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根本就不会读书
我发现原来我根本就不会读书。
虽然自诩看过不少书,然而我对一本书所能做的充其量也只有用铅笔在上面歪歪斜斜地画下一些
不好看的线条,心血来潮时为其中的某一段话或某一个片段写一点感悟,或者唧唧歪歪和没有看过
这本书的朋友无病呻吟(其实更多是为了装逼而不是别的)。
其实所谓的“不少书”,大概撑死也就那么几十本;被画上线条的书也不上五本;写下的感悟也不
过只有一段;无病呻吟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并且朋友根本不理解。
我,一直都,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标榜自己为“会读书”的人。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
了:我甚至都不爱好读书,因为我总找不到时间阅读;除非硬性规定,否则我极少看完一本书。
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产生上面这一大堆想法的缘起竟是为了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暑假作业。过去我
总以为自己了得,对名著的考查形式即考查情节识记不屑一顾,甚至还为此发表过一通牢骚:“真搞
不懂 看名著就看名著 把情节记得那么清楚有什么用 看名著最重要的应该是从中收获的感悟 考名著
要考就考你从名著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 而不是简述某个情节按点得分 教育的目
的应该是培养一批会思考的人才 而不是一群除了背书什么都不会的人 只有学会思考才有创造力 教
育部难道会不懂 - 2012.02.02” 而其时赞同我的朋友也很多。我想他们的赞成无非是出于和我一样想
发牢骚的需要,或者是青少年常有的、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无理由的普遍不满。其实名著考查情节的
形式虽死板,却是最最基本的:连情节都无法记忆,又何谈思考并生发感慨最终提升自己呢?回头
想想始终抱着“情节识记是个屁”这个想法的我,究竟得到了什么?最基本也最功利的想法是,我在
考查名著的题目上能拿到满分吗?而长远地看,我学会看书了吗?情节识记得满分的人未必就会看
书,但连基本的情节识记都做不到的人,一定是不会看书的人。
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其实我很难定位这本书,也不太清楚究竟要怎么去
阅读这本书。但有一点是非常明了的:遇到思考瓶颈时,我会习惯性地借助这本书来寻求答案。这
一次也不例外。
产生了以上的感想之后,我开始思考一个空泛的问题:怎样阅读一本书?或者更确切地说,怎样
做读书笔记?我不纠结如何选书,因为我对自己的选书能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我的书柜里
躺着的、大部分还没开始阅读的书,都是经过历史和读书检验的书,都是值得阅读且值得精读的。
书上给出的答案真是简短得……虽然没有超乎我意料,但其简单程度还是令我颇为震惊与欣慰:
这差不多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嘛!现摘录如下:
1.摘录精华。在书上标注,手抄,发微博,晒豆瓣书摘,直接上印象笔记,都行。我提倡做笔记
要手写,不要电子录入,更不提倡拍照和扫描,那样记忆不深刻。(个人体会:我个人其实对于自
己用以发微博或豆瓣的书中语段印象更为深刻。)
2.写书评。这是我的一大乐趣,我喜欢和网友PK。一本热门书,等大家意见发表完,我写篇书评
后来居上脱颖而出,会有一种打败武林高手的感觉。(个人体会:这种感觉是极能满足我的虚荣心
的,不过我至今也没能写出一篇书评,更不用说从万千书评中脱颖而出了。)
3.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系统总结书的内容,但一份好的读书笔记要能把作者的主要思想、观
点、逻辑、推导过程都理顺,这样学习才能深刻有效。对于一些有思想、有严密推导过程的书,写
长书评效果比思维导图要好。
4.学以致用。把读完的书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结合起来。如果不这样做,书的内容会遗忘得很
快。比如我看到好文字,会下载一篇博客或微博模仿;看到好思维模式,会尝试运用到其他的现
象;看到好方法,会引入自己的工作实践。
5.找帮朋友聊聊,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讲一遍,这是一个加深对书的理解的好办法。我一有机会,
就会跟别人吹吹我刚看到的书的内容,现学现卖。
有趣的是,我在摘录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实践着作者所倡导的一些读书方法。而作者的读书方法
在我看来,的确是非常实用、可行的。而我也将首先在《家》的阅读中引入上述方法。
