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谷雨
1、遇
清明是柳叶村的私塾先生,但他却不是柳叶村的人。至于他到底是哪里的人,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他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被打猎的王老头从山上救下来的。
从此,清明就成了柳叶村的先生了。
这天,天露微光,清明起身打水洗脸,甫一推开门,就听到“咚”地一声,有什么东西倒在了地上。
他凝眉一看,是个男孩,约莫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上穿的都是上等的丝帛,浅月色的外袍上,到处都是红沁沁的血迹。
清明站在门口望了一会,遂放下手里的盆,伸手把地上的孩童抱了起来,放到床上,小心仔细地检查包扎了一下他的伤口,见他依旧昏睡,这才打水洗脸,提起书篮往私塾走去。
黄昏时节回来,清明推开院门,就看到小孩坐在他房门口,身上沾满血迹的衣服已然不见,穿的是他的袍子,大得就像披着一床蚊帐。
待他一见到清明,就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也不出声。
清明含笑从书篮里拿出两个馒头递给他,他也不推脱,接过来就吃,样子斯斯文文的,即使很饿也不见狼吞虎咽,应该是个家教很好的小孩。
等他吃完,清明递了水,然后问他的父母来历,本想着把他送回去,谁知一问来历,小孩却一声也不吭,傻傻地站在那里,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好像随时会掉下泪来。
清明忽然心头一紧,然后下了个决定。
“那你就先住下吧,我叫清明,你既然不说你的名字,不如叫你谷雨好了。”
小孩脸上微微一僵,眼神里满是感激之意,又对清明行了一礼,道:“谢谢清明收留。”
于是,每天早上清明带着谷雨,去给柳叶村的小孩上课。
村民们对谷雨的来历很好奇,清明却只淡淡解释说是自己的亲戚,村民们也不好追问,但看到谷雨既懂事又乖巧,行事作风沉稳又有风度,与自己家的小毛猴子自是不同,心想果然是夫子的亲戚。
2、处
谷雨似乎很适应在柳叶村的日子,每天与清明一同去私塾,听清明上课,那些课程虽然他早已经学过,但听着清明不温不火,不急不燥的声音,念着那些之乎者也,诚信孝善,似乎也是一种享受。
他很喜欢这样的日子。
与私塾里的小孩也相处得非常好,学会了上山下套打猎,用弹弓打鸟,下河叉鱼,甚至还会帮忙去田里干些农活。
村民们对这个外来的小孩也没有任何偏见,还因为是清明的亲戚倍加爱护。
这一天,天微微亮,清明还在睡意中,就闻到了一股烟火的气味,他猛然睁开眼,翻身下床推开院门,只见谷雨蹲在厨房的灶头旁边,低着头,猛力地往火膛里吹气,灶上搁着锅,不知道在煮些什么。
“谷雨,你在做什么?”他有些不解。
谷雨不好意思回过头来,“清明,我想学会做饭。”
清明略有些惊讶,却也不反驳,他径直走进厨房,三下两下把塞得满满的炉膛里的柴禾清理好,再架空,火势就上来了,烟雾也小了,然后他揭开锅盖看着满满的半锅火和锅底的一层米粒,不禁哑然失笑。
谷雨摸摸头,一脸黑灰地站在旁边,自愧又尴尬地表情让清明开不了口责骂。
于是每天谷雨又多了一门课,学做饭。
当谷雨从不会烧火的傻少年,变成一个在两炷香内就可以摆出三菜一汤色香俱全的好厨子之后,他已经在柳叶村生活了两年。
原来小小的个头像禾苗一样拔高,穿上清明的衣服也不见得大了多少,原本可爱的肉包子脸,也变得锋利而英俊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姑娘,时常会往清明的院子里送东西,不是山上的野味,就是田里的蘑菇,清明每每望着那一院子的东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就像儿大不由爹的感觉。
