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的最后遗作~歌剧「阿米达」(Armida)
![]() |
捷克大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自从歌剧「鲁莎卡」成功后,可说达到了他长久以来的愿望~成为一位真正的歌剧作曲家,之前他虽然已写了许多交响乐与室内乐的名作,但他声称自己心里所想的只有歌剧,因为那是给同胞最好的献礼。这种想法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因为现代人早把歌剧看成是庙堂之上的东西,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纪初,歌剧确实是雅俗共赏的,歌剧院也是大家的社交场合,热闹的很,交响曲和室内乐则比较抽象,属于上流社会或知识份子。
但他那时已经60岁了,也早已功成名就,照理说可以休息休息了,然而他一辈子的早起的作曲习惯却改变不了,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尚未江郎才尽,希望能创作出比鲁莎卡更受欢迎的作品,最好能达到国际性的成功,而不是仅限於捷克而已,他於是央求鲁沙卡的剧本作者再帮他写一出剧本,无奈那位剧作家有一大堆別人预订的剧本要写,实在没空,他只好转而找另外一位剧作家,他与德沃夏克也合作过,此人以博学闻名,文学才华当然也很惊人,他用了西方非常有名的传说「阿米达」为题材,写了一个四幕的剧本,希望借此来让外国人对德沃夏克的歌剧感兴趣,这构想原本是非常好的。
德沃夏克於1902年开始作曲,1903年完成,他自认必定成功,没想到首演时却是失败,不但舞台布置失当,连剧情也被批评是老掉牙,只有音乐部分的评价尚可。他觉得非常失望,有人说这多少影响了他的健康,事实上他早有动脉硬化的症状,可是他后来还是打起精神,专注在下一出歌剧「何里模」的作曲,只可惜没写几个音符就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享年63岁,「阿米达」因此成为他的最后作品。
但「阿米达」自从首演失败后,就此一蹶不振,別说扬名国际了,连演出的机会都很少见,成为「被历史遗忘的名作」,知道这歌剧的不少,但听过的却没几个,连我这德沃夏克迷也不例外,录音在唱片目录上是有,但市面上根本没有,其惨遭忽视的程度令人惊讶,相信德老若地下有知,也会暗自垂泪,但也没办法啊...
直到去年年底,我发现常去的表演艺术图书馆,竟然有全曲版本,还有刊载全部歌词,这才一圆了我多年的愿望,花了几天将歌词全部译出,又将全曲听了五六次,总算揭开了此曲神秘的面纱,也了解其为何不受欢迎的原因~宗教意味太浓,不像「鲁莎卡」那般抒情与凄美,剧情与其说老掉牙,不如说有些无趣,也太过强调基督教信仰了,精彩与感人的程度皆不足,那为何我还要介绍这出歌剧,让它继续待在历史的垃圾桶里不就好了?...
