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想了想,还是读书记录比较好。
通过引言,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论体文”或者说“论著”经历宋代理学兴起所带来的语录体札记体的断裂之后,其在近现代复兴起来的所谓“论著”,其与汉唐子学的论体文和论著之间究竟是否有联系,哪些改变了,哪些有继承。
作者以《荀子》作为汉唐子学论著体的发端。《荀子》分为两类文体,一为“述”类,即围绕某一命题展开辐辏式论述,各部分之间没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展开的(不是一个中心概念),带有集义的特点。这一类文章无论是在内容思想还是在问题上都是对孔门儒家的继承。另一类是“专论”,多针对一些抽象概念。荀子所做的论证是“正名”式的、政治性逻辑论证,而不是历史的、事实的论证。也就是说,荀子的论证手法是多样的,但多为形而上的,也就是偏主观的。另一方面,受制于“正名”的思想,其逻辑论证无法深入展开,停留在经验教诲局。换句话说,荀子的论述偏向于理论色彩,这与《墨子》的论辩偏向现实作用不同,也就缺乏气势。从根本上讲,荀子之论辩是出于儒家启发与教化的传统,讲究“端庄矜诚”。相比于《荀子》,《韩非子》的论述进一步发展,加入了对差异与矛盾的对立辨异,多有鞭辟入里的世道人心分析。,其情绪化的影响在后世更多表现在策论里。《荀子》松散的集义式格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子学论著。在章学诚余嘉锡看来有文章和论著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南北朝文章的绮靡,但作者认为应从学术思想的转型上综合考虑,就是由以前的“述圣”发展到“拟圣”,也就是代圣人而言进行儒家思想内在化和本体论建树。
汉唐的论体文承接了《荀子》论体文的形式。西汉论体文不够发达,主要由于思想统一。东汉论体文高度发展,特别是在反思性上。八代时佛学的译介对论体文又有建树,深化了从特定角度阐发大意的特点,名相的辨析,论辩方式更多,条分缕析之格局更为严密。论在中唐,韩愈之论是不辩之辩,他为发扬儒道,不以自身反思为主,而是以傲视和超迈的姿态不关注群言是非,树立一个绝高的儒道。刘柳二人正侧重于辨析群言,着眼现实政治,又与六朝之侧重玄理不同。
一晚上读了前两章,感觉论述还是比较充分,语言也很明快。损失了刘宁老师对师大还是挺遗憾的。后三章明天接着读。希望会接着写下去。anyway,豆瓣不能调字体真心不好,字这么小,对于视力不好已经习惯了大字的我实在看着有些累。另外今天要读的古文还没读,受到上午一些事情影响,以后应该不会有了。
下面是阅读三四五章时的记录,主要就第三章文体互动问题提出的一个疑问。
读到第三章《文体互动》,作者似乎有意强调了西汉子学论著的衰落与东汉子学论著的兴盛,其原因在于经学自身内部经典解释形式的变化。就此,我产生一个疑问,所谓的子学论著,为什么不能把解经类作品容纳进来呢。作者推崇的子学滥觞《荀子》,的确书中大部分篇目是荀子本人创作的,但《荀子》的编纂显然不是荀子本人所为,且荀子本人所创作的文章也极有可能不是一时一地完成的,用今天的话说,《荀子》一书是一本论文集,而不是就一个问题探讨或有一个研究主线的专书。在这一点上,其实先秦的子书是相通的。反过来,经典阐释的传注类,比如郑玄的三礼注,等等,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子书”,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专书”。特别是在两汉经学背景下,这类经典阐释往往全书都会围绕原文这个中心进行阐释、注解,同时又会因为政治观而有时不惜曲解原著。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汉人解释“关关雎鸠”居然可以联系到后妃之德上,这正是“诗教观”影响下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子书”不是经历了衰落或者兴盛,反而是出现了新的形式,尤其是两汉解经对原文非常重视,不敢跃出藩篱,这与清代复杂绵密的小学考据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解经类作品认为是“子书”的一种,既然两者都有着集义式的松散格局?这就涉及到“子书”的定义,“子书”不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僵化的定义,反而应该根据时代不同而观察其变化,这或许是“文体互动”的一种结果。