他知道,再带着谷雨去私塾上课是不行了,他教的那些,都不过是儿童的启蒙学说,谷雨早已是烂熟于心,哪还听得进去那些。
于是,他决定每天晚上拨出两个时辰,去教会谷雨一些其它的东西。
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世间的趣闻,诗词歌赋,历史政权,人情风物,兵法武功,似乎清明就像是百晓生,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谷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这两个时辰。
在这两个时辰里,他和清明坐在院子里,好像这世上只有他们二人一样。
院子里种了一棵木棉树,是谷雨来之后的第一年,清明带他种下的。如今正是仲春,木棉花开了一树,红灿灿地就像云霞,清明不紧不慢地说着孙子兵法中的以少胜多,平常很少有表情的脸上,也隐约能看出一些个运筹帷幄地气势来。
一朵木棉轻轻地坠下,落在清明的白袍一角,谷雨看得痴了。
3、离
在谷雨出现在柳叶村之后第四年的立秋那天。清明发现,谷雨不见了。
屋子里没有打斗的痕迹,也没有留书,谷雨甚至一点离开的风声和迹象都没有。
清明淡淡一笑,拾起桌上一杯残茶,仰头喝了下去。
村民们都知道,清明夫子的亲戚谷雨被家人接走了,而且清明夫子也病倒了,休养了将近一个月,才重新回到私塾上课。
村里那些早对谷雨芳心暗许的姑娘,一个接一个经常在清明的院子门口往里望,有一回被清明碰到,告诉她们谷雨再也不会回来了,伤了一群好姑娘的心。
私塾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是些小童,稍大一点就要去外面镇上的学堂去上学了,清明经常上着上着课就走神了,望着第一排靠窗的桌子发愣,想起以前谷雨坐在那里,双手托腮,一脸认真地听着他讲课的样子。
“夫子,夫子……”
清明回过神来,转头一看,私塾门口站着一位姑娘,是一个学童的姐姐,中午过来给弟弟送饭。
清明哑然,原来已经到了午时,平常这个时候,谷雨早就摆好饭菜在院子里等他回去用饭了,他放下手里的书,让孩童们去吃午饭。
“夫子,如不嫌弃,你将就吃点吧。”
那位学童的姐姐端了一碗阳春面,放在清明面前,然后递过来一双筷子,表情有些局促不安。
清明点头致谢,接过了她的筷子,并问起她的名字。
“我叫文菊。”
从此每天中午,文菊都会一起把清明的午饭送过来,清明每每推托,她总解释说是要好好感谢夫子,他们全家上下就一个念书的,都是夫子教得好云云,清明也不好再推辞,只是在那孩子的学业上更下了些工夫。
村里却突然传出谣言说,清明夫子与文菊是天生一对,村民们看到清明,也偶尔会打趣他,可他老一本正经地劝道。
“此等玩笑万万不可乱开,别辱了文菊姑娘的名节。”
慢慢地大家也就知道了夫子对文菊没什么想法,反到是文菊,有一次给清明绣了个荷包,清明没收,还在言语上隐约地断了她的念头。
又是一年木棉花开时节,清明想起去年此时,他与谷雨还在树下相谈甚欢,而今谷雨却似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不见,房里的矮榻上还摆着谷雨的衣物,淡淡的皂角香意味着刚洗不久,就算谷雨不在,清明亦时常把他的旧物擦拭洗涤干净,仿若他还在一样。
4、出
木棉花落尽后的某一天晚上,雷声大作似有暴雨,清明坐在屋内执了一卷《黄公秘术》,借着油灯正在研读,突然听到屋顶似有瓦片爆裂之声,而后房门突然被人推开。
一个着一袭夜行衣的男人,冲他一抱拳,道。
“大人,奉太后之命,请来请大人出山。”
清明放下书,看了他一眼,然后迤迤然起身,挥手熄了油灯,走出门去,上了院门外的那辆马车。
末了还嘱咐一句,“帮我关紧门窗。”
清明回朝即拜为帝师,太后亲手把少年皇帝交到清明手上,而后道。
“皇儿,帝师不仅仅是你的老师,更是你的救命恩人,惹非帝师八年前倾命相救,只怕你早已是黄土白骨。”
少年皇帝似乎还隐约对八年前的腥风血雨留有记忆,俯身拜下,行了大礼,清明忙托起他,对他微微一笑。
