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生命——对电影想说的话
1911年,意大利电影理论家,世界电影理论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将电影这门新兴艺术与传统六大艺术同列,并预言电影艺术将成为六大艺术的“集大成者”。
1975年,也就是66年后,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坚导演,新浪潮运动重要挥旗者弗兰索瓦·特吕弗写下《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系统回顾总结了新浪潮运动的方方面面。
我各取《第七艺术宣言》与《我生命中的电影》中的两个字——“第七”和“生命”,姑且拟作题目。一来是觉得这两件事都是电影史上绕不开的大事,二来也暗合了我对电影的“绕不开”之情。怀着对两位大师的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也想谈谈我对第七艺术的一些看法以及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是艺术,还是商业?
对于电影,有人追求艺术,有人觑视商业。也有人说,我是兼顾艺术与商业,更有甚者哼笑一声,撂下这样一句话:“什么艺术又商业的,没有工业,电影啥都不是!”
我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深感敬佩的,毕竟这的的确确是大实话。电影的基础是工业——电影的诞生是照相、摄影等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电影的蓬勃发展也是影视工业的一步步成长,电影的繁荣风靡也是靠工业化支撑着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没有谁是第一,谁是老二,更何况还有一个老祖宗“工业”,艺术和商业就更没有猴子抢老虎风头的必要了。电影的发展,均离不开工业、艺术与商业。
那么怎样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我的看法是,重视工业,主打艺术,兼顾商业。大陆电影之所以一直不温不火,不是导演不够优秀,也不是演员演技不足,而是没有好莱坞电影那么高的工业化程度,工业对电影的影响可见一斑;另外,不可否认,电影已发展为一门艺术,电影世界,是人类的另一个生活世界,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它满足了人类窥视自己的幼稚、遐想与梦幻的原始需求,因此一部影片,怎能缺乏艺术?再者,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商业,没有多少人拍电影就仅仅为了收回成本,一个稍大一点的电影制作团队下面几百人,叫他们吃什么?说得现实点,饭都吃不饱,谈什么艺术?
讲故事与侃形式
好莱坞擅长讲故事,新浪潮喜欢侃形式。你更喜欢那一种?
我不会辩证地说,我喜欢二者兼而有之的电影,相反我认为,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形式。希区柯克擅长讲惊悚悬疑的故事,但是他有自己的一种形式,没有走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套旧路老路,而是有时开头故事看似已经结束,其实刚刚开始,有时看似已经开始,其实早已结束,也就是说,希区柯克把形式用来讲故事,而不仅仅让形式游离在故事之外,《蝴蝶梦》、《后窗》都是代表。再比如阿兰雷奈,也不是一味的侃形式,他的《广岛之恋》也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我们感到这个故事处处显示着导演的形式与表现手法,比如片头的15分钟核难之后广岛的惨象,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对白等等。所以我认为,故事与形式不能互相束缚,而应该相辅相成;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你是喜欢以故事来展现形式还是喜欢以形式拖起故事,其实也可以反映你的观影倾向,或者说,也可以看出你是“商业派”还是“艺术派”。
中国早有新浪潮
无可否认,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一场席卷世界的电影革新运动。中国这么大的电影市场,当然会受到它相当大的影响,其中以第五代导演“首当其冲”。
有人说第五代还不能称其为新浪潮,的确如此,因为那一代导演根本没有形成一股“浪潮”,而是零零散散,东流西进,无法汇聚在一块。其实在我心里,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新浪潮了,只不过只是一朵“小浪花”,可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葩,那就是第五代的前辈,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人,真正坚持着“电影不是看得见的文学,是有独立艺术灵魂的艺术”这一创作理念,而谢晋就是突出代表。《芙蓉镇》是我最喜爱的谢晋作品,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有内涵有深度有思想的好电影,《芙蓉镇》的成功,也把谢晋推向世界顶级导演的地位,从此,“谢晋模式”便如同一股新浪潮,有力地撞击着前代导演留下的“假歌颂”、“空礼赞”,为中国电影注入一股强力剂。
金鸡报晓,人马一笑
谁都晓得,大陆有个金鸡,香港有个金像,台湾有个金马。
在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中,香港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台湾,最后是大陆(当然是就这三个而言)。大陆电影没有优秀的电影吗?显然不是,比如上文提及的谢晋,比如平民导演贾樟柯,比如院派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他们都有很多拿得出手的电影,可是显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程度,是比不上香港台湾电影的。香港的武侠片,那可是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啊!加上各种类型片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什么枪战啦、警匪啦、动作啦……满足了各类观众的需求;台湾电影也是大师百出,杨德昌、侯孝贤,再到近期的李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影响相当大,再加上台湾与香港的合作片,明星的互相签约加盟,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各自的影响,而大陆与香港台湾的合作片,开始得是比较晚的。因此大陆电影影响有限,也是不难解释和理解的,真是“金鸡报晓,人马一笑”啊!
