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琳:生存空间从来不是恩赐的,都是争取来的
文章来源
在第24届香港书展开幕首日下午举行的国际出版论坛上,泰国Gamme Magie Editions 的执行主编Aicha Gabulon、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社长郭重兴、广西师大理想国总编辑刘瑞琳等主讲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出版经验和心得。
【Aicha Gabulon:出版书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自豪】
来自泰国的出版社执行主编Aicha Gabulon说,选择书就像选择爱情一样,要跟随你的直觉,而不是潮流。你必须非常热爱你的书,才能说服别人来买你的书。此外,还必须要让投资者了解你的愿景。一本书出来,营业额是三个月后才能考虑的事情。她透露说,书本的业务在泰国很困难,我们是怎样工作的呢?减少不需要的成本,比如办公室租金、人的工资、运费等。做出版,需要很多的努力。我们爱书,但只是爱是不够的,一定要很注意细节,找出微小的错误,在出版之前一定要仔细过滤筛选。
在她的出版营销经验中,给读者以参与机会这点很重要,需要及时了解读者们的想法和意见。“每推出新书之前,我们都会有个试读比赛,通过社交媒体邀请长相好看的读者分享阅读头几页的意见。让读者成为书本的成员,那么等书出来,他们就会买了。”
Aicha Gabulon颇为自己是个出版人而自足,“出版书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自豪,因为书本的寿命会比你的长。有一天如果你孙子的孙子因你出的书,他们还记得你,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刘瑞琳:生存空间从来不是恩赐的,都是争取来的】
作为内地的一个出版社老总,广西师大理想国总编辑刘瑞琳经常听到的话就是,“你们胆子真大,这样的书你们也敢出”,对此,刘瑞琳表示:“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我们不自己设限。任何体制都有一定弹性和合作的空间。当时我们出章诒和、贺卫方的书,通读完书稿,我发现内容其实没有问题,不应也没有理由放弃他们的书的出版。于是我开始与管理部门沟通,最终书得以出版。很多人看到书后很惊讶。” 刘瑞琳说,在内地做了二十年出版,环境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自作多情地自己设一些限制和关卡。“生存空间从来不是恩赐的,都是争取来的。也许这是我这一代出版人的宿命。内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轻言放弃了,就失去了与体制对话的机会。如果不去努力、尝试、争取,事情就会僵化在那里,而这种僵化对各方面都是一种钳制和伤害。戴着镣铐跳舞不怕,怕的是失去跳舞的激情。”
此外,书的品质也是刘瑞琳带领的理想国一直非常看重的。“应该用手工艺人的方式对待图书。但经营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小众的书,因为印量少,做精致做品质不难。但面向大众的书,装帧、材质就真的不重要吗?大众读者真的不在乎吗?品质其实是一种信念,你相信它,他就会成为你的一种模式。对品质的要求,实际体现的是一种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尊重。”
【郭重兴:台湾出版社被逼走上翻译不归路】
“台湾不知不觉成为华语文学的转移站”,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社长郭重兴在谈到台湾出版现状时说。他比照香港、日本和台湾的出版模式说:香港出版、发行、营销甚至海外采购的一体化,成就了香港的多元阅读;日本的出版结构像个倒三角形,基本上由上游说了算。但物极必反,目前日本不少小的出版社正琢磨着如何突破这个限制。而台湾的出版生态是个正三角形,上游除了城邦出版集团外,都很小。其他几千家中下游的出版社挤占一个空间,这是未然还是必然,交给未来来答。但眼下而言,怎么办?这种情形逼得台湾出版社走上了翻译的一条不归路。
郭重兴说自己改造出版社主要用三个观念:1、本土化与多元化。只有本土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只有本土的读者才能为出版社提供生存力量,只有先本土才能再国际化。而多元化,他的理解就是求得一个安全。而给个更多积极的意义则是,多元化意味着编辑的触角应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样出版的责任才有可能完成。2、编辑主义。编辑就如导演,必须去创造、利用、整合所有资源,然后将心中的理念变成现实。但创意编辑和实际经营编辑如何平衡在一个编辑身上是件很难的事情。3、圣诞树形状的成长。即头冠是总编辑,枝叶是以下的编辑,在总编辑的指导下由编辑自己开枝散叶,一层一层,长成一棵大树。他自嘲说目前读书共和国社更像棵榕树,“接下来的几年得努力修剪,把它更规范。”
而让郭重兴感慨的是,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他和一个朋友聊到出版,聊着聊着,那个朋友突然对他说你讲得是国外的editor,不是台湾的编辑。“我当时惊讶地意识到,原来台湾的编辑是不能翻译成editor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邱琪)
