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阅读笔记摘
《奇特的一生》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1
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得更好。
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说,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在涵义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来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简直是恐龙……
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歇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衷的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 然后,人们会对这个折衷的形象加以解释,判断他的错误所在,确定他在哪些方面走在他的时代的前面,把他的形象变得人人都十分理解。然而并不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死者比生者有更多的权利,有更多的机会……
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9
学识渊博足以使人惊奇,却不能令人心折。
似乎咱们总算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是问心无愧地工作,似乎他明了他所作所为的内涵意义。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13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杂家。
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17
作家往往受到日记的诱惑。探索别人的心灵,涉足到它的隐秘世界,观察它的历史,以它的眼睛去看时间——这一切,作家都是心向往之的。
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日记,即使是最最秘不示人的,也总是下意识地,在心灵察觉不到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期待着它的读者。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25
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大家知道,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反过来说也对,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但是,柳比歇夫不是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自愿地担当起“看表”的苦差使。
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在上帝面前坦白,总要比在凡人面前坦白容易些。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33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它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39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象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象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他由于做了统计,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不管怎么说,心灵并没有把做这些总结简单地看成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是关心自我——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得不值得付…… 55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作为镜子。在一般的镜子面前,人在他自己的目光逼视之下,总要装出一副样子,装成什么样子倒无所谓,主要的是要装。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他希望的那副模样。日记也会歪曲,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心灵。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最好不去想它。最聪明(心安理得)的办法是对自己的生活别去思考。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找出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58
计划性达到最大限度,不动不必要的感情,善于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当然又要高尚正派……
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他的一生,是按照理智的法则安排的楷模。
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62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柳比歇夫每天能做到的,仅仅是在他的日记中做记录,然后算出他软弱到什么程度,算出他为幸福付出的代价。在自己的面前做到这样坦率,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不能光是欣赏艺术;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他以为文化是可以“知道 ”的。他“注视”着新东西,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从表面上看,他仿佛是惟妙惟肖地复制了一切必要的动作和行为。然而并没有心领神会。艺术的精神方面,他并没有感受到。没有领悟。他“知道”,他“熟悉”,他“了解”,他“通晓”,但是这一切几乎不成其为文化修养。
第十一章 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 79
每一个人在自己内心都有一所纪念馆;每一个人都有保存自己良心和感受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回忆录,都有自己珍爱的地方,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地方的形象,因为这些地方本身说不定早就无影无踪,或者完全改样了。
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毫不相干的古怪行径和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
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90
历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一个人忽然会感到有一种不受逻辑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到有一种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释的执着,出自良知或什么别的东西。“我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96
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明,使他崇敬时间。对生活的崇敬。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作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作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要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他不善于遵守自己思维方面的定量饮食制,在这一层意义上,他是一个垂涎珍馐美肴的老饕。每当他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碰上什么具有无限诱惑力的东西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内心的争执使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更加敏感、更加无法容忍。这无休止的争执培育了他的道德。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
而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正好是他分心去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往往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它们经常揭示某些东西。
他节约时间,都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他的时间统计法象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时间统计法在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对于逻辑性不强的事物,时间统计法可以用逻辑性强的事物来与之抗衡。现在根本没有逻辑性,于是一切都违背理性了。
了解一个人——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之处。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113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然而并没有出现令人欣慰的结局。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我之所以对柳比歇夫发生兴趣,正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用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
“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我们好象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
他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可能是由于他充分地施展了身手,尽情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倒霉鬼和幸福——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两者结合在一起。也许他明白,主要的并不在于成果……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 “考验”136
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
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有功名心。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他不但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而且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
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对于有才华的人,我们总是在各方面加以宽宥。
不管多么奇怪,他的纯理性竟产生了热情,由于他的条理性,生活的奇迹每天层出不穷,令人吃惊。
他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最后一章 感伤和自白 148
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既然任何一段时间都不算短,那就说明同时间建立一种新的相互关系在任何时候也不算晚。
他只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且他对自己提的要求愈多,他对自己的缺陷也就看得愈清楚。这是从容不迫、每日每时建树起来的功勋,也是最难建树的一种功勋。
因为要在每日每时的自我克制中感到幸福,需要具备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呀!