虽然自诩看过不少书,然而我对一本书所能做的充其量也只有用铅笔在上面歪歪斜斜地画下一些
不好看的线条,心血来潮时为其中的某一段话或某一个片段写一点感悟,或者唧唧歪歪和没有看过
这本书的朋友无病呻吟(其实更多是为了装逼而不是别的)。
其实所谓的“不少书”,大概撑死也就那么几十本;被画上线条的书也不上五本;写下的感悟也不
过只有一段;无病呻吟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并且朋友根本不理解。
我,一直都,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标榜自己为“会读书”的人。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
了:我甚至都不爱好读书,因为我总找不到时间阅读;除非硬性规定,否则我极少看完一本书。
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产生上面这一大堆想法的缘起竟是为了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暑假作业。过去我
总以为自己了得,对名著的考查形式即考查情节识记不屑一顾,甚至还为此发表过一通牢骚:“真搞
不懂 看名著就看名著 把情节记得那么清楚有什么用 看名著最重要的应该是从中收获的感悟 考名著
要考就考你从名著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 而不是简述某个情节按点得分 教育的目
的应该是培养一批会思考的人才 而不是一群除了背书什么都不会的人 只有学会思考才有创造力 教
育部难道会不懂 - 2012.02.02” 而其时赞同我的朋友也很多。我想他们的赞成无非是出于和我一样想
发牢骚的需要,或者是青少年常有的、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无理由的普遍不满。其实名著考查情节的
形式虽死板,却是最最基本的:连情节都无法记忆,又何谈思考并生发感慨最终提升自己呢?回头
想想始终抱着“情节识记是个屁”这个想法的我,究竟得到了什么?最基本也最功利的想法是,我在
考查名著的题目上能拿到满分吗?而长远地看,我学会看书了吗?情节识记得满分的人未必就会看
书,但连基本的情节识记都做不到的人,一定是不会看书的人。
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其实我很难定位这本书,也不太清楚究竟要怎么去
阅读这本书。但有一点是非常明了的:遇到思考瓶颈时,我会习惯性地借助这本书来寻求答案。这
一次也不例外。
产生了以上的感想之后,我开始思考一个空泛的问题:怎样阅读一本书?或者更确切地说,怎样
做读书笔记?我不纠结如何选书,因为我对自己的选书能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我的书柜里
躺着的、大部分还没开始阅读的书,都是经过历史和读书检验的书,都是值得阅读且值得精读的。
书上给出的答案真是简短得……虽然没有超乎我意料,但其简单程度还是令我颇为震惊与欣慰:
这差不多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嘛!现摘录如下:
1.摘录精华。在书上标注,手抄,发微博,晒豆瓣书摘,直接上印象笔记,都行。我提倡做笔记
要手写,不要电子录入,更不提倡拍照和扫描,那样记忆不深刻。(个人体会:我个人其实对于自
己用以发微博或豆瓣的书中语段印象更为深刻。)
2.写书评。这是我的一大乐趣,我喜欢和网友PK。一本热门书,等大家意见发表完,我写篇书评
后来居上脱颖而出,会有一种打败武林高手的感觉。(个人体会:这种感觉是极能满足我的虚荣心
的,不过我至今也没能写出一篇书评,更不用说从万千书评中脱颖而出了。)
3.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系统总结书的内容,但一份好的读书笔记要能把作者的主要思想、观
点、逻辑、推导过程都理顺,这样学习才能深刻有效。对于一些有思想、有严密推导过程的书,写
长书评效果比思维导图要好。
4.学以致用。把读完的书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结合起来。如果不这样做,书的内容会遗忘得很
快。比如我看到好文字,会下载一篇博客或微博模仿;看到好思维模式,会尝试运用到其他的现
象;看到好方法,会引入自己的工作实践。
5.找帮朋友聊聊,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讲一遍,这是一个加深对书的理解的好办法。我一有机会,
就会跟别人吹吹我刚看到的书的内容,现学现卖。
有趣的是,我在摘录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实践着作者所倡导的一些读书方法。而作者的读书方法
在我看来,的确是非常实用、可行的。而我也将首先在《家》的阅读中引入上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