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的“农疗”岁月
广州郊区有一座专门接收智障人士的慧灵农场
通过做农活、做面包帮他们找回自信和人生价值
在钟落潭镇茅岗村龟岭,有一座不起眼但很特别的慧灵农场。农场中,有一群智障人士进行“农疗”。农场希望通过拥抱大自然,以新鲜空气、开放的环境、农作的方式“治愈”智障朋友的身心,培养他们生活、工作的技能,让这些“大孩子”得以重返社会或留下工作。慧灵农场也成为智障者的“希望农场”和“就业工厂”。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农场的智障者天真而充满童趣,简单直接还以诚待人。他们有自己的天真世界,同样也渴望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在农场这片小天地慢慢学习一技之长,以帮助他们日后回归社会。
蒋老师(中)带学员农作
慧灵农场。
学员在烘焙坊工作。
李端喜欢变魔术。
一进慧灵农场,这里并没有特别之处,一圈走来,只有黄色的警示标语、标注清晰的设备名称在提醒外来者农场的特殊。
农场里,阿培的手掌擦破了皮,他走到人群里,暗示自己受伤了;嘉莉则在一侧旁若无人地用割草机修葺草坪,轰鸣的马达声传递着她劳作的信号;李端异常热情,见到来客,竟开心地为客人捶起背来……
农场“常住客”
“大孩子”不想在外面住
2008年4月,这座为智障人士提供职业培训的慧灵农场应运而生,并率先提出“农疗”概念,如今这块17亩的小天地,正进行着独特的“农疗”实验。
张红霞从事智障人士服务工作已有20余年,如今由她负责慧灵农场这片实验地,在担任“农场主”的同时,她也扮演“大孩子”们妈妈的角色。
慧灵农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农场主”主持大局,“导师”教导学员农作技能,另有“老师”照顾学员饮食起居。农场根据学员特点和能力不同而分配岗位。农场有六七名“大孩子”从农场创办开始就住了进来,始终不愿离开。
50多岁的阿喵是农场的“管家”,陌生人别想在他的眼皮底下带走农场的一针一线;嘉莉和万华最能干,重活累活不在话下;阿培搞一些接待工作,李端喜欢“变魔术”逗大家开心;阿勤,人如其名,依旧辛勤地扫树叶……
他们是农场的“常住客”,慧灵机构下,还有其他学员时常来农场客串,他们是三五天小住的“短住客”,这样,“大孩子”们可亲近自然,同时也多了玩伴。
当然,“常住客”的活动范围远不止农场,他们还经常“走出去”参加活动。但“走出去”不太容易。张红霞说,这六七个大孩子很喜欢农场,甚至短暂离开一下都不愿意。为了短暂的出行,张红霞需要提前一周做思想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出去?”“我不想在外面住。”第二天,同样的问题还会被问起。张红霞需要耐心讲解,而且每天重复,改变他们的想法。
“大孩子”们大都不会释放情绪,农场老师会细心观察,及时开解。同时,他们又各具个性,导师们有时也为此头疼。
“聪明”的孩子
会“罢工”、会购物、有追求
万华和嘉莉是农场学员当中较“聪明”的,堆肥、除草、浇水,这些“重活累活”他们可以一力承担。农场的蒋老师教给他们的技能,他们也能较快地掌握,现在他们干起活来也比较让人放心。
在农场工作是按劳计酬,万华和嘉莉懂得看手表,时间观念强,准时上下班,到点了还不忘提醒阿勤收工。
当然,“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张红霞提醒他们二人,单手提肥料对身体平衡性不利,建议两手同时提。万华和嘉莉却不买账,在他们看来,“一手提工作量少,两手提工作量大”,这“吃亏了”。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决定“罢工”。张红霞这才意识到,对他们而言,“一并不是一”,需要绕个弯说,于是她细心开导他们,陈述利弊,最后把决定权交给他们。嘉莉“分析”了一番,考虑到罢工还要扣工钱,于是她复工了;万华也给自己圆场,“我累了,先休息一会。”
嘉莉几乎是农活的全能手,她赚得的钱也最多,每个月有几百元进账。她的梦想也随之起航。她希望有一天能开间发廊,理由是“理发很好玩”。她自己也是理发手艺的第一个试水者,对着镜子剪出的发型,她感觉“很满意”,接下来,她将在农场其他学员头发上练习理发技能。
嘉莉更远大的目标则是买房、嫁人。她是个性情中人,曾有过一段夭折的感情,为此她闷闷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张红霞承诺,以后给她介绍更好的,现在她也已慢慢恢复过来。嘉莉心情好的时候,还会给农场的朋友们做上一顿午餐,做拉面她最拿手,因为“快而简单”。张红霞批评她缺乏耐心,还需要磨炼磨炼。
万华的追求更实在,他是一个“数码控”,蒋老师说他是“享受型”的学员。为听音乐购买了MP3,之后升级为MP4,他也是为数不多有手机的学员。他喜欢聊天,半夜睡不着,他会给来采访过的记者打电话,感觉时间太晚了,又会迅速挂掉电话。