当然不行~这是德沃夏克的绝笔,不管剧情再糟糕,音乐绝对有可观之处,不可忽视。序曲充满力度,以一个他作品中少见的猛烈不协和音开场,乐团奏出十字军的主题,为典型的五声音阶,先是第一幕女主角唱的咏叹调的旋律,然后铜管又演奏十字军的主题,很有圣咏的感觉,这正是剧中宗教气息的由来。
第一幕地点在大马士革的王宫,大致是说大臣梅齐恩(Muezin)与宫里的人在颂讚阿拉,合唱很优美,但被删得很短,有些可惜,随着号角响起,大马士革国王希多拉(Hydraot)正与叙利亚王子伊斯曼(Isman)谈话,伊斯曼说欧洲的法兰克人的十字军要打来了,他们天下无敌,大马士革王国将被他们消灭,国王将成奴隸,希多拉一听大惊,问伊斯曼有无办法,但这位会魔术的王子把双手一摊,说只有将你女儿阿米达(Armida)送去捣乱才有用,她是位美丽的魔女,希多拉只好答应,还说若成功击退十字军,将收伊斯曼为义子,两人的对话频用竖笛不和谐的和絃伴奏,制造出恐惧与微弱的效果,很有华格纳的味道,的确这出歌剧受到华格纳的「唐怀瑟」与「帕西法尔」很大的影响,甚至称为捷克的「帕西法尔」也不为过。
女主角阿米达上场,她唱了一首纯朴的民歌式曲调,是全曲最有名的段落,在序曲中也有出现,歌词大意是说她曾遇见一位受伤的十字军骑士,并爱上了他,希望能再和他相会,在这余韵不绝的曲调后,希多拉来劝她了,说一定要帮助父亲,把十字军消灭,要她去迷惑十字军的骑士们,但阿米达作法后,说并未看见什么危险的事情,因此拒绝前往,希多拉说难道你要坐视父王成为奴隸吗?阿米达仍不为所动,希多拉气得大骂她,她仍自顾自的唱情歌,伊斯曼见状,急忙作法,一堆人唱著「怪物们将由基督招集,来统治世界」,并冒起了白烟,阿密达看了看,竟回心转意,答应帮忙,暗恋阿米达已久的伊斯曼以为她是受到自己的诱惑,因而沾沾自喜,希多拉也喜出望外,谁知阿米达只是想到如果去十字军那里,说不定可见到朝思暮想的爱人,这幕就在欢欣的气氛下结束。
第二幕序曲曲调简单如歌,接下来就是骑士与士兵,人群合唱,他们抱怨沙漠的热与作战的辛苦,有几个骑士还说自己将死在这里,看起来十字军的士气也不怎么样~然后一阵吵杂,哨兵在阻止阿米达进入营帐,一个骑士问她有什么事,她说有事想找十字军首领哥特(Gottfried),骑士见她极美,就答应引她见哥特,此时旁边有一位隐士与智者彼得(Peter),他一眼就看出穿着丧服的阿米达是个阿拉伯骗子,想来瓦解他们的士气,於是前去制止她,两人冲突,阿米达发出尖叫声,不断哀嚎,说自己有多可怜,於是乱成一团...
这时男主角李纳多(Rinald)登场了,他是智者彼得的儿子,也是十字军的骑士,他问父亲说怎么拿剑指向一个弱女子,并挡在前面保护阿米达,彼得说妳难道不知道美丽的女人是最危险的?但李纳多说保护美女是骑士的最高情操,阿米达感谢他,她突然惊觉这人不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骑士吗?李纳多也认出了她,其实也相思已久,他立刻带阿米达去见哥特,彼得紧跟在后,三人唱起精彩的三重唱。
一阵号角声后,乐团不断奏出序曲中出现的十字军主题,哥特登场,他要跪著的阿米达回话,为何身为大马士革公主,却要投奔来此?阿米达站起来时,他的美让现场所有骑士都惊叹不已,她编了一堆谎言,说她叔叔俘虏了自己的父王,并把弟弟送去沙漠,还要占有她,她好不容易才逃走,希望十字军能帮助她和父王,若成功,大马士革将归顺十字军..等等。众骑士一听,都争先恐后要为美女效劳,李纳多更是说要单独带队进攻,力求表现,阿米达十分欢喜,彼得只能叹气摇头...