北野武的夏天
排除掉民族情结,我可以说,我喜欢日本这个国家,也敬佩这个民族。让我尤其感叹的,是这个民族的电影。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接触日本电影是从宫崎骏的动画开始的,我喜欢宫崎骏的电影中那种永远飞翔的姿态和紧扣人的主题,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深爱久石让的配乐。
北野武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不知为什么,黑泽明虽然贵为日本的国宝级电影大师,我却对他的电影不甚喜欢,可能是反感他的电影里宣扬的那种武士道精神。可能因为时代的关系,北野武的电影没有这样,除了著名的“暴力美学”,他的电影里还充满着感恩、安静、清新的元素,还不忘有时幽默一把,相声演员的本性表露无遗。《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玩偶》等等,特别是《菊次郎的夏天》,真是百看不厌,久石让的音乐也是百听不厌,犹记得前年的暑假,看北野武的电影占据了我整个电影计划的大部分版面,那个夏天,真成了“北野武的夏天”了——如静静的河水,如馨香的兰花……
电影,不,请允许我亲切地叫你一声“阿七”。
你可知道,多少次,我仿佛正踏着好莱坞的星光大道,头顶着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动情地宣读着引介词——
为你颁上一座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1975年,也就是66年后,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坚导演,新浪潮运动重要挥旗者弗兰索瓦·特吕弗写下《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系统回顾总结了新浪潮运动的方方面面。
我各取《第七艺术宣言》与《我生命中的电影》中的两个字——“第七”和“生命”,姑且拟作题目。一来是觉得这两件事都是电影史上绕不开的大事,二来也暗合了我对电影的“绕不开”之情。怀着对两位大师的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也想谈谈我对第七艺术的一些看法以及她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是艺术,还是商业?
对于电影,有人追求艺术,有人觑视商业。也有人说,我是兼顾艺术与商业,更有甚者哼笑一声,撂下这样一句话:“什么艺术又商业的,没有工业,电影啥都不是!”
我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深感敬佩的,毕竟这的的确确是大实话。电影的基础是工业——电影的诞生是照相、摄影等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电影的蓬勃发展也是影视工业的一步步成长,电影的繁荣风靡也是靠工业化支撑着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没有谁是第一,谁是老二,更何况还有一个老祖宗“工业”,艺术和商业就更没有猴子抢老虎风头的必要了。电影的发展,均离不开工业、艺术与商业。
那么怎样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我的看法是,重视工业,主打艺术,兼顾商业。大陆电影之所以一直不温不火,不是导演不够优秀,也不是演员演技不足,而是没有好莱坞电影那么高的工业化程度,工业对电影的影响可见一斑;另外,不可否认,电影已发展为一门艺术,电影世界,是人类的另一个生活世界,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它满足了人类窥视自己的幼稚、遐想与梦幻的原始需求,因此一部影片,怎能缺乏艺术?再者,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商业,没有多少人拍电影就仅仅为了收回成本,一个稍大一点的电影制作团队下面几百人,叫他们吃什么?说得现实点,饭都吃不饱,谈什么艺术?
讲故事与侃形式
好莱坞擅长讲故事,新浪潮喜欢侃形式。你更喜欢那一种?