而后的日子,清明把早年间教给谷雨的,一一教给了少年皇帝,毫无保留。
出山后第三年,八年前皇宫血夜的始作俑者诚王爷之子拥兵造反,那位名叫刘景和的少年,与皇帝刘景义本是堂兄弟,却因为父辈的血仇,反目相对。
刘景和此人擅用兵,诚王当年的老人中也有好几位厉害角色,甚至当朝的云都大将军也归伏为戈,叛军一路北上,已经兵逼大汾关。
过大汾关就只剩京城这一道防线了。
5、逢
清明应帝之请,连夜赶往大汾关议事,大汾关是由三朝名将许如飞镇守,此人守有余而攻不足,清明依势写下三条锦囊,而后离营而出,准备亲手刺杀刘景和。
敌营盘踞在大汾关外三十余里处,清明扮成普通民众慢慢接近敌营,摸清敌营地图之后,静待黑夜的来临。
刘景和的主帐在敌营的正中央,附近戒备森严,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清明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才慢慢接近到主帐,主帐里亮着灯,清明隔着帐布看到一个人影正,朝门口走来,他往后一退,躲住。
看出来的那人的装束,应该就是刘景和了,清明仔细听了听帐中的动静,没有人,他左右一看,挑开帐门,闪身进去。
帐中的摆设让清明大吃了一惊,床铺,矮榻,桌子,油灯,居然和他在柳叶村时住的房间的摆设一模一样,只有稍许地方有一些不同,他暗自心惊,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又安慰自己说不可能。
正踌躇间,有人声接近,清明一个翻身,掀开床铺的被子,躲了进去。
一股淡淡的皂角香,熟悉而温暖。待来人挑门进帐,清明躲在被子隐约一看,心里突然涌上一种无力感。
居然是谷雨,谷雨就是刘景和,难怪他总觉得小皇帝长得很像谷雨,堂兄弟长得像很正常。
清明微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绪和呼吸,然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了,杀谷雨?他绝对下不了手。
刘景和没有意识到帐中有人,他先是拿了本书,坐在桌旁就着油灯看了一晌,然后似乎是累了,起来伸了个懒腰,看似要睡。
清明一急,以为自己再也藏不住了,谁料刘景和看了一眼床铺,眼神温暖而缱绻,清明被他那么一望,以为自己要露馅。
“清明,你还好吗?”
清明不出声。
刘景和转身,伏在矮榻上,就像以前在柳叶村一样,清明睡床他睡榻,安静而详和。
清明起身,头也不回离营而去。
6、终
清明回到大汾关就把那三个锦囊收回毁掉了。
刘景和不负众望开始攻城。
清明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大军,打头正中的马上,坐着刘景和,英姿勃勃,有股君临天下的气势。
他抽了一杆枪,飞下城墙,就站在城门口正中。
颇有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刘景和拍马而近,看到清明时,整个人的表情都扭曲了。
清明不待他出声,便道,“刘景和,今日如你胜了我,这大汾关便城门大开,迎你进关!”大汾关内众将听他这么一说,皆是哑口,似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景和怔了半晌,翻身下马,哈哈大笑三声,转身对身后的将士道。
“众将听令,若我刘景和今日命丧于此,众将便自行散去各自谋生,再不提反一字!”刘景和御下极严,听此一言,众人虽不解,但也齐声应下。
两人便一人持枪一人握剑,厮杀在一起。
清明招招杀意,刘景和招招架守终是不敌,被清明一枪刺穿右肋,倒在了地上。清明转身,只听身后刘景和气若游丝道。
“清明,我是谷雨啊……”
清明站住,“你是刘景和,你想要这天下,我想守这天下。”
“我现在……不是不要了么?”
清明这才转身,抱起谷雨,“那随我回柳叶村如何?”
