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高中生开书单
让我给高中生开一份书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高中生学业很重,又必须照顾到高中生的智识水平。但也不能太浅薄,否则又失去了给高中生开书单的意义。我看了许多高中老师给他们的学生开的书单,要么是太难太厚,要么是太粗糙太浅薄。或者说他们开的书单没有考虑到学生智商上的梯度性,像是一个大杂烩一般拼凑起来,于是很不伦不类。事实上不仅给高中生开的书单如此,网上给大学生开的书单也如此。如果要给人开一个通识类的书单,却将《民主的细节》与《纯粹理性批判》不加甄别地开在一起,其实仅是开书单的人的炫智。我不是说开书单炫智不好,因为我开一份书单也是在炫智,我怎么能自己抽自己脸呢?但仅仅是炫智,却对读这份书单的人毫无裨益,那么就失却了开书单的本意。
我回顾我高中三年,因兴趣智力精力的不同,各种人阅读的重心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拼命读书除了起点中文网的小说就看不进去其他书然后去了蓝翔技校,而有些人每天不上课到处找人谈卡尔·波普尔或者卡西尔,之后去了清华北大。鉴于各种因素,尤其是智力上的差距,如果是我在开书单的话,会将学生划成三个梯队,前一个梯队没必要读后一个梯队的书,后一个梯队的书必须看前一梯队的书。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我只会给学生开人文类和社科类的书籍,理工类艺术类书籍我不考虑。
就智力梯队来说,第一梯队我希望能丰富其知识面,陶冶其情操,供其在高中应试考试时显得见解不凡,在与异性交际的时候增加谈资。文学类书籍我主要推荐文笔不一定优美但比较薄,并且在文学史中会被经常提到的著作。社科类我尝试开很薄,除非特殊情况大概一两百来页但文笔优美,能让智商正常的学生读得进去的书籍,比如穆勒的《论自由》、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等。
第二梯队我希望能点燃其对人文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的兴趣,这一梯队的人上大学的时候基本上也可能会选择进入人文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的专业当中。所以我希望能给他们打上一个底子,使得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面对同龄人不要太吃亏。有鉴于此,我觉得先推荐学科史或者概念史的书比较不错,一般二三百页左右。有许多人主张该多读原典,然而这不应该是对初学者的要求。一上来就要初学者读原典,反而会抹杀初学者的兴趣,增大学习理解的难度,并且不利于整体知识结构的形成,对某学科的发展、问题意识不可能把握到位,反而支离破碎不成体系。不论是学科早期的原典,还是后期的原典,如果不了解后来者的批评继承修正,没有整个学科一般性的视野,读了跟没读没差别。现在许多人尤其是辩论队的人推荐高中生一上来直接读《国富论》、《理想国》这样比较厚同时文笔不一定可人的原典,以我高中时期的经验,只是给高中生添乱。当然,对于第二梯队的人来说,在读完概念史之后他们读这样的书也不能算太吃力。
第三梯队的人就是传说中的神,人数稀少,所以我建议在打下底子后应该任其自由发展,自己在高中选书看。老师仅应当任其要求,不时向其推荐学科中比较好的专著。因为他们自有嗅觉,教师该做的是训练他们的方法论和学术规范。在我看来,一个能够跟他们交流观念,跟得上思路,平时在一起聊天扯淡的捧哏反而更重要。就好像我高中时候的室友,每天写试卷写累了就随便拉一个我们寝室里的人,跑去聊尼采、海德格尔消磨时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真要弄这样的一个书单,面向的对象也仅仅是有把握上一本线的学生,没把握的学生还是该干嘛干嘛,没钱没脸没大脑的孩子没资格谈青春,他们只需要做题、做题、做题,然后上蓝翔技校,通识教育对他们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意义。
具体的书目等我大学毕业后再来写就,我心里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但并不完善。毕竟现在我的水平很低,如果随便开一份书单,只会误人子弟。因此,就不予赘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