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e de Buci, Paris 中世纪高龄美少年
时时要记得,法国人都是农民来的。法式情调深处,是小农与小资的深度合作
撰文/张宇凌
从圣日耳曼德普海(Saint Germain des Prés)教
堂向西,一看见把着路口的麻鬓翁( Mabillon)
咖啡,贴着它向左,就能转上比西街(Rue deBuci)。
麻鬓翁咖啡就是比西市场的门神,不过不是两双眼睛,
而是一整个咖啡馆的人都瞪眼瞧着过往的行人。大多数巴黎
咖啡馆的设计其实为“看”做了很多准备,因为把两个法国
人倒挂起来他们也能接着聊,不必太考虑他们“说”的舒适
度,况且巴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独身的(据《费加罗报》统
计),3个人中必有一个空窗的,如果两个人在左岸晃悠,有
一个是想当海明威的;即使是游客,也有不少是孤独地顶着
一身盛装,寻寻觅觅,比如婚前到欧洲旅行的日本姑娘,浑
身都笼罩在一种叫做“艳福”的光圈里……总之单独到咖啡
馆来互望和望街的很多,因此座位都小兮兮、紧巴巴,但却
必须尽量满足大家的窥视欲望。
麻鬓翁咖啡就是个典型,向街的正面和西面是无墙的,
只用几乎看不见的围栏隔开内座和外座区,年轻人坐在一层
层往外摆放的桌椅旁,最外的一层就挨着路人的衣襟,那也
不妨碍他们仰脸盯你一眼。这个区是左岸最时髦的所在,所
以贴着这个全开放的咖啡馆转角,最害羞的时尚观察者如
我,也至少可以瞥到最鲜艳亮眼的鞋子款式,还可以听到刚
流行起来的那款电子乐。这也是全巴黎屈指可数的几个开到
早上5点的咖啡馆之一,顾客是当地人的可能性比“花神”
(La Flore)和“两个小鬼”(Deux Magots)要高。
一转过咖啡馆,鼻子就追上眼睛,开始发挥功能:一路
上有巧克力店、橄榄油店、棉布衣服店、水果店、海鲜店,
还会经过Paul的面包店。走到比西街、塞纳河街(Rue de
Seine)和圣安德烈德查街(Rue Saint Andre des Arts)相
交的比西十字路口(Carrefour de Buci),就到了比西市场
的中心。这里又有两家永远找不到座位的咖啡馆,比西咖啡
馆(Café de Buci)和市集吧(Bar de March ),如镜像般
东南西北相对。坐到其中任何一个的露天座位上,都能看到
“老喜剧院街”(Rue de L’Ancienne Commédie)标志上那
个石刻的狮子头。这个路口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曾是
放着绞架的行刑处,因为圣日耳曼德普海教区也是保皇党人
和神职人员的老窝。也许为了以杀戮刺激人的革命之心,此
处亦同时成为大革命征召平民志愿者的据点——只是从左边
招募上去的人,不久就在右边掉了脑袋。
腥风血雨,仅余脑中轰然。如今两个咖啡馆中的人
们,只是木然地对望。青睐这一区的美国人曾经评价它是
做“People watch”的最佳所在,也是最好的“Sit and
just‘be’” 的地方。大家早就逃离了革命年代“发狂”的
集体无意识,进入了“发呆”的集体无意识。
比西市场的名字来自一位著名的税务官西蒙•德比西
(Simon de Buci)。这位平民出身的野心家靠糊弄当时的国
王“好人约翰”(Jean le Bon)——一个忙于骑士比武和各
式庆典的玩主——登上了国王秘书和国会总理的要职。1350
年,他买下了圣日耳曼城门,后更名为比西城门。这是法王
菲利普•奥古斯特(Phillipe Auguste)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
初给巴黎建造的12个城门之一。自1352年开始,从巴黎城中
心到这个城门的路就开始被称为比西路(Rue de Buci),比
西从过往客商身上榨取税收的时代由此开始。
其实,早在公元1世纪左右,圣日耳曼德普海就有一个
由教区主堂举办的市集,每年都在复活节前举行,为期半个
