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传奇—茶叶大王郑鉴源
声明:改编自百度贴吧婺源吧一名会员的文章,读后有感,遂整理摘录。
1.归本溯源
“one(汪)、two(吐)、three(睡)、four(佛)…..”这奇怪的声音是从身后由远及近传来的,茶商郑当是打劫的,头不敢回,嘴里却像是含了黄莲似的叨着没钱…没钱…,心里却是怕的要死,当说到eight时,郑以为这是要取他人头了,因为洋人的大嗓门仿佛就在耳边咆哮了。
这倒不能怪郑心虚,他原是秋口鱼潭帮一茶商的帐房,后来觉得这帐房的事,来钱慢,老了也没保证,看到外出卖茶的赚了大钱,就决定自己得单干,可他本就是个小帐房,也没什么积蓄,好在他从小老实肯干,乡里名声不错,就东拼西凑、借钱欠债从老家弄了一批茶叶,准备漕运到上海去。
时值阴历四月,这批婺源春茶终于漕运到了上海,但是由于船舱进水且长途运输加之保管不当,这批茶叶全返潮了,上海这时的天气还是有点凉,几个伙计蜷缩在木箱地下,静静的睡着,可茶商郑却怎么也睡不着,夜里就一个人在码头踱着步,古人说,货到地头死,这到地了,想寻个可以烘干茶叶的地儿还找不到,再想到欠着乡里人大笔的钱,真想跳进这黄浦江,一了百了,忽然尿急,就在码头解手,这洋人声音就是这时从身后传来的。
数到eight后,身后反而就没动静了,茶商郑不觉心疑,回头一看,正看到两个外国人和八个伙计站在身后。于是他当场就骂人了。原话是这么说的:你们这些变不全的,外国人站在我身后也不跟我说句。骗我认为是打劫的,差点把我急死。
再说这两个外国人,一个做摩洛哥一个做英国茶叶生意。当时由于采购不到茶叶心急,于是报出高价八英镑一公斤茶叶,而当时茶商郑的茶叶合同价才不到六英镑。于是皆大欢喜。事后,茶商郑觉得这第一桶金得感谢这尿急,不然当时的情况,在市面上亏本卖他都是肯的。
这就是我们故事主人公祖上发家的故事,此事以后,茶商郑觉得在上海发展很有前途。便扎根上海。后来他生有一子~郑焕章。郑焕章生有两子~郑德源、郑鉴源。
2.创业伊始
时光荏苒,郑鉴源20岁了,青年有为的他敏锐的觉察到,这干了祖父两代的茶叶生意不能只是小打小闹,必须要打出自己品牌来了,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婺源绿茶在全世界贩卖,但是因为没有叫的响的品牌,在茶庄内一直做中低档茶为主,而且,婺源绿茶本身名声不好,质量参差不齐,为什么呢?有茶农为了茶叶卖个好看相,就在制茶时加了些稻草灰,为使茶叶的线条更紧,加了白糖,从而影响了名声。
面对这些棘手的现实问题,一心想把婺源绿茶打造成世界品牌的郑鉴源,在1922年做了这么几点对自己的要求:第一:一定要有自己叫的响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嫁衣;第二:一定要拿下上海市场,拿下上海市场就把握了全国市场;第三:一定要走高端化道路,做低端市场永远没有前途。于是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婺源绿茶崛起的战役打响了。
郑鉴源初来上海市场,尽管有着祖父两代的人脉基础,但想搞出一个自己的公司企业,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两年后,1922年,在上海宁波路和南京路,他创办了在往后一百年内扬名世界,获誉无数的上海百年老字号:鸿怡泰润记茶号。
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双狮地球牌。这里要说个趣闻,这里还有另一个双狮地球标,这个是缅甸出产的一种高纯度毒品的商标。据说是由金三角大毒枭坤沙创立的名牌。
图片
「双狮地球标」海洛英由一块油纸包裹,油纸上 有双狮地球图案:两只狮子抱著地球。标志上有红字写著「提防假冒」,「纯净100%」,「一帆风顺」字样。 海洛英砖上面浮凸打印「999」,表示杂质只有千分之一,纯度极高,保证是「四号」海洛因。
而鸿怡泰的这个双狮地球牌,商标上则标出了茶号位置在“大自鸣钟”(现在西康路长寿路)对面,并配有英语。罐头边印有“风生两腋”、“香满一瓯”对联。整体造型现代,色彩柔和淡雅,文化气息浓厚。老上海都知道,位于大自鸣钟对面的上海鸿怡泰茶号和他们出品的双狮地球牌茶在旧上海名流中名气非常响,质量“顶特了”(上海方言:顶级)。企业在鼎盛时期,员工达到四千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婺源人。光在上海的员工就有二千多人。
