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那些不为人知的好景点有哪些?
查看话题 >山行本无雨——鸡足山行纪 【大巴审核,豆瓣无法传图是几个意思】
对大理怀的一种念想和近似偏执似乎来源于少时对武侠的痴迷,学剑不成学作诗,三生林下向来痴。后来有幸长住云南,几乎循着一本《天龙八部》和一本《南诏图传》扒遍了大理一洲。而盛名的鸡足山却迟迟没有行程。
其一说来可笑,因为鸡足山这名字未免太土。总叫我不自觉的想到自至西南日日哙炙的泡鸡脚,云南人自谓鸡足山为佛教五大名山,我却觉得实在可笑。四大名山:五台、普陀、九华与峨眉,且不说其他,就从名字上直直压倒鸡足一谓。五台刚直浩然,普陀慈眉惇庄,九华宝气浑宏,峨眉娇翠慈悲,而鸡足与之相较,未免憨实又过于乡野,少了超尘的圣灵仙气。
其二更是可笑,因为鸡足山无法舒缓我这久疾的武侠装逼病,武侠书里直接取山郡为名的门派不在少数,昆仑飘渺正气,华山狷介傲然,武当清玄尚意,天山脱俗雅艳,而我实在无法脑补出鸡足一山上的门派当做何名,大约这也是钟爱大理的金庸写遍无量蝶谷剑湖却对香火最为鼎盛的鸡足山只字不提的根由所在。
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叶榆水之东,路行八十里,有一山耸出,平顶向南;余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顶上之三足,故称鸡足山。”行游各处,这类以形名之的山也不在少数,如锦州笔架山,潜山天柱山等,不论风景风水如何,只是名字上就显得俗气。
后来从东南亚回国,恰好爱林师弟邀约去他老家宾川小住,我当时心往神怡的却是雨季里镇县上可尝到与城中品种迥然的菌类鲜菇。即到宾川,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鸡足一访呢。
鸡足山相传是释迦牟尼佛下大弟子迦叶尊者入定之地,但若仔细考究就知实为缪传,《大唐西域记》中所谓鸡足山为印度Ma-gadha,硬说佛祖弟子东渡滇西实在附会。不过,鸡足山是实打实的三教融合之处,即保有汉传佛教中传统的大雄宝殿,观音尊者,又兼有藏传佛教的密宗黑天度母礼赞(同时滇西北的藏人皆有转鸡足山的习惯,如同我们熟知的转梅里雪山朝圣),还供奉了南传上部座的八部众律藏。
及至山门,主峰天柱峰南即有天成巨型石门——华首门,也被后人附会成迦叶守衣入定之处,华首门实是一面平整陡峭的断裂巨石,中轴自成一缝,翻开左右两扇,缝心悬着一个石头疙瘩,恰如一把大锁,实在玄妙。华首门据说曾经开启过。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中记载道:唐朝中期,鸡足山有一位名叫小澄的和尚与另外俩个僧人同住在华首门旁的一小庵内修行。有一天,小澄和尚进城化缘归来,向同住庵里修行的俩位僧人要斋遭拒,小澄和尚转身来到华首门前,轻叩华首门,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华首门慢慢地打开了,小澄和尚走进华首门,那两位僧人悄然大悟,原来小澄和尚是饮光迦叶的化身,便追呼而去,没想到他俩刚到华首门前,门就关闭了,他俩无法进去。因此追悔不已,悲痛万分,痛哭不止,眼泪流尽后在华首门聚集成了一钵清泉,后人给这钵清泉叫“泣泪泉”。
万历已亥年(1599年),鸡足山僧人在华首门旁修建了两座小白塔,名为“饮光双塔”。又一说两僧悔恨不已,自焚于山门外,后人在其二人自焚之处建双塔。