月,教会由此捞得不少油水。随着世俗势力逐渐成长,国王
开始插手这桩生意。最后,于14世纪,我想也是在比西的努
力之下,这个离比西城门最近的大集市从此与教会无关,被
迫迁移。而此时正是比西市集兴起之时。
这市集性格上最浓烈的一笔,却无关政治和金钱。
在如今的比西路50和51号的位置上,原来是一个叫做
“白色十字广场”(Place de la Croix Blanche)的古代
手球场。1643年6月30日,一位名唤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Jean-Baptiste Poquelin)的青年人放弃了他的贵族头衔,
在这里改名“莫里哀”(Molière),创立了“光耀剧团”
(Illustre Théâtre)。他和他的爱人,来自著名演员之家
的玛德兰纳•贝嘉禾(Madeleine Béjart),带领着十几个
年轻人开始排演。当年他21岁,她25岁。什么失败的要素都
有了:青春,阶级叛逆,爱情和“闹剧”。这个剧团于1645
年倒闭,莫里哀出走外省,13年后才得以重回巴黎,不过这
次是直降凡尔赛皇宫,除了青春不再,其他要素经过岁月熬
煮,一举成就了他的功名,直送他登上“法兰西精神代表”
的顶峰。在18世纪中期,圣日耳曼的剧场遭到拆迁,喜剧团
(Opéra Comique)的演员们曾经再次回到这个白色十字广场
的剧场来上演他们的剧目。
1689年,法国三大喜剧团——莫里哀领导的皇家戏
剧团、勃艮第府(Hôtel de Bourgogne)喜剧团以及马海
(Marais)喜剧团,在国王的行政强
力下合一,迁到比西市集边上的老
喜剧院街14号,而后又迁到附近的
奥迪翁(Odéon),18世纪中期才迁
往右岸。总之,它在初创的一个世
纪里迁来迁去,却没离开过比西市集
的周边,没离开过闹市里粗线条的背景。也因为“看剧”改
变了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时空安排,剧场里的幻象刺激了观众
的胃口和情欲,从而繁荣了剧场边的这个市场,使它成为剧
前简餐或剧后夜宵、求爱或是求醉的好去处。
虽然剧院不再,但这里的咖啡和餐馆仍然保持了路边摊
和简餐的风格,而且终日爆满。我踅摸了8年仍不得其正解,
似乎路过这里的人会听到戏剧幽灵的呼唤,于是就炯炯着眼
神,钻进小馆子的人群之中。
今天的比西市场,已经化入这片住宅区的肌体,隐约
难寻其首尾,它不是一个有棚有门的市场,只是一个十字路
口,以它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市场气,扼住了几段街。其中
的门户,不论是服饰、画廊还是书店;莫谈是德国、意大利
还是西班牙,都服膺这个气场。
例如比西街头的2号,是Taschen书店。这是德国最前卫
和商业化的一家美术出版社,通常以水泥盒子荧光灯的酷风
出现,在此地却乖乖地操起了菜市风,也该是他们最独特的
一家门市了:门口摆着好几个书摊,过往的人们像挑拣水果
一样在里面翻搅着。那些手底下刚刚还是鼓胀胀的葡萄、冰
扎扎的牡蛎、筋扭扭的生肉肠……现在则是荒木的女裸体、
赫米安的钻石头骨、达克斯的塑料椅子……连橱窗里都放着
一套造作的法式咖啡桌椅:白色小圆桌,仿古的小靠背椅,
桌上摆着一把白色瓷壶和两把杯子,以及一本Taschen的书。
耳边仿佛能听到一个德语的男声萦绕:“亲爱的主妇们,在
买菜之余,您难道不想来一本《二十世纪色情摄影史》作为
咖啡读物吗?”如此色空相即,闹到心底,倒颇有莫里哀之
风。
过了书店朝下走到4号,则是永远排大队的冰激凌店
“Amorino”。它的标志是一个褐底白身的丘比特。15世纪,
意大利餐饮亦随着文艺复兴而大复兴,且作为思想文艺的最
佳旅伴一起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法国。最集中地表现在16
世纪,梅第奇家的卡特琳娜嫁给法国国王,举办过两年全国
巡回的、真正的“流动盛宴”。据意大利人说,正是这些盛