3.扬名一役
“不好了,不好了,出事了啊~老板醒了没?”经理急匆匆的跑进来拉住了正在扫堂的仆人。
“什么事这么惊慌啊?”扫堂的反问道。
“你说奇不奇怪,那个存放毛茶的仓库锁得好好的,今朝伙计拿去加工,那茶都水一滴。”正说着,郑鉴源出来了,从经理这了解了一下情况,说了句:你带我去看看。
到了仓库门口,郑说:淋了水的几多有?那经理说:不清楚,一发现问题我就向你报告了。然后就是伙计清点。结果淋了水的有五十担左右。这个仓库放的都是好茶。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精加工时烘烘干就是,然后掺到低档茶里去。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有很多记者冲进厂采访。显然是遭人陷害了。郑脸色很难看,说了一句,这茶不要放进仓库了,先放在外面。
原来,这入驻上海的鸿怡泰因为郑鉴源一心想占领上海市场,所以茶叶质优价优,生意越做越好,当地的茶庄的生意被抢,于是便纷纷反扑,散布谣言说鸿怡泰来货不正,这次鸿怡泰好不容易从云南运来一批高档的云南茶饼,却出了这样的事。
也许有人不理解事情的严重性,当时的茶叶由于运输包装等原因。茶叶湿了是很正常的事。一般是重新加工一下掺入到别的茶叶里去。这是当时行业潜规则。之所以说潜,是因为此事只能做不能说。客户问起也不能承认。就象我们现在一样,一定要说我们的产品纯天然,经过十八道检验,六十道工序,绝对对消费者负责之类的神仙话。如果谁承认了,或被人家暴露了。那你在这个行业就难混了。很显然,这一次是同行要整他。现在记者已经冲了进来,大家都知道你茶叶被淋,湿了这么多茶,若是你茶庄内还卖了这么多,市民用脚趾想也知道你参茶了,你要是不卖等晒干,原本谈好的生意就不能正常给货了,客户就觉得你这人没信用。
都到这节骨眼上了,郑也沉的住气,临走时跟经理说,你带记者去仓库,让他们看看。不然,别人还以为我们的茶还全部淋水了呢?
回去后,郑马上召开会议,但无处理结果。毫无疑问,此茶再加工是不可能了。那是授人以柄。一定要公开处理。第二天,上海报纸刊登了此事。
报纸上说是近百担,显然有误。郑说:你们把茶叶拿到鸿怡泰茶庄去。千万不要放在茶厂烘干。你们当着顾客的面把茶烘干。然后他和报社交涉。
第二天报纸又出了新闻,这次题目却是:鉴记茶厂发红包了,市民排队领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天,郑在鸿怡泰内踱步思考应付方法,忽然来一个道士售卖菊花药枕,郑突然灵机一动,于是就命人当街架起了炒锅,将受潮的茶饼当街敲碎碾压,放入炒锅翻炒,顿时上海大自鸣钟区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引起路人围观,欲争相购买,但奇怪的是,鸿怡泰一概不卖,却将这些炒热的茶粉转入印有鸿怡泰的老茶号的棉质枕袋内,免费发放给路人,这时他们才注意到,旁边墙上贴着一份告示,上面大意是:由于本厂员工疏忽,造成茶叶淋水,本着对消费者和市民负责的精神。本公司决定把此批茶叶烘干做成茶枕免费送给市民。于是就有了报纸上说的这出。
此事一直延续三天,报纸不断刊登。人们争相疯抢。然后回家品尝,觉得这么好的茶叶公司都不掺着卖而是做成茶枕送给市民。这茶叶质量,这职业道德,这企业社会责任真是没话说。行以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鸿怡泰茶名声大振,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上海高端茶市场。
随后郑召开公司会议,查出内鬼。是一外地员工受别人指使干的,郑当时就说了句,从现在开始,本公司员工一律用婺源人,如果婺源员工对不起本公司,那么此人在上海无法立足,在婺源他也无法做人。同时告诫公司管理人员,遇事少惊慌,要尽量化危为机。
上海市场拿下后,国内市场就这么站稳了,但是国外市场却依然不温不火,于是郑鉴源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外市场上,并为自己的茶叶注册了双狮地球牌商标,决定要让婺源绿茶扬名四海,实现20岁时对自己提出的三点要求。