谷雨嘴角牵起一丝笑容,微微点了点头,而后垂了手去。
清明眼角流下一滴泪,抱着谷雨从万军之中,慢慢地朝南走去。
清明是柳叶村的私塾先生,但他却不是柳叶村的人。至于他到底是哪里的人,没有人知道,只知道他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被打猎的王老头从山上救下来的。
从此,清明就成了柳叶村的先生了。
这天,天露微光,清明起身打水洗脸,甫一推开门,就听到“咚”地一声,有什么东西倒在了地上。
他凝眉一看,是个男孩,约莫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上穿的都是上等的丝帛,浅月色的外袍上,到处都是红沁沁的血迹。
清明站在门口望了一会,遂放下手里的盆,伸手把地上的孩童抱了起来,放到床上,小心仔细地检查包扎了一下他的伤口,见他依旧昏睡,这才打水洗脸,提起书篮往私塾走去。
黄昏时节回来,清明推开院门,就看到小孩坐在他房门口,身上沾满血迹的衣服已然不见,穿的是他的袍子,大得就像披着一床蚊帐。
待他一见到清明,就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也不出声。
清明含笑从书篮里拿出两个馒头递给他,他也不推脱,接过来就吃,样子斯斯文文的,即使很饿也不见狼吞虎咽,应该是个家教很好的小孩。
等他吃完,清明递了水,然后问他的父母来历,本想着把他送回去,谁知一问来历,小孩却一声也不吭,傻傻地站在那里,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好像随时会掉下泪来。
清明忽然心头一紧,然后下了个决定。
“那你就先住下吧,我叫清明,你既然不说你的名字,不如叫你谷雨好了。”
小孩脸上微微一僵,眼神里满是感激之意,又对清明行了一礼,道:“谢谢清明收留。”
于是,每天早上清明带着谷雨,去给柳叶村的小孩上课。
村民们对谷雨的来历很好奇,清明却只淡淡解释说是自己的亲戚,村民们也不好追问,但看到谷雨既懂事又乖巧,行事作风沉稳又有风度,与自己家的小毛猴子自是不同,心想果然是夫子的亲戚。
2、处
谷雨似乎很适应在柳叶村的日子,每天与清明一同去私塾,听清明上课,那些课程虽然他早已经学过,但听着清明不温不火,不急不燥的声音,念着那些之乎者也,诚信孝善,似乎也是一种享受。
他很喜欢这样的日子。
与私塾里的小孩也相处得非常好,学会了上山下套打猎,用弹弓打鸟,下河叉鱼,甚至还会帮忙去田里干些农活。
村民们对这个外来的小孩也没有任何偏见,还因为是清明的亲戚倍加爱护。
这一天,天微微亮,清明还在睡意中,就闻到了一股烟火的气味,他猛然睁开眼,翻身下床推开院门,只见谷雨蹲在厨房的灶头旁边,低着头,猛力地往火膛里吹气,灶上搁着锅,不知道在煮些什么。
“谷雨,你在做什么?”他有些不解。
谷雨不好意思回过头来,“清明,我想学会做饭。”
清明略有些惊讶,却也不反驳,他径直走进厨房,三下两下把塞得满满的炉膛里的柴禾清理好,再架空,火势就上来了,烟雾也小了,然后他揭开锅盖看着满满的半锅火和锅底的一层米粒,不禁哑然失笑。
谷雨摸摸头,一脸黑灰地站在旁边,自愧又尴尬地表情让清明开不了口责骂。
于是每天谷雨又多了一门课,学做饭。
当谷雨从不会烧火的傻少年,变成一个在两炷香内就可以摆出三菜一汤色香俱全的好厨子之后,他已经在柳叶村生活了两年。
原来小小的个头像禾苗一样拔高,穿上清明的衣服也不见得大了多少,原本可爱的肉包子脸,也变得锋利而英俊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姑娘,时常会往清明的院子里送东西,不是山上的野味,就是田里的蘑菇,清明每每望着那一院子的东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就像儿大不由爹的感觉。
他知道,再带着谷雨去私塾上课是不行了,他教的那些,都不过是儿童的启蒙学说,谷雨早已是烂熟于心,哪还听得进去那些。
