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乐观自信时——写在《一些事一些情》开播10週年
爱在乐观自信时
——写在《一些事一些情》开播10週年
缘起
《一些事一些情》为Hugo与阿智所主持之电台节目,二人各有正职,电台乃其兼职也,本人于2004年寒假发现该节目,遂断续收听至今。若说《一些事一些情》之诞生有其土壤,则本人认为正是时下人们对情感之迷失——感情不再像父辈年代那样纯粹与简单。该节目无所不包,主要形式为两位主持读取听众之即时信息或邮件,或简或详评论之引申之;或对时事、生活趣事加以分享调侃——无论形式如何,内容大部份都与年轻人之情感困扰有关。《一些事一些情》对本人之影响有四:a.世间情感之千姿百态及应对之合适态度(务虚方面);b.处理情感事之细致技巧(务实方面);c.各界各地各行各业之百科资讯;d.畅怀大笑之瞬间。
下文分述之:
a.《一些事一些情》之概述、特点
b.对《一些事一些情》节目的个人感受
c.对《一些事一些情》中所反映现代男女感情问题的感受
d.《一些事一些情》节目文化
e.《一些事一些情》对个人的影响
a.《一些事一些情》之概述、特点
不知不觉间,《一些事一些情》(以下简称“《一》”)已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有的Friend(《一》听众的昵称,以下简称“F”)一开始就收听,但后来因种种原因离去了;有的F或许在节目开播几年后才知道,接下来坚持收听至今;更有的F既不是一开始收听,也没有收听至今,只是在这十年间的某一时间段与《一》结缘共度,或长或短。还有一类F,他们从节目开播至今一直坚持着收听,或许并非每一期节目都没有遗漏,但只要在有节目播出的岁月里,他们总会按时地实时或下载收听,对于他们来说,收听《一》已是一种习惯,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虽然像这般从始至今收听的F是最少数的,但很有幸,本人便是这一类F中的一份子,与“双低”共成长。
对于《一》,本人有着自己的定义:“《一》是广东电台于2003启播至今的一个以情感分享交流为主,兼论社会百科的综合型情感节目,由Hugo和阿智主持,先后曾于珠江经济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城市之声等频道播出,内容贴合时下年轻男女的生活和心态,自推出至今一直广受好评,听众遍及各阶层,覆盖全球大部份有华人生活之地区。”以上系本人对节目的个人定义,如果有机会让本人介绍《一》,想必大体就会如此介绍。自走出校园后碰到旧同学,有时会问及对方“还有听《一》吗?”“冇啦,都系以前系宿舍果时听过下咯”。并对本人现时仍在收听略表不解与惊讶。一句“听过下啦”,完全透露了《一》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读书时代闲暇时权当作伴的声音,仅此而已。那一刻,我很不忿,虽然口上不说,但从心底里就会反驳他们:如果一个习惯能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多扩充视野、多感受别人的经历,同时能带给自己正能量,那么能长久延续下去又有什么出奇的呢?我是一个念旧而长情的人,旁人往往会惊讶一个廿多岁的人居然会有那么几项长达十年以上的爱好——其实所谓旧事物被淘汰,不是因为其延续的时间长,而是他们再也不合时宜,而“旧事物”如果始终能带给人们收益、得着,那么再延续十年、廿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一如老字号,而《一》正是电波中的老字号。由此引申至节目,无论是读Email、早些年的读短信、现时的读微博,《一》的节目形式可谓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请不要误会,这两个短语用在这里是褒义的,只要听众buy,who mind?