她等不急要勾引李纳多了~李纳多也早已不能自持,两人大唱情歌,彼得仍拼命阻止,最后伊斯曼驾著一台会飞的四轮马车来接他们,本幕结束。第三幕一开始音乐清新梦幻,却有著诡异的布景,这里是阿米达的魔法花园,她将李纳多带来,两人躺在贝壳里的床上,伊斯曼则偷偷在一旁,这场景很难不让人想起「帕西法尔」的第二幕。
花园的妖精开始合唱,宣告这里是沙漠的绿洲,在这里很安稳与甜蜜,两人又唱起情歌,歌词极肉麻,例如「你能为我征服整个世界,即使神也变成你的奴隸...」之类的,确实有些滥情,还有女神要拿爱神的弓箭把他们两个串成一对,当然这里也充满性爱的暗示,应该是德沃夏克最感官性的音乐,值得一听。
一旁的伊斯曼正準备勾引更多的骑士来此,準备大展身手,他要阿米达去执行任务,阿米达根本不理他,说她只想和李纳多厮守在一起,失恋+失意的伊斯曼大怒,说难道他精心打造的城堡是为了你们情人幽会用的吗?并说自己是多么爱着阿米达,结果完全无效,这女生的个性极强,还反过来用恶言恶语威胁,伊斯曼从此失去理智,高喊着要复仇,已被爱情冲昏头的李纳多完全不知,还沉浸在眼前的美景里,伊斯曼叫醒他,要他放弃阿米达,李纳多还问为什么,伊斯曼终于崩溃,他举起手来要把这精心打造的城堡毁掉,阿米达却早他一步,直接将城堡瓦解,李纳多吓的面如土色,接下来阿米达又创造了更美的宫殿,两人快乐的入住,只留下恨得牙痒痒的伊斯曼~
伊斯曼看到两个骑士好像迷路了,想说他们应该是来找李纳多的,於是变身成老人等他们,然后开始编谎,说自己本来城堡的主人,但现在被阿米达强佔,李纳多现在已经被他迷惑,要救他只有取出城堡地窖藏的钻石盾牌,他又吹嘘这盾牌有多神勇,可使夜一下子变为日,还可控制人的心思等,两人傻傻的相信了,於是进入城堡。
他们取出钻石盾牌后,用反射的强光迷住了李纳多,这位在上一幕表现神勇的李纳多,现在简直和人偶或洋娃娃没两样,眼神呆滞,还一直遭到惊吓,阿米达希望李纳多能转移视线,而且两位骑士也快拿不动如此重的盾牌,眼看阿米达就要成功,这时伊斯曼出现,将城堡毁灭,骑士趁机将李纳多带走了,幕落。
第四幕是在沙漠的绿洲,十字军的军营中,李纳多在这里躺着,并唱了大段的独白,他十分虚弱与痛苦,还在想着阿米达,并回忆起那钻石盾牌带给他的伤害...但没多久他就开始祷告,把自己完全依讬给神,并诚心忏悔。他的父亲彼得和十字军骑士担心他的伤势,李纳多的忏悔越来越激动,并要求给他剑和马,要与基督的敌人战斗,十字军开始合唱赞美基督,表现出同仇敌忾,他要上马,骑士们怕他太虚弱,父亲彼得确知道儿子已在坚定的信仰里复原了,李纳多在众人的讚叹声中,举起了沉重的钻石盾牌,出征去了~
接下来他与伊斯曼正面对决,伊斯曼不敌,很快被杀,死前还要李纳多同情他的不幸与失恋,但李纳多毫不领情,直接再补一刀,伊斯曼惨死。后来阿米达叫住他,对他宣战,却说自己已活不长了,自愿死在爱人的手里,李纳多想停手已来不及,他后悔不已,唱起了最后的情歌,两人唱「:我们将结合,直到日落;如果武器也安静下来,它将引领我们到乐园。小河将给我们新的力量,我们将在其中得到救赎与洗礼...。」阿米达就此死去,李纳多抱着她到小溪中洗礼,象征著她也改信了基督,全剧在十字军颂讚基督的合唱声中落幕。
听完了~很无聊又老套的故事,不是吗?但由此剧我们可认识到德沃夏克单纯的宗教信仰,他晚年多彩的管弦乐法,以及神秘的魔法世界,这都是「阿密达」的迷人之处,希望此文能使此一几乎不上演,也无人讨论的歌剧重新被世人了解,仔细想想~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心血结晶,怎可能是失败之作呢?事实上,音乐史上群众和学者判断错误的例子不少,若只因为这样被打入百年以上的冷宫,那真是太冤枉了啦...(文/夏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