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与美好生活(摘抄)
吴飞,《自杀与美好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
肉体的生死本身都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哪一个好取决于别的更重要的好恶。死是否好取决于死后是否会到好的去处;死是否好,也取决于生时是否幸福、是否真正在过好日子。
讨论灵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活人怎么过好日子,而不是死人如何变得幸福。
苏格拉底所谓的不朽,并不是长生不老,而是永远保持生命力。灵魂不朽,并不能保证人们会永远有知有觉、有快乐、有痛苦,但却能让人们有意义的活着,认识生命的真正含义。别人在探讨灵魂不朽时所关心的,归根到底是能否长生不老,即哪怕身体死了,我是否还有知觉,继续这尘世里所享受的快乐。
科比斯总是把灵魂的生命误以为是身体的生命的延伸,以为不朽就是把身体的直觉永远保留下去;苏清醒的意识到,属于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其实都是属于身体的。要追求灵魂的永生,并不是把身体生命在灵魂中继续,而是找到最好的生活。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过上最好的日子,而不是弄清楚死后的状态。
苏格拉底说人不能擅自结束肉体的生命,并不意味着肉体是好的,而是因为肉体是生命的基本载体,肉体生命也是生命的基本形式。活着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条件。
究竟该活着,还是该死去,完全取决于能否过上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死,苏就会丧失自己的原则,苟且保全血肉之躯,这以后的美好生活是以非常羞辱的生活为前提。《斐多篇》推导出,人生在世,就是灵魂的生命原则通过肉体实现在每个个体身上。肉体一方面是生命的承载者,另一方面也是生命原则的障碍。
Stoicism斯多亚派哲学家根本没有为冥界这样的神秘观念留下位置,他们之所以要自杀,是为了摆脱外力的束缚。生命是一个游戏,如果时局不利,可以退出游戏,因为人只有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过有理性的生活。仅仅长命百岁,不是最好的生活。塞涅卡说:“活着并不是好的,活得好才是好的。因此,智慧的人并不是能活多长就活多长,而是该活多长才活多长。从质来思考生命,而不是量。
死是好的是为了避免活得不好。“在知道怎么死的人面前,命运毫无力量。”
自由,就是能够拥有自己的权利,而不受制于别人。
61,灵魂只要不主动追求德行和自由,就是平庸、堕落、受奴役。
65,斯多亚学派:只有好人是自由的,邪恶的人都是奴隶。
112,奥古斯丁认为,虽然上帝是人和自由意志的创造者,上帝并不为人的善恶负责。亚当和夏娃犯了罪,是因为他们自由选择了偷吃禁果,但禁果并不因此而成为恶的。追求身体欲望的人之所以有罪,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没有向上指向最高的善,而是向下指向了身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本身是恶的,因为这是自由意志的罪恶,而不是身体所能负责的。
113,自由意志会使人为恶,并不意味着自由意志本身就是恶。
144,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虽然每种事物都是因为与上帝之好相似而成为好,但是这好毕竟属于自己,是因自身的好而好的。……天性喜生恶死的人,只有认真过日子,证成自己的人生才是好的,而以德性或信仰为借口,虚掷光阴、浪费生命的人,不但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做到真正的虔诚。
245,1600年,在当时的医学看来,在忧郁的诸多病因当中,最重要的是黑胆汁过多,而黑胆汁这种分泌物则被比喻为“魔鬼的洗澡水”。
258,自杀,就是挽救自己,从而使自己不陷入这种更糟糕的境地,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与尊严的一种方式。