b.对《一些事一些情》节目的个人感受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我想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绝大部份听众甚至两位主持在内都没有想到过《一》可以延续十年之久,是的,十年了,我们就这样于电波中一同走过。回顾这十年之间,多少F经历着人生中的重大成长或变化。年轻人是《一》听众的主体,对于一个年轻人,十年的时间实在可以有太多的变化,从学生变成白领、从浪子浪女变成人父人母,甚或千百家庭中的悲喜变迁,不一而足。不知每一位长情守候的F,每当想起你听着《一》走过的这十年,你会想到了些什么,除了节目本身,有否思考过《一》这十年来对自己有着怎样的影响?或许有些听众觉得好笑,认为一个电台节目本来就份属闲来无事权当消遣,还说得上去思考对自己的影响吗?是的,意义本就是人思考出来的,又或者很多电台节目纯属消遣,而《一》则是比消遣多一些。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坚守一件事实属不易,又或者F们无意间发自内心的消遣需求,已足以证明《一》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远胜于某些人假惺惺的所谓虔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坚持一件事十年之久,必定有其因由,对于能坚持收听的F来说,至少《一》是符合其生活状态的,对其有所裨益的,而我本人,就正正因为此,对《一》之忠诚随年月渐长。
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一》我们听到过不计其数的感情故事和经历:F们实时发送的短讯、微博,或是私底下花尽心思写下的长篇Email,都证明了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沟通的节目。说实话,这一个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个案经历,俨然构筑了一幅时下男女感情问题的“清明上河图”,而这些感情问题更是将人性中的方方面面表露无遗。Hugo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一个人的圈子有限,但安坐家中听节目,便亦近似阅人无数。正如上文提及,我们生活的是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关于男女感情事,一方面失去了父辈年代的单纯朴实,谈及感情事时往往不止是感情,所谓纯爱一去不返;另一方面,我们比起父辈在择偶上却有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途径,多得有时甚至无所适从。对于这两点最大的“时代特色”,姑勿论是喜是忧,但至少已给我们年轻一代增添更多的复杂性与变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的出现,其实是给广大陷于情感迷思甚或不知感情为何物的年轻男女们开辟了一条明路。如果你听得节目足够多,那么在千百个感情case中或多或少总会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吧,是的,人类进化很快,人性进化却很慢,尤其在感情世界,我们在自己与旁人、前人的故事间总能找到许多共同之处。“双低”或许每每针对某一个case总结出几句“金句”,但这寥寥数语却正是对某一段故事之最精辟结语,也是给听众们的最大警醒。另外,通过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悲喜遭遇,我们也能潜移默化地修正自己爱恋中的航道,炼就乐观、自信的心态。
除了节目本身,我很感激(请注意,是感激,不单单是感谢)有LoveQ这么一个广大听众的网络平台,带给我们许多资讯,尤其是交友的空间。对于时下年轻人来说,“宅”这个字还是普遍适用的,毕竟主观上热衷时时外出玩乐,并且物质上有能力负担的仍是少数,至少本人所接触和观察到的同龄人便是如此。因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读书时的同学、工作时的同事以及由此进一步衍生的人脉之外,我们并无太多的途径认识新朋友乃至心仪的对象,而LoveQ的存在便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及时雨”。