格拉宁谈 《奇特的一生的创作》160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无限。
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民主的细节》
权力制衡篇
我总觉得,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话语的盛宴中觥�交错,而思想家总是在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在一个协商性的政治里,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为所欲为。“地方100”工会最大的教训恐怕也在这里,煽动群情激愤等固然姿态华美,然而当它滑出法律的轨道,为了一个团体的利益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时,这种华美也就沦为小题大做的滑稽了。毕竟,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争取更多的利益,有别于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捍卫自身的基本权利,因而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呼应。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源是次贷危机,而当年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主张放松对穷人贷款限制的,恰恰是民主党政府和国会代表。民主党一直在推动房地产贷款按照福利原则而不是市场原则运作,所以恰恰是政府干预市场、而不是“全盘自由主义”埋下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祸根。当然另一方面来说,“银行家的贪婪”肯定也通过金融杠杆将这种潜在的危机放大了数倍。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左翼埋下了种子,而右翼则积极地施肥浇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公民社会篇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西方的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我们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一个开放社会和不开放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政治家,乃至一般的公众人物,是不是足够“皮厚”。
这些节目,虽然形式不同,赢取收视率的原理都大同小异: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神经,用英语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sensationalism”我把它翻译成“感官刺激主义”。
如果说自由是一枚硬币的话,你不可能只得到它的一面。自由是阳光雨露,它可以养育出玫瑰,也可以养育出罂粟。如果为了给文化消毒而消灭自由,也就是为了消灭罂粟而消灭阳光雨露,那玫瑰也必将不保。
说说在当代美国的“左”“右”含义。这个分野有三个方面,第一,外交事务上,一般右翼倾向于扩张性外交,传播美国价值,强化美国地位,支持伊战;第二,经济事务上,右翼一般主张自由贸易,削减福利,削弱工会;第三,在社会文化上,右翼一般是“保守”的代名词,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婚姻,反对非法移民入境等。而左翼则主张外交上的收缩、经济上的政府干预,社会文化上的开放。因为文化上的分野,一般右翼也被称为“保守派”,左翼也被成为“自由派”。
大学代有才人出,左派后浪推前浪。高校这样远离经济基础的象牙塔,是政治浪漫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本来就有点象一个娇妻和一个憨夫的关系:她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
与经济学家的“完全理性人”假定不同,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很多有“消费责任感”的消费者宁愿花稍高的价格购买“清白”的产品,而不愿花稍低的价格买“肮脏”的产品,而对商家来说,一部分经济损失所换取的道义形象最终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当然,“理想主义”要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比如 NGO的高度发达,比如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他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亦云地这样说。
福利—平等篇
一个 46%人口日均购买力不足 2美元的国家,去嘲讽一个同类人口不到 2%的国家的“贫困”问题,是不是有点“看到他人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社会主义并没有被资本主义消灭,而是被资本主义消化了。
虽然制度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文化在生成之后,也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国企产品质量如何、竞争力如何,市场还可以检验,教育质量如何检验就要难得多;国企缺乏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拍卖、并转甚至破产等方式重组,高校哪有这么容易重组?
在民主化和腐败之间,存在一个“倒 U形”的关系,就是说,民主化初期腐败一般会不降反升,但是随着一个民主制度稳定下来,腐败程度一般会稳步下降。事实上,民主制度的好处并不在于它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腐败问题,而在于它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制度基础。
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和“经济”、“文化”的无视。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
面对问题,做出反应,制度改进,问题减少。什么是民主?这就是民主。
一个社会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决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领导的“良知”,而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
富人交的税越高,社会的福利色彩越重,财富越趋向于平等;富人交的税越低,越可能刺激社会的创业精神,但是财富也越趋向于集中。这事之所以争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人类热爱平等,但是同时又担心,失去了创业精神,平等往往沦为“平等的贫穷”。
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文化,完全可以被概括成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见持有者。
围绕着“政治正确”展开的这种辩论,本质上,是自由社会里,求真与求善之间的冲突。维护“政治正确”的人,试图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里,为弱者讨回公道。而反对“政治正确”的人,试图打开一个没有思想禁区的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地追求真理、畅所欲言。说到底,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并不等于事实。
思想这个东西,就象石头缝里的草,只要没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将它连根拔起,总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
