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的孤独
在表达“无聊”这一内涵的时候,英语是一种极其无聊的语言。在英语里,boredom一词所指的是一种最日常的乏味感,它缺乏细致的体会,几乎没有任何情感上升华的余地。于是英语乡巴佬们后来向法语借了一个词,ennui,这个词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更具礼节性的表达boredom的方式而存在的。
与boredom不同的是,ennui一词所指称的那种无聊里带有一股意兴阑珊的倦怠感,它不仅仅描述乏味的事实,还暗示着因这种乏味而引起的不满足与厌倦。
ennui当然不是法语中唯一一种难以被英语或其它语言描述的孤寂感。
譬如说法语中还有一个表达叫做la douleur exquise,字面意思为“微妙的疼痛”。这个表达所试图描绘的是一种你自知永远不可能得到你所钟爱的事物的那种感受,并且在这种感受里你仍然无法停止想要拥有它。具体到爱情上,它有点儿类似汉语的“单相思”,但二者仍旧有根本的差别:“单相思”只是一个阶段,这种单方面的爱慕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双方的探索而得到回报;la douleur exquise中的孤独则是宿命式的,你很清楚,你的付出哪怕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得到解答。
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这种语言能够表述、而那种语言不能够表述的对象。语言间真正的区别在于,这种语言里需要长篇累赘才能够解释清楚的稀疏概念,在那种语言里却因为不同的经验与世界观而被看作是日常、核心的成分,以至于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表记它。
比方说,dépaysement这个法语词其实非常容易解释,他的字面是“离国”,表示因环境或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焦虑与不自在。然而我们确实无法找到一个直接对应它的词汇,“乡愁”已十分接近,但仍旧不够精确,它的内涵要比dépaysement更狭窄。dépaysement不仅仅是思乡,它是一切因熟悉的不复存在而泛起的孤独。
孤独在法语里还可以被细化到很具体的、甚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方面。
你是否曾经历这样的场合——当你转身突然构思出应该如何辩驳某个意见时,你已经走下了楼梯,气势尽去,无论你的那个辩驳如何令人拍案叫绝都为时已晚,只剩下你自己孤独消化它。
如果你对这样的情境心有戚戚焉,esprit d'escalier便是你所要找的那个词,这个字面意思为“楼梯的机智”的表达所要描述的就是这种迟来的顿悟。
语言的魅力便在于此,不独法语,各式各样不同的语言都有它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
汉语里也有一种孤独难以被其它的语言感同身受,这种孤独围绕着汉语文化里的“缘分”一词而展开。也许很多语言里都有类似“命中注定”的表达,但“缘分”是一个更为巧妙的概念,它不是命运简单定下的一个结论,它要由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来促成。
最奇妙的是,“缘分”把命运分割成两个部分,因而便有了这种独特的汉语式的孤独,叫做“有缘无份”。即便经历如此之多的“机缘巧合”,在这机缘之中的两个人仍有可能等不到最终的结局。
论结局的孤独,也许要数阿拉伯语的ya’aburnee(يقبرني)一词最为动人。
它是黎凡特(Levant)地区的阿拉伯口语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字面意思为“埋葬我”,诉说的则是“我希望我比你先行死去”这样一种情感,因为我不愿意被孤独留在这个世上想念你。
有一首闽南语歌曲《家后》,歌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恰是这样一种关于爱与死的情感。
闽南语中另有一个字叫sio̍h,表达的也是一种乏味式的孤独。但这个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强调一种无所事事的寂寥心境,在这种心境里,你意识到自身孤独的存在,却不为之痛苦;你觉察到周围事物的枯燥,却没有任何焦虑。你只是继续麻木地处在那种无所事事的冷清里。
也许因为痛苦与焦虑的不存在,sio̍h这个字在闽南语中无法被否定,它的否定式bô-sio̍h所表达的仍旧是和sio̍h本身一模一样的含义。
ennui与sio̍h这些因乏味而制造的孤独也许是更温和的,更刺痛的孤独则往往起自于缺失。
葡萄牙语中有个词叫saudade,它是一种强调因某事物的缺失而被感受到深刻的忧愁,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感受,但少有语言有针对性的词汇。
英语的nostalgia一词来自希腊语的νοσταλγία,这也是一种因对象的缺失,尤其是时间的流逝,而引起的微妙的愁苦。中文或可译作“怀旧”,但比起“怀旧”,νοσταλγία对于过去有一股隐隐的渴望式的刺痛感。