在网络方兴未艾的那些年,长辈们都谆谆教导说网络上的交往并不可靠,但时至今日,我想没有多少人仍坚持这一观点了吧,虽然网络的交友仍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而需要我们倍加留心,但瑕瑜互见,网络作为年轻人社交、择偶的重要渠道,已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必然——谁没有几个靠谱的网友?在LoveQ上,尤其是在“寻爱启事”版,可以看到时下的众生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古话放在今天仍闪耀着其光芒,无论是普通征友还是真诚寻爱,乃至所谓“以结婚为前提”的种种,本人觉得两个人是否能够相处,价值观仍是最核心的判断,习惯、爱好还是其次,物质、外表更应次之,而这些无非也都由价值观所左右。恕我直言,当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其实没有思考过何谓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程度又去到那里,包括很多我们的F。庸俗地说,这是一个酒肉朋友多而知己少的社会,看着很多F在LoveQ上的发帖、回帖,相当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流于表面:有的F出于无聊发了一张贴,另外的F同样出于无聊而回覆,实在看不出有任何诚挚的内在;当然,我也很支持那些真心寻爱的F,真诚地描述自己以及对异性的要求,抛出橄榄枝,期待结果时;更羡慕并祝福那些真的终成眷属的F们,是你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乐观、自信、爱”的节目精神,让我们仍然相信爱情。
c.对《一些事一些情》中所反映现代男女感情问题的感受
所谓男女感情问题,顾名思义,应该是以感情为核心的。然而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却有点古怪,在感情问题中,“感情”二字对于一部份人来说,并非关键之所在。是的,大家都应该能想到本人想讲的是金钱、物欲对于感情的偷换,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维系两人的纽带并非感情,而是金钱、物欲、地位等等。我用“偷换”这个词,是因为即使这一类当事人亦不自知又或者不愿坦言感情关系的核心不是感情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能暗地里承认事实,而不敢明目张胆,否则难逃道德之非议。个人认为现时感情问题发展至史无前例地复杂,全因人们心中多没有一杆评定男女间相处的天秤,而本人对这个天秤两端的定义是“过得去,心得安”。
先说“过得去”。这是判定男女关系中物质、金钱问题的准则,即生活上过得去。钱愈多愈好,人之常情,关键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机遇,刻意地去追求最终受害的只是自身。男女间的结合,如果还只是看重物欲上的“指标”,未免太过低下,仍脱不了动物本能的窠穴。寻觅另一半,所考虑得最多的仍是日后收入能增加多少、买车子、买房子,而感情在其中只能羞怯地站在一边,其实是所谓风光背后的最大悲哀。无疑,现阶段国情还是崇尚物欲的人多,物欲的人深陷这样的感情中是不自知的,甚至觉得是莫大的荣幸,说到底还是价值观决定一切——只有可以物化、数字化的价值才是价值,物质水平高的感情便是合意的感情。而本人认为,男女间之所以结合,最大之动机应该是感情上的依偎,男女皆然,当达到了温饱无忧的程度,这就与物欲毫无关系了,感情才是男女关系应看重的圭臬。而上文所述之“过得去”,即谓男女间的结合,在物质上可解决温饱之需要,任意一方在物质这个维度上就不应有更过分的苛求或责难,而应转向精神上情感的维系与升华。
达到了“过得去”,就要追求“心得安”。关于“心安”,本人经历近十年来对感情之实践与思考,有如下寥寥之体会:愿意与某个人在一起,那个人定必是比较令你心安的,即富于安全感的,无患得患失之感,这种感觉容易诱发对对方的爱,也有着发自内心的力量维系之。或者反过来说,为何外表出众或能力强的女性有时反而难以获取称心的感情呢?外表出众或女强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大,强大得给人以不安全感:既然外表靓丽,必然追求者众,与之在一起,必需时时提升自己,方能保住与对方般配的位置,是以终日不可停歇,疲于奔命;与女强人在一起的感受也相似,不过同样的提升更侧重于内在与能力上。是以上述两种女子给男性带给征服欲的同时也带来了莫大的危机感,故而劳累非常,难以心安,起码本人是难以配之为偶的。其实心安是比较主观的判断,两个人在一起,在最实在的日常相处中,只要不别扭,不矫情,仍能做回自己,便是最大的心安。无法令你心安的人,你是不会对其产生爱情的,充其量只有瞬息间的好感与倾慕。而一个异性具备哪些特征方会更可能令自己心安呢?本人认为仍是价值观的相近,由此衍生至生活经历、日常习惯、对未来期许的相近,这也意味着假若与TA在一起,会很少出现“硬着头皮”做自己违心之事,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
