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受到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几何化,人工化,并不欣赏鲜花本身的美,欣赏植物编排的图案美。凡尔赛宫是“为了玩,不是为了美”。另一个原因是园林地形平坦。
而中国园林里,花草树木不但本身的形态和颜色是美的,她们还有性格、品德,丰富了中国园林 的抒情性,使得给园林题匾额、楹联、命名成为高雅富有诗意的韵事。
18世纪英国王家建筑师钱伯斯写到:”在中国,造园是种专门的职业,需要广博的才能,只有很少的人能达到化境“(见《东方造园艺术泛论》),能够欣赏这种园林的,其实也“只有很少的人”,它们很不宜于做通俗性的游览场所。
6. 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的浪漫主义(P17)中国造园艺术影响欧洲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不满足自然风致园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画意园。普赖斯“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论画意之美》)
法国卢梭提出“重新发现自然”,却在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英国最早成为最大的潮流,最彻底的改造了造园艺术。美的本质不在被认为是由简单的数或几何关系所确定的先验性的东西。人们不再喜爱炫弄人工、力量、权威和财富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唯理主义的僵硬艺术风格使人感到厌倦。
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文学艺术要求摆脱教条的束缚。
自然风致园不在像18世纪上半叶那样去模仿画家的一副作品,而是要有“步移景异”的一连串绘画构图。画面要能触动人的感情,要有诗意。法国人王致诚把中国的圆明园详细介绍到欧洲,圆明园的四十景图传到欧洲。用若干个景来构成园林,沿一条游览线观赏这些景,给景刻诗题名,直至“收集和剪裁自然的美”。中国的造园艺术对英国乃至欧洲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园林甚至叫做英中式园林,造有中国式的建筑物如塔、亭、桥。
(疑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熏陶的欧洲人,如何理解中式建筑的元素?塔亭桥等单个的元素在自然背景中形成的景致,是真的传递了中式的造园艺术吗?或者说这是人类艺术的共通吗?即使没有相关背景,作为人来说,对于自然的感受是共通的。)
阅读后记时发现作者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辩证思考很新颖。
第一,认为自然只有被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之后才是美的。充满了危险的、荒野而神秘莫测、不能养育人的自然,它不美。(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文革期间在江南洪荒未辟之地“战天斗地”,上山下乡的荒野自然不适合人类生活)
第二,中国园林的造成受到六朝士大夫的影响,作者发现这些士大夫标榜三点: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鄙视追名逐利;歌颂俭朴素约的读书生活,鄙视锦衣玉食;歌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鄙视随人俯仰;这三点即是所谓的“田园之乐”。然而对这些人追三代查档案,左连右挂,就发现他们标榜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有人是为了害怕,有人为了不得己,甚至还有人是为了沽名钓誉,好在将来做大官。
第三,作者认为对中国造园艺术污染最严重的是皇上们和盐商们,或者其他一些“豪绅乡宦”们,江南一带的清代私家园林里,北京的皇家园林里,这种污染着实教人厌恶。所以,作者认为,硬说中国古代园林什么都好,妙不可言,那也是言过其实。
(对于第三点的污染之说,作者没有详细解释,我也尚不能充分理解。一般而言,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精华和典范,如何是污染呢?留待以后深入了解。)
目录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第二篇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第三篇 法国的造园艺术
第四篇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义造园艺术
第五篇 英国的造园艺术
第六篇 伊斯兰国家的造园艺术
第七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第八篇 《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史料补遗
本书是由作者的几篇长文汇集而成,主要完成于文革时期,其中第七篇是最早写成的。第一篇可以看作整本书的思想概括和提纲,统领全书,后续几篇按照不同园林类型分别进行详细论述。本笔记重点梳理第一篇内容,作为了解造园艺术的宏观把握,每种园林具体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渊源可以分别详细阅读相关篇章。
第一篇 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1. 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是一处最佳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模型。(P2)
凡理想都有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造园艺术的变化,就并非仅仅决定于对自然美的不同认识,而且主要不决定于自然美的认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憧憬。
所以,有人说,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造园艺术里,园林比其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更典型地映照出那个”朕即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历来也公认,只有见到它乡间的园林风光,才能了解它1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飞黄腾达。在被《古兰经》当做”天国“蓝本的伊斯兰国家园林里,分明可以见到阿拉伯人在干旱荒瘠的沙漠里游牧生活的艰辛,和由此而来的对富足、慵懒生活的羡慕。中国私家园林所标榜的”归来“和”遂初“,其实是一种政治态度和相应的道德评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失意的士大夫们在山水之间又重新肯定了自己。他们坐在亭榭里听橹声、赏荷风,哪里只是一种淡泊之极的逸兴?宁愿在繁华的苏扬歌吹之地封闭在搞搞的围墙里,这就透出了所谓的田园之乐的真意。那些小小的园林里,回荡着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进退和荣辱、苦闷和追求、无奈和理想。
所以,不能只从自然美的审美关系去理解造园艺术。只有分析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园艺术。
(思考:古今中外造园风格的差异不仅仅是审美观的差异,而更多的是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想生活的差异。从这里发散来想,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不正是影响审美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吗?)
