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理论模型
追述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思想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亚历山大最初接触的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然后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但是他建筑生涯的真正开端却是在剑桥大学毕业之后。亚历山大认为他在剑桥建筑学院学习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nonsense),学校教授的课程并不能产生优美的建筑。在剑桥建筑学院的一次课程设计作业中,亚历山大知道自己对于一座恰当的建筑的看法只会招来嘲笑,于是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在纸上漫不经心地涂着蒙德里安式的线条,突然产生出一个法:“我要用一个玻璃盒子把它们全都包起来,这就是一座建筑。”后来当系主任叫亚历山大去汇报方案时,他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开除出学校。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主任并没有生气。“他朝我走过来,用胳膊揽着我的肩膀说‘克瑞斯,我的孩子,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汇报结束后,亚历山大给父亲打电话说:“这简直是个精神病院。”到了毕业的时候,亚历山大对建筑设计已经处于一种“近乎绝望的状态”。
一、《论形式的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1964)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学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建筑中过去无意识中产生的东西被清晰的公式化的概念所代替了,而很多概念是值得怀疑的。
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联系所代表的意义是如此的丰富和具体以至于语言无法准确的进行描述,因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在使用概念来认识问题时,会与实际的情况不符。正因为如此,设计师在认识问题时常常被概念所误导,产生认识的偏差。
建筑师是借助于模型来认识设计问题并进行设计活动的。模型,在这里指任何预先构筑的有关设计问题或设计设想的类似物或同形。
在无意识设计中,设计与建造过程混合为一,工匠只需参照传统而不会预先构思解决问题的框架。而在有意识设计中,建筑师不得不借助于模型来进行设计,因为这个设计过程包括了设计者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维,这就要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模型化、抽象化;再者,在真正建造实物之前,建筑师一直在通过图纸、模型等媒介来进行设计并表达他的设计意图和构思。
在亚历山大看来,功能问题被设计师用教条式的概念简单化了,实际问题很复杂。面对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设计师倾向于求助于任意选择的条理化秩序,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得到解决。亚历山大提出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形式秩序与环境适合的问题,而这是一种通用的并且可以很好的呈现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在序言的开头亚历山大强调了图解的观念。“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开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在我看来,本书的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的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这里预设了一个假设,即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而建筑也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作为复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序言中:“只要你所采用的定义方式能使被定义的系统具有强烈的内部相互作用,而与整体中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很微弱,你就可以通过研究有限系统的内部作用所蕴含的意义而创造出抽象的形式,还可以通过这些模式的自由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式。检验形式与环境是否适合的真实标准,是把一个形式原型置于环境之中的实验本身。如果能详尽而完整地描述环境对形式的要求,再检验形式与环境是否适合,这将是唯一不依赖试验方法的恰当标准。可是这首先代价太高,其次根本不可能。
亚历山大提出从潜在的不适合入手,把适合看作是不出现不适合。因为生活中评价不适合要比评价适合简单多了,而且通常是无法穷尽一个评价适合的问题清单的。于是,如果我们把整体分为形式和环境,这两者的适合即被视为这个整体的有序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所打乱,每一种情况都是一种潜在的不适合。我们用二数值变量的方式来标记:如果发生了不适合,变量值取1;如果没有发生,则取值0.整体和谐和适合的条件是任何可能的不适合都未实际发生,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变量值为0.