d.《一些事一些情》节目文化
说《一》为一种文化,而非仅仅一个标签、一个符号,皆因《一》受众之广、影响之久、处世态度自成一格,当然,不排除仍有读者在此认为是过于拔高了。其一,一个圈子中只因相互趋慕而形成相似之习惯,充其量亦不过“次文化”,而只有一个群体足够庞大,方才有形成一种“文化”之可能,而《一》正是如此。在节目的早几年,因无较清晰之数据统计而无法得知听众之数量,但从当年本人在学校中的亲身经历,《一》在中学生中已逐渐培养出忠实听众群;在LoveQ官方网站成立之后,由其注册会员、发帖数量可以对近几年的听众数量进行近似估算;而当微博盛行之后,又多了一个参考指标:以“一些事一些情”为后缀的微博名数量。小弟不才,在对微博的认识中,如果以某一相同字眼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之标签符号的话,那么“一些事一些情”可谓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群,当然其中不乏跟风之众,但反过来又证明了《一》听众群之强大影响力。其二,事物在历史中之影响大小与其存在之时间长短大多是正相关的,一个短暂的节目无法造成持久之影响,遑论其文化,而《一》存在达十年之久,听众层已非平面型,而是多层次、口口相传之立体式结构,即不仅仅是某一群体在某一时段之“雁过留声”,更是一代人成长周期中之集体回忆——在校园中有同学间之相传,更有高低年级间之流传。其三,“乐观、自信、爱”是“《一些事一些情》”的口号,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是节目听众中普遍存在的或是以此为目标的,真正的《一》听众绝不只当节目是一份笑料,而是一份生活情怀之感受,因而听众间邂逅和沟通之时倍感亲切,彼此“心照”。
除去以上三者,“《一些事一些情》”文化的外沿又因听众覆盖地域之广而得以扩充。从“LoveQ我在”的活动中,我们已了解到节目之听众遍布世界各地,一如当年反清革命之火种遍布全球。而在身处海外的听众身上,往往流露出一份郁郁的游子情怀,“《一些事一些情》”文化于此又展现出其可解乡愁的独特之处,听“双低”如听故乡。近年来,《一》还拓展了LoveQ Mall这一网上商城,设计时尚创意产品,增添了“《一些事一些情》”文化之物质载体,是为节目自身潮流基因之良性诱发。
e.《一些事一些情》对个人的影响
笔者依稀记得收听《一》是由2004年寒假开始的,时值高中阶段,收听迄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高中时期,这是初接触节目之阶段,当时班上同学每逢周一就会在课间讨论早前周六日晚节目的“收听报告”,把搞笑的段子重新说出,一起捧腹大笑,彼时有一种感觉,即假若在某个礼拜错过了节目,在下一周的课间闲聊中便稍显插不上话,当然,高中生涯学业繁忙,错过的节目还是不少,一如错过了的青春。二、大学时期,该时期私人时间相对充裕,因而收听节目大大多于高中时,又因本人大学于珠海就读,未能足本实时收听省台信号,因而收听方式兼有实时收听和下载重温。该时期LoveQ网站开始运营,收听节目之余也会浏览网站的各版块,尤以“寻爱启事”为重;与某君一人一耳机共听节目,共笑开怀,亦为笔者大学时期最美好之回忆定格。三、工作时期,与《一》进入全方位发展的局面相同步,本人亦步出社会,进入职场,工作中千篇一律之循环往复早已令人厌倦不堪,而每周六日晚开播之节目对身心之缓释、纾解功效尤为显著与珍贵——毫不夸大,每周六日三四小时的节目时间,便是本人一周之中最纯粹之娱乐放松时间。除此之内,笔者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LoveQ上“寻爱”功能的应用,以之为最重要的结识异性途径。总言之,从《一》的内容上说,无论感情、世事乃至人生百态,都给本人以持久之润养,如娟娟始流,不断扩充本人之心灵容量,尤其是有机会去聆听一些自己庆幸没有遭遇过的悲痛故事,每当及此,关上收音机后内心仍有回甘与反思。