4.名扬世博
193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会展中心处一个显眼的地方正摆放着双狮地球牌茶叶,然而,千里迢迢从上海赶来的郑鉴源却闷闷不乐,如此好的中心展区,周围来来往往也不少人,展出茶叶的展区也够大,可是驻足观看的人却少之又少,下订单的几乎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郑细心观察了世博会上其他茶类商品的展区,很快他发现像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展区,他们的茶叶都用铁罐体包装,包装工艺设计的十分漂亮,而自己的茶叶包装就要相形见绌了,古人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国人一向对过度包装不感冒,但是既然进入了国际市场,那就得“入乡随俗”。
有人说,赶快去做包装盒呀。那时没有电脑可以下载。而且展会时间很短不允许。怎么办?肿么办?突然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真是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
郑鉴源对仆人说:跟翻译一起到街上去买个电风扇来。买来以后拆了一个木茶箱,稍微改造了一下茶箱和电风扇,然后我爷爷手工在那里摇呀摇。翻译在那里用英文说:来,这里搞活动,免费抽奖。那些外国商人看到动静这么大,都跑过来凑热闹。一时间,抽奖的抽奖。看茶的看茶。看热闹的看热闹。一下子展位前人头攒动。
因为茶叶在那里摇,地上都是。茶香飘出来,加上奖品是一包双狮地球牌茶叶,很多客商就当场泡着喝。喝完后就是good good的说个不停,在一片good声中,订单象雪片一样飞来。双狮地球牌茶叶也捧回了1936年费城世博会茶叶甲等大奖。
此事过后,郑清楚的认识到,包装对营销的巨大作用,于是请行家设计。新包装为罐装,造型现代,色彩柔和,文化气息浓厚。上书一对联:风生两腋香满一瓯 并写有地址,大自鸣钟,就是现在的西康路长寿路。并印有鸿怡泰茶庄字样。
新包装一推出,罐装茶放入店铺的第一天,便被抢售一空,市场反响火热,渐渐的,通过不断推成出新,鸿怡泰最终坐上沪上茶叶行老大的交椅。
5.一代人的回忆
叶龙石,这个解放前“德昌人参行”的小开(40年代沪语:富二代)女婿,现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上海老克勒(沪语:上档次的人),还能依稀记得当时上海小开的流行语:“吃凯司令、喝鸿怡泰、穿司麦脱、睡席梦思”。
1937年,老上海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繁华世界,终于在日本鬼子的炮火声中被炸得粉碎
解放后,叶师傅被改造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阶级劳动者,他不再羡慕能从自家开的“德昌人参行”抽屉里随意的拿钱挥霍;依靠自己的劳动,他过得心安理得。
改革开放之初,叶师傅下海,开了公司,售卖人参、虫草,短短几年,赚了个锅满盆满。
近几年,儿女接上了班,叶师傅放心的交了权,终于又有空过起了悠闲的“老克勒生活”。
但他还是时时念叨那上海的老字号,老茶号。每当叶师傅的子女探望他,都会帮他从淘宝拍一盒鸿怡泰的精茶,或从南京路买一袋凯司令的清蛋糕。
儿孙们来了,叶师傅会泡上一壶鸿怡泰,抱着文静的小孙女,乐乐的坐着,看着悠悠的茶气随着热香慢慢散开,渐渐弥漫在空间,这时候,是叶师傅最笃定悠闲的时候。
子女知道,老字号,是老父亲心中抹不去的那段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百度贴吧—婺源吧:http://tieba.baidu.com/p/1460845863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1fb02b0066f5335a8121ce.html