268,爱德伽之所以会变的和埃德蒙德一样残忍,是因为他深深意识到,要捉鬼,首先要自己变成魔鬼。基里洛夫说,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只有靠自杀亲身变成神,才能获得自由。但爱德伽却认识到,在满是魔鬼的世界里,只有靠亲自化身为魔鬼,才能真正战胜魔鬼。
270,贪婪的狼吃完了身外之物之后,最终会逐渐把自己也吃掉。
271,如果报应能随着人们的痛苦、愤怒、仇恨,甚至怨毒,就召之即来,这些鬼怪的存在,怎能表明人间的正义?葛洛斯特所能看到的,世界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冤冤相报、以暴易暴。
278,爱德伽和埃德蒙德都是在罪恶的世界中挣扎着,去求取自己的那一份爱和幸福。区别在于,在爱德伽哪里,谋略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在埃德蒙德那里,爱成了谋略的工具。
279,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爱本身是可贵的,而不是因为爱能给人带来别的什么东西。
283,痛苦不会消失,不会变成快乐,更不会得到回报,而是要耐心忍受。保罗《罗马书》:“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285,葛洛斯特既然看清楚了世界上无法消除的荒谬和不义,就从来没有从绝望中走出;求死是他一贯的希望。他念兹在兹的,是自己归天的日子早点到来,“人们的生死都不是可以勉强求到的,准备时机成熟即是。”他不想挑战诸神,而是在超验的“神明”的带领下,待在早已烂透的人世间,等待着一个时刻,只不过,他有时候过于性急,不够耐心。
293,爱德伽知道,命运本来就是偶然的,世界永远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如果完全以人世间的的事来衡量人的幸福,那么,天神永远算不上是公正的。天神真正的公正,乃是在于,他们会让对至善充满信心、真心看重爱的人有机会创造灵魂的安宁和幸福。这一点,正是葛洛斯特在最终放弃自杀之后悟出的道理。《李尔王》被当作老莎最悲观的一部戏。这不是悲壮的死,也不是忏悔的死,更不是惩罚的死,而是毫无来由、毫无必要的死。这样一种对世界的最终否定,隐隐昭示着虚无主义。
294,爱德伽通过对世界的最终否定,实现了对爱的绝对肯定,从而也在尘世政治中击败了虚无主义。
(For 过去完成时的樱姐,和正在进行时的人。)
肉体的生死本身都不是绝对的好与不好。哪一个好取决于别的更重要的好恶。死是否好取决于死后是否会到好的去处;死是否好,也取决于生时是否幸福、是否真正在过好日子。
讨论灵魂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活人怎么过好日子,而不是死人如何变得幸福。
苏格拉底所谓的不朽,并不是长生不老,而是永远保持生命力。灵魂不朽,并不能保证人们会永远有知有觉、有快乐、有痛苦,但却能让人们有意义的活着,认识生命的真正含义。别人在探讨灵魂不朽时所关心的,归根到底是能否长生不老,即哪怕身体死了,我是否还有知觉,继续这尘世里所享受的快乐。
科比斯总是把灵魂的生命误以为是身体的生命的延伸,以为不朽就是把身体的直觉永远保留下去;苏清醒的意识到,属于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其实都是属于身体的。要追求灵魂的永生,并不是把身体生命在灵魂中继续,而是找到最好的生活。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过上最好的日子,而不是弄清楚死后的状态。
苏格拉底说人不能擅自结束肉体的生命,并不意味着肉体是好的,而是因为肉体是生命的基本载体,肉体生命也是生命的基本形式。活着是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条件。
究竟该活着,还是该死去,完全取决于能否过上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死,苏就会丧失自己的原则,苟且保全血肉之躯,这以后的美好生活是以非常羞辱的生活为前提。《斐多篇》推导出,人生在世,就是灵魂的生命原则通过肉体实现在每个个体身上。肉体一方面是生命的承载者,另一方面也是生命原则的障碍。