威尔士语的hiraeth也是类似的一种情感,但其特别地与威尔士过去的历史相联系着。事实上许多现代汉人往往也有类似的对于过去辉煌朝代的念想,并在这种向往中引发孤独感,但汉语里似乎没有一个词汇可以直接描述它。
不过所有的这些孤独,其在精神的高度上都不及俄语词汇тоска。
тоска是一种极度深刻的精神焦虑感,它的出现通常找不到任何缘由,是灵魂里突如其来的孤独苦痛,是生命中无从渴望的渴望,是强烈的,又是模糊的,是不安的,又是骚动的。
在最低的层次上,тоска的情感内容类似于ennui;在高的层次上,它则近乎是一种哲学式的痛苦。
电影《浮生一日》中也有一个词,mamihlapinatapai,来自一种不知名的叫Yaghan的南美语言。
这种孤独与тоска相反,它有着非常世俗的、具体的期望,这种期望被双方所共享,但终究谁也没有勇气先捅破那层窗户纸。mamihlapinatapai所描绘的,正是两人相伴而坐,思想里早已经相爱却相互不得而知的孤独画卷。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语的“恋の予感”一词。我在以前的某篇日记里讲过这个词,它乍看之下非常容易与汉语的“一见钟情”或英语的love at first sight相混淆,实际表达的则是全然不同的概念。
“恋の予感”里并不包括相爱的两个人,当你在日常往来里遭遇某个陌生人而突然产生这种恋爱的直觉时,你既还没有爱上对方,对方也未曾爱上你,你只是在孤独之中恍惚预知了两人未来交往的画面。“一见钟情”是喜悦的,“恋の予感”则未必,它是一种还未身处其中、却明白往后已无法逃离的爱。
如果“恋の予感”中的忧虑是调色灰暗的,泰语的greng-jai(เกรงใจ)一词所同样隐含的忧虑则是略带甜蜜的,是一种甜蜜的苦涩孤独。
在豆瓣上曾见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有些人只会喜欢他认为自己配得上的人。也许并非十分精确,但感同这句话的人大概也会喜欢greng-jai这个词。greng-jai指的是因为敬畏而产生的退缩,因害怕对方受伤害而止步不前,因觉奢侈而不敢得到的孤独。
最后,在故事结束的时刻里,在闭合一扇门以前,德语也有一个词,Torschlusspanik。
它最初起自于有着城墙与城门的中世纪生活,叙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害怕眼前的那扇门关闭以后,白日的热闹殆尽,独自被遗弃在门外黑暗与寒冷的边缘世界中。
事后又想起一个词,叫solitaire。
这个词本身没什么独到之处,是法语里最常见的用来形容孤独、孤单的词。但在英语语境里,solitaire被借来指称某些单人的小游戏,尤指单人纸牌。
我想起我爸爸年纪大了以后,每当他感觉到sio̍h,他就一个人坐在屋里玩这种solitaire消磨时间,有时候可以摆上一整个下午,真的很solitaire。
与boredom不同的是,ennui一词所指称的那种无聊里带有一股意兴阑珊的倦怠感,它不仅仅描述乏味的事实,还暗示着因这种乏味而引起的不满足与厌倦。
ennui当然不是法语中唯一一种难以被英语或其它语言描述的孤寂感。
譬如说法语中还有一个表达叫做la douleur exquise,字面意思为“微妙的疼痛”。这个表达所试图描绘的是一种你自知永远不可能得到你所钟爱的事物的那种感受,并且在这种感受里你仍然无法停止想要拥有它。具体到爱情上,它有点儿类似汉语的“单相思”,但二者仍旧有根本的差别:“单相思”只是一个阶段,这种单方面的爱慕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双方的探索而得到回报;la douleur exquise中的孤独则是宿命式的,你很清楚,你的付出哪怕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得到解答。
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这种语言能够表述、而那种语言不能够表述的对象。语言间真正的区别在于,这种语言里需要长篇累赘才能够解释清楚的稀疏概念,在那种语言里却因为不同的经验与世界观而被看作是日常、核心的成分,以至于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来表记它。
比方说,dépaysement这个法语词其实非常容易解释,他的字面是“离国”,表示因环境或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焦虑与不自在。然而我们确实无法找到一个直接对应它的词汇,“乡愁”已十分接近,但仍旧不够精确,它的内涵要比dépaysement更狭窄。dépaysement不仅仅是思乡,它是一切因熟悉的不复存在而泛起的孤独。
孤独在法语里还可以被细化到很具体的、甚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方面。
你是否曾经历这样的场合——当你转身突然构思出应该如何辩驳某个意见时,你已经走下了楼梯,气势尽去,无论你的那个辩驳如何令人拍案叫绝都为时已晚,只剩下你自己孤独消化它。
如果你对这样的情境心有戚戚焉,esprit d'escalier便是你所要找的那个词,这个字面意思为“楼梯的机智”的表达所要描述的就是这种迟来的顿悟。