搜狐新闻:http://roll.sohu.com/20120316/n337975394.shtml
1.归本溯源
“one(汪)、two(吐)、three(睡)、four(佛)…..”这奇怪的声音是从身后由远及近传来的,茶商郑当是打劫的,头不敢回,嘴里却像是含了黄莲似的叨着没钱…没钱…,心里却是怕的要死,当说到eight时,郑以为这是要取他人头了,因为洋人的大嗓门仿佛就在耳边咆哮了。
这倒不能怪郑心虚,他原是秋口鱼潭帮一茶商的帐房,后来觉得这帐房的事,来钱慢,老了也没保证,看到外出卖茶的赚了大钱,就决定自己得单干,可他本就是个小帐房,也没什么积蓄,好在他从小老实肯干,乡里名声不错,就东拼西凑、借钱欠债从老家弄了一批茶叶,准备漕运到上海去。
时值阴历四月,这批婺源春茶终于漕运到了上海,但是由于船舱进水且长途运输加之保管不当,这批茶叶全返潮了,上海这时的天气还是有点凉,几个伙计蜷缩在木箱地下,静静的睡着,可茶商郑却怎么也睡不着,夜里就一个人在码头踱着步,古人说,货到地头死,这到地了,想寻个可以烘干茶叶的地儿还找不到,再想到欠着乡里人大笔的钱,真想跳进这黄浦江,一了百了,忽然尿急,就在码头解手,这洋人声音就是这时从身后传来的。
数到eight后,身后反而就没动静了,茶商郑不觉心疑,回头一看,正看到两个外国人和八个伙计站在身后。于是他当场就骂人了。原话是这么说的:你们这些变不全的,外国人站在我身后也不跟我说句。骗我认为是打劫的,差点把我急死。
再说这两个外国人,一个做摩洛哥一个做英国茶叶生意。当时由于采购不到茶叶心急,于是报出高价八英镑一公斤茶叶,而当时茶商郑的茶叶合同价才不到六英镑。于是皆大欢喜。事后,茶商郑觉得这第一桶金得感谢这尿急,不然当时的情况,在市面上亏本卖他都是肯的。
这就是我们故事主人公祖上发家的故事,此事以后,茶商郑觉得在上海发展很有前途。便扎根上海。后来他生有一子~郑焕章。郑焕章生有两子~郑德源、郑鉴源。
2.创业伊始
时光荏苒,郑鉴源20岁了,青年有为的他敏锐的觉察到,这干了祖父两代的茶叶生意不能只是小打小闹,必须要打出自己品牌来了,当时的情况是,尽管婺源绿茶在全世界贩卖,但是因为没有叫的响的品牌,在茶庄内一直做中低档茶为主,而且,婺源绿茶本身名声不好,质量参差不齐,为什么呢?有茶农为了茶叶卖个好看相,就在制茶时加了些稻草灰,为使茶叶的线条更紧,加了白糖,从而影响了名声。
面对这些棘手的现实问题,一心想把婺源绿茶打造成世界品牌的郑鉴源,在1922年做了这么几点对自己的要求:第一:一定要有自己叫的响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嫁衣;第二:一定要拿下上海市场,拿下上海市场就把握了全国市场;第三:一定要走高端化道路,做低端市场永远没有前途。于是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婺源绿茶崛起的战役打响了。
郑鉴源初来上海市场,尽管有着祖父两代的人脉基础,但想搞出一个自己的公司企业,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两年后,1922年,在上海宁波路和南京路,他创办了在往后一百年内扬名世界,获誉无数的上海百年老字号:鸿怡泰润记茶号。
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双狮地球牌。这里要说个趣闻,这里还有另一个双狮地球标,这个是缅甸出产的一种高纯度毒品的商标。据说是由金三角大毒枭坤沙创立的名牌。
图片
「双狮地球标」海洛英由一块油纸包裹,油纸上 有双狮地球图案:两只狮子抱著地球。标志上有红字写著「提防假冒」,「纯净100%」,「一帆风顺」字样。 海洛英砖上面浮凸打印「999」,表示杂质只有千分之一,纯度极高,保证是「四号」海洛因。
而鸿怡泰的这个双狮地球牌,商标上则标出了茶号位置在“大自鸣钟”(现在西康路长寿路)对面,并配有英语。罐头边印有“风生两腋”、“香满一瓯”对联。整体造型现代,色彩柔和淡雅,文化气息浓厚。老上海都知道,位于大自鸣钟对面的上海鸿怡泰茶号和他们出品的双狮地球牌茶在旧上海名流中名气非常响,质量“顶特了”(上海方言:顶级)。企业在鼎盛时期,员工达到四千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婺源人。光在上海的员工就有二千多人。