Stoicism斯多亚派哲学家根本没有为冥界这样的神秘观念留下位置,他们之所以要自杀,是为了摆脱外力的束缚。生命是一个游戏,如果时局不利,可以退出游戏,因为人只有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过有理性的生活。仅仅长命百岁,不是最好的生活。塞涅卡说:“活着并不是好的,活得好才是好的。因此,智慧的人并不是能活多长就活多长,而是该活多长才活多长。从质来思考生命,而不是量。
死是好的是为了避免活得不好。“在知道怎么死的人面前,命运毫无力量。”
自由,就是能够拥有自己的权利,而不受制于别人。
61,灵魂只要不主动追求德行和自由,就是平庸、堕落、受奴役。
65,斯多亚学派:只有好人是自由的,邪恶的人都是奴隶。
112,奥古斯丁认为,虽然上帝是人和自由意志的创造者,上帝并不为人的善恶负责。亚当和夏娃犯了罪,是因为他们自由选择了偷吃禁果,但禁果并不因此而成为恶的。追求身体欲望的人之所以有罪,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没有向上指向最高的善,而是向下指向了身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本身是恶的,因为这是自由意志的罪恶,而不是身体所能负责的。
113,自由意志会使人为恶,并不意味着自由意志本身就是恶。
144,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虽然每种事物都是因为与上帝之好相似而成为好,但是这好毕竟属于自己,是因自身的好而好的。……天性喜生恶死的人,只有认真过日子,证成自己的人生才是好的,而以德性或信仰为借口,虚掷光阴、浪费生命的人,不但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做到真正的虔诚。
245,1600年,在当时的医学看来,在忧郁的诸多病因当中,最重要的是黑胆汁过多,而黑胆汁这种分泌物则被比喻为“魔鬼的洗澡水”。
258,自杀,就是挽救自己,从而使自己不陷入这种更糟糕的境地,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与尊严的一种方式。
268,爱德伽之所以会变的和埃德蒙德一样残忍,是因为他深深意识到,要捉鬼,首先要自己变成魔鬼。基里洛夫说,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只有靠自杀亲身变成神,才能获得自由。但爱德伽却认识到,在满是魔鬼的世界里,只有靠亲自化身为魔鬼,才能真正战胜魔鬼。
270,贪婪的狼吃完了身外之物之后,最终会逐渐把自己也吃掉。
271,如果报应能随着人们的痛苦、愤怒、仇恨,甚至怨毒,就召之即来,这些鬼怪的存在,怎能表明人间的正义?葛洛斯特所能看到的,世界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冤冤相报、以暴易暴。
278,爱德伽和埃德蒙德都是在罪恶的世界中挣扎着,去求取自己的那一份爱和幸福。区别在于,在爱德伽哪里,谋略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在埃德蒙德那里,爱成了谋略的工具。
279,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爱本身是可贵的,而不是因为爱能给人带来别的什么东西。
283,痛苦不会消失,不会变成快乐,更不会得到回报,而是要耐心忍受。保罗《罗马书》:“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285,葛洛斯特既然看清楚了世界上无法消除的荒谬和不义,就从来没有从绝望中走出;求死是他一贯的希望。他念兹在兹的,是自己归天的日子早点到来,“人们的生死都不是可以勉强求到的,准备时机成熟即是。”他不想挑战诸神,而是在超验的“神明”的带领下,待在早已烂透的人世间,等待着一个时刻,只不过,他有时候过于性急,不够耐心。
293,爱德伽知道,命运本来就是偶然的,世界永远充满了罪恶和不公。如果完全以人世间的的事来衡量人的幸福,那么,天神永远算不上是公正的。天神真正的公正,乃是在于,他们会让对至善充满信心、真心看重爱的人有机会创造灵魂的安宁和幸福。这一点,正是葛洛斯特在最终放弃自杀之后悟出的道理。《李尔王》被当作老莎最悲观的一部戏。这不是悲壮的死,也不是忏悔的死,更不是惩罚的死,而是毫无来由、毫无必要的死。这样一种对世界的最终否定,隐隐昭示着虚无主义。
294,爱德伽通过对世界的最终否定,实现了对爱的绝对肯定,从而也在尘世政治中击败了虚无主义。
(For 过去完成时的樱姐,和正在进行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