在一个形式建构过程的任何一刻,不管这个形式是在应用中,是被当作计划的原型,还是已经被废弃,每个变量都处于适合或不适合的状态。我们可以用由0和1组成的一个数列同时表达所有变量的状态,比如有10个变量,0100010110就是其状态之一,而其他由0和1组成的数列也都代表了这个整体的一种可能状态。
由于形式建构是一个过程,变量系统的状态是可变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这种交替变化在整个系统中引起反应,影响其他变量的状态。相互联系的不适合变量显然不能孤立的逐一调节,同时并非所有变量间有着同样紧密的联系。
因此,我们可以把形式建构过程视为一系列子系统的作用,这些子系统虽然相互联系,但仍有足够的独立性,使之能在可能的时间内之一达到适应。其原因在于,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和再次改变在同一时间内只限定在一个子系统内。
亚历山大的解体合成法,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C1一C3一F3一F1的步骤。《论形式的合成》一书中所强调的是第一个步骤,即从C1到C3。亚历山大在著作中认为这个步骤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现实设计问题的文脉,二是如何把文脉系统分解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子系统。对于第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是全面、细致,不含主观偏见的观察,而对于第2个问题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这个问题可以用类似数学问题的语言描述为:已知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的紧密程度,一种系统的分解方案,这种分解方案能把原有系统与解为若干个尽量小的子系统,并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尽量的少。
亚历山大运用现代数学中的图论和集合论对上述问题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经过严格证明了的算法,并在哈佛大学的LBid计算机上得到了实现。
亚历山大所谓的“文脉和形式的子系统”其实就是后来发展出的模式。每一模式系统解决的是“C3—F3”这一层次的问题,同时每一模式都包含了“C3与F3”在内,在《论形式的合成》中被描述为需要图式和形式图式。
二、《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1979)
《建筑的永恒之道》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建筑为实例的哲学著作。
首先是“无名特质”(quality without a name)这个概念的提出,亚历山大用了七个词来描述无名特质,以期让人们从侧面了解它的涵义,这七个词语分别是:“生气”(alive)、“完整”(whole)、“舒适”(comfortable)、“由”(free)、“准确”(exact)、“无我”(egoless)、“永恒”(eternal)。这一特质不能命名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含糊不清,它不能命名因为它是精确的,词语不能传达,因为它比词更精确。特质本身是明确的,没有忽略任何什么,但是选择来表达它的每个词都有含糊的边缘和扩展,从而模糊了特质的基本含义。
模式语言和自然语言相类比:模式——词,给定联系的语言——指定模式间联系的模式和意义的规则,句子——建筑和场所。
为了建立并运用模式语言,首先要理解模式。
亚历山大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事件,而频繁发生的事件在特征上总是相似的,这就是事件的模式。事件模式支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生活其实是由少量的人们一次次参与的事件模式所组成的。事件的模式不能与它们发生的空间相分离:事件总是在空间中发生,而空间又总是存在着事件的空间。
在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模式支配着复杂的物质空间现象,这些模式其实是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而要素本身也是关系模式。因此,建筑与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几何关系的网络,它给予建筑或城市以结构,而空间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是同某一个特殊的事件模式相适应的。由此亚历山大得出结论:在复杂的建筑和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空间中的事件模式。重复的模式产生了复杂的现象,而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既抓住了外部的物理几何形,同时又抓住了在那里发生的事件。
模式语言实际上是由模式组成的规则系统。模式在其中既是要素又是规则。作为要素,在模式上面有一个结构,它限定了模式之间的关系;作为规则,模式描述了它本身也是其它模式要素的可能排列。
由于模式语言是一个网状系统,因而每一个模式都是与模式语言的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城市的模式语言的这种整体结构就会给千百万微小的创造活动以形成整体的力量。每一个建造活动由于它的模式语言是整个城市模式语言的一部分,因而对整个城市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亚历山大认为运用模式语言产生建筑的过程不是一个通过部分之间的相加形成整体的过程,而是像胚胎的成长一样,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部分因其存在于高一层整体的关联性之中而获得其特殊的形式,结构是通过操作使整体产生作用并起波动而注入整体之中的,而不是通过部分之间的叠加。
发现一个充满活力的模式,必须从观察开始。而观察的起点是在一个具体的建筑现象中感觉到无名特质的存在。因而,发现模式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引起这种感受的空间和事件的关系的过程。把这个模式抽取出来以供交流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将直觉转化为精确描述的问题,而这种精确并不是数学上的那种精确,而是一种为了足以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直觉的内容需要达到的精确。必须把一个模式表达并想象成一种抓住了模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流动的意象,一种形态感受,一种对于形式的萦绕的直觉。”在此,亚历山大的强调的是一种感受。“这种不能用任何精细公式准确陈述而只能粗略暗示的形态感受正是每个模式的核心。”
