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艺芸:从未遇见的时光 (转载)
鲁迅故居的后面,有几座青翠的山丘。它们是江南小城中几笔安静的点缀,时而被小城雨后泛起的雾气淹没,等天放晴了,又露出那毫不张扬的素面来。山无名,山路也鲜有人识,只在山腰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户是出借烛台和铁锄的,服务清明和冬至偶尔来访的人们。
又刚下过雨,潮湿的小路泥泞不堪。爷爷在最前面,颤巍巍地走着,我、弟弟和奶奶也同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密林中白雾像有实体般旋转着,树、路、人都被雾气缠得模模糊糊。后面三人甚至没有注意到爷爷何时停下了脚步。
面前是一座一人多高的青色石碑。藤蔓细密地缠绕在风化的石面上,褪了色的红色大字依稀可见。
爷爷沉默地走上前去,佝偻的背影仿佛突然有了某种力量。他站在墓前,双手仔细地清理盘踞的枝叶。力气大得惊人,小心翼翼地唯恐伤害了石碑的一丝一毫。有时伸手拽断纠缠的藤叶,有时用手指慢慢抠去丛生的苔藓,有时手脚并用地生生折断横跨在碑上的青竹。渐渐地,这墓碑的本来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爷爷站直身子,又似乎微微叹了口气。他打开随身带来的包裹,开始一样样地拿出其中的物品。棕色的茶叶蛋,滴着浓浓的汁水;几个清明团子,还在微微泛着热气;几个馒头,一只烤鸡,全都仔细地切好了,整齐地放在盘子里。爷爷将它们一件一件地摆满了碑前的石桌,又拿出几个小杯子,拿黄酒意义倒满,放在桌上。他放下包,轻轻端起一杯酒平举胸前,盯着那石板好一会儿,眼神似乎透着悲伤,又仿佛有种沉淀着的深沉的怀念,突然一仰头,将酒一饮而尽。将空空的酒杯倒转过来,一滴棕黄的液体滚落下来。爷爷静静凝望着它落下,又抓起剩余的酒杯,将酒一杯杯的洒向石碑。浑浊的水珠在石板上划出淡淡的痕迹,仿佛代替了某种未曾言说的东西。
我和弟弟呆呆地在一旁看着,忘记了说话,也忘记了呼吸。那苍老的声音却突然响起:“你们来见见,你们的太爷爷、太奶奶。”猛然回过神来,一旁的奶奶已点燃了一炷香,交给我们。走上前去,我们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香高举胸前,郑重其事地弯腰向着石碑拜了三拜。没有一句问候,巨大的深红大字仿佛先代人澄澈的目光,让人不敢直视,却温柔而亲切。只听见奶奶的絮絮叨叨:
“这就是我们家的祖坟,你们的太爷爷,还有太爷爷的爷爷,都是合葬在这里的……”
“第一次来还是你们太爷爷走的时候,那天的雨下得真大啊,路都泥得没法走……在那之后,你爷爷和我就时不时来这里看看……”
“我们老啦,也不知道那一天,也就来这里陪你太爷爷、太奶奶了……”
不知什么时候,爷爷点燃了一根红纸,火盆渐渐着起来,他将一个一个纸做的银元宝放在上面烧着。奶奶的絮叨也渐渐低了下去。密林中的雾气不知何时竟已经散了,几缕阳光穿透层层绿叶照在烛光上,照在大树沧桑的枝干上。那一缕微弱的烛光,几希熄灭,却终究燃烧着,执着地燃烧着,拼命地释放出光和热,仿佛想要穿透到天与地、生与死相接的地方。
那一刻,火光摇曳,凝聚成永恒肃穆。
按原路走下山,穿过来时的羊肠小道,边回到了游人如织的鲁迅故乡。一切似乎又不知不觉回到生活的正轨,弟弟甚至已经开始东奔西跑地追起了鸭子——可我的心却无法再保持平静。回头望向那依旧苍翠荒凉的山丘和早已不见踪迹的小小墓穴,心中翻涌着深深的震动与连自己也无法辨析的一种陌生的情感。
猛然间,却又看到了山下的一棵百年大树。高大的枝干直插云霄,闪着光的绿叶遮天蔽日。担当一阵风吹过,几片树叶便被吹得在空中飞舞,却最终落到树干旁,依恋地,仿佛找到了归宿。