万华也是农场附近超市的顾客。他和嘉莉能够识别纸币面额,但只管付钱不问找赎。他们自尊心强不想被人小看,一般爱多付钱,为此,他们回来后,张红霞还要和他们对账。
学员的多面角色
管家、魔术师、小王子
农场学员的年龄跨度很大,阿喵今年53岁,是农场上最年长者,他很爱干净,在他眼中容不下脏地板,客人踩脏了他就立马清洁。有人破坏了他的劳动成果,他不会多斥责,嘴上叨叨几声继续拖地。阿喵也是农场的好管家,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若是有人拿了东西,他会拽着不放,发出声音将农场的老师引来,一起“擒贼”。
李端跟随张红霞10多年,亲如母子,李端开心的时候会张开双臂抱着张红霞喊妈妈。
李端初来农场之际,身体平衡性极差,上下小坡都会跪地擦伤,如今他已能自由小步快走。自由地前往菜地拔回他最爱的红萝卜。李端还喜欢变魔术,是大家的开心果,特别是有客来访时,他会“上台献艺”,逗大家开心,有时他还会与观众互动。
阿培是农场的新人,刚入住三个月,三十年来其父母很少让他接触陌生人,他的性格一度内向。阿培在家还是“小王子”,他不喜欢与人共用家电,家人宠着他,他有了自己的专属配置。来到农场后,阿培热情起来,会与人打招呼,还会拉着客人去吃饭;他还学会了分享,不再据家电为己有,与学员们和平使用。在闲暇时,他喜欢坐在走廊看图片,面对镜头时,他会竖起拇指摆出胜利的姿势。
苏起常来农场“见习”,他钟爱丰收的季节,看到果实就有收获的欲望,不问成熟与否。来农场前他会准备一个袋子,回程时往往满载而归……
农场开办以来,迎来送往了一批批智障人士,“农疗”也初见功效。张红霞很欣慰地看到学员的进步。还有闷闷不乐的学员,来到农场,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压抑,不一会就变成“欢快的小鸟”。张红霞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而有时她也惊讶这种魅力。
自力更生
自建烘焙坊体现生命价值
农场是“大孩子”们的快乐的小天地,但却不是终极避风港,“农疗”是为了融入社会。
“从前社会不理解他们,看到了都避而远之。”以前张红霞带着智障人士在公园游玩,许多带着婴儿的家长迅速作鸟兽散,他们甚至认为“智障是一种传染病”。智障人士指着游客,希望与他们一起玩,有时也被游客认为不礼貌。张红霞总结,当时社会对智障人士认知度不高,存在误解。外出归来的智障人士同样不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生气地告诉导师“以后不出去玩了”。
如今社会对智障人士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更多的人愿意接近这个群体,关爱与支持他们。张红霞感觉智障人士迎来雨后彩虹,回归社会的大环境明朗许多。
此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市内多家关注智障人士机构合作,调研了“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现状及安置就业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在册的智障人士约20000人,其中就业适龄者超过10000人,在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率约2%。
智障人士的就业也是老大难问题。慧灵农场扮演智障人士“希望农场”的角色同时,也多了“就业工厂”的角色,部分学员可以留下工作。
慧灵机构还延伸了智障人士服务的“流水线”,新近成立了麦子烘焙坊,目的是推动智障人士就业,他们希望智障者通过参与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希望他们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据悉,麦子烘焙坊成立于今年1月,为了配合烘焙坊的工作,去年5月份左右,慧灵机构就已开始培训学员,经过筛选,有六七名学员成为烘焙坊学徒。
工作后的转变
大孩子们找到自信
对于每个学员来说,从原本接受服务的一方,转变成提供产品的工人,这种角色转换是一个大挑战。“他们原来很闲,工作后,他们会累,还会有压力,有些人一下子转变不过来。”
麦子烘焙坊负责人张凤琼也从智障人士老师切换至管理者的角色,她说,就连烘焙坊的社工,也从一个关怀者切换成既关心智障者、同时也关心产品质量的角色,这同样需要经历调整的过程。
李兆峰是烘焙房中个头“鹤立鸡群”的一名学员。记者来到二楼烘焙房时,他正戴着手套,将一盘面包熟练地放进烤箱中。“你喜欢这份工作吗?”“喜欢!”阿峰腼腆地笑着回答。
但是,李兆峰干这份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适应工作期间,他还曾当过“逃兵”。李兆峰特别喜欢坐车,他最钟爱76A路公车,不仅对公车各路站点名称了如指掌,还认识了每一位司机。有时公车路过烘焙坊,他会欣喜地向它“求爱”:“76A嫁给我吧!”