饮光双塔是典型的密檐塔,鸡足一山中另外一明塔楞严塔亦是密檐塔。
大理多塔,其中保存最完好,造型最优美的也是密檐塔,比如崇圣寺千寻塔,一塔寺,蛇塔寺等。密檐塔多为砖筑空筒状,内各层均有架设楼板,木梯可供上下。楞严塔原可登高观景,现已不对外开放,所谓鸡足“四景”:东观日出,西赏苍洱,北览玉龙,南临云海恐怕也只得在塔上才得穷极一阅。
不对外开放的原因我猜大概是因为鸡足山上建筑除了祝圣寺与楞严塔多外多为今年重建的新物,故而对楞严塔要严加保护罢。
从鹤庆方向眺望楞严塔,正是如同顺着鸡颈仰望,万仞高耸陡峭无偿。
文=革中鸡足山上大部分建筑受创,仅留的祝圣寺是因为当时作为了红=卫=兵的总指挥部,而楞严塔则是在埋了炸药将要炸毁后突然发觉如果炸毁则众人无处可躲因而作罢。
祝圣寺乃是虚无禅师为慈禧大寿所建,慈禧亲题“祝寿禅寺”一匾,大雄宝殿左有宋中山所题“饮光俨然”,右有梁启超所题“灵岳重辉”。
文=革中被炸毁的另一主要建筑即是金殿,现已重建贴金,恶俗斐然。鸡足山金殿本是由明云南布政使张凤山自昆明搬移,现昆明鸣凤山山的金殿是康熙十年吴三桂所建。
徐霞客吊念约定同游鸡足山的静闻禅师《哭静闻禅侣》道: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临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可悼友人溘逝,可悼美景骇然销行,也可悼红色浩劫十年。
现在的鸡足山已可通缆车,公子千金阁老太君皆可乘风登顶不费吹灰,我想这当时别样的感觉,我从不鄙夷那些在山中骑马乘轿的人,只是为了将屌丝省钱至上原则贯彻彻底,在爱林师弟提出三包我门票车票缆车票的情况下我坚持爬上金顶。
奈何我从上山伊始便胃疾发作,才从老挝回来还踩得一双薄底人字拖,在断岩窄道中只得勉力强行。及至祝圣寺,爱林师弟见我脸色惨白冷汗一脸便向一位禅杖讨杯热水来给我喝。禅杖观我脸色,信手在殿外的树上摘了叶子揉碎搓在水中,苦涩呛鼻,一饮而下,再抬脚却真的觉得胃中消停,再回首禅杖已经离去,徒留一幅短联道,“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别有一番古意风味。如果不是爱林师弟在我旁边,我真要以为这是古刹遇见了什么地仙善妖。
心情不觉大爽,下脚轻快如飞,害爱林师弟连嚷:“早知你这样刚才就不给你讨水喝了!你丫就不能慢点吗!”
终到金顶,我侧头一撇,恰巧看见山放了一朵云屁。
爱林师弟诱我到宾川时讲了这样一句民谚:洱海弓鱼有子,鸡足和尚有妻。我便彻底被勾起兴趣,和尚有妻不难理解,白族信奉的佛教密宗阿叱力与南传师僧皆可婚娶我早有所闻,倒是所谓弓鱼叫我这吃货着实有些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至于弓鱼即是杨琼在《滇中琐记》中提到的弓鱼:“弓鱼生洱湖中,色如银,狭长如鲦,无鳞少骨,味鲜美。衔尾而跃,形如张弓,因以得名。”每年冬春季节常成群结队到洱海支流沟口的砾石滩地或溶洞产卵,是捕公鱼的好时节,捕到的全是有子的鱼,故有“‘公’鱼有子”一说。学名“大理裂腹鱼”,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已实现人工培育,但是作为一个有节操的吃货又对人工养殖鄙夷的吃货终究没有一尝。