语言不只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语言是个更深的东西,一个感觉的东西,经历的东西,表达对其生活方式真正的态度。许多人不完全忠于自己的内在天性,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努力成为忠实于自己的人是生活的中心问题。
亚历山大在书中最后一章强调:模式语言只是一根拐杖,最终要被抛弃,因为永恒之道的中心思想是:只有人们在真诚地忘我之时,无名特质才会出现。而正是模式语言帮助人们“忘掉”了自己。模式语言是能够带来无心境的工具。一旦人们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可以自由地创造建筑,模式语言就将最终被抛弃。
当你思想得到了解放,没有自我意识,你将不再需要任何语言,你可以不使用任何模式而设计出充满生命力的建筑因为这已成为你根生的品质。最后,亚历山大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宗教的因素,他完全了解自己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含义,并投入很大精力来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结论。
对于亚历山大的哲学倾向,他曾引用柏拉图这样一句话作为一本数的开端:“首先,在一理念的指导下把零散的细节搜罗起来,以便每个人都能懂得我们谈论的东西......其次,将理念分成几个部分,在关联处分开,顺乎自然,而不是像拙劣的雕刻师那样损伤任何肢体。”
亚历山大曾提到他的建筑设计思想曾受到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看到,同模式语言方法中解答先于分析的思想相似的,是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关于理论与观察关系的见解。波普尔认为:“理论先于观察”。理由是: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经验事实无限复杂,观察只能选择其中的有限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什么都观察不到。而选择必须以理论、观点为指导。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他认为:“一切观察和实验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只有在理论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对一个模式原文进行提炼的过程虽然要进行大量的观察,但它并非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是一个提出假设的过程。亚历山大强调对模式原文中空间关系实质的探询要依靠直觉对整体的把握提出假设。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子。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设计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的一个相似之处就在于一座新建筑可以像一个理论或一种假说一样通过提出假说和接受检验而创造性地向前发展。但是科学中的理论和假说可以被证伪,而一座建筑却不能,人们不能以一种明晰充分的方式批评一幢建筑从而把它驳倒。”这其实是说,一幢建筑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而不具有类似于科学命题的可证伪性。
波普尔采用经验证伪原则对科学假设进行检验。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属于形而上学范围。但是他又认为,不能用经验证伪的形而上学问题并非没有意义,他说:“我倾向于另外一种看法。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亚历山大认为对模式的检验必须更多地依赖感觉而非理智。一个模式无论其在理论上行得通或行不通,只有当它在感觉上是好的。它才是真实的。
三、《秩序的本性》(The Nature of Order 2002)
(这本书我还没看过。)
亚历山大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人工制品——房屋、城镇、衣服、桌子、装饰⋯⋯其中的一些都比另一些更为和谐,更为生动,这是因为它们更具有“整体性”(wholeness)。“整体性”是“判断房屋、房屋之部分或世界上任何造物是否正确的唯一准则。”
怎样检验一个物体的整体性?亚历山大提出了一个“我的镜子”(mirror of the self)的检验方法:让观察者面对两个物体,然后让他向自己提出疑问:“这两件东西哪一件是我自己更好的图像?”
亚历山大认为“我的镜子”在经验上是真实的,它是衡量整体性的良好工具。任何给定的物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人类自身的意象。这种判断独立于人与人的差异之外,独立于文化之外。它取决于人类个别自我之上的某种更大的“自我”。“我的镜子”暗示着宇宙的结构和人类自身的性质是深刻联系着的。
“我的镜子”体现出亚历山大在宇宙观上的深刻转变。正如他自己所反省的:“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建筑失败与我们所继承的宇宙观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将不得不修正我们关于空间物质的思想,修正我们关于宇宙的思想——不仅作为建筑师——而以一种根本影确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方式。”“实际上,亚历山大宇宙观的转变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到了后来的《秩序的本性》,亚历山大才真正明确了这种转变并将其正式提出。亚历山大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的结论是:空间是宇宙自身的材料实体,它在某种关系上是人性的。“自我”和空间/物质具有深刻的关联,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同一种东西。亚历山大的这种宇宙观其实牵涉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如果问我大学期间了解最多的建筑师,那一定是Christopher Alexander。对我来说,读其他建筑理论家的文字要么晦涩,要么乏味,而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文字一看即懂,因为这和我生活的某部分很接近,而在这之后阅读其他人的理论都会自觉地以亚历山大的理论为平台作类比。虽然亚力山大的理论在实践上会遭人诟病,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这是接近我的直觉的理论。一方面,他的理论模型是一个人类学模型,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这个模型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生物学模型,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物理-生化学的基础。
