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头向下吸附在地球表面生活——我的初中地理
作者:徐建民
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上地理课,第一次在地理课上见到地球仪,第一次听说人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从来无法认同人是直立在地球表面的这一基本事实。相反,我有一连串的疑问:人怎么可能头向下,像吊在地球上一样存在呢?人怎么可能在一个圆球上睡觉呢?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的上面可以理解,因为地球支撑着他的重量,可是地球另一边的人该怎么办呢?他不是在头向下走路吗?他不是头向下骑自行车吗?他们家的房子不就是屋顶朝着地球下方了吗?又没有绳子捆着他,没有绳子吊着他,他怎么可能很舒服的在地球上(下)生活?走路、跑步、睡觉?
总是怕别人笑话,说这样简单的常识你都不理解,不懂,你多笨啊!所以,尽管心里有疑惑,特别深的疑惑,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但也从来不敢去问老师,从来不敢和别人探讨地球是个圆的实心球体这样的事实。
可它毕竟是一门功课啊,而且一周有两节课就是地理,不管怎么样总要往前走,总要消磨掉那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总是要面对考试的。为了既符合老师讲的地球是个圆球这样的概念,又为了自己能够接受人只能向上直立在地球表面的事实,所以在我的头脑里,一直认为地球就是漂浮在宇宙中的被切成一半的西瓜,切面上都是水,陆地包括高山就漂浮在水面上,至于水又为什么会成为半个西瓜的形状,那些就怎么也想不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地球的浮浮沉沉与自己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关系呢?我还有其他功课要学习,下了课我还要去玩呢,我还有其他的开心事,伤心事。还好,至少这样可以解决船只可以环球航行这样的道理:船在呈圆切面的水面上航行,它的轨迹就是那半个西瓜的切面的边缘!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自己对地球这个概念的变态理解,所以,当接下来讲到季风气候,当讲到暖湿气流,讲到南北半球,讲到经度和纬度概念的时候,自己拼命睁大了眼睛去理解,想听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还是一知半解,还是似懂非懂,真正不懂的还是占多数!所以地理课之于我,总是那么枯燥与抽象,令我苦不堪言,乃至于高中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想都不用想,就选择不用学地理的理工科。
在我没有弄清楚我在认知方面的奥秘的时候,很长时间以来,虽然自己很迷惑,但还是没有跟他人来讲述过这个经历。
如果说我这个经历对现在的中学生有什么可以吸取的教训,那就是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好,掌握透,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笑话而不懂装懂,不懂就问老师,不懂就问同学,知识方面吃下夹生饭,后患无穷,要学会讨论,要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也许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你千年的疑惑。
我记述这段经历的目的不仅如此。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情感方式,包括学习等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会有很大不同。思维方式在10岁以前就基本固化,决定了我们在哪些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我们在哪些方面的劣势,如果我们有一种办法,可以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略加改变,而使得我们的长处得到更大的发挥,我们的劣势或者短处能够有效的避免,那该多好?
为什么我们说“智者爱山,仁者爱水”,而不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呢?
跟我走吧,我会慢慢的告诉你其中的奥秘。
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上地理课,第一次在地理课上见到地球仪,第一次听说人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从来无法认同人是直立在地球表面的这一基本事实。相反,我有一连串的疑问:人怎么可能头向下,像吊在地球上一样存在呢?人怎么可能在一个圆球上睡觉呢?如果一个人站在地球的上面可以理解,因为地球支撑着他的重量,可是地球另一边的人该怎么办呢?他不是在头向下走路吗?他不是头向下骑自行车吗?他们家的房子不就是屋顶朝着地球下方了吗?又没有绳子捆着他,没有绳子吊着他,他怎么可能很舒服的在地球上(下)生活?走路、跑步、睡觉?
总是怕别人笑话,说这样简单的常识你都不理解,不懂,你多笨啊!所以,尽管心里有疑惑,特别深的疑惑,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但也从来不敢去问老师,从来不敢和别人探讨地球是个圆的实心球体这样的事实。
可它毕竟是一门功课啊,而且一周有两节课就是地理,不管怎么样总要往前走,总要消磨掉那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总是要面对考试的。为了既符合老师讲的地球是个圆球这样的概念,又为了自己能够接受人只能向上直立在地球表面的事实,所以在我的头脑里,一直认为地球就是漂浮在宇宙中的被切成一半的西瓜,切面上都是水,陆地包括高山就漂浮在水面上,至于水又为什么会成为半个西瓜的形状,那些就怎么也想不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地球的浮浮沉沉与自己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关系呢?我还有其他功课要学习,下了课我还要去玩呢,我还有其他的开心事,伤心事。还好,至少这样可以解决船只可以环球航行这样的道理:船在呈圆切面的水面上航行,它的轨迹就是那半个西瓜的切面的边缘!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自己对地球这个概念的变态理解,所以,当接下来讲到季风气候,当讲到暖湿气流,讲到南北半球,讲到经度和纬度概念的时候,自己拼命睁大了眼睛去理解,想听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还是一知半解,还是似懂非懂,真正不懂的还是占多数!所以地理课之于我,总是那么枯燥与抽象,令我苦不堪言,乃至于高中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想都不用想,就选择不用学地理的理工科。
在我没有弄清楚我在认知方面的奥秘的时候,很长时间以来,虽然自己很迷惑,但还是没有跟他人来讲述过这个经历。
如果说我这个经历对现在的中学生有什么可以吸取的教训,那就是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好,掌握透,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笑话而不懂装懂,不懂就问老师,不懂就问同学,知识方面吃下夹生饭,后患无穷,要学会讨论,要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也许别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你千年的疑惑。
我记述这段经历的目的不仅如此。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情感方式,包括学习等接受外界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都会有很大不同。思维方式在10岁以前就基本固化,决定了我们在哪些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我们在哪些方面的劣势,如果我们有一种办法,可以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略加改变,而使得我们的长处得到更大的发挥,我们的劣势或者短处能够有效的避免,那该多好?
为什么我们说“智者爱山,仁者爱水”,而不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呢?
跟我走吧,我会慢慢的告诉你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