从前,李兆峰每天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从早到晚坐公车,累了就回家洗澡睡觉。到烘焙坊工作后,他失去了乘车机会。
“他心里很难受,每周三便罢工去乘车。后来我们每周至少给他安排一两次机会外出送面包,满足他乘车的兴趣。”张凤琼颇有感触,工作方式调整一点点,对学员的意义或许沉甸甸。如今,李兆峰的“罢工”运动已降到了一个月偶尔一次。
与角色转换相对应的,就是学员们心态的变化,“他们比此前更自信了。以前接受培训时,连倒水,他们都会看看你,直到你默许后,他们才敢继续,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做好。”
张凤琼见证着他们自信的成长。如今,只要交代清楚,烘焙坊的学员们就能自己行动起来。不仅如此,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身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最近一家电视台来访,学员黄相旗自信满满地说,“我对自己放心了。”面对记者,他再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可以自食其力,他更大的梦想是开一间面包店,当然,他决定跟着师傅一步步学。
“最早的时候,他们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他们会说:‘这个面包是我做的!’从对自己不肯定,到对未来前景的憧憬,这种转变很微妙,但也非常重要。”张凤琼认为,工作不仅解决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找到人生的价值,否则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是需要别人支持、没有用的人。
烘焙房每个学员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目标。黄相旗的家境不好,但他非常懂事,他赚到钱后希望“妈妈帮我存着,往后装修房子。”
文悦伟的大梦想是买一辆车,但除此之外,他已实现了长久的一个心愿:用第一份工资给姐姐买了份礼物。
太阳升起,9时多烘焙坊的学员便开始一天的工作,而此时,农场上,学员也顶着烈日,戴上草帽,下田干活了。
文章来源: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6/27/content_2298106.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6-2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华 实习生张瀛子
通过做农活、做面包帮他们找回自信和人生价值
在钟落潭镇茅岗村龟岭,有一座不起眼但很特别的慧灵农场。农场中,有一群智障人士进行“农疗”。农场希望通过拥抱大自然,以新鲜空气、开放的环境、农作的方式“治愈”智障朋友的身心,培养他们生活、工作的技能,让这些“大孩子”得以重返社会或留下工作。慧灵农场也成为智障者的“希望农场”和“就业工厂”。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农场的智障者天真而充满童趣,简单直接还以诚待人。他们有自己的天真世界,同样也渴望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在农场这片小天地慢慢学习一技之长,以帮助他们日后回归社会。
蒋老师(中)带学员农作
慧灵农场。
学员在烘焙坊工作。
李端喜欢变魔术。
一进慧灵农场,这里并没有特别之处,一圈走来,只有黄色的警示标语、标注清晰的设备名称在提醒外来者农场的特殊。
农场里,阿培的手掌擦破了皮,他走到人群里,暗示自己受伤了;嘉莉则在一侧旁若无人地用割草机修葺草坪,轰鸣的马达声传递着她劳作的信号;李端异常热情,见到来客,竟开心地为客人捶起背来……
农场“常住客”
“大孩子”不想在外面住
2008年4月,这座为智障人士提供职业培训的慧灵农场应运而生,并率先提出“农疗”概念,如今这块17亩的小天地,正进行着独特的“农疗”实验。
张红霞从事智障人士服务工作已有20余年,如今由她负责慧灵农场这片实验地,在担任“农场主”的同时,她也扮演“大孩子”们妈妈的角色。
慧灵农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农场主”主持大局,“导师”教导学员农作技能,另有“老师”照顾学员饮食起居。农场根据学员特点和能力不同而分配岗位。农场有六七名“大孩子”从农场创办开始就住了进来,始终不愿离开。
50多岁的阿喵是农场的“管家”,陌生人别想在他的眼皮底下带走农场的一针一线;嘉莉和万华最能干,重活累活不在话下;阿培搞一些接待工作,李端喜欢“变魔术”逗大家开心;阿勤,人如其名,依旧辛勤地扫树叶……
他们是农场的“常住客”,慧灵机构下,还有其他学员时常来农场客串,他们是三五天小住的“短住客”,这样,“大孩子”们可亲近自然,同时也多了玩伴。