以上为收听节目的不同时期对笔者之不同影响,而除节目本身之外,影响本人最深的便是上文提及LoveQ网站上的“寻爱启事”版块,在此宕开一笔。毫不讳言,本人起初登陆这一网站便是冲着“传说中”的寻爱功能而去的,开始还会兼及其余版块的浏览,但很快登入网站便“专攻”寻爱版了,彼时约为07、08年;通过这一平台,可以看到时下同龄人的众生相:从生活态度到感情态度,而从被动地覆帖到主动地发帖,也令本人认识到很多异性朋友。年华如水,露水般的交往很快冲刷而去,四五年间,不知几多女生,有见过面的,更多的却是简单交谈几句过后便无后续之沟通,话不投机之故也。当然,桃之夭夭,不乏其华,有少数相谈投契的异性F至今仍是我的好友,甚至其同事、朋友也成为了我的好友——在笔者心目中称得上相熟的异性中,几乎一半是通过寻爱版认识的,当然,初衷是为了寻爱的。综上所述,从近十年间对生活的轻松调节,对感情、世事、世人的了解,到结识异性之平台、渠道,《一》都给笔者以重要影响,老套一句,不啻为良师益友。
结语
还记得高中时课间讨论节目的嬉笑,还记得大学时与某君面朝大海一同收听,还记得多少次与LoveQ网友初见面的忐忑,而这一切,皆因《一些事一些情》。曾经也有人对我说过八十岁的约定,也许每段感情都有过八十岁的约定吧,但真能兑现的又有多少……而《一些事一些情》,起码实实在在地陪着我们走过了十年,在耳际,在心间——感谢Hugo与阿智,感谢节目,也许爱情很远,但《一些事一些情》很近,就在你我周遭的电波间。
恆思 於新河浦畔
二〇一三年七月
《一些事一些情》开播10週年之际
——写在《一些事一些情》开播10週年
缘起
《一些事一些情》为Hugo与阿智所主持之电台节目,二人各有正职,电台乃其兼职也,本人于2004年寒假发现该节目,遂断续收听至今。若说《一些事一些情》之诞生有其土壤,则本人认为正是时下人们对情感之迷失——感情不再像父辈年代那样纯粹与简单。该节目无所不包,主要形式为两位主持读取听众之即时信息或邮件,或简或详评论之引申之;或对时事、生活趣事加以分享调侃——无论形式如何,内容大部份都与年轻人之情感困扰有关。《一些事一些情》对本人之影响有四:a.世间情感之千姿百态及应对之合适态度(务虚方面);b.处理情感事之细致技巧(务实方面);c.各界各地各行各业之百科资讯;d.畅怀大笑之瞬间。
下文分述之:
a.《一些事一些情》之概述、特点
b.对《一些事一些情》节目的个人感受
c.对《一些事一些情》中所反映现代男女感情问题的感受
d.《一些事一些情》节目文化
e.《一些事一些情》对个人的影响
a.《一些事一些情》之概述、特点
不知不觉间,《一些事一些情》(以下简称“《一》”)已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有的Friend(《一》听众的昵称,以下简称“F”)一开始就收听,但后来因种种原因离去了;有的F或许在节目开播几年后才知道,接下来坚持收听至今;更有的F既不是一开始收听,也没有收听至今,只是在这十年间的某一时间段与《一》结缘共度,或长或短。还有一类F,他们从节目开播至今一直坚持着收听,或许并非每一期节目都没有遗漏,但只要在有节目播出的岁月里,他们总会按时地实时或下载收听,对于他们来说,收听《一》已是一种习惯,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虽然像这般从始至今收听的F是最少数的,但很有幸,本人便是这一类F中的一份子,与“双低”共成长。
对于《一》,本人有着自己的定义:“《一》是广东电台于2003启播至今的一个以情感分享交流为主,兼论社会百科的综合型情感节目,由Hugo和阿智主持,先后曾于珠江经济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城市之声等频道播出,内容贴合时下年轻男女的生活和心态,自推出至今一直广受好评,听众遍及各阶层,覆盖全球大部份有华人生活之地区。”以上系本人对节目的个人定义,如果有机会让本人介绍《一》,想必大体就会如此介绍。自走出校园后碰到旧同学,有时会问及对方“还有听《一》吗?”“冇啦,都系以前系宿舍果时听过下咯”。并对本人现时仍在收听略表不解与惊讶。一句“听过下啦”,完全透露了《一》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读书时代闲暇时权当作伴的声音,仅此而已。那一刻,我很不忿,虽然口上不说,但从心底里就会反驳他们:如果一个习惯能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多扩充视野、多感受别人的经历,同时能带给自己正能量,那么能长久延续下去又有什么出奇的呢?我是一个念旧而长情的人,旁人往往会惊讶一个廿多岁的人居然会有那么几项长达十年以上的爱好——其实所谓旧事物被淘汰,不是因为其延续的时间长,而是他们再也不合时宜,而“旧事物”如果始终能带给人们收益、得着,那么再延续十年、廿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一如老字号,而《一》正是电波中的老字号。由此引申至节目,无论是读Email、早些年的读短信、现时的读微博,《一》的节目形式可谓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请不要误会,这两个短语用在这里是褒义的,只要听众buy,who mind?