参考引用文献:
《从一个“转向”看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王巍
《现代建筑理论》第15、17章
《形式综合论》
《建筑的永恒之道》
参考文献:
《建筑论语》
《城市结构原理》
《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
http://www.katarxis3.com/
http://www.patternlanguage.com/index.html
![]() |
亚历山大最初接触的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然后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但是他建筑生涯的真正开端却是在剑桥大学毕业之后。亚历山大认为他在剑桥建筑学院学习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nonsense),学校教授的课程并不能产生优美的建筑。在剑桥建筑学院的一次课程设计作业中,亚历山大知道自己对于一座恰当的建筑的看法只会招来嘲笑,于是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在纸上漫不经心地涂着蒙德里安式的线条,突然产生出一个法:“我要用一个玻璃盒子把它们全都包起来,这就是一座建筑。”后来当系主任叫亚历山大去汇报方案时,他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开除出学校。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主任并没有生气。“他朝我走过来,用胳膊揽着我的肩膀说‘克瑞斯,我的孩子,这正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汇报结束后,亚历山大给父亲打电话说:“这简直是个精神病院。”到了毕业的时候,亚历山大对建筑设计已经处于一种“近乎绝望的状态”。
一、《论形式的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1964)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学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建筑中过去无意识中产生的东西被清晰的公式化的概念所代替了,而很多概念是值得怀疑的。
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联系所代表的意义是如此的丰富和具体以至于语言无法准确的进行描述,因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在使用概念来认识问题时,会与实际的情况不符。正因为如此,设计师在认识问题时常常被概念所误导,产生认识的偏差。
建筑师是借助于模型来认识设计问题并进行设计活动的。模型,在这里指任何预先构筑的有关设计问题或设计设想的类似物或同形。
在无意识设计中,设计与建造过程混合为一,工匠只需参照传统而不会预先构思解决问题的框架。而在有意识设计中,建筑师不得不借助于模型来进行设计,因为这个设计过程包括了设计者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维,这就要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模型化、抽象化;再者,在真正建造实物之前,建筑师一直在通过图纸、模型等媒介来进行设计并表达他的设计意图和构思。
在亚历山大看来,功能问题被设计师用教条式的概念简单化了,实际问题很复杂。面对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设计师倾向于求助于任意选择的条理化秩序,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没有得到解决。亚历山大提出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形式秩序与环境适合的问题,而这是一种通用的并且可以很好的呈现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在序言的开头亚历山大强调了图解的观念。“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开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在我看来,本书的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的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这里预设了一个假设,即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而建筑也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作为复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序言中:“只要你所采用的定义方式能使被定义的系统具有强烈的内部相互作用,而与整体中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很微弱,你就可以通过研究有限系统的内部作用所蕴含的意义而创造出抽象的形式,还可以通过这些模式的自由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式。检验形式与环境是否适合的真实标准,是把一个形式原型置于环境之中的实验本身。如果能详尽而完整地描述环境对形式的要求,再检验形式与环境是否适合,这将是唯一不依赖试验方法的恰当标准。可是这首先代价太高,其次根本不可能。
亚历山大提出从潜在的不适合入手,把适合看作是不出现不适合。因为生活中评价不适合要比评价适合简单多了,而且通常是无法穷尽一个评价适合的问题清单的。于是,如果我们把整体分为形式和环境,这两者的适合即被视为这个整体的有序状态,这种状态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情况所打乱,每一种情况都是一种潜在的不适合。我们用二数值变量的方式来标记:如果发生了不适合,变量值取1;如果没有发生,则取值0.整体和谐和适合的条件是任何可能的不适合都未实际发生,也就是要求所有的变量值为0.