于是,他决定每天晚上拨出两个时辰,去教会谷雨一些其它的东西。
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世间的趣闻,诗词歌赋,历史政权,人情风物,兵法武功,似乎清明就像是百晓生,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谷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这两个时辰。
在这两个时辰里,他和清明坐在院子里,好像这世上只有他们二人一样。
院子里种了一棵木棉树,是谷雨来之后的第一年,清明带他种下的。如今正是仲春,木棉花开了一树,红灿灿地就像云霞,清明不紧不慢地说着孙子兵法中的以少胜多,平常很少有表情的脸上,也隐约能看出一些个运筹帷幄地气势来。
一朵木棉轻轻地坠下,落在清明的白袍一角,谷雨看得痴了。
3、离
在谷雨出现在柳叶村之后第四年的立秋那天。清明发现,谷雨不见了。
屋子里没有打斗的痕迹,也没有留书,谷雨甚至一点离开的风声和迹象都没有。
清明淡淡一笑,拾起桌上一杯残茶,仰头喝了下去。
村民们都知道,清明夫子的亲戚谷雨被家人接走了,而且清明夫子也病倒了,休养了将近一个月,才重新回到私塾上课。
村里那些早对谷雨芳心暗许的姑娘,一个接一个经常在清明的院子门口往里望,有一回被清明碰到,告诉她们谷雨再也不会回来了,伤了一群好姑娘的心。
私塾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是些小童,稍大一点就要去外面镇上的学堂去上学了,清明经常上着上着课就走神了,望着第一排靠窗的桌子发愣,想起以前谷雨坐在那里,双手托腮,一脸认真地听着他讲课的样子。
“夫子,夫子……”
清明回过神来,转头一看,私塾门口站着一位姑娘,是一个学童的姐姐,中午过来给弟弟送饭。
清明哑然,原来已经到了午时,平常这个时候,谷雨早就摆好饭菜在院子里等他回去用饭了,他放下手里的书,让孩童们去吃午饭。
“夫子,如不嫌弃,你将就吃点吧。”
那位学童的姐姐端了一碗阳春面,放在清明面前,然后递过来一双筷子,表情有些局促不安。
清明点头致谢,接过了她的筷子,并问起她的名字。
“我叫文菊。”
从此每天中午,文菊都会一起把清明的午饭送过来,清明每每推托,她总解释说是要好好感谢夫子,他们全家上下就一个念书的,都是夫子教得好云云,清明也不好再推辞,只是在那孩子的学业上更下了些工夫。
村里却突然传出谣言说,清明夫子与文菊是天生一对,村民们看到清明,也偶尔会打趣他,可他老一本正经地劝道。
“此等玩笑万万不可乱开,别辱了文菊姑娘的名节。”
慢慢地大家也就知道了夫子对文菊没什么想法,反到是文菊,有一次给清明绣了个荷包,清明没收,还在言语上隐约地断了她的念头。
又是一年木棉花开时节,清明想起去年此时,他与谷雨还在树下相谈甚欢,而今谷雨却似从未存在过一样消失不见,房里的矮榻上还摆着谷雨的衣物,淡淡的皂角香意味着刚洗不久,就算谷雨不在,清明亦时常把他的旧物擦拭洗涤干净,仿若他还在一样。
4、出
木棉花落尽后的某一天晚上,雷声大作似有暴雨,清明坐在屋内执了一卷《黄公秘术》,借着油灯正在研读,突然听到屋顶似有瓦片爆裂之声,而后房门突然被人推开。
一个着一袭夜行衣的男人,冲他一抱拳,道。
“大人,奉太后之命,请来请大人出山。”
清明放下书,看了他一眼,然后迤迤然起身,挥手熄了油灯,走出门去,上了院门外的那辆马车。
末了还嘱咐一句,“帮我关紧门窗。”
清明回朝即拜为帝师,太后亲手把少年皇帝交到清明手上,而后道。
“皇儿,帝师不仅仅是你的老师,更是你的救命恩人,惹非帝师八年前倾命相救,只怕你早已是黄土白骨。”
少年皇帝似乎还隐约对八年前的腥风血雨留有记忆,俯身拜下,行了大礼,清明忙托起他,对他微微一笑。
而后的日子,清明把早年间教给谷雨的,一一教给了少年皇帝,毫无保留。
出山后第三年,八年前皇宫血夜的始作俑者诚王爷之子拥兵造反,那位名叫刘景和的少年,与皇帝刘景义本是堂兄弟,却因为父辈的血仇,反目相对。