![]() |
刘瑞琳在香港书展国际出版论坛演讲 |
在第24届香港书展开幕首日下午举行的国际出版论坛上,泰国Gamme Magie Editions 的执行主编Aicha Gabulon、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社长郭重兴、广西师大理想国总编辑刘瑞琳等主讲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出版经验和心得。
【Aicha Gabulon:出版书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自豪】
来自泰国的出版社执行主编Aicha Gabulon说,选择书就像选择爱情一样,要跟随你的直觉,而不是潮流。你必须非常热爱你的书,才能说服别人来买你的书。此外,还必须要让投资者了解你的愿景。一本书出来,营业额是三个月后才能考虑的事情。她透露说,书本的业务在泰国很困难,我们是怎样工作的呢?减少不需要的成本,比如办公室租金、人的工资、运费等。做出版,需要很多的努力。我们爱书,但只是爱是不够的,一定要很注意细节,找出微小的错误,在出版之前一定要仔细过滤筛选。
在她的出版营销经验中,给读者以参与机会这点很重要,需要及时了解读者们的想法和意见。“每推出新书之前,我们都会有个试读比赛,通过社交媒体邀请长相好看的读者分享阅读头几页的意见。让读者成为书本的成员,那么等书出来,他们就会买了。”
Aicha Gabulon颇为自己是个出版人而自足,“出版书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自豪,因为书本的寿命会比你的长。有一天如果你孙子的孙子因你出的书,他们还记得你,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刘瑞琳:生存空间从来不是恩赐的,都是争取来的】
作为内地的一个出版社老总,广西师大理想国总编辑刘瑞琳经常听到的话就是,“你们胆子真大,这样的书你们也敢出”,对此,刘瑞琳表示:“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我们不自己设限。任何体制都有一定弹性和合作的空间。当时我们出章诒和、贺卫方的书,通读完书稿,我发现内容其实没有问题,不应也没有理由放弃他们的书的出版。于是我开始与管理部门沟通,最终书得以出版。很多人看到书后很惊讶。” 刘瑞琳说,在内地做了二十年出版,环境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气馁,更不能自作多情地自己设一些限制和关卡。“生存空间从来不是恩赐的,都是争取来的。也许这是我这一代出版人的宿命。内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轻言放弃了,就失去了与体制对话的机会。如果不去努力、尝试、争取,事情就会僵化在那里,而这种僵化对各方面都是一种钳制和伤害。戴着镣铐跳舞不怕,怕的是失去跳舞的激情。”
此外,书的品质也是刘瑞琳带领的理想国一直非常看重的。“应该用手工艺人的方式对待图书。但经营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小众的书,因为印量少,做精致做品质不难。但面向大众的书,装帧、材质就真的不重要吗?大众读者真的不在乎吗?品质其实是一种信念,你相信它,他就会成为你的一种模式。对品质的要求,实际体现的是一种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尊重。”
【郭重兴:台湾出版社被逼走上翻译不归路】
“台湾不知不觉成为华语文学的转移站”,台湾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社长郭重兴在谈到台湾出版现状时说。他比照香港、日本和台湾的出版模式说:香港出版、发行、营销甚至海外采购的一体化,成就了香港的多元阅读;日本的出版结构像个倒三角形,基本上由上游说了算。但物极必反,目前日本不少小的出版社正琢磨着如何突破这个限制。而台湾的出版生态是个正三角形,上游除了城邦出版集团外,都很小。其他几千家中下游的出版社挤占一个空间,这是未然还是必然,交给未来来答。但眼下而言,怎么办?这种情形逼得台湾出版社走上了翻译的一条不归路。
郭重兴说自己改造出版社主要用三个观念:1、本土化与多元化。只有本土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只有本土的读者才能为出版社提供生存力量,只有先本土才能再国际化。而多元化,他的理解就是求得一个安全。而给个更多积极的意义则是,多元化意味着编辑的触角应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样出版的责任才有可能完成。2、编辑主义。编辑就如导演,必须去创造、利用、整合所有资源,然后将心中的理念变成现实。但创意编辑和实际经营编辑如何平衡在一个编辑身上是件很难的事情。3、圣诞树形状的成长。即头冠是总编辑,枝叶是以下的编辑,在总编辑的指导下由编辑自己开枝散叶,一层一层,长成一棵大树。他自嘲说目前读书共和国社更像棵榕树,“接下来的几年得努力修剪,把它更规范。”
而让郭重兴感慨的是,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他和一个朋友聊到出版,聊着聊着,那个朋友突然对他说你讲得是国外的editor,不是台湾的编辑。“我当时惊讶地意识到,原来台湾的编辑是不能翻译成editor的。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