b.对《一些事一些情》节目的个人感受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我想在节目刚开播的时候,绝大部份听众甚至两位主持在内都没有想到过《一》可以延续十年之久,是的,十年了,我们就这样于电波中一同走过。回顾这十年之间,多少F经历着人生中的重大成长或变化。年轻人是《一》听众的主体,对于一个年轻人,十年的时间实在可以有太多的变化,从学生变成白领、从浪子浪女变成人父人母,甚或千百家庭中的悲喜变迁,不一而足。不知每一位长情守候的F,每当想起你听着《一》走过的这十年,你会想到了些什么,除了节目本身,有否思考过《一》这十年来对自己有着怎样的影响?或许有些听众觉得好笑,认为一个电台节目本来就份属闲来无事权当消遣,还说得上去思考对自己的影响吗?是的,意义本就是人思考出来的,又或者很多电台节目纯属消遣,而《一》则是比消遣多一些。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坚守一件事实属不易,又或者F们无意间发自内心的消遣需求,已足以证明《一》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远胜于某些人假惺惺的所谓虔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坚持一件事十年之久,必定有其因由,对于能坚持收听的F来说,至少《一》是符合其生活状态的,对其有所裨益的,而我本人,就正正因为此,对《一》之忠诚随年月渐长。
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一》我们听到过不计其数的感情故事和经历:F们实时发送的短讯、微博,或是私底下花尽心思写下的长篇Email,都证明了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沟通的节目。说实话,这一个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个案经历,俨然构筑了一幅时下男女感情问题的“清明上河图”,而这些感情问题更是将人性中的方方面面表露无遗。Hugo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一个人的圈子有限,但安坐家中听节目,便亦近似阅人无数。正如上文提及,我们生活的是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关于男女感情事,一方面失去了父辈年代的单纯朴实,谈及感情事时往往不止是感情,所谓纯爱一去不返;另一方面,我们比起父辈在择偶上却有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途径,多得有时甚至无所适从。对于这两点最大的“时代特色”,姑勿论是喜是忧,但至少已给我们年轻一代增添更多的复杂性与变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的出现,其实是给广大陷于情感迷思甚或不知感情为何物的年轻男女们开辟了一条明路。如果你听得节目足够多,那么在千百个感情case中或多或少总会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吧,是的,人类进化很快,人性进化却很慢,尤其在感情世界,我们在自己与旁人、前人的故事间总能找到许多共同之处。“双低”或许每每针对某一个case总结出几句“金句”,但这寥寥数语却正是对某一段故事之最精辟结语,也是给听众们的最大警醒。另外,通过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悲喜遭遇,我们也能潜移默化地修正自己爱恋中的航道,炼就乐观、自信的心态。
除了节目本身,我很感激(请注意,是感激,不单单是感谢)有LoveQ这么一个广大听众的网络平台,带给我们许多资讯,尤其是交友的空间。对于时下年轻人来说,“宅”这个字还是普遍适用的,毕竟主观上热衷时时外出玩乐,并且物质上有能力负担的仍是少数,至少本人所接触和观察到的同龄人便是如此。因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读书时的同学、工作时的同事以及由此进一步衍生的人脉之外,我们并无太多的途径认识新朋友乃至心仪的对象,而LoveQ的存在便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及时雨”。在网络方兴未艾的那些年,长辈们都谆谆教导说网络上的交往并不可靠,但时至今日,我想没有多少人仍坚持这一观点了吧,虽然网络的交友仍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而需要我们倍加留心,但瑕瑜互见,网络作为年轻人社交、择偶的重要渠道,已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必然——谁没有几个靠谱的网友?