当然,“常住客”的活动范围远不止农场,他们还经常“走出去”参加活动。但“走出去”不太容易。张红霞说,这六七个大孩子很喜欢农场,甚至短暂离开一下都不愿意。为了短暂的出行,张红霞需要提前一周做思想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出去?”“我不想在外面住。”第二天,同样的问题还会被问起。张红霞需要耐心讲解,而且每天重复,改变他们的想法。
“大孩子”们大都不会释放情绪,农场老师会细心观察,及时开解。同时,他们又各具个性,导师们有时也为此头疼。
“聪明”的孩子
会“罢工”、会购物、有追求
万华和嘉莉是农场学员当中较“聪明”的,堆肥、除草、浇水,这些“重活累活”他们可以一力承担。农场的蒋老师教给他们的技能,他们也能较快地掌握,现在他们干起活来也比较让人放心。
在农场工作是按劳计酬,万华和嘉莉懂得看手表,时间观念强,准时上下班,到点了还不忘提醒阿勤收工。
当然,“聪明”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张红霞提醒他们二人,单手提肥料对身体平衡性不利,建议两手同时提。万华和嘉莉却不买账,在他们看来,“一手提工作量少,两手提工作量大”,这“吃亏了”。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决定“罢工”。张红霞这才意识到,对他们而言,“一并不是一”,需要绕个弯说,于是她细心开导他们,陈述利弊,最后把决定权交给他们。嘉莉“分析”了一番,考虑到罢工还要扣工钱,于是她复工了;万华也给自己圆场,“我累了,先休息一会。”
嘉莉几乎是农活的全能手,她赚得的钱也最多,每个月有几百元进账。她的梦想也随之起航。她希望有一天能开间发廊,理由是“理发很好玩”。她自己也是理发手艺的第一个试水者,对着镜子剪出的发型,她感觉“很满意”,接下来,她将在农场其他学员头发上练习理发技能。
嘉莉更远大的目标则是买房、嫁人。她是个性情中人,曾有过一段夭折的感情,为此她闷闷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张红霞承诺,以后给她介绍更好的,现在她也已慢慢恢复过来。嘉莉心情好的时候,还会给农场的朋友们做上一顿午餐,做拉面她最拿手,因为“快而简单”。张红霞批评她缺乏耐心,还需要磨炼磨炼。
万华的追求更实在,他是一个“数码控”,蒋老师说他是“享受型”的学员。为听音乐购买了MP3,之后升级为MP4,他也是为数不多有手机的学员。他喜欢聊天,半夜睡不着,他会给来采访过的记者打电话,感觉时间太晚了,又会迅速挂掉电话。
万华也是农场附近超市的顾客。他和嘉莉能够识别纸币面额,但只管付钱不问找赎。他们自尊心强不想被人小看,一般爱多付钱,为此,他们回来后,张红霞还要和他们对账。
学员的多面角色
管家、魔术师、小王子
农场学员的年龄跨度很大,阿喵今年53岁,是农场上最年长者,他很爱干净,在他眼中容不下脏地板,客人踩脏了他就立马清洁。有人破坏了他的劳动成果,他不会多斥责,嘴上叨叨几声继续拖地。阿喵也是农场的好管家,陌生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若是有人拿了东西,他会拽着不放,发出声音将农场的老师引来,一起“擒贼”。
李端跟随张红霞10多年,亲如母子,李端开心的时候会张开双臂抱着张红霞喊妈妈。
李端初来农场之际,身体平衡性极差,上下小坡都会跪地擦伤,如今他已能自由小步快走。自由地前往菜地拔回他最爱的红萝卜。李端还喜欢变魔术,是大家的开心果,特别是有客来访时,他会“上台献艺”,逗大家开心,有时他还会与观众互动。
阿培是农场的新人,刚入住三个月,三十年来其父母很少让他接触陌生人,他的性格一度内向。阿培在家还是“小王子”,他不喜欢与人共用家电,家人宠着他,他有了自己的专属配置。来到农场后,阿培热情起来,会与人打招呼,还会拉着客人去吃饭;他还学会了分享,不再据家电为己有,与学员们和平使用。在闲暇时,他喜欢坐在走廊看图片,面对镜头时,他会竖起拇指摆出胜利的姿势。
苏起常来农场“见习”,他钟爱丰收的季节,看到果实就有收获的欲望,不问成熟与否。来农场前他会准备一个袋子,回程时往往满载而归……
农场开办以来,迎来送往了一批批智障人士,“农疗”也初见功效。张红霞很欣慰地看到学员的进步。还有闷闷不乐的学员,来到农场,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压抑,不一会就变成“欢快的小鸟”。张红霞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而有时她也惊讶这种魅力。
自力更生
自建烘焙坊体现生命价值
农场是“大孩子”们的快乐的小天地,但却不是终极避风港,“农疗”是为了融入社会。
“从前社会不理解他们,看到了都避而远之。”以前张红霞带着智障人士在公园游玩,许多带着婴儿的家长迅速作鸟兽散,他们甚至认为“智障是一种传染病”。智障人士指着游客,希望与他们一起玩,有时也被游客认为不礼貌。张红霞总结,当时社会对智障人士认知度不高,存在误解。外出归来的智障人士同样不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生气地告诉导师“以后不出去玩了”。
如今社会对智障人士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更多的人愿意接近这个群体,关爱与支持他们。张红霞感觉智障人士迎来雨后彩虹,回归社会的大环境明朗许多。
