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若秋叶之静美
贴一篇几年前写的《观音山》观后感。
作为我在豆瓣的第一篇日记。
呵呵。
或许是读了陈丹燕的某本小说(应该叫《独自狂舞》),或许是看了林燕妮的某篇散文(应该叫《22岁就死》),也或许潜意识里就一直这么认为——死亡,确切的讲,自杀,有时候真的是一种美丽。包括前一篇日志中的一个段落里都有这样的表达。《观音山》再次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
《观音山》的故事讲述丁波(陈柏霖)、南风(范冰冰)、肥皂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租住了常月琴(张艾嘉)的房子,展开了一段两代人的交叉。常月琴沉浸在儿子车祸死亡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丁波则无法面对母亲死后父亲再婚的事实,南风的父亲酗酒、母亲软弱。特别迷茫、特别无助的四个灰色的人,互相慰藉彼此疗伤。当张艾嘉面带微笑、眼睛清亮地消失在茫茫大山隆隆瀑布之间时,我心里满是温暖,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影片中有一个不太隐蔽的隐喻,观音山里的观音庙重建,这个重建的过程,这四个人都参与了,我知道导演是想借助于这个来表达这四个人的某种信仰的建立。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人到中年,很多人都是觉得缺少精神支撑点的。包括我在内。当我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期待哪个方向有灯光亮起,哪怕是一点点;当我犹豫的时候,我期待内心深处有声音响起,哪怕很微弱。但是,没有。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太多的浮华诱惑着并淹没了曾经的坚持,但谁又能肯定,浮华就不是一种美好,坚守的就一定是一份幸福呢?
张艾嘉最终选择了离开,随后,范冰冰说“她曾说过,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这成为最经典的台词之一,也成为张艾嘉死去的最好诠释。其实我更认为,她是对前面所探讨的生死问题中提到的“无生无死”作出的一个最好演绎。在快乐的时候平静地走向另一个快乐的世界,不是最美的吗?
然后,另外三个年轻人再次出现在火车上,少了之前的大喊大叫的声音,少了之前的迎风舒展的姿态,安静的蜷在那里,镜头的暗度也增加了很多,唯有隧道出口的那小光点远远地亮着。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压抑、悲凉的结尾吧,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种沉淀,经历了种种不幸或者龌龊或者不平或者其他之后的四个人,经历了信仰重建的四个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死亡以及安静的走向自己的新生活。我喜欢结尾的安静,从张艾嘉与僧人对话开始,一点背景音乐都没有,到最后三个年轻人安静的随着火车走远,音乐的感染力自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段却让我觉出一种静美的张力。或许前面一直摇晃的镜头,略显单调的配乐让电影显得有些冗杂了吧,虽然,我知道,这是导演刻意追求一种效果一种风格,就是想借助于这两个元素给电影人物内心增加更为强烈的那种迷茫与不确定感,孤独与寂寞感,无助与渴求感,她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我依然喜欢这里的安静。
范冰冰因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我觉得张艾嘉一点也不逊色。刚刚出来的时候,看到网上很多人说,看不懂,打着呵欠走出影院云云。就一直没看。今晚,鬼使神差地打开,发现一个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呵呵。青春的迷惘与寂寞在酷酷的外表下显得那样无处可逃,心理的废墟有谁来帮助重建?张艾嘉的改变与离开应该给了这三个年轻人或多或少的启示,但导演绝对不是利用张艾嘉来帮助三个年轻人的,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是彼此救赎的。影片显然超越了阅读青春,而是走向了人之生死。
生死确实无常。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们其实都应该写一封遗书,趁活得好好的时候,给想写的人就写上一封。不止是因为我们可能会随时出现意外,更能提醒我们当下的幸福与快乐。
许多人喜欢这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觉得这句话特别积极向上,因为要活得绚烂嘛!我喜欢它,却更因为后半句,那种面临死亡的从容与安详,那种看待死亡的美丽与勇气,让我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美好,包括它消失的过程,亦是如此。
