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氏因果律的一些思考
一、理论框架初探
《盲探》的一些地方让我想起了《大块头有大智慧》,抽时间看了一遍无删减版的《大只佬》,初时只是觉得一般,睡了一觉后突然对其中宣扬的“杜氏因果律”感兴趣了,当然,那不一定是杜琪峰们的独创,而只是我对宗教中传统因果理论不了解的原因。
在我看来,“杜氏因果律”的独特之处,是突破了对因果对象的限定,不再是“前世因后世果”的关系,而是不相干的人承受别人种下的因,李凤仪不是日本兵的后世,但以她被砍头的果对应了日本兵杀人的因。
围绕《大只佬》的讨论中,一位网友贡献了另一个理论要点:时间维度上的突破,以往是“之前”的因,影响“之后”的果。这位网友宣称也可能是后期的事影响之前。可以是文革时的某件事种下的因,导致了清朝时的某件果。这不一定是杜氏因果理论的意思,但很有启发性。它告诉我们,不一定是先因后果,跳出时间维度来看不存在先后。
依照这两条“定律”,我们似乎可以窥得一些真相的面貌,或者说构造一个以细密错杂的因果关系织就的世界模型。从四维的高度观察这个世界,可以看作一大块无数粒子组成的海洋,其坐标轴是(地点,时间)。这片四维海洋看似平静,各个粒子之间存在平衡。
如果其中一个A粒子跃动,也就是出现了因,那么从维持平衡的需要,在这片海洋的某一处(暂且理解为粒子的某对角线),另一个B粒子就要发生反向运动,以“抵消”或“平衡”,这种抵消需要达到相应的幅度。——这一现象,似乎就是常说的前世因果的一个抽象。
这个A粒子的坐标可以是(1937年,南京),B粒子的坐标可以是(2003年,香港),A粒子是一位
以杀人为乐的日本兵,B粒子则是乐观善良的李凤仪,日本兵的屠戮,在四维海洋中是一次粗暴的粒子运动,导致李凤仪必须通过多次运动以抵消其冲量(前期的救人等事迹,即老和尚所谓化解),但仿佛遭受了一记重拳的人,虽然连退几步依旧无法卸力,她最终被重拳的冲击击倒(被杀)。
为了守恒,维持平衡,对不相干时空的人承受了结果。因与果,不一定是像杀人与被杀这样剧烈的,也不一定是先因后果,可能你在这个时空的一次偷情,导致另一名法国剑客的一次失恋。世界模型中的无数粒子在这样相互地影响,或剧烈或细微的、永久地颤动着,而从高处俯瞰,整个世界模型还是波澜不惊的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因果,又异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因果。马加爵杀人了,并接受了死刑的惩罚,按照“杜氏因果律”,在几十年后会有人因此而遭受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马加爵杀人这个因导致的果?现实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应该是他颠沛流离直至被执行死刑;宗教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则是若干年后不相干的一个人被锤死。
二、不相干影响的原因
何以某一时空的事件,会引发另一时空的对应事件?人们会觉得李凤仪的遭遇不公平。而从常理的角度观察世界模型,无法理解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之间的直接影响,即便是波动等形式,一般也是由近及远地先影响附近粒子。
可以尝试这样理解,整个四维世界模型是套精密的机械设备,两颗相距遥远的粒子之间可能有对应的连接。(何况,在那种视角来看,时间、空间都是呆板的线条,说不定从更高维度来看,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重叠在同一个坐标上。)
凑近这座模型,你会看到原本混沌的一大片,实际上是编织细密的锦缎,编织的线,则是这种关联。又或者,不是两个粒子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双方的因果,而是双方的因果建立起了两者的联系,这种因果、这种联系,将所有蠢蠢欲动的粒子束缚在四维世界模型的黑色海洋中。
这是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对一的远方作用的因果关系。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可以考虑粒子的多向度影响,即一个因造就多个果,一个粒子的跃动引发多个粒子的对应动作;还可以考虑因果或者说粒子作用的传递性,即双方的活动并不是封闭地发生与完结,而是A粒子影响了B,B再作用于C。
