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问题?
问题之一: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生理和心理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难以驾驭自身的情绪,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做小孩,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情容易持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二是社会因素,如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等。
如何与身处青春逆反期的孩子相处呢?专家提醒,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大人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关注。比如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行为,让孩子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对新事物、新情境保持充满幻想式的想象和判别,不以笑话或非分之念来嘲讽孩子的想法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吃喝拉撒样样都管束孩子;将孩子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遇到大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合理的要采纳,不合理的要与孩子在一起分析讨论,以达成共识。
改善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要在心平气和、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与孩子平等地谈心,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家长教育不当时要反省,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认错。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当孩子闹脾气时,家长要主动改变环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态度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出选择。
不直接说“不”。因为这个字将直接激发起孩子的叛逆心:你不让我怎样,我非要怎样。而如果家长“不接招”,孩子首先的反应将变成疑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问题之二:孩子老是说狠话
在我们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在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在我们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对孩子发过狠,说过什么样的狠话,比如“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再不听话,让你滚出去”“想挨打,是吧”“笨蛋”“小心我揍你”。我们的原意不过是想吓唬孩子或者让他见好就收,但往往就是这只言片语,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反面刺激,他反而会印象深刻。在他们觉得委屈、生气、无所适从的时候,会全盘端给我们。特别是如果我们把狠话落实到行动上,那孩子一定学得更“扎实”了。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当孩子发狠时,其实是在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传媒的影响。视听震撼的今天,想让孩子彻底抛弃传媒是不现实的。动画片、漫画、书籍里有很多打啊、杀啊的动作,很多“摆平”“搞定”“兄弟们”的字眼,孩子难免受到影响。
建议:“做到三合一:榜样+屏蔽+耐心。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当好榜样,不说不应该说的话。同时,尽可能屏蔽容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媒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出现这一问题,不要横加指责、一味呵斥,要耐心疏导。
问题之三:孩子爱用拳头说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独立性将越来越强,孩子不再是父母的附属物,教育也更应该讲策略和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打骂,应该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类有“问题”的孩子,家长不应把孩子本身当做问题来解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关系的方式之一就是肢体接触,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经验。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家长要检验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以及孩子与家庭系统内每个成员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请专业人士帮助诊别。只要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形成符合规则的行为模式,孩子的胜任感就会被建立,自然就会减少暴力倾向的行为方式。
同时,也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父母可以想办法让孩子听一些能听懂的法律讲座,让孩子明白暴力所造成的恶果,这样就可以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
问题之四:性格孤僻,自闭内向
孤僻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除了沉默寡言、表情平淡外,主要表现在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胆小、退缩、懦弱。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有30万~50万儿童患有孤僻性情。性情孤僻是3~7岁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一般造成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人气质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是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经历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里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三是缺乏交际技能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四是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
专家提醒:一定要针对原因有的放矢,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要求过严。过多指责,会捆住孩子的手脚,使其成为谨小慎微的人;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要教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技巧,以优化性格。
更多文章>>
长期裸睡小心性感钝化
盘点接吻时9大尴尬糗事
低智商者更易不快乐
女性压力大易反胃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生理和心理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难以驾驭自身的情绪,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做小孩,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情容易持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二是社会因素,如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等。
如何与身处青春逆反期的孩子相处呢?专家提醒,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大人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关注。比如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行为,让孩子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对新事物、新情境保持充满幻想式的想象和判别,不以笑话或非分之念来嘲讽孩子的想法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千万不要吃喝拉撒样样都管束孩子;将孩子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遇到大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合理的要采纳,不合理的要与孩子在一起分析讨论,以达成共识。
改善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要在心平气和、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与孩子平等地谈心,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家长教育不当时要反省,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认错。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当孩子闹脾气时,家长要主动改变环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态度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出选择。
不直接说“不”。因为这个字将直接激发起孩子的叛逆心:你不让我怎样,我非要怎样。而如果家长“不接招”,孩子首先的反应将变成疑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问题之二:孩子老是说狠话
在我们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在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在我们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对孩子发过狠,说过什么样的狠话,比如“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再不听话,让你滚出去”“想挨打,是吧”“笨蛋”“小心我揍你”。我们的原意不过是想吓唬孩子或者让他见好就收,但往往就是这只言片语,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反面刺激,他反而会印象深刻。在他们觉得委屈、生气、无所适从的时候,会全盘端给我们。特别是如果我们把狠话落实到行动上,那孩子一定学得更“扎实”了。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当孩子发狠时,其实是在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是传媒的影响。视听震撼的今天,想让孩子彻底抛弃传媒是不现实的。动画片、漫画、书籍里有很多打啊、杀啊的动作,很多“摆平”“搞定”“兄弟们”的字眼,孩子难免受到影响。
建议:“做到三合一:榜样+屏蔽+耐心。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当好榜样,不说不应该说的话。同时,尽可能屏蔽容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媒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出现这一问题,不要横加指责、一味呵斥,要耐心疏导。
问题之三:孩子爱用拳头说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独立性将越来越强,孩子不再是父母的附属物,教育也更应该讲策略和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打骂,应该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类有“问题”的孩子,家长不应把孩子本身当做问题来解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关系的方式之一就是肢体接触,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经验。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家长要检验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以及孩子与家庭系统内每个成员的互动模式,必要时可请专业人士帮助诊别。只要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形成符合规则的行为模式,孩子的胜任感就会被建立,自然就会减少暴力倾向的行为方式。
同时,也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父母可以想办法让孩子听一些能听懂的法律讲座,让孩子明白暴力所造成的恶果,这样就可以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
问题之四:性格孤僻,自闭内向
孤僻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除了沉默寡言、表情平淡外,主要表现在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胆小、退缩、懦弱。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有30万~50万儿童患有孤僻性情。性情孤僻是3~7岁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一般造成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人气质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是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经历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里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三是缺乏交际技能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四是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
专家提醒:一定要针对原因有的放矢,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要求过严。过多指责,会捆住孩子的手脚,使其成为谨小慎微的人;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要教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技巧,以优化性格。
更多文章>>
长期裸睡小心性感钝化
盘点接吻时9大尴尬糗事
低智商者更易不快乐
女性压力大易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