作为我在豆瓣的第一篇日记。
呵呵。
或许是读了陈丹燕的某本小说(应该叫《独自狂舞》),或许是看了林燕妮的某篇散文(应该叫《22岁就死》),也或许潜意识里就一直这么认为——死亡,确切的讲,自杀,有时候真的是一种美丽。包括前一篇日志中的一个段落里都有这样的表达。《观音山》再次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
《观音山》的故事讲述丁波(陈柏霖)、南风(范冰冰)、肥皂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租住了常月琴(张艾嘉)的房子,展开了一段两代人的交叉。常月琴沉浸在儿子车祸死亡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丁波则无法面对母亲死后父亲再婚的事实,南风的父亲酗酒、母亲软弱。特别迷茫、特别无助的四个灰色的人,互相慰藉彼此疗伤。当张艾嘉面带微笑、眼睛清亮地消失在茫茫大山隆隆瀑布之间时,我心里满是温暖,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影片中有一个不太隐蔽的隐喻,观音山里的观音庙重建,这个重建的过程,这四个人都参与了,我知道导演是想借助于这个来表达这四个人的某种信仰的建立。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人到中年,很多人都是觉得缺少精神支撑点的。包括我在内。当我面临抉择的时候,我期待哪个方向有灯光亮起,哪怕是一点点;当我犹豫的时候,我期待内心深处有声音响起,哪怕很微弱。但是,没有。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太多的浮华诱惑着并淹没了曾经的坚持,但谁又能肯定,浮华就不是一种美好,坚守的就一定是一份幸福呢?
张艾嘉最终选择了离开,随后,范冰冰说“她曾说过,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这成为最经典的台词之一,也成为张艾嘉死去的最好诠释。其实我更认为,她是对前面所探讨的生死问题中提到的“无生无死”作出的一个最好演绎。在快乐的时候平静地走向另一个快乐的世界,不是最美的吗?
然后,另外三个年轻人再次出现在火车上,少了之前的大喊大叫的声音,少了之前的迎风舒展的姿态,安静的蜷在那里,镜头的暗度也增加了很多,唯有隧道出口的那小光点远远地亮着。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压抑、悲凉的结尾吧,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种沉淀,经历了种种不幸或者龌龊或者不平或者其他之后的四个人,经历了信仰重建的四个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死亡以及安静的走向自己的新生活。我喜欢结尾的安静,从张艾嘉与僧人对话开始,一点背景音乐都没有,到最后三个年轻人安静的随着火车走远,音乐的感染力自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段却让我觉出一种静美的张力。或许前面一直摇晃的镜头,略显单调的配乐让电影显得有些冗杂了吧,虽然,我知道,这是导演刻意追求一种效果一种风格,就是想借助于这两个元素给电影人物内心增加更为强烈的那种迷茫与不确定感,孤独与寂寞感,无助与渴求感,她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我依然喜欢这里的安静。
范冰冰因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我觉得张艾嘉一点也不逊色。刚刚出来的时候,看到网上很多人说,看不懂,打着呵欠走出影院云云。就一直没看。今晚,鬼使神差地打开,发现一个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呵呵。青春的迷惘与寂寞在酷酷的外表下显得那样无处可逃,心理的废墟有谁来帮助重建?张艾嘉的改变与离开应该给了这三个年轻人或多或少的启示,但导演绝对不是利用张艾嘉来帮助三个年轻人的,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是彼此救赎的。影片显然超越了阅读青春,而是走向了人之生死。
生死确实无常。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们其实都应该写一封遗书,趁活得好好的时候,给想写的人就写上一封。不止是因为我们可能会随时出现意外,更能提醒我们当下的幸福与快乐。
许多人喜欢这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觉得这句话特别积极向上,因为要活得绚烂嘛!我喜欢它,却更因为后半句,那种面临死亡的从容与安详,那种看待死亡的美丽与勇气,让我真切地感觉到生命的美好,包括它消失的过程,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