全书读下来,起码在子学文体的梳理上有了一个大致面貌的了解。另外就是深感阅读量太小,子学经学其实还有很多糊涂账可以清理。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通过引言,可以看出作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论体文”或者说“论著”经历宋代理学兴起所带来的语录体札记体的断裂之后,其在近现代复兴起来的所谓“论著”,其与汉唐子学的论体文和论著之间究竟是否有联系,哪些改变了,哪些有继承。
作者以《荀子》作为汉唐子学论著体的发端。《荀子》分为两类文体,一为“述”类,即围绕某一命题展开辐辏式论述,各部分之间没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论题展开的(不是一个中心概念),带有集义的特点。这一类文章无论是在内容思想还是在问题上都是对孔门儒家的继承。另一类是“专论”,多针对一些抽象概念。荀子所做的论证是“正名”式的、政治性逻辑论证,而不是历史的、事实的论证。也就是说,荀子的论证手法是多样的,但多为形而上的,也就是偏主观的。另一方面,受制于“正名”的思想,其逻辑论证无法深入展开,停留在经验教诲局。换句话说,荀子的论述偏向于理论色彩,这与《墨子》的论辩偏向现实作用不同,也就缺乏气势。从根本上讲,荀子之论辩是出于儒家启发与教化的传统,讲究“端庄矜诚”。相比于《荀子》,《韩非子》的论述进一步发展,加入了对差异与矛盾的对立辨异,多有鞭辟入里的世道人心分析。,其情绪化的影响在后世更多表现在策论里。《荀子》松散的集义式格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子学论著。在章学诚余嘉锡看来有文章和论著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南北朝文章的绮靡,但作者认为应从学术思想的转型上综合考虑,就是由以前的“述圣”发展到“拟圣”,也就是代圣人而言进行儒家思想内在化和本体论建树。
汉唐的论体文承接了《荀子》论体文的形式。西汉论体文不够发达,主要由于思想统一。东汉论体文高度发展,特别是在反思性上。八代时佛学的译介对论体文又有建树,深化了从特定角度阐发大意的特点,名相的辨析,论辩方式更多,条分缕析之格局更为严密。论在中唐,韩愈之论是不辩之辩,他为发扬儒道,不以自身反思为主,而是以傲视和超迈的姿态不关注群言是非,树立一个绝高的儒道。刘柳二人正侧重于辨析群言,着眼现实政治,又与六朝之侧重玄理不同。
一晚上读了前两章,感觉论述还是比较充分,语言也很明快。损失了刘宁老师对师大还是挺遗憾的。后三章明天接着读。希望会接着写下去。anyway,豆瓣不能调字体真心不好,字这么小,对于视力不好已经习惯了大字的我实在看着有些累。另外今天要读的古文还没读,受到上午一些事情影响,以后应该不会有了。
下面是阅读三四五章时的记录,主要就第三章文体互动问题提出的一个疑问。
读到第三章《文体互动》,作者似乎有意强调了西汉子学论著的衰落与东汉子学论著的兴盛,其原因在于经学自身内部经典解释形式的变化。就此,我产生一个疑问,所谓的子学论著,为什么不能把解经类作品容纳进来呢。作者推崇的子学滥觞《荀子》,的确书中大部分篇目是荀子本人创作的,但《荀子》的编纂显然不是荀子本人所为,且荀子本人所创作的文章也极有可能不是一时一地完成的,用今天的话说,《荀子》一书是一本论文集,而不是就一个问题探讨或有一个研究主线的专书。在这一点上,其实先秦的子书是相通的。反过来,经典阐释的传注类,比如郑玄的三礼注,等等,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子书”,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专书”。特别是在两汉经学背景下,这类经典阐释往往全书都会围绕原文这个中心进行阐释、注解,同时又会因为政治观而有时不惜曲解原著。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汉人解释“关关雎鸠”居然可以联系到后妃之德上,这正是“诗教观”影响下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子书”不是经历了衰落或者兴盛,反而是出现了新的形式,尤其是两汉解经对原文非常重视,不敢跃出藩篱,这与清代复杂绵密的小学考据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解经类作品认为是“子书”的一种,既然两者都有着集义式的松散格局?这就涉及到“子书”的定义,“子书”不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僵化的定义,反而应该根据时代不同而观察其变化,这或许是“文体互动”的一种结果。
全书读下来,起码在子学文体的梳理上有了一个大致面貌的了解。另外就是深感阅读量太小,子学经学其实还有很多糊涂账可以清理。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