语言的魅力便在于此,不独法语,各式各样不同的语言都有它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
汉语里也有一种孤独难以被其它的语言感同身受,这种孤独围绕着汉语文化里的“缘分”一词而展开。也许很多语言里都有类似“命中注定”的表达,但“缘分”是一个更为巧妙的概念,它不是命运简单定下的一个结论,它要由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来促成。
最奇妙的是,“缘分”把命运分割成两个部分,因而便有了这种独特的汉语式的孤独,叫做“有缘无份”。即便经历如此之多的“机缘巧合”,在这机缘之中的两个人仍有可能等不到最终的结局。
论结局的孤独,也许要数阿拉伯语的ya’aburnee(يقبرني)一词最为动人。
它是黎凡特(Levant)地区的阿拉伯口语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字面意思为“埋葬我”,诉说的则是“我希望我比你先行死去”这样一种情感,因为我不愿意被孤独留在这个世上想念你。
有一首闽南语歌曲《家后》,歌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恰是这样一种关于爱与死的情感。
闽南语中另有一个字叫sio̍h,表达的也是一种乏味式的孤独。但这个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强调一种无所事事的寂寥心境,在这种心境里,你意识到自身孤独的存在,却不为之痛苦;你觉察到周围事物的枯燥,却没有任何焦虑。你只是继续麻木地处在那种无所事事的冷清里。
也许因为痛苦与焦虑的不存在,sio̍h这个字在闽南语中无法被否定,它的否定式bô-sio̍h所表达的仍旧是和sio̍h本身一模一样的含义。
ennui与sio̍h这些因乏味而制造的孤独也许是更温和的,更刺痛的孤独则往往起自于缺失。
葡萄牙语中有个词叫saudade,它是一种强调因某事物的缺失而被感受到深刻的忧愁,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感受,但少有语言有针对性的词汇。
英语的nostalgia一词来自希腊语的νοσταλγία,这也是一种因对象的缺失,尤其是时间的流逝,而引起的微妙的愁苦。中文或可译作“怀旧”,但比起“怀旧”,νοσταλγία对于过去有一股隐隐的渴望式的刺痛感。
威尔士语的hiraeth也是类似的一种情感,但其特别地与威尔士过去的历史相联系着。事实上许多现代汉人往往也有类似的对于过去辉煌朝代的念想,并在这种向往中引发孤独感,但汉语里似乎没有一个词汇可以直接描述它。
不过所有的这些孤独,其在精神的高度上都不及俄语词汇тоска。
тоска是一种极度深刻的精神焦虑感,它的出现通常找不到任何缘由,是灵魂里突如其来的孤独苦痛,是生命中无从渴望的渴望,是强烈的,又是模糊的,是不安的,又是骚动的。
在最低的层次上,тоска的情感内容类似于ennui;在高的层次上,它则近乎是一种哲学式的痛苦。
电影《浮生一日》中也有一个词,mamihlapinatapai,来自一种不知名的叫Yaghan的南美语言。
这种孤独与тоска相反,它有着非常世俗的、具体的期望,这种期望被双方所共享,但终究谁也没有勇气先捅破那层窗户纸。mamihlapinatapai所描绘的,正是两人相伴而坐,思想里早已经相爱却相互不得而知的孤独画卷。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语的“恋の予感”一词。我在以前的某篇日记里讲过这个词,它乍看之下非常容易与汉语的“一见钟情”或英语的love at first sight相混淆,实际表达的则是全然不同的概念。
“恋の予感”里并不包括相爱的两个人,当你在日常往来里遭遇某个陌生人而突然产生这种恋爱的直觉时,你既还没有爱上对方,对方也未曾爱上你,你只是在孤独之中恍惚预知了两人未来交往的画面。“一见钟情”是喜悦的,“恋の予感”则未必,它是一种还未身处其中、却明白往后已无法逃离的爱。
如果“恋の予感”中的忧虑是调色灰暗的,泰语的greng-jai(เกรงใจ)一词所同样隐含的忧虑则是略带甜蜜的,是一种甜蜜的苦涩孤独。
在豆瓣上曾见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有些人只会喜欢他认为自己配得上的人。也许并非十分精确,但感同这句话的人大概也会喜欢greng-jai这个词。greng-jai指的是因为敬畏而产生的退缩,因害怕对方受伤害而止步不前,因觉奢侈而不敢得到的孤独。
最后,在故事结束的时刻里,在闭合一扇门以前,德语也有一个词,Torschlusspanik。
它最初起自于有着城墙与城门的中世纪生活,叙述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害怕眼前的那扇门关闭以后,白日的热闹殆尽,独自被遗弃在门外黑暗与寒冷的边缘世界中。
事后又想起一个词,叫solitaire。
这个词本身没什么独到之处,是法语里最常见的用来形容孤独、孤单的词。但在英语语境里,solitaire被借来指称某些单人的小游戏,尤指单人纸牌。
我想起我爸爸年纪大了以后,每当他感觉到sio̍h,他就一个人坐在屋里玩这种solitaire消磨时间,有时候可以摆上一整个下午,真的很soli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