爱林师弟带我吃了最富盛名的梭边鱼和海稍鱼我也只觉尔尔。反倒是那日在鸡足山脚,酣畅以后,随手点了几样小菜,茉莉花炒苦菜、素炒地衣、炸青苔和蒜蓉冷菌实在好食到爆表。尤其冷菌,是我在云南食菌多年所尝最为丰腴鲜滑一种,无论口感还是层次,哪怕鸡枞松茸都恐不能出其右。爱林师弟讲冷菌是鸡足山特产,只有七月之末八月之初雨水最丰盈的节气才采得到,也是宾川人最爱食用的菌子。我拖他代我购些干货以馈赠与我同爱食菌的好友,爱林师弟还不屑干货,大谈干鲜之差,在我苦求之下爱林师弟终于应我去购,结果那年的市场上却是半点存留的冷菌干货也没有,只好失望而返。冷菌的鲜嫩爽滑之味我却就不能忘。
后来回到昆明,偶然翻书,居然看见冷菌被列在世界顶级食材中,特此摘录一段:
“冷菌是云南野生菌中还不太为人知的一种,它的滋味和珍贵程度,大大胜过流行的松茸、羊肚菌和牛肝菌。冷菌产量极少,只在大理鸡足山栗树林中生长,秋天长成,暗红色相貌平平,一丛一丛连在一起,有特殊的香气。鸡足山是佛教五大名山,过去山中僧人在秋季会翻山越岭,在险峻的老林中寻找这个其貌不扬的冷菌(也是些个吃货僧人),作为素宴上的一道山珍。因为稀少,鸡足山外的人所知甚少,只是近来才有些餐厅去专门寻找来做菜。冷菌的香味在新鲜的时候反而不及晒干以后,混合土壤、树木、苔藓、栗子和红糖香气的干菌,冬天的时候就被拿来和云南山区放养的黑脚走地鸡一起炖汤,只要几朵就能叫整锅汤香气四溢(在山脚一炒一盘这样想起还真是奢侈啊!)。”
书中还附上了可以品尝的店铺地址: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北小街1号一坐一忘(一看就是屌丝去不起的地方)
书中所讲虽和爱林师弟强调有所出入,但哪个更可信也唯有亲自试过才知道,又到雨季了,游记补完了,给爱林师弟发个短信,威逼利诱爱林师弟今夏帮我寻些冷菌干货吧。
其一说来可笑,因为鸡足山这名字未免太土。总叫我不自觉的想到自至西南日日哙炙的泡鸡脚,云南人自谓鸡足山为佛教五大名山,我却觉得实在可笑。四大名山:五台、普陀、九华与峨眉,且不说其他,就从名字上直直压倒鸡足一谓。五台刚直浩然,普陀慈眉惇庄,九华宝气浑宏,峨眉娇翠慈悲,而鸡足与之相较,未免憨实又过于乡野,少了超尘的圣灵仙气。
其二更是可笑,因为鸡足山无法舒缓我这久疾的武侠装逼病,武侠书里直接取山郡为名的门派不在少数,昆仑飘渺正气,华山狷介傲然,武当清玄尚意,天山脱俗雅艳,而我实在无法脑补出鸡足一山上的门派当做何名,大约这也是钟爱大理的金庸写遍无量蝶谷剑湖却对香火最为鼎盛的鸡足山只字不提的根由所在。
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叶榆水之东,路行八十里,有一山耸出,平顶向南;余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顶上之三足,故称鸡足山。”行游各处,这类以形名之的山也不在少数,如锦州笔架山,潜山天柱山等,不论风景风水如何,只是名字上就显得俗气。
后来从东南亚回国,恰好爱林师弟邀约去他老家宾川小住,我当时心往神怡的却是雨季里镇县上可尝到与城中品种迥然的菌类鲜菇。即到宾川,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鸡足一访呢。
鸡足山相传是释迦牟尼佛下大弟子迦叶尊者入定之地,但若仔细考究就知实为缪传,《大唐西域记》中所谓鸡足山为印度Ma-gadha,硬说佛祖弟子东渡滇西实在附会。不过,鸡足山是实打实的三教融合之处,即保有汉传佛教中传统的大雄宝殿,观音尊者,又兼有藏传佛教的密宗黑天度母礼赞(同时滇西北的藏人皆有转鸡足山的习惯,如同我们熟知的转梅里雪山朝圣),还供奉了南传上部座的八部众律藏。