我突然明白了,这段故事的意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613041&PostID=51052039
又刚下过雨,潮湿的小路泥泞不堪。爷爷在最前面,颤巍巍地走着,我、弟弟和奶奶也同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密林中白雾像有实体般旋转着,树、路、人都被雾气缠得模模糊糊。后面三人甚至没有注意到爷爷何时停下了脚步。
面前是一座一人多高的青色石碑。藤蔓细密地缠绕在风化的石面上,褪了色的红色大字依稀可见。
爷爷沉默地走上前去,佝偻的背影仿佛突然有了某种力量。他站在墓前,双手仔细地清理盘踞的枝叶。力气大得惊人,小心翼翼地唯恐伤害了石碑的一丝一毫。有时伸手拽断纠缠的藤叶,有时用手指慢慢抠去丛生的苔藓,有时手脚并用地生生折断横跨在碑上的青竹。渐渐地,这墓碑的本来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爷爷站直身子,又似乎微微叹了口气。他打开随身带来的包裹,开始一样样地拿出其中的物品。棕色的茶叶蛋,滴着浓浓的汁水;几个清明团子,还在微微泛着热气;几个馒头,一只烤鸡,全都仔细地切好了,整齐地放在盘子里。爷爷将它们一件一件地摆满了碑前的石桌,又拿出几个小杯子,拿黄酒意义倒满,放在桌上。他放下包,轻轻端起一杯酒平举胸前,盯着那石板好一会儿,眼神似乎透着悲伤,又仿佛有种沉淀着的深沉的怀念,突然一仰头,将酒一饮而尽。将空空的酒杯倒转过来,一滴棕黄的液体滚落下来。爷爷静静凝望着它落下,又抓起剩余的酒杯,将酒一杯杯的洒向石碑。浑浊的水珠在石板上划出淡淡的痕迹,仿佛代替了某种未曾言说的东西。
我和弟弟呆呆地在一旁看着,忘记了说话,也忘记了呼吸。那苍老的声音却突然响起:“你们来见见,你们的太爷爷、太奶奶。”猛然回过神来,一旁的奶奶已点燃了一炷香,交给我们。走上前去,我们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香高举胸前,郑重其事地弯腰向着石碑拜了三拜。没有一句问候,巨大的深红大字仿佛先代人澄澈的目光,让人不敢直视,却温柔而亲切。只听见奶奶的絮絮叨叨:
“这就是我们家的祖坟,你们的太爷爷,还有太爷爷的爷爷,都是合葬在这里的……”
“第一次来还是你们太爷爷走的时候,那天的雨下得真大啊,路都泥得没法走……在那之后,你爷爷和我就时不时来这里看看……”
“我们老啦,也不知道那一天,也就来这里陪你太爷爷、太奶奶了……”
不知什么时候,爷爷点燃了一根红纸,火盆渐渐着起来,他将一个一个纸做的银元宝放在上面烧着。奶奶的絮叨也渐渐低了下去。密林中的雾气不知何时竟已经散了,几缕阳光穿透层层绿叶照在烛光上,照在大树沧桑的枝干上。那一缕微弱的烛光,几希熄灭,却终究燃烧着,执着地燃烧着,拼命地释放出光和热,仿佛想要穿透到天与地、生与死相接的地方。
那一刻,火光摇曳,凝聚成永恒肃穆。
按原路走下山,穿过来时的羊肠小道,边回到了游人如织的鲁迅故乡。一切似乎又不知不觉回到生活的正轨,弟弟甚至已经开始东奔西跑地追起了鸭子——可我的心却无法再保持平静。回头望向那依旧苍翠荒凉的山丘和早已不见踪迹的小小墓穴,心中翻涌着深深的震动与连自己也无法辨析的一种陌生的情感。
猛然间,却又看到了山下的一棵百年大树。高大的枝干直插云霄,闪着光的绿叶遮天蔽日。担当一阵风吹过,几片树叶便被吹得在空中飞舞,却最终落到树干旁,依恋地,仿佛找到了归宿。
我突然明白了,这段故事的意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613041&PostID=5105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