我不会辩证地说,我喜欢二者兼而有之的电影,相反我认为,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形式。希区柯克擅长讲惊悚悬疑的故事,但是他有自己的一种形式,没有走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套旧路老路,而是有时开头故事看似已经结束,其实刚刚开始,有时看似已经开始,其实早已结束,也就是说,希区柯克把形式用来讲故事,而不仅仅让形式游离在故事之外,《蝴蝶梦》、《后窗》都是代表。再比如阿兰雷奈,也不是一味的侃形式,他的《广岛之恋》也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我们感到这个故事处处显示着导演的形式与表现手法,比如片头的15分钟核难之后广岛的惨象,以及男人与女人的对白等等。所以我认为,故事与形式不能互相束缚,而应该相辅相成;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你是喜欢以故事来展现形式还是喜欢以形式拖起故事,其实也可以反映你的观影倾向,或者说,也可以看出你是“商业派”还是“艺术派”。
中国早有新浪潮
无可否认,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一场席卷世界的电影革新运动。中国这么大的电影市场,当然会受到它相当大的影响,其中以第五代导演“首当其冲”。
有人说第五代还不能称其为新浪潮,的确如此,因为那一代导演根本没有形成一股“浪潮”,而是零零散散,东流西进,无法汇聚在一块。其实在我心里,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新浪潮了,只不过只是一朵“小浪花”,可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葩,那就是第五代的前辈,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人,真正坚持着“电影不是看得见的文学,是有独立艺术灵魂的艺术”这一创作理念,而谢晋就是突出代表。《芙蓉镇》是我最喜爱的谢晋作品,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有内涵有深度有思想的好电影,《芙蓉镇》的成功,也把谢晋推向世界顶级导演的地位,从此,“谢晋模式”便如同一股新浪潮,有力地撞击着前代导演留下的“假歌颂”、“空礼赞”,为中国电影注入一股强力剂。
金鸡报晓,人马一笑
谁都晓得,大陆有个金鸡,香港有个金像,台湾有个金马。
在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中,香港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台湾,最后是大陆(当然是就这三个而言)。大陆电影没有优秀的电影吗?显然不是,比如上文提及的谢晋,比如平民导演贾樟柯,比如院派导演张艺谋、陈凯歌……他们都有很多拿得出手的电影,可是显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程度,是比不上香港台湾电影的。香港的武侠片,那可是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啊!加上各种类型片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什么枪战啦、警匪啦、动作啦……满足了各类观众的需求;台湾电影也是大师百出,杨德昌、侯孝贤,再到近期的李安,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影响相当大,再加上台湾与香港的合作片,明星的互相签约加盟,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各自的影响,而大陆与香港台湾的合作片,开始得是比较晚的。因此大陆电影影响有限,也是不难解释和理解的,真是“金鸡报晓,人马一笑”啊!
北野武的夏天
排除掉民族情结,我可以说,我喜欢日本这个国家,也敬佩这个民族。让我尤其感叹的,是这个民族的电影。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接触日本电影是从宫崎骏的动画开始的,我喜欢宫崎骏的电影中那种永远飞翔的姿态和紧扣人的主题,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深爱久石让的配乐。
北野武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不知为什么,黑泽明虽然贵为日本的国宝级电影大师,我却对他的电影不甚喜欢,可能是反感他的电影里宣扬的那种武士道精神。可能因为时代的关系,北野武的电影没有这样,除了著名的“暴力美学”,他的电影里还充满着感恩、安静、清新的元素,还不忘有时幽默一把,相声演员的本性表露无遗。《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玩偶》等等,特别是《菊次郎的夏天》,真是百看不厌,久石让的音乐也是百听不厌,犹记得前年的暑假,看北野武的电影占据了我整个电影计划的大部分版面,那个夏天,真成了“北野武的夏天”了——如静静的河水,如馨香的兰花……
电影,不,请允许我亲切地叫你一声“阿七”。
你可知道,多少次,我仿佛正踏着好莱坞的星光大道,头顶着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动情地宣读着引介词——
为你颁上一座奥斯卡终生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