此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市内多家关注智障人士机构合作,调研了“成年心智障碍人士现状及安置就业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广州在册的智障人士约20000人,其中就业适龄者超过10000人,在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工作率约2%。
智障人士的就业也是老大难问题。慧灵农场扮演智障人士“希望农场”的角色同时,也多了“就业工厂”的角色,部分学员可以留下工作。
慧灵机构还延伸了智障人士服务的“流水线”,新近成立了麦子烘焙坊,目的是推动智障人士就业,他们希望智障者通过参与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希望他们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据悉,麦子烘焙坊成立于今年1月,为了配合烘焙坊的工作,去年5月份左右,慧灵机构就已开始培训学员,经过筛选,有六七名学员成为烘焙坊学徒。
工作后的转变
大孩子们找到自信
对于每个学员来说,从原本接受服务的一方,转变成提供产品的工人,这种角色转换是一个大挑战。“他们原来很闲,工作后,他们会累,还会有压力,有些人一下子转变不过来。”
麦子烘焙坊负责人张凤琼也从智障人士老师切换至管理者的角色,她说,就连烘焙坊的社工,也从一个关怀者切换成既关心智障者、同时也关心产品质量的角色,这同样需要经历调整的过程。
李兆峰是烘焙房中个头“鹤立鸡群”的一名学员。记者来到二楼烘焙房时,他正戴着手套,将一盘面包熟练地放进烤箱中。“你喜欢这份工作吗?”“喜欢!”阿峰腼腆地笑着回答。
但是,李兆峰干这份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适应工作期间,他还曾当过“逃兵”。李兆峰特别喜欢坐车,他最钟爱76A路公车,不仅对公车各路站点名称了如指掌,还认识了每一位司机。有时公车路过烘焙坊,他会欣喜地向它“求爱”:“76A嫁给我吧!”
从前,李兆峰每天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从早到晚坐公车,累了就回家洗澡睡觉。到烘焙坊工作后,他失去了乘车机会。
“他心里很难受,每周三便罢工去乘车。后来我们每周至少给他安排一两次机会外出送面包,满足他乘车的兴趣。”张凤琼颇有感触,工作方式调整一点点,对学员的意义或许沉甸甸。如今,李兆峰的“罢工”运动已降到了一个月偶尔一次。
与角色转换相对应的,就是学员们心态的变化,“他们比此前更自信了。以前接受培训时,连倒水,他们都会看看你,直到你默许后,他们才敢继续,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做好。”
张凤琼见证着他们自信的成长。如今,只要交代清楚,烘焙坊的学员们就能自己行动起来。不仅如此,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身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最近一家电视台来访,学员黄相旗自信满满地说,“我对自己放心了。”面对记者,他再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可以自食其力,他更大的梦想是开一间面包店,当然,他决定跟着师傅一步步学。
“最早的时候,他们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他们会说:‘这个面包是我做的!’从对自己不肯定,到对未来前景的憧憬,这种转变很微妙,但也非常重要。”张凤琼认为,工作不仅解决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找到人生的价值,否则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是需要别人支持、没有用的人。
烘焙房每个学员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目标。黄相旗的家境不好,但他非常懂事,他赚到钱后希望“妈妈帮我存着,往后装修房子。”
文悦伟的大梦想是买一辆车,但除此之外,他已实现了长久的一个心愿:用第一份工资给姐姐买了份礼物。
太阳升起,9时多烘焙坊的学员便开始一天的工作,而此时,农场上,学员也顶着烈日,戴上草帽,下田干活了。
文章来源: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6/27/content_2298106.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6-2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李华 实习生张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