在LoveQ上,尤其是在“寻爱启事”版,可以看到时下的众生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古话放在今天仍闪耀着其光芒,无论是普通征友还是真诚寻爱,乃至所谓“以结婚为前提”的种种,本人觉得两个人是否能够相处,价值观仍是最核心的判断,习惯、爱好还是其次,物质、外表更应次之,而这些无非也都由价值观所左右。恕我直言,当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其实没有思考过何谓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程度又去到那里,包括很多我们的F。庸俗地说,这是一个酒肉朋友多而知己少的社会,看着很多F在LoveQ上的发帖、回帖,相当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流于表面:有的F出于无聊发了一张贴,另外的F同样出于无聊而回覆,实在看不出有任何诚挚的内在;当然,我也很支持那些真心寻爱的F,真诚地描述自己以及对异性的要求,抛出橄榄枝,期待结果时;更羡慕并祝福那些真的终成眷属的F们,是你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乐观、自信、爱”的节目精神,让我们仍然相信爱情。
c.对《一些事一些情》中所反映现代男女感情问题的感受
所谓男女感情问题,顾名思义,应该是以感情为核心的。然而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却有点古怪,在感情问题中,“感情”二字对于一部份人来说,并非关键之所在。是的,大家都应该能想到本人想讲的是金钱、物欲对于感情的偷换,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维系两人的纽带并非感情,而是金钱、物欲、地位等等。我用“偷换”这个词,是因为即使这一类当事人亦不自知又或者不愿坦言感情关系的核心不是感情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能暗地里承认事实,而不敢明目张胆,否则难逃道德之非议。个人认为现时感情问题发展至史无前例地复杂,全因人们心中多没有一杆评定男女间相处的天秤,而本人对这个天秤两端的定义是“过得去,心得安”。
先说“过得去”。这是判定男女关系中物质、金钱问题的准则,即生活上过得去。钱愈多愈好,人之常情,关键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机遇,刻意地去追求最终受害的只是自身。男女间的结合,如果还只是看重物欲上的“指标”,未免太过低下,仍脱不了动物本能的窠穴。寻觅另一半,所考虑得最多的仍是日后收入能增加多少、买车子、买房子,而感情在其中只能羞怯地站在一边,其实是所谓风光背后的最大悲哀。无疑,现阶段国情还是崇尚物欲的人多,物欲的人深陷这样的感情中是不自知的,甚至觉得是莫大的荣幸,说到底还是价值观决定一切——只有可以物化、数字化的价值才是价值,物质水平高的感情便是合意的感情。而本人认为,男女间之所以结合,最大之动机应该是感情上的依偎,男女皆然,当达到了温饱无忧的程度,这就与物欲毫无关系了,感情才是男女关系应看重的圭臬。而上文所述之“过得去”,即谓男女间的结合,在物质上可解决温饱之需要,任意一方在物质这个维度上就不应有更过分的苛求或责难,而应转向精神上情感的维系与升华。
达到了“过得去”,就要追求“心得安”。关于“心安”,本人经历近十年来对感情之实践与思考,有如下寥寥之体会:愿意与某个人在一起,那个人定必是比较令你心安的,即富于安全感的,无患得患失之感,这种感觉容易诱发对对方的爱,也有着发自内心的力量维系之。或者反过来说,为何外表出众或能力强的女性有时反而难以获取称心的感情呢?外表出众或女强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大,强大得给人以不安全感:既然外表靓丽,必然追求者众,与之在一起,必需时时提升自己,方能保住与对方般配的位置,是以终日不可停歇,疲于奔命;与女强人在一起的感受也相似,不过同样的提升更侧重于内在与能力上。是以上述两种女子给男性带给征服欲的同时也带来了莫大的危机感,故而劳累非常,难以心安,起码本人是难以配之为偶的。其实心安是比较主观的判断,两个人在一起,在最实在的日常相处中,只要不别扭,不矫情,仍能做回自己,便是最大的心安。无法令你心安的人,你是不会对其产生爱情的,充其量只有瞬息间的好感与倾慕。而一个异性具备哪些特征方会更可能令自己心安呢?本人认为仍是价值观的相近,由此衍生至生活经历、日常习惯、对未来期许的相近,这也意味着假若与TA在一起,会很少出现“硬着头皮”做自己违心之事,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
d.《一些事一些情》节目文化