在一个形式建构过程的任何一刻,不管这个形式是在应用中,是被当作计划的原型,还是已经被废弃,每个变量都处于适合或不适合的状态。我们可以用由0和1组成的一个数列同时表达所有变量的状态,比如有10个变量,0100010110就是其状态之一,而其他由0和1组成的数列也都代表了这个整体的一种可能状态。
由于形式建构是一个过程,变量系统的状态是可变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这种交替变化在整个系统中引起反应,影响其他变量的状态。相互联系的不适合变量显然不能孤立的逐一调节,同时并非所有变量间有着同样紧密的联系。
因此,我们可以把形式建构过程视为一系列子系统的作用,这些子系统虽然相互联系,但仍有足够的独立性,使之能在可能的时间内之一达到适应。其原因在于,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和再次改变在同一时间内只限定在一个子系统内。
![]() |
![]() |
亚历山大的解体合成法,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C1一C3一F3一F1的步骤。《论形式的合成》一书中所强调的是第一个步骤,即从C1到C3。亚历山大在著作中认为这个步骤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现实设计问题的文脉,二是如何把文脉系统分解为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子系统。对于第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是全面、细致,不含主观偏见的观察,而对于第2个问题来说就比较复杂了。这个问题可以用类似数学问题的语言描述为:已知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的紧密程度,一种系统的分解方案,这种分解方案能把原有系统与解为若干个尽量小的子系统,并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尽量的少。
亚历山大运用现代数学中的图论和集合论对上述问题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经过严格证明了的算法,并在哈佛大学的LBid计算机上得到了实现。
亚历山大所谓的“文脉和形式的子系统”其实就是后来发展出的模式。每一模式系统解决的是“C3—F3”这一层次的问题,同时每一模式都包含了“C3与F3”在内,在《论形式的合成》中被描述为需要图式和形式图式。
二、《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1979)
《建筑的永恒之道》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建筑为实例的哲学著作。
首先是“无名特质”(quality without a name)这个概念的提出,亚历山大用了七个词来描述无名特质,以期让人们从侧面了解它的涵义,这七个词语分别是:“生气”(alive)、“完整”(whole)、“舒适”(comfortable)、“由”(free)、“准确”(exact)、“无我”(egoless)、“永恒”(eternal)。这一特质不能命名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含糊不清,它不能命名因为它是精确的,词语不能传达,因为它比词更精确。特质本身是明确的,没有忽略任何什么,但是选择来表达它的每个词都有含糊的边缘和扩展,从而模糊了特质的基本含义。
模式语言和自然语言相类比:模式——词,给定联系的语言——指定模式间联系的模式和意义的规则,句子——建筑和场所。
为了建立并运用模式语言,首先要理解模式。
亚历山大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事件,而频繁发生的事件在特征上总是相似的,这就是事件的模式。事件模式支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生活其实是由少量的人们一次次参与的事件模式所组成的。事件的模式不能与它们发生的空间相分离:事件总是在空间中发生,而空间又总是存在着事件的空间。
在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模式支配着复杂的物质空间现象,这些模式其实是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而要素本身也是关系模式。因此,建筑与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几何关系的网络,它给予建筑或城市以结构,而空间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是同某一个特殊的事件模式相适应的。由此亚历山大得出结论:在复杂的建筑和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空间中的事件模式。重复的模式产生了复杂的现象,而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既抓住了外部的物理几何形,同时又抓住了在那里发生的事件。
模式语言实际上是由模式组成的规则系统。模式在其中既是要素又是规则。作为要素,在模式上面有一个结构,它限定了模式之间的关系;作为规则,模式描述了它本身也是其它模式要素的可能排列。
由于模式语言是一个网状系统,因而每一个模式都是与模式语言的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城市的模式语言的这种整体结构就会给千百万微小的创造活动以形成整体的力量。每一个建造活动由于它的模式语言是整个城市模式语言的一部分,因而对整个城市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亚历山大认为运用模式语言产生建筑的过程不是一个通过部分之间的相加形成整体的过程,而是像胚胎的成长一样,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部分因其存在于高一层整体的关联性之中而获得其特殊的形式,结构是通过操作使整体产生作用并起波动而注入整体之中的,而不是通过部分之间的叠加。
发现一个充满活力的模式,必须从观察开始。而观察的起点是在一个具体的建筑现象中感觉到无名特质的存在。因而,发现模式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引起这种感受的空间和事件的关系的过程。把这个模式抽取出来以供交流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将直觉转化为精确描述的问题,而这种精确并不是数学上的那种精确,而是一种为了足以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直觉的内容需要达到的精确。必须把一个模式表达并想象成一种抓住了模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流动的意象,一种形态感受,一种对于形式的萦绕的直觉。”在此,亚历山大的强调的是一种感受。“这种不能用任何精细公式准确陈述而只能粗略暗示的形态感受正是每个模式的核心。”
语言不只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语言是个更深的东西,一个感觉的东西,经历的东西,表达对其生活方式真正的态度。许多人不完全忠于自己的内在天性,实际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努力成为忠实于自己的人是生活的中心问题。
亚历山大在书中最后一章强调:模式语言只是一根拐杖,最终要被抛弃,因为永恒之道的中心思想是:只有人们在真诚地忘我之时,无名特质才会出现。而正是模式语言帮助人们“忘掉”了自己。模式语言是能够带来无心境的工具。一旦人们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可以自由地创造建筑,模式语言就将最终被抛弃。