3.扬名一役
“不好了,不好了,出事了啊~老板醒了没?”经理急匆匆的跑进来拉住了正在扫堂的仆人。
“什么事这么惊慌啊?”扫堂的反问道。
“你说奇不奇怪,那个存放毛茶的仓库锁得好好的,今朝伙计拿去加工,那茶都水一滴。”正说着,郑鉴源出来了,从经理这了解了一下情况,说了句:你带我去看看。
到了仓库门口,郑说:淋了水的几多有?那经理说:不清楚,一发现问题我就向你报告了。然后就是伙计清点。结果淋了水的有五十担左右。这个仓库放的都是好茶。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精加工时烘烘干就是,然后掺到低档茶里去。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有很多记者冲进厂采访。显然是遭人陷害了。郑脸色很难看,说了一句,这茶不要放进仓库了,先放在外面。
原来,这入驻上海的鸿怡泰因为郑鉴源一心想占领上海市场,所以茶叶质优价优,生意越做越好,当地的茶庄的生意被抢,于是便纷纷反扑,散布谣言说鸿怡泰来货不正,这次鸿怡泰好不容易从云南运来一批高档的云南茶饼,却出了这样的事。
也许有人不理解事情的严重性,当时的茶叶由于运输包装等原因。茶叶湿了是很正常的事。一般是重新加工一下掺入到别的茶叶里去。这是当时行业潜规则。之所以说潜,是因为此事只能做不能说。客户问起也不能承认。就象我们现在一样,一定要说我们的产品纯天然,经过十八道检验,六十道工序,绝对对消费者负责之类的神仙话。如果谁承认了,或被人家暴露了。那你在这个行业就难混了。很显然,这一次是同行要整他。现在记者已经冲了进来,大家都知道你茶叶被淋,湿了这么多茶,若是你茶庄内还卖了这么多,市民用脚趾想也知道你参茶了,你要是不卖等晒干,原本谈好的生意就不能正常给货了,客户就觉得你这人没信用。
都到这节骨眼上了,郑也沉的住气,临走时跟经理说,你带记者去仓库,让他们看看。不然,别人还以为我们的茶还全部淋水了呢?
回去后,郑马上召开会议,但无处理结果。毫无疑问,此茶再加工是不可能了。那是授人以柄。一定要公开处理。第二天,上海报纸刊登了此事。
报纸上说是近百担,显然有误。郑说:你们把茶叶拿到鸿怡泰茶庄去。千万不要放在茶厂烘干。你们当着顾客的面把茶烘干。然后他和报社交涉。
第二天报纸又出了新闻,这次题目却是:鉴记茶厂发红包了,市民排队领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天,郑在鸿怡泰内踱步思考应付方法,忽然来一个道士售卖菊花药枕,郑突然灵机一动,于是就命人当街架起了炒锅,将受潮的茶饼当街敲碎碾压,放入炒锅翻炒,顿时上海大自鸣钟区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引起路人围观,欲争相购买,但奇怪的是,鸿怡泰一概不卖,却将这些炒热的茶粉转入印有鸿怡泰的老茶号的棉质枕袋内,免费发放给路人,这时他们才注意到,旁边墙上贴着一份告示,上面大意是:由于本厂员工疏忽,造成茶叶淋水,本着对消费者和市民负责的精神。本公司决定把此批茶叶烘干做成茶枕免费送给市民。于是就有了报纸上说的这出。
此事一直延续三天,报纸不断刊登。人们争相疯抢。然后回家品尝,觉得这么好的茶叶公司都不掺着卖而是做成茶枕送给市民。这茶叶质量,这职业道德,这企业社会责任真是没话说。行以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鸿怡泰茶名声大振,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上海高端茶市场。
随后郑召开公司会议,查出内鬼。是一外地员工受别人指使干的,郑当时就说了句,从现在开始,本公司员工一律用婺源人,如果婺源员工对不起本公司,那么此人在上海无法立足,在婺源他也无法做人。同时告诫公司管理人员,遇事少惊慌,要尽量化危为机。
上海市场拿下后,国内市场就这么站稳了,但是国外市场却依然不温不火,于是郑鉴源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外市场上,并为自己的茶叶注册了双狮地球牌商标,决定要让婺源绿茶扬名四海,实现20岁时对自己提出的三点要求。
4.名扬世博