宴泄露了意大利美食的秘密,才开启了法式美食的时代。虽
然法国大厨们死不肯松口承认,但老百姓早已天然地表达
出对意大利的敬意:在全法国但凡称得上是平民市集的地
方,就一定得有意大利的产品,而且首都人民毫不犹豫地把
Amorino评为巴黎最好的冰激凌。比起圣路易岛上那昂贵幽静
的气氛来说,甜食控们更青睐在比西街上的这家分店,他家
分量足、造型美,不论点多少种口味都能给你装成玫瑰形,
关键是开到夜里十点。排大队的人们聒噪不已,欢天喜地,
像是来过节。走过这样的店,真的会想,现在我也该找点什
么来庆祝庆祝吧,于是拐进Amorino的队伍,然后举着一支冰
激凌玫瑰跳出来。比西街就是这样成就一帮“Fetard”(爱
过节、爱胡闹的人)的。
另一家和玫瑰有关、并也造成人行道堵塞的店铺,则是
在旁边塞纳河街上出售西班牙食材兼做小吃的“Da Rosa”。
橱窗里放一座有年头的特制削片机,上置一整条伊比利亚黑
山猪火腿,这可不仅是装饰,同时也是出售的,过个两三天
就得换一条。里面20平见方,墙墙摆满了各种食材,空地挤
着几张桌椅和收款台,下到洗手间的楼梯侧面都用来做酒柜
展示。这家小店为巴黎最昂贵的餐厅供货,在20年前开创了
在食材店摆桌椅的风气。本意是为了供大家就地品尝,检验
要买的食材,菜式非常简单,只限于本店出售的鱼子、奶
酪、腌肉、橄榄酱等干货,配上面包和酒。没想到由于材料
地道,人满为患,只能将店内的桌椅发展出去,截断人行道
的一段,但仍然挡不住长队要排到街口。用餐小摊以路边深
粉墨绿的夹竹桃做围墙。我坐在这墙边,点过他家的野生鱼
子干配面包,加上一点极酸的番茄干拌农夫沙拉,一瓶小庄
园白葡萄酒。8月晚10点,天空梵高蓝。三口两杯之后,恨不
能拉过菜单,再加点一个可以把酒言欢的人。彼时虽无人并
肩,望着比西市场上的世间儿女,也有“鹊桥俯瞰,人世微
波”之感——那一小段人行道,便是鹊桥了。
时时要记得,法国人都是农民来的。法式情调深处,是
小农与小资的深度合作。这店就是西班牙的小农,加上巴黎
的小资,实虚并重,诱惑难抗,死扛的恐非我道中人。
在餐饮方面,是西班牙、意大利这些邻居们教会了法国
人,什么是“Léger”(轻)。而一直被人称为巴黎性格的
“Légèreté”(轻浮),就不仅仅是饮食问题了。一部分倒
是莫里哀的喜剧:越要哭越要笑;越要安静越要蹦跳;越要
徐缓越要超速;越要肃穆越要喧闹……旱地里拔上太空,大
小事儿一起飘。只是,忧郁啊忧郁,这个享乐主义者最诚实
的特征,这个速度最高处浮现的慢板,深深地,从莫里哀们
那里,留给了萨冈们、萨特与波伏娃们、甘斯堡们、昆德拉
们(上述家伙的故居都在附近)……
比西亦从未沉重过,它的灵魂一直是那个甩下贵族头衔
扮作小丑的轻松美少年,它的声音一直是他狂放粗砺的青春
笑声的回响。这市集以中世纪的高龄成为左岸最时髦的约会
地点之一,也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在古老的街区建筑中,会
碰到满面沧桑的两个人一路急着接吻一路忙着买菜,仿佛是
他们第一百回的“头一次”;或是两个穿着Agnès B. 鲜艳男
装的二八少年,挑拣着土豆蘑菇西兰花,严肃地争论着做蔬
菜塔还需要什么;或是银发美女,天人般独坐在Jade咖啡的
牡蛎摊旁,按步骤优雅地吃着汁液淋漓的牡蛎,像在行“牡
蛎道”;有时候是一群中学生,粗率地涂着脂粉,睫毛膏化
到眼睑下,香喷喷呼啸而来;有时候是一个深眸细腰的中年男
子,拿着法棍面包徐行,慢到好像身体里运载着金子……什
么都不会被看第二眼,什么都仿佛只是花瓣掉到水面,触了
一下。在傍晚,人们到这里来找寻一瓶红葡萄酒,或是一小
块甜点,或是一两支鲜花,然后走向他们晚餐的约会。作为
菜市场的Fans,巴黎人其实并不那么喜欢外食,他们更愿意
在市场采买,然后回家烹调。
剧场和菜市场,法兰西贵族和高卢农民,亘古以来就是
巴黎人的基调。如果你认识一位说法语的人,他血液中并没
有风雅世故、吵闹爱现的戏剧性和神经质,本性上也没有一
丝谈植论土、提篮买菜的农民心态和乡愿,那么,他应该不