2.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们建造人工化的园林?(P4)
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园林里的自然,而是要从园林欣赏四外的广阔的大自然。
相反,明清以来,中国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高的粉墙。偶然在墙头可以见到一角山峰半截佛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美的渴望,就只好在园林里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典型化了的山水风光。心机纵然很巧,但局促闭塞,离自然的真趣毕竟是相去很远了。
意大利的别墅园林大都造在贵族的乡村庄园里,选的是风景最好的地方。在真山真水之间,当然没有必要在园林里象征性地模仿自然。它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要把花园当做露天的起居场所;宽敞的空间方便作为意大利人喜爱的户外活动场所。第二,要把它当作建筑跟四周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首先,意大利建筑是砖石造的,相当封闭、沉重。它不像中国江南建筑那样,用木料造,门窗虚敞,玲珑剔透,又便于进退曲折,化整为零,因而很容易跟花园互相穿插渗透,基本上没有二者之间的过渡问题。而沉重封闭的砖石建筑,即使添一列柱廊,也很难跟花园穿插渗透。其次,砖石建筑的几何性很强,跟自然形态的树木、山坡、溪流等到也不大协调。然而,使各部分协调统一,造成和谐的整体,却一直是欧洲人的审美理想。谢弗德和杰立柯说:“自然的不规则性可以是美丽而妥帖的,房屋的规则性也一样;但如果把这而这放在一起而没有折衷妥协,那么,二者的魅力就会因为尖锐的对比而衰失。”所以,“设计一座花园,最重要的就是推敲二者的关系。”在这二者之间就应当有一个过渡环节。园林史家格罗莫尔说,“这个过渡,就是它,叫做花园!“
3. 中欧面对自然的思维差异(P8)
欧洲人在自然面前采取的是积极的进取态度。他们不怕改造自然。朗特别墅的花园以水景为主,表现泉水出自岩洞,到形成急湍、瀑布、河、湖、一直泄入大海的全过程。但这一切都是在纵贯整个花园的笔直的轴线上进行的,是在整整齐齐的花岗石工程里进行的,就像一个可控的模拟实验。他们不怕把喷泉、水笛等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装在花园里,而且着重炫耀他们。格罗莫尔说:“人类创造的东西,如一所花园,一幢房屋,应该适应人的形象、人的尺度、人的创造手段和人的需要。”他把这叫做“人道主义”。意大利的花园,表现出对自然的步步逼近。
但是中国江南的私家园林,却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步步退让。总多少有一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气息,甚至有点儿原始崇拜,仿佛人类的文明越少越好。这就显出老庄思想的影响来了。
老庄思想的影响,这跟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关系。中国的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君主集权下的官僚统治,地主阶级一般并不当权,他们的子弟惟一的发展道路是读书做官。但仕途凶险,他们不得不时时提防被挤出当权阶层,于是大多预留后路,一旦罢官,就以乐天知命的樵子渔夫自居,聊以自慰。园林就是为过那种失意之后,“与世无争”的“归田退隐”生活而建造的,免不了染上些个消极的情调。但因此也造成了园林的抒情风格。
意大利当时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制度,每个贵族在他的领地里都是世袭的当权派。他们在庄园里造园林别墅,为的是寻欢作乐。所以,在意大利的花园里,没有消极的色彩。相反,贵族们的骄奢淫逸,颐指气使倒是在花园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巴洛克时期,那些教会贵族已经失去了人文主义者优雅的文化气质,他们花园里那些机关水嬉之类,趣味就不免庸俗。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参观了巴洛克式的阿尔比别墅之后说,这座别墅使他了解了意大利贵族的真正性格:“不许自然有自由;一切都矫揉造作。……这座花园是那个长达两个世纪的社会的化石骷髅,那个色会把维护和炫耀自己的尊严作为最大的享受……人对无生命的东西毫无兴趣:他不承认它们有灵魂和它们自己的美,他只把它们当作打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仆从;它们的存在只不过给他的活动当背景……树木、水、自然风光,如果要参与到这戏剧里来的话,它们必须人化,必须失去它们天然的形状和性格,失去它们的‘野性’、‘拘束性’和荒僻的外貌,而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弄成像男男女女们聚会的地方:客厅、府邸里的大厅或者神气活现的殿堂。”
但在中国园林里,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性格,有它天然的形态。人们跟它们亲近,连一块石头都可以被尊称为“丈人”。不过,在江南私家园林里,近代的官僚豪绅和盐商们也打下了近似巴洛克式的烙印。总之,理想的集合体可能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不调和的因素,同样,园林的风格,不论中外,也都不是单纯的。它很像一枚水景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闪烁着的不同的虹彩。
4.中欧园林反映的政治和生活理想不同。(P9)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来的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之一李明,把中国的城市和园林跟法国的城市和园林对比之后,敏锐地发现:中国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花园却是曲曲折折的;相反,法国的城市是曲曲折折的,而花园却是方方正正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不同。