193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会展中心处一个显眼的地方正摆放着双狮地球牌茶叶,然而,千里迢迢从上海赶来的郑鉴源却闷闷不乐,如此好的中心展区,周围来来往往也不少人,展出茶叶的展区也够大,可是驻足观看的人却少之又少,下订单的几乎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郑细心观察了世博会上其他茶类商品的展区,很快他发现像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展区,他们的茶叶都用铁罐体包装,包装工艺设计的十分漂亮,而自己的茶叶包装就要相形见绌了,古人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国人一向对过度包装不感冒,但是既然进入了国际市场,那就得“入乡随俗”。
有人说,赶快去做包装盒呀。那时没有电脑可以下载。而且展会时间很短不允许。怎么办?肿么办?突然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真是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事的人。
郑鉴源对仆人说:跟翻译一起到街上去买个电风扇来。买来以后拆了一个木茶箱,稍微改造了一下茶箱和电风扇,然后我爷爷手工在那里摇呀摇。翻译在那里用英文说:来,这里搞活动,免费抽奖。那些外国商人看到动静这么大,都跑过来凑热闹。一时间,抽奖的抽奖。看茶的看茶。看热闹的看热闹。一下子展位前人头攒动。
因为茶叶在那里摇,地上都是。茶香飘出来,加上奖品是一包双狮地球牌茶叶,很多客商就当场泡着喝。喝完后就是good good的说个不停,在一片good声中,订单象雪片一样飞来。双狮地球牌茶叶也捧回了1936年费城世博会茶叶甲等大奖。
此事过后,郑清楚的认识到,包装对营销的巨大作用,于是请行家设计。新包装为罐装,造型现代,色彩柔和,文化气息浓厚。上书一对联:风生两腋香满一瓯 并写有地址,大自鸣钟,就是现在的西康路长寿路。并印有鸿怡泰茶庄字样。
新包装一推出,罐装茶放入店铺的第一天,便被抢售一空,市场反响火热,渐渐的,通过不断推成出新,鸿怡泰最终坐上沪上茶叶行老大的交椅。
5.一代人的回忆
叶龙石,这个解放前“德昌人参行”的小开(40年代沪语:富二代)女婿,现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上海老克勒(沪语:上档次的人),还能依稀记得当时上海小开的流行语:“吃凯司令、喝鸿怡泰、穿司麦脱、睡席梦思”。
1937年,老上海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繁华世界,终于在日本鬼子的炮火声中被炸得粉碎
解放后,叶师傅被改造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阶级劳动者,他不再羡慕能从自家开的“德昌人参行”抽屉里随意的拿钱挥霍;依靠自己的劳动,他过得心安理得。
改革开放之初,叶师傅下海,开了公司,售卖人参、虫草,短短几年,赚了个锅满盆满。
近几年,儿女接上了班,叶师傅放心的交了权,终于又有空过起了悠闲的“老克勒生活”。
但他还是时时念叨那上海的老字号,老茶号。每当叶师傅的子女探望他,都会帮他从淘宝拍一盒鸿怡泰的精茶,或从南京路买一袋凯司令的清蛋糕。
儿孙们来了,叶师傅会泡上一壶鸿怡泰,抱着文静的小孙女,乐乐的坐着,看着悠悠的茶气随着热香慢慢散开,渐渐弥漫在空间,这时候,是叶师傅最笃定悠闲的时候。
子女知道,老字号,是老父亲心中抹不去的那段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百度贴吧—婺源吧:http://tieba.baidu.com/p/1460845863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1fb02b0066f5335a8121ce.html
搜狐新闻:http://roll.sohu.com/20120316/n3379753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