是个老巴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CROSS穿越》人文地理读本
撰文/张宇凌
从圣日耳曼德普海(Saint Germain des Prés)教
堂向西,一看见把着路口的麻鬓翁( Mabillon)
咖啡,贴着它向左,就能转上比西街(Rue deBuci)。
麻鬓翁咖啡就是比西市场的门神,不过不是两双眼睛,
而是一整个咖啡馆的人都瞪眼瞧着过往的行人。大多数巴黎
咖啡馆的设计其实为“看”做了很多准备,因为把两个法国
人倒挂起来他们也能接着聊,不必太考虑他们“说”的舒适
度,况且巴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独身的(据《费加罗报》统
计),3个人中必有一个空窗的,如果两个人在左岸晃悠,有
一个是想当海明威的;即使是游客,也有不少是孤独地顶着
一身盛装,寻寻觅觅,比如婚前到欧洲旅行的日本姑娘,浑
身都笼罩在一种叫做“艳福”的光圈里……总之单独到咖啡
馆来互望和望街的很多,因此座位都小兮兮、紧巴巴,但却
必须尽量满足大家的窥视欲望。
麻鬓翁咖啡就是个典型,向街的正面和西面是无墙的,
只用几乎看不见的围栏隔开内座和外座区,年轻人坐在一层
层往外摆放的桌椅旁,最外的一层就挨着路人的衣襟,那也
不妨碍他们仰脸盯你一眼。这个区是左岸最时髦的所在,所
以贴着这个全开放的咖啡馆转角,最害羞的时尚观察者如
我,也至少可以瞥到最鲜艳亮眼的鞋子款式,还可以听到刚
流行起来的那款电子乐。这也是全巴黎屈指可数的几个开到
早上5点的咖啡馆之一,顾客是当地人的可能性比“花神”
(La Flore)和“两个小鬼”(Deux Magots)要高。
一转过咖啡馆,鼻子就追上眼睛,开始发挥功能:一路
上有巧克力店、橄榄油店、棉布衣服店、水果店、海鲜店,
还会经过Paul的面包店。走到比西街、塞纳河街(Rue de
Seine)和圣安德烈德查街(Rue Saint Andre des Arts)相
交的比西十字路口(Carrefour de Buci),就到了比西市场
的中心。这里又有两家永远找不到座位的咖啡馆,比西咖啡
馆(Café de Buci)和市集吧(Bar de March ),如镜像般
东南西北相对。坐到其中任何一个的露天座位上,都能看到
“老喜剧院街”(Rue de L’Ancienne Commédie)标志上那
个石刻的狮子头。这个路口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曾是
放着绞架的行刑处,因为圣日耳曼德普海教区也是保皇党人
和神职人员的老窝。也许为了以杀戮刺激人的革命之心,此
处亦同时成为大革命征召平民志愿者的据点——只是从左边
招募上去的人,不久就在右边掉了脑袋。
腥风血雨,仅余脑中轰然。如今两个咖啡馆中的人
们,只是木然地对望。青睐这一区的美国人曾经评价它是
做“People watch”的最佳所在,也是最好的“Sit and
just‘be’” 的地方。大家早就逃离了革命年代“发狂”的
集体无意识,进入了“发呆”的集体无意识。
比西市场的名字来自一位著名的税务官西蒙•德比西
(Simon de Buci)。这位平民出身的野心家靠糊弄当时的国
王“好人约翰”(Jean le Bon)——一个忙于骑士比武和各
式庆典的玩主——登上了国王秘书和国会总理的要职。1350
年,他买下了圣日耳曼城门,后更名为比西城门。这是法王
菲利普•奥古斯特(Phillipe Auguste)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
初给巴黎建造的12个城门之一。自1352年开始,从巴黎城中
心到这个城门的路就开始被称为比西路(Rue de Buci),比
西从过往客商身上榨取税收的时代由此开始。
其实,早在公元1世纪左右,圣日耳曼德普海就有一个
由教区主堂举办的市集,每年都在复活节前举行,为期半个
月,教会由此捞得不少油水。随着世俗势力逐渐成长,国王
开始插手这桩生意。最后,于14世纪,我想也是在比西的努