及至山门,主峰天柱峰南即有天成巨型石门——华首门,也被后人附会成迦叶守衣入定之处,华首门实是一面平整陡峭的断裂巨石,中轴自成一缝,翻开左右两扇,缝心悬着一个石头疙瘩,恰如一把大锁,实在玄妙。华首门据说曾经开启过。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中记载道:唐朝中期,鸡足山有一位名叫小澄的和尚与另外俩个僧人同住在华首门旁的一小庵内修行。有一天,小澄和尚进城化缘归来,向同住庵里修行的俩位僧人要斋遭拒,小澄和尚转身来到华首门前,轻叩华首门,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华首门慢慢地打开了,小澄和尚走进华首门,那两位僧人悄然大悟,原来小澄和尚是饮光迦叶的化身,便追呼而去,没想到他俩刚到华首门前,门就关闭了,他俩无法进去。因此追悔不已,悲痛万分,痛哭不止,眼泪流尽后在华首门聚集成了一钵清泉,后人给这钵清泉叫“泣泪泉”。
万历已亥年(1599年),鸡足山僧人在华首门旁修建了两座小白塔,名为“饮光双塔”。又一说两僧悔恨不已,自焚于山门外,后人在其二人自焚之处建双塔。
饮光双塔是典型的密檐塔,鸡足一山中另外一明塔楞严塔亦是密檐塔。
大理多塔,其中保存最完好,造型最优美的也是密檐塔,比如崇圣寺千寻塔,一塔寺,蛇塔寺等。密檐塔多为砖筑空筒状,内各层均有架设楼板,木梯可供上下。楞严塔原可登高观景,现已不对外开放,所谓鸡足“四景”:东观日出,西赏苍洱,北览玉龙,南临云海恐怕也只得在塔上才得穷极一阅。
不对外开放的原因我猜大概是因为鸡足山上建筑除了祝圣寺与楞严塔多外多为今年重建的新物,故而对楞严塔要严加保护罢。
从鹤庆方向眺望楞严塔,正是如同顺着鸡颈仰望,万仞高耸陡峭无偿。
文=革中鸡足山上大部分建筑受创,仅留的祝圣寺是因为当时作为了红=卫=兵的总指挥部,而楞严塔则是在埋了炸药将要炸毁后突然发觉如果炸毁则众人无处可躲因而作罢。
祝圣寺乃是虚无禅师为慈禧大寿所建,慈禧亲题“祝寿禅寺”一匾,大雄宝殿左有宋中山所题“饮光俨然”,右有梁启超所题“灵岳重辉”。
文=革中被炸毁的另一主要建筑即是金殿,现已重建贴金,恶俗斐然。鸡足山金殿本是由明云南布政使张凤山自昆明搬移,现昆明鸣凤山山的金殿是康熙十年吴三桂所建。
徐霞客吊念约定同游鸡足山的静闻禅师《哭静闻禅侣》道: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临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可悼友人溘逝,可悼美景骇然销行,也可悼红色浩劫十年。
现在的鸡足山已可通缆车,公子千金阁老太君皆可乘风登顶不费吹灰,我想这当时别样的感觉,我从不鄙夷那些在山中骑马乘轿的人,只是为了将屌丝省钱至上原则贯彻彻底,在爱林师弟提出三包我门票车票缆车票的情况下我坚持爬上金顶。
奈何我从上山伊始便胃疾发作,才从老挝回来还踩得一双薄底人字拖,在断岩窄道中只得勉力强行。及至祝圣寺,爱林师弟见我脸色惨白冷汗一脸便向一位禅杖讨杯热水来给我喝。禅杖观我脸色,信手在殿外的树上摘了叶子揉碎搓在水中,苦涩呛鼻,一饮而下,再抬脚却真的觉得胃中消停,再回首禅杖已经离去,徒留一幅短联道,“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别有一番古意风味。如果不是爱林师弟在我旁边,我真要以为这是古刹遇见了什么地仙善妖。
心情不觉大爽,下脚轻快如飞,害爱林师弟连嚷:“早知你这样刚才就不给你讨水喝了!你丫就不能慢点吗!”