刘景和此人擅用兵,诚王当年的老人中也有好几位厉害角色,甚至当朝的云都大将军也归伏为戈,叛军一路北上,已经兵逼大汾关。
过大汾关就只剩京城这一道防线了。
5、逢
清明应帝之请,连夜赶往大汾关议事,大汾关是由三朝名将许如飞镇守,此人守有余而攻不足,清明依势写下三条锦囊,而后离营而出,准备亲手刺杀刘景和。
敌营盘踞在大汾关外三十余里处,清明扮成普通民众慢慢接近敌营,摸清敌营地图之后,静待黑夜的来临。
刘景和的主帐在敌营的正中央,附近戒备森严,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清明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才慢慢接近到主帐,主帐里亮着灯,清明隔着帐布看到一个人影正,朝门口走来,他往后一退,躲住。
看出来的那人的装束,应该就是刘景和了,清明仔细听了听帐中的动静,没有人,他左右一看,挑开帐门,闪身进去。
帐中的摆设让清明大吃了一惊,床铺,矮榻,桌子,油灯,居然和他在柳叶村时住的房间的摆设一模一样,只有稍许地方有一些不同,他暗自心惊,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又安慰自己说不可能。
正踌躇间,有人声接近,清明一个翻身,掀开床铺的被子,躲了进去。
一股淡淡的皂角香,熟悉而温暖。待来人挑门进帐,清明躲在被子隐约一看,心里突然涌上一种无力感。
居然是谷雨,谷雨就是刘景和,难怪他总觉得小皇帝长得很像谷雨,堂兄弟长得像很正常。
清明微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绪和呼吸,然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了,杀谷雨?他绝对下不了手。
刘景和没有意识到帐中有人,他先是拿了本书,坐在桌旁就着油灯看了一晌,然后似乎是累了,起来伸了个懒腰,看似要睡。
清明一急,以为自己再也藏不住了,谁料刘景和看了一眼床铺,眼神温暖而缱绻,清明被他那么一望,以为自己要露馅。
“清明,你还好吗?”
清明不出声。
刘景和转身,伏在矮榻上,就像以前在柳叶村一样,清明睡床他睡榻,安静而详和。
清明起身,头也不回离营而去。
6、终
清明回到大汾关就把那三个锦囊收回毁掉了。
刘景和不负众望开始攻城。
清明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大军,打头正中的马上,坐着刘景和,英姿勃勃,有股君临天下的气势。
他抽了一杆枪,飞下城墙,就站在城门口正中。
颇有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刘景和拍马而近,看到清明时,整个人的表情都扭曲了。
清明不待他出声,便道,“刘景和,今日如你胜了我,这大汾关便城门大开,迎你进关!”大汾关内众将听他这么一说,皆是哑口,似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景和怔了半晌,翻身下马,哈哈大笑三声,转身对身后的将士道。
“众将听令,若我刘景和今日命丧于此,众将便自行散去各自谋生,再不提反一字!”刘景和御下极严,听此一言,众人虽不解,但也齐声应下。
两人便一人持枪一人握剑,厮杀在一起。
清明招招杀意,刘景和招招架守终是不敌,被清明一枪刺穿右肋,倒在了地上。清明转身,只听身后刘景和气若游丝道。
“清明,我是谷雨啊……”
清明站住,“你是刘景和,你想要这天下,我想守这天下。”
“我现在……不是不要了么?”
清明这才转身,抱起谷雨,“那随我回柳叶村如何?”
谷雨嘴角牵起一丝笑容,微微点了点头,而后垂了手去。
清明眼角流下一滴泪,抱着谷雨从万军之中,慢慢地朝南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