力之下,这个离比西城门最近的大集市从此与教会无关,被
迫迁移。而此时正是比西市集兴起之时。
这市集性格上最浓烈的一笔,却无关政治和金钱。
在如今的比西路50和51号的位置上,原来是一个叫做
“白色十字广场”(Place de la Croix Blanche)的古代
手球场。1643年6月30日,一位名唤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Jean-Baptiste Poquelin)的青年人放弃了他的贵族头衔,
在这里改名“莫里哀”(Molière),创立了“光耀剧团”
(Illustre Théâtre)。他和他的爱人,来自著名演员之家
的玛德兰纳•贝嘉禾(Madeleine Béjart),带领着十几个
年轻人开始排演。当年他21岁,她25岁。什么失败的要素都
有了:青春,阶级叛逆,爱情和“闹剧”。这个剧团于1645
年倒闭,莫里哀出走外省,13年后才得以重回巴黎,不过这
次是直降凡尔赛皇宫,除了青春不再,其他要素经过岁月熬
煮,一举成就了他的功名,直送他登上“法兰西精神代表”
的顶峰。在18世纪中期,圣日耳曼的剧场遭到拆迁,喜剧团
(Opéra Comique)的演员们曾经再次回到这个白色十字广场
的剧场来上演他们的剧目。
1689年,法国三大喜剧团——莫里哀领导的皇家戏
剧团、勃艮第府(Hôtel de Bourgogne)喜剧团以及马海
(Marais)喜剧团,在国王的行政强
力下合一,迁到比西市集边上的老
喜剧院街14号,而后又迁到附近的
奥迪翁(Odéon),18世纪中期才迁
往右岸。总之,它在初创的一个世
纪里迁来迁去,却没离开过比西市集
的周边,没离开过闹市里粗线条的背景。也因为“看剧”改
变了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时空安排,剧场里的幻象刺激了观众
的胃口和情欲,从而繁荣了剧场边的这个市场,使它成为剧
前简餐或剧后夜宵、求爱或是求醉的好去处。
虽然剧院不再,但这里的咖啡和餐馆仍然保持了路边摊
和简餐的风格,而且终日爆满。我踅摸了8年仍不得其正解,
似乎路过这里的人会听到戏剧幽灵的呼唤,于是就炯炯着眼
神,钻进小馆子的人群之中。
今天的比西市场,已经化入这片住宅区的肌体,隐约
难寻其首尾,它不是一个有棚有门的市场,只是一个十字路
口,以它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市场气,扼住了几段街。其中
的门户,不论是服饰、画廊还是书店;莫谈是德国、意大利
还是西班牙,都服膺这个气场。
例如比西街头的2号,是Taschen书店。这是德国最前卫
和商业化的一家美术出版社,通常以水泥盒子荧光灯的酷风
出现,在此地却乖乖地操起了菜市风,也该是他们最独特的
一家门市了:门口摆着好几个书摊,过往的人们像挑拣水果
一样在里面翻搅着。那些手底下刚刚还是鼓胀胀的葡萄、冰
扎扎的牡蛎、筋扭扭的生肉肠……现在则是荒木的女裸体、
赫米安的钻石头骨、达克斯的塑料椅子……连橱窗里都放着
一套造作的法式咖啡桌椅:白色小圆桌,仿古的小靠背椅,
桌上摆着一把白色瓷壶和两把杯子,以及一本Taschen的书。
耳边仿佛能听到一个德语的男声萦绕:“亲爱的主妇们,在
买菜之余,您难道不想来一本《二十世纪色情摄影史》作为
咖啡读物吗?”如此色空相即,闹到心底,倒颇有莫里哀之
风。
过了书店朝下走到4号,则是永远排大队的冰激凌店
“Amorino”。它的标志是一个褐底白身的丘比特。15世纪,
意大利餐饮亦随着文艺复兴而大复兴,且作为思想文艺的最
佳旅伴一起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法国。最集中地表现在16
世纪,梅第奇家的卡特琳娜嫁给法国国王,举办过两年全国
巡回的、真正的“流动盛宴”。据意大利人说,正是这些盛
宴泄露了意大利美食的秘密,才开启了法式美食的时代。虽
然法国大厨们死不肯松口承认,但老百姓早已天然地表达