终到金顶,我侧头一撇,恰巧看见山放了一朵云屁。
爱林师弟诱我到宾川时讲了这样一句民谚:洱海弓鱼有子,鸡足和尚有妻。我便彻底被勾起兴趣,和尚有妻不难理解,白族信奉的佛教密宗阿叱力与南传师僧皆可婚娶我早有所闻,倒是所谓弓鱼叫我这吃货着实有些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至于弓鱼即是杨琼在《滇中琐记》中提到的弓鱼:“弓鱼生洱湖中,色如银,狭长如鲦,无鳞少骨,味鲜美。衔尾而跃,形如张弓,因以得名。”每年冬春季节常成群结队到洱海支流沟口的砾石滩地或溶洞产卵,是捕公鱼的好时节,捕到的全是有子的鱼,故有“‘公’鱼有子”一说。学名“大理裂腹鱼”,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已实现人工培育,但是作为一个有节操的吃货又对人工养殖鄙夷的吃货终究没有一尝。
爱林师弟带我吃了最富盛名的梭边鱼和海稍鱼我也只觉尔尔。反倒是那日在鸡足山脚,酣畅以后,随手点了几样小菜,茉莉花炒苦菜、素炒地衣、炸青苔和蒜蓉冷菌实在好食到爆表。尤其冷菌,是我在云南食菌多年所尝最为丰腴鲜滑一种,无论口感还是层次,哪怕鸡枞松茸都恐不能出其右。爱林师弟讲冷菌是鸡足山特产,只有七月之末八月之初雨水最丰盈的节气才采得到,也是宾川人最爱食用的菌子。我拖他代我购些干货以馈赠与我同爱食菌的好友,爱林师弟还不屑干货,大谈干鲜之差,在我苦求之下爱林师弟终于应我去购,结果那年的市场上却是半点存留的冷菌干货也没有,只好失望而返。冷菌的鲜嫩爽滑之味我却就不能忘。
后来回到昆明,偶然翻书,居然看见冷菌被列在世界顶级食材中,特此摘录一段:
“冷菌是云南野生菌中还不太为人知的一种,它的滋味和珍贵程度,大大胜过流行的松茸、羊肚菌和牛肝菌。冷菌产量极少,只在大理鸡足山栗树林中生长,秋天长成,暗红色相貌平平,一丛一丛连在一起,有特殊的香气。鸡足山是佛教五大名山,过去山中僧人在秋季会翻山越岭,在险峻的老林中寻找这个其貌不扬的冷菌(也是些个吃货僧人),作为素宴上的一道山珍。因为稀少,鸡足山外的人所知甚少,只是近来才有些餐厅去专门寻找来做菜。冷菌的香味在新鲜的时候反而不及晒干以后,混合土壤、树木、苔藓、栗子和红糖香气的干菌,冬天的时候就被拿来和云南山区放养的黑脚走地鸡一起炖汤,只要几朵就能叫整锅汤香气四溢(在山脚一炒一盘这样想起还真是奢侈啊!)。”
书中还附上了可以品尝的店铺地址: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北小街1号一坐一忘(一看就是屌丝去不起的地方)
书中所讲虽和爱林师弟强调有所出入,但哪个更可信也唯有亲自试过才知道,又到雨季了,游记补完了,给爱林师弟发个短信,威逼利诱爱林师弟今夏帮我寻些冷菌干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