说《一》为一种文化,而非仅仅一个标签、一个符号,皆因《一》受众之广、影响之久、处世态度自成一格,当然,不排除仍有读者在此认为是过于拔高了。其一,一个圈子中只因相互趋慕而形成相似之习惯,充其量亦不过“次文化”,而只有一个群体足够庞大,方才有形成一种“文化”之可能,而《一》正是如此。在节目的早几年,因无较清晰之数据统计而无法得知听众之数量,但从当年本人在学校中的亲身经历,《一》在中学生中已逐渐培养出忠实听众群;在LoveQ官方网站成立之后,由其注册会员、发帖数量可以对近几年的听众数量进行近似估算;而当微博盛行之后,又多了一个参考指标:以“一些事一些情”为后缀的微博名数量。小弟不才,在对微博的认识中,如果以某一相同字眼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之标签符号的话,那么“一些事一些情”可谓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群,当然其中不乏跟风之众,但反过来又证明了《一》听众群之强大影响力。其二,事物在历史中之影响大小与其存在之时间长短大多是正相关的,一个短暂的节目无法造成持久之影响,遑论其文化,而《一》存在达十年之久,听众层已非平面型,而是多层次、口口相传之立体式结构,即不仅仅是某一群体在某一时段之“雁过留声”,更是一代人成长周期中之集体回忆——在校园中有同学间之相传,更有高低年级间之流传。其三,“乐观、自信、爱”是“《一些事一些情》”的口号,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是节目听众中普遍存在的或是以此为目标的,真正的《一》听众绝不只当节目是一份笑料,而是一份生活情怀之感受,因而听众间邂逅和沟通之时倍感亲切,彼此“心照”。
除去以上三者,“《一些事一些情》”文化的外沿又因听众覆盖地域之广而得以扩充。从“LoveQ我在”的活动中,我们已了解到节目之听众遍布世界各地,一如当年反清革命之火种遍布全球。而在身处海外的听众身上,往往流露出一份郁郁的游子情怀,“《一些事一些情》”文化于此又展现出其可解乡愁的独特之处,听“双低”如听故乡。近年来,《一》还拓展了LoveQ Mall这一网上商城,设计时尚创意产品,增添了“《一些事一些情》”文化之物质载体,是为节目自身潮流基因之良性诱发。
e.《一些事一些情》对个人的影响
笔者依稀记得收听《一》是由2004年寒假开始的,时值高中阶段,收听迄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高中时期,这是初接触节目之阶段,当时班上同学每逢周一就会在课间讨论早前周六日晚节目的“收听报告”,把搞笑的段子重新说出,一起捧腹大笑,彼时有一种感觉,即假若在某个礼拜错过了节目,在下一周的课间闲聊中便稍显插不上话,当然,高中生涯学业繁忙,错过的节目还是不少,一如错过了的青春。二、大学时期,该时期私人时间相对充裕,因而收听节目大大多于高中时,又因本人大学于珠海就读,未能足本实时收听省台信号,因而收听方式兼有实时收听和下载重温。该时期LoveQ网站开始运营,收听节目之余也会浏览网站的各版块,尤以“寻爱启事”为重;与某君一人一耳机共听节目,共笑开怀,亦为笔者大学时期最美好之回忆定格。三、工作时期,与《一》进入全方位发展的局面相同步,本人亦步出社会,进入职场,工作中千篇一律之循环往复早已令人厌倦不堪,而每周六日晚开播之节目对身心之缓释、纾解功效尤为显著与珍贵——毫不夸大,每周六日三四小时的节目时间,便是本人一周之中最纯粹之娱乐放松时间。除此之内,笔者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LoveQ上“寻爱”功能的应用,以之为最重要的结识异性途径。总言之,从《一》的内容上说,无论感情、世事乃至人生百态,都给本人以持久之润养,如娟娟始流,不断扩充本人之心灵容量,尤其是有机会去聆听一些自己庆幸没有遭遇过的悲痛故事,每当及此,关上收音机后内心仍有回甘与反思。
以上为收听节目的不同时期对笔者之不同影响,而除节目本身之外,影响本人最深的便是上文提及LoveQ网站上的“寻爱启事”版块,在此宕开一笔。毫不讳言,本人起初登陆这一网站便是冲着“传说中”的寻爱功能而去的,开始还会兼及其余版块的浏览,但很快登入网站便“专攻”寻爱版了,彼时约为07、08年;通过这一平台,可以看到时下同龄人的众生相:从生活态度到感情态度,而从被动地覆帖到主动地发帖,也令本人认识到很多异性朋友。年华如水,露水般的交往很快冲刷而去,四五年间,不知几多女生,有见过面的,更多的却是简单交谈几句过后便无后续之沟通,话不投机之故也。当然,桃之夭夭,不乏其华,有少数相谈投契的异性F至今仍是我的好友,甚至其同事、朋友也成为了我的好友——在笔者心目中称得上相熟的异性中,几乎一半是通过寻爱版认识的,当然,初衷是为了寻爱的。综上所述,从近十年间对生活的轻松调节,对感情、世事、世人的了解,到结识异性之平台、渠道,《一》都给笔者以重要影响,老套一句,不啻为良师益友。
结语
还记得高中时课间讨论节目的嬉笑,还记得大学时与某君面朝大海一同收听,还记得多少次与LoveQ网友初见面的忐忑,而这一切,皆因《一些事一些情》。曾经也有人对我说过八十岁的约定,也许每段感情都有过八十岁的约定吧,但真能兑现的又有多少……而《一些事一些情》,起码实实在在地陪着我们走过了十年,在耳际,在心间——感谢Hugo与阿智,感谢节目,也许爱情很远,但《一些事一些情》很近,就在你我周遭的电波间。
恆思 於新河浦畔
二〇一三年七月
《一些事一些情》开播10週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