出对意大利的敬意:在全法国但凡称得上是平民市集的地
方,就一定得有意大利的产品,而且首都人民毫不犹豫地把
Amorino评为巴黎最好的冰激凌。比起圣路易岛上那昂贵幽静
的气氛来说,甜食控们更青睐在比西街上的这家分店,他家
分量足、造型美,不论点多少种口味都能给你装成玫瑰形,
关键是开到夜里十点。排大队的人们聒噪不已,欢天喜地,
像是来过节。走过这样的店,真的会想,现在我也该找点什
么来庆祝庆祝吧,于是拐进Amorino的队伍,然后举着一支冰
激凌玫瑰跳出来。比西街就是这样成就一帮“Fetard”(爱
过节、爱胡闹的人)的。
另一家和玫瑰有关、并也造成人行道堵塞的店铺,则是
在旁边塞纳河街上出售西班牙食材兼做小吃的“Da Rosa”。
橱窗里放一座有年头的特制削片机,上置一整条伊比利亚黑
山猪火腿,这可不仅是装饰,同时也是出售的,过个两三天
就得换一条。里面20平见方,墙墙摆满了各种食材,空地挤
着几张桌椅和收款台,下到洗手间的楼梯侧面都用来做酒柜
展示。这家小店为巴黎最昂贵的餐厅供货,在20年前开创了
在食材店摆桌椅的风气。本意是为了供大家就地品尝,检验
要买的食材,菜式非常简单,只限于本店出售的鱼子、奶
酪、腌肉、橄榄酱等干货,配上面包和酒。没想到由于材料
地道,人满为患,只能将店内的桌椅发展出去,截断人行道
的一段,但仍然挡不住长队要排到街口。用餐小摊以路边深
粉墨绿的夹竹桃做围墙。我坐在这墙边,点过他家的野生鱼
子干配面包,加上一点极酸的番茄干拌农夫沙拉,一瓶小庄
园白葡萄酒。8月晚10点,天空梵高蓝。三口两杯之后,恨不
能拉过菜单,再加点一个可以把酒言欢的人。彼时虽无人并
肩,望着比西市场上的世间儿女,也有“鹊桥俯瞰,人世微
波”之感——那一小段人行道,便是鹊桥了。
时时要记得,法国人都是农民来的。法式情调深处,是
小农与小资的深度合作。这店就是西班牙的小农,加上巴黎
的小资,实虚并重,诱惑难抗,死扛的恐非我道中人。
在餐饮方面,是西班牙、意大利这些邻居们教会了法国
人,什么是“Léger”(轻)。而一直被人称为巴黎性格的
“Légèreté”(轻浮),就不仅仅是饮食问题了。一部分倒
是莫里哀的喜剧:越要哭越要笑;越要安静越要蹦跳;越要
徐缓越要超速;越要肃穆越要喧闹……旱地里拔上太空,大
小事儿一起飘。只是,忧郁啊忧郁,这个享乐主义者最诚实
的特征,这个速度最高处浮现的慢板,深深地,从莫里哀们
那里,留给了萨冈们、萨特与波伏娃们、甘斯堡们、昆德拉
们(上述家伙的故居都在附近)……
比西亦从未沉重过,它的灵魂一直是那个甩下贵族头衔
扮作小丑的轻松美少年,它的声音一直是他狂放粗砺的青春
笑声的回响。这市集以中世纪的高龄成为左岸最时髦的约会
地点之一,也是我最爱它的原因。在古老的街区建筑中,会
碰到满面沧桑的两个人一路急着接吻一路忙着买菜,仿佛是
他们第一百回的“头一次”;或是两个穿着Agnès B. 鲜艳男
装的二八少年,挑拣着土豆蘑菇西兰花,严肃地争论着做蔬
菜塔还需要什么;或是银发美女,天人般独坐在Jade咖啡的
牡蛎摊旁,按步骤优雅地吃着汁液淋漓的牡蛎,像在行“牡
蛎道”;有时候是一群中学生,粗率地涂着脂粉,睫毛膏化
到眼睑下,香喷喷呼啸而来;有时候是一个深眸细腰的中年男
子,拿着法棍面包徐行,慢到好像身体里运载着金子……什
么都不会被看第二眼,什么都仿佛只是花瓣掉到水面,触了
一下。在傍晚,人们到这里来找寻一瓶红葡萄酒,或是一小
块甜点,或是一两支鲜花,然后走向他们晚餐的约会。作为
菜市场的Fans,巴黎人其实并不那么喜欢外食,他们更愿意
在市场采买,然后回家烹调。
剧场和菜市场,法兰西贵族和高卢农民,亘古以来就是
巴黎人的基调。如果你认识一位说法语的人,他血液中并没
有风雅世故、吵闹爱现的戏剧性和神经质,本性上也没有一
丝谈植论土、提篮买菜的农民心态和乡愿,那么,他应该不
是个老巴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CROSS穿越》人文地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