把多向度和传递性结合,似乎可以导出“不相干影响”另一种解释。
A粒子的一次激烈的主动动作,直接导致附近粒子的反应动作,这些粒子做出的反应可能是不同方向的。然后再进一步波及到其他粒子,最终传递到B粒子。照理说,通过多次的向量分解和能量损耗,到B粒子这里时,影响已经不大了。但存在两种极端情况,A和B之间传递过程较少,缺乏分解和损耗,导致B受到猛烈冲击和强烈反应;另一种极端情况,被分解的多个向量通过传递,最终全部又汇集到了B粒子,使其感受到与A粒子始发动作一样程度的冲击与反应。这就是明显的因果。
前面这个推导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所谓的跨越时空的因果影响,实际上可能并未跨越,而是通过由近及远的影响完成传递。文革时天津张某杀人,引发了南京孙某对其的报复,报复过程中的误伤和情感纠葛,分别引出另一系列复仇和情怨,情怨的影响延续到90年代,与复仇线的后续交结,最终导致广州王某的被杀。从“杜氏因果律”来看,似乎是天津张某种下的因,隔着时空造成了广州王某的果,但实际上过程中有着更易解释的传递。
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建立起世俗理解的直观因果与宗教意义上的跨世因果之间的桥梁。
三、涅槃
狭义的因果律,使得对人类(哦,可能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活动被机械划分为了两元:主动的因和被动的果。基于此,杜琪峰借电影教育大家要放下执着、不要种恶果。
不主动跃动,但也会被其他粒子的因所牵制、被动地发生“果”。当跟其他粒子完全没有因果,也就跟这个四维世界断绝了关系,这时这颗粒子会与周遭粒子完全没有干系,脱离束缚,像一颗气泡,飘飘升空,涅槃。
因此古老传说中,经常说到某人成仙成佛,是经过了几世的修行。前几世中,不断地还债,被动地跟随对应粒子的因、去发生自己的果,逐步完结与其他粒子的关系;同时当然要注意不要种下因(此处与佛教对世俗的教诲似有出入,佛教还是教育俗人们多做善事,种下善因;但真要脱离需要任何因也不再种),杜绝再与其他粒子主动产生联系的可能。到了最后一世,他偿还了残存的因果,孑然一身,飘然脱离了人间,站在俯视四维世界的角度,成为了佛,或者说骇客帝国中醒来的人,或者说站在缸子外面看着缸中大脑的人。
《盲探》的一些地方让我想起了《大块头有大智慧》,抽时间看了一遍无删减版的《大只佬》,初时只是觉得一般,睡了一觉后突然对其中宣扬的“杜氏因果律”感兴趣了,当然,那不一定是杜琪峰们的独创,而只是我对宗教中传统因果理论不了解的原因。
在我看来,“杜氏因果律”的独特之处,是突破了对因果对象的限定,不再是“前世因后世果”的关系,而是不相干的人承受别人种下的因,李凤仪不是日本兵的后世,但以她被砍头的果对应了日本兵杀人的因。
围绕《大只佬》的讨论中,一位网友贡献了另一个理论要点:时间维度上的突破,以往是“之前”的因,影响“之后”的果。这位网友宣称也可能是后期的事影响之前。可以是文革时的某件事种下的因,导致了清朝时的某件果。这不一定是杜氏因果理论的意思,但很有启发性。它告诉我们,不一定是先因后果,跳出时间维度来看不存在先后。
依照这两条“定律”,我们似乎可以窥得一些真相的面貌,或者说构造一个以细密错杂的因果关系织就的世界模型。从四维的高度观察这个世界,可以看作一大块无数粒子组成的海洋,其坐标轴是(地点,时间)。这片四维海洋看似平静,各个粒子之间存在平衡。
如果其中一个A粒子跃动,也就是出现了因,那么从维持平衡的需要,在这片海洋的某一处(暂且理解为粒子的某对角线),另一个B粒子就要发生反向运动,以“抵消”或“平衡”,这种抵消需要达到相应的幅度。——这一现象,似乎就是常说的前世因果的一个抽象。
这个A粒子的坐标可以是(1937年,南京),B粒子的坐标可以是(2003年,香港),A粒子是一位
以杀人为乐的日本兵,B粒子则是乐观善良的李凤仪,日本兵的屠戮,在四维海洋中是一次粗暴的粒子运动,导致李凤仪必须通过多次运动以抵消其冲量(前期的救人等事迹,即老和尚所谓化解),但仿佛遭受了一记重拳的人,虽然连退几步依旧无法卸力,她最终被重拳的冲击击倒(被杀)。
![]() |
1937年一位日本兵的屠戮,造成了2003年一位女警的被杀。 |