当你思想得到了解放,没有自我意识,你将不再需要任何语言,你可以不使用任何模式而设计出充满生命力的建筑因为这已成为你根生的品质。最后,亚历山大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宗教的因素,他完全了解自己作品中的哲学和宗教含义,并投入很大精力来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结论。
对于亚历山大的哲学倾向,他曾引用柏拉图这样一句话作为一本数的开端:“首先,在一理念的指导下把零散的细节搜罗起来,以便每个人都能懂得我们谈论的东西......其次,将理念分成几个部分,在关联处分开,顺乎自然,而不是像拙劣的雕刻师那样损伤任何肢体。”
亚历山大曾提到他的建筑设计思想曾受到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看到,同模式语言方法中解答先于分析的思想相似的,是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关于理论与观察关系的见解。波普尔认为:“理论先于观察”。理由是: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观点、兴趣和期望等决定的。他认为,经验事实无限复杂,观察只能选择其中的有限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观察,其结果什么都观察不到。而选择必须以理论、观点为指导。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所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这就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他认为:“一切观察和实验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只有在理论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对一个模式原文进行提炼的过程虽然要进行大量的观察,但它并非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是一个提出假设的过程。亚历山大强调对模式原文中空间关系实质的探询要依靠直觉对整体的把握提出假设。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子。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设计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的一个相似之处就在于一座新建筑可以像一个理论或一种假说一样通过提出假说和接受检验而创造性地向前发展。但是科学中的理论和假说可以被证伪,而一座建筑却不能,人们不能以一种明晰充分的方式批评一幢建筑从而把它驳倒。”这其实是说,一幢建筑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而不具有类似于科学命题的可证伪性。
波普尔采用经验证伪原则对科学假设进行检验。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属于形而上学范围。但是他又认为,不能用经验证伪的形而上学问题并非没有意义,他说:“我倾向于另外一种看法。如果没有任何纯思辨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朦胧的形而上学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
亚历山大认为对模式的检验必须更多地依赖感觉而非理智。一个模式无论其在理论上行得通或行不通,只有当它在感觉上是好的。它才是真实的。
三、《秩序的本性》(The Nature of Order 2002)
(这本书我还没看过。)
亚历山大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人工制品——房屋、城镇、衣服、桌子、装饰⋯⋯其中的一些都比另一些更为和谐,更为生动,这是因为它们更具有“整体性”(wholeness)。“整体性”是“判断房屋、房屋之部分或世界上任何造物是否正确的唯一准则。”
怎样检验一个物体的整体性?亚历山大提出了一个“我的镜子”(mirror of the self)的检验方法:让观察者面对两个物体,然后让他向自己提出疑问:“这两件东西哪一件是我自己更好的图像?”
亚历山大认为“我的镜子”在经验上是真实的,它是衡量整体性的良好工具。任何给定的物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人类自身的意象。这种判断独立于人与人的差异之外,独立于文化之外。它取决于人类个别自我之上的某种更大的“自我”。“我的镜子”暗示着宇宙的结构和人类自身的性质是深刻联系着的。
“我的镜子”体现出亚历山大在宇宙观上的深刻转变。正如他自己所反省的:“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建筑失败与我们所继承的宇宙观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将不得不修正我们关于空间物质的思想,修正我们关于宇宙的思想——不仅作为建筑师——而以一种根本影确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方式。”“实际上,亚历山大宇宙观的转变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到了后来的《秩序的本性》,亚历山大才真正明确了这种转变并将其正式提出。亚历山大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的结论是:空间是宇宙自身的材料实体,它在某种关系上是人性的。“自我”和空间/物质具有深刻的关联,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同一种东西。亚历山大的这种宇宙观其实牵涉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如果问我大学期间了解最多的建筑师,那一定是Christopher Alexander。对我来说,读其他建筑理论家的文字要么晦涩,要么乏味,而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文字一看即懂,因为这和我生活的某部分很接近,而在这之后阅读其他人的理论都会自觉地以亚历山大的理论为平台作类比。虽然亚力山大的理论在实践上会遭人诟病,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这是接近我的直觉的理论。一方面,他的理论模型是一个人类学模型,可以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理解;另一方面,这个模型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生物学模型,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物理-生化学的基础。
参考引用文献:
《从一个“转向”看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王巍
《现代建筑理论》第15、17章
《形式综合论》
《建筑的永恒之道》
参考文献:
《建筑论语》
《城市结构原理》
《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
http://www.katarxis3.com/
http://www.patternlanguage.co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