中国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反映着无所不在的君权和礼教的统治。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要想逃出这张罗网,自在地喘一口气,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
法国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状态的产物,是长期内战和混乱的见证。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争取国家统一,建立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体制。反映着他们的这种理想,花园就造得方方正正。
中国方正的城市和自然式的花园,法国曲折的城市和规整式的花园,清楚地说明,当时两国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想要摆脱的是什么,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5.主轴线的艺术(P12)
欧洲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古典主义者追求构图的统一性的审美习惯,园林大了,没有中心就显得散漫。另一方面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图也要分清主从。
凡尔赛宫的主轴线 北京圆明园九洲部分和颐和园前山建筑群的中轴线
主轴线是统率全局
法国主轴线发挥彻底的原因包括法国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受到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几何化,人工化,并不欣赏鲜花本身的美,欣赏植物编排的图案美。凡尔赛宫是“为了玩,不是为了美”。另一个原因是园林地形平坦。
而中国园林里,花草树木不但本身的形态和颜色是美的,她们还有性格、品德,丰富了中国园林 的抒情性,使得给园林题匾额、楹联、命名成为高雅富有诗意的韵事。
18世纪英国王家建筑师钱伯斯写到:”在中国,造园是种专门的职业,需要广博的才能,只有很少的人能达到化境“(见《东方造园艺术泛论》),能够欣赏这种园林的,其实也“只有很少的人”,它们很不宜于做通俗性的游览场所。
6. 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的浪漫主义(P17)中国造园艺术影响欧洲
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不满足自然风致园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画意园。普赖斯“造园一定要造出这样的印象,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论画意之美》)
法国卢梭提出“重新发现自然”,却在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英国最早成为最大的潮流,最彻底的改造了造园艺术。美的本质不在被认为是由简单的数或几何关系所确定的先验性的东西。人们不再喜爱炫弄人工、力量、权威和财富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唯理主义的僵硬艺术风格使人感到厌倦。
歌颂自然,就是歌颂自由。自然风致园是自由的象征,文学艺术要求摆脱教条的束缚。
自然风致园不在像18世纪上半叶那样去模仿画家的一副作品,而是要有“步移景异”的一连串绘画构图。画面要能触动人的感情,要有诗意。法国人王致诚把中国的圆明园详细介绍到欧洲,圆明园的四十景图传到欧洲。用若干个景来构成园林,沿一条游览线观赏这些景,给景刻诗题名,直至“收集和剪裁自然的美”。中国的造园艺术对英国乃至欧洲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园林甚至叫做英中式园林,造有中国式的建筑物如塔、亭、桥。
(疑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熏陶的欧洲人,如何理解中式建筑的元素?塔亭桥等单个的元素在自然背景中形成的景致,是真的传递了中式的造园艺术吗?或者说这是人类艺术的共通吗?即使没有相关背景,作为人来说,对于自然的感受是共通的。)
阅读后记时发现作者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辩证思考很新颖。
第一,认为自然只有被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之后才是美的。充满了危险的、荒野而神秘莫测、不能养育人的自然,它不美。(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文革期间在江南洪荒未辟之地“战天斗地”,上山下乡的荒野自然不适合人类生活)
第二,中国园林的造成受到六朝士大夫的影响,作者发现这些士大夫标榜三点:歌颂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鄙视追名逐利;歌颂俭朴素约的读书生活,鄙视锦衣玉食;歌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鄙视随人俯仰;这三点即是所谓的“田园之乐”。然而对这些人追三代查档案,左连右挂,就发现他们标榜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有人是为了害怕,有人为了不得己,甚至还有人是为了沽名钓誉,好在将来做大官。
第三,作者认为对中国造园艺术污染最严重的是皇上们和盐商们,或者其他一些“豪绅乡宦”们,江南一带的清代私家园林里,北京的皇家园林里,这种污染着实教人厌恶。所以,作者认为,硬说中国古代园林什么都好,妙不可言,那也是言过其实。
(对于第三点的污染之说,作者没有详细解释,我也尚不能充分理解。一般而言,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精华和典范,如何是污染呢?留待以后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