为了守恒,维持平衡,对不相干时空的人承受了结果。因与果,不一定是像杀人与被杀这样剧烈的,也不一定是先因后果,可能你在这个时空的一次偷情,导致另一名法国剑客的一次失恋。世界模型中的无数粒子在这样相互地影响,或剧烈或细微的、永久地颤动着,而从高处俯瞰,整个世界模型还是波澜不惊的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因果,又异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因果。马加爵杀人了,并接受了死刑的惩罚,按照“杜氏因果律”,在几十年后会有人因此而遭受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马加爵杀人这个因导致的果?现实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应该是他颠沛流离直至被执行死刑;宗教意义的因果关系来看,则是若干年后不相干的一个人被锤死。
二、不相干影响的原因
何以某一时空的事件,会引发另一时空的对应事件?人们会觉得李凤仪的遭遇不公平。而从常理的角度观察世界模型,无法理解两个相隔遥远的粒子之间的直接影响,即便是波动等形式,一般也是由近及远地先影响附近粒子。
可以尝试这样理解,整个四维世界模型是套精密的机械设备,两颗相距遥远的粒子之间可能有对应的连接。(何况,在那种视角来看,时间、空间都是呆板的线条,说不定从更高维度来看,两个不同时空的人重叠在同一个坐标上。)
凑近这座模型,你会看到原本混沌的一大片,实际上是编织细密的锦缎,编织的线,则是这种关联。又或者,不是两个粒子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双方的因果,而是双方的因果建立起了两者的联系,这种因果、这种联系,将所有蠢蠢欲动的粒子束缚在四维世界模型的黑色海洋中。
这是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对一的远方作用的因果关系。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充,可以考虑粒子的多向度影响,即一个因造就多个果,一个粒子的跃动引发多个粒子的对应动作;还可以考虑因果或者说粒子作用的传递性,即双方的活动并不是封闭地发生与完结,而是A粒子影响了B,B再作用于C。
把多向度和传递性结合,似乎可以导出“不相干影响”另一种解释。
A粒子的一次激烈的主动动作,直接导致附近粒子的反应动作,这些粒子做出的反应可能是不同方向的。然后再进一步波及到其他粒子,最终传递到B粒子。照理说,通过多次的向量分解和能量损耗,到B粒子这里时,影响已经不大了。但存在两种极端情况,A和B之间传递过程较少,缺乏分解和损耗,导致B受到猛烈冲击和强烈反应;另一种极端情况,被分解的多个向量通过传递,最终全部又汇集到了B粒子,使其感受到与A粒子始发动作一样程度的冲击与反应。这就是明显的因果。
前面这个推导中,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所谓的跨越时空的因果影响,实际上可能并未跨越,而是通过由近及远的影响完成传递。文革时天津张某杀人,引发了南京孙某对其的报复,报复过程中的误伤和情感纠葛,分别引出另一系列复仇和情怨,情怨的影响延续到90年代,与复仇线的后续交结,最终导致广州王某的被杀。从“杜氏因果律”来看,似乎是天津张某种下的因,隔着时空造成了广州王某的果,但实际上过程中有着更易解释的传递。
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建立起世俗理解的直观因果与宗教意义上的跨世因果之间的桥梁。
![]() |
A粒子动作,通过传递,最终达到B粒子。 |
三、涅槃
狭义的因果律,使得对人类(哦,可能还包括动物)的行为活动被机械划分为了两元:主动的因和被动的果。基于此,杜琪峰借电影教育大家要放下执着、不要种恶果。
不主动跃动,但也会被其他粒子的因所牵制、被动地发生“果”。当跟其他粒子完全没有因果,也就跟这个四维世界断绝了关系,这时这颗粒子会与周遭粒子完全没有干系,脱离束缚,像一颗气泡,飘飘升空,涅槃。
因此古老传说中,经常说到某人成仙成佛,是经过了几世的修行。前几世中,不断地还债,被动地跟随对应粒子的因、去发生自己的果,逐步完结与其他粒子的关系;同时当然要注意不要种下因(此处与佛教对世俗的教诲似有出入,佛教还是教育俗人们多做善事,种下善因;但真要脱离需要任何因也不再种),杜绝再与其他粒子主动产生联系的可能。到了最后一世,他偿还了残存的因果,孑然一身,飘然脱离了人间,站在俯视四维世界的角度,成为了佛,或者说骇客帝国中醒来的人,或者说站在缸子外面看着缸中大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