法治-自由篇
一个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就是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法律的保障;比如,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会认为,政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道德的教化;比如,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资源的流动来保证社会的平等。
一个人的道德完善和身体健康,与政府无关,只有一个人的行为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才应该受到法律的规范。
自由的真谛,恰恰在于这种“同意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在法治国家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权利和责任,是自由这枚金币的两面。
人物篇
如果我们看到并且承认政治框架是历史的河床,是社会关系运转的基础设施,那么,女人应当影响政治,不仅仅是因为女性需要通过政治去主宰她们自己的命运,而且因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男性化世界里,政治本身也需要更多女性的敏感与同情心。
自由民主不但应当是一种康德式的理念,而且应当是一种尼采式的意志。
当自由需要用暴力手段进行传播时,这本身似乎正是对自由的背离。
政治哲学家柏克当年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的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拥抱逝水年华》 by 阿兰・德波顿
“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序言4
一 抓住现在
当我们明白死亡正在逼近之时,对生命的依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意味着,问题或许不在我们因其单调冗长、不见尽头而觉兴味索然的生活本身,而在我们每日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我们的不满与其说是起于对往昔无可奈何的追悔,
不如说是起于我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活法。4
《追忆逝水年华》并非一部叹息韶华已逝的感伤回忆,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停止生命的浪费,该怎样去领略生活的美妙。7
二 读书为己
登上火车的那一刻,我们便已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脱身出来,进入到一个令人愉快的世界——至少新鲜感是让人愉快的。16
“一句话,我们发现了一整个我们曾经鄙薄不屑的情感世界。恰是这书教我们领略这世界的价值,让我们幡然猛醒。”27
三 优哉游哉
于此我们也就知道,人类的经验是多么微妙脆弱,经不起斑点删削压缩,这样的经验原本可以成为明确的路标,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而人们却是那样漫不经心,随手即将其弃置一旁。38
少一点贪欲,多一点体察,放慢了脚步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45
四 直面痛苦
——而立之年的自我评价
“没有快乐,没有目标,没有行动,也没有抱负。有的是已经到头的人生路,是父母忧心忡忡的关注,没什么幸福可言。” 57
“当你伤怀之时,躺到温暖的床上去,在暖和的被中,一切的努力、挣扎都已放弃,此时即或蒙头大放悲声,瑟瑟发抖呼号如秋风中的寒枝,也自有一份惬意。” 61
那些并非从痛苦中升华而来的思想,均缺少某种内在的重大动机。67
“完整的生活艺术,在于对让我们陷入痛苦的个体善加利用。”73
妒忌的功能之一就是向我们展示,当外在的事实和内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之时,会是怎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由此竟能派生出无尽的猜疑假设。84
五 传情达意
陈词滥调之害,即在于它们仅抓住了一点皮毛,却令我们误以为这些词已将某个具体的情境一言道尽。我们的表达方式实与我们的感受方式息息相关,而我们描绘这个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最初怎样体验这个世界,正因如此,陈词滥调之害,委实不可等闲视之。 90
实因我们的概念往往是由不充分的或是误导的描述塑造出来的。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接,尽是对此世界公式化的描述。103
“我们的虚荣,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喜好模仿,我们的抽象能力,我们的习惯,这一切一直都在其作用。艺术的使命恰恰是消除这些作用。引领我们重返正确的路径,循此走入深处,我们会遇上一个真实存在而又内在于我们的未知世界。”105
六 交友之道
“交友有何益处?朋友在一起不过是做些让人开心的蠢事罢了。”109
谈话不可能表达出我们最深沉的自我。(为什么要表达?能真正表达么?)113
(智力发达,智识低下)123
这些人不求真理与情感两全,他们洞悉二者不可得兼,因而分而求之。 134
七 心胸豁然
多看一眼,或许欣喜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普鲁斯特美的观念的核心所在,它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不满多半并非因为生活有什么内在的缺陷,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欣赏与只想着得到、占有是全然不同的两码事。142
“受意志控制的回忆,亦即由大脑和眼睛召回的记忆,给我们的只是模糊不清的过去的复制品,就像末流画家笔下的春天……我们不相信生活是美丽的,因为我们无法让生活的美在我们心中复活,但是如果不期然闻到一阵久已遗忘的气味,我们突然间会感到莫名的欣喜。”146
令人担忧的是,对现代生活笼统的厌恶排斥情绪正在四处弥漫,实则现代生活自有其迷人之处,只因甚少画作能将其表而出之,我们往往就视而不见。151
八 享受爱情
叙述者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是习惯的奴隶,对任何事物,总是容易一经熟悉即不再当回事儿。166
在普鲁斯特看来,惟有嫉妒之情的介入才能拯救被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销蚀得寡淡无味的爱情关系。175
“爱?我倒是常做,可从来不说。”177
九 弃书不观
我们应该为了领会自己的感受而去读他人的书,我们应该延展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尽管也许是某位作家的思想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目的。184
“作者离我们而去之际,正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185
不去领会艺术家视线后面的普遍美感,只知盯着艺术品描绘的对象,其结果是对艺术家未曾留意的世界未免太不公平。202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1
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得更好。
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说,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在涵义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来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简直是恐龙……
年复一年,他们塑造的柳比歇夫的各种形象会融合成某种中性的东西,说得确切些,融合成一种人人都能接受的折衷的西,没有矛盾,没有难解的谜,给磨平了棱角,很难辨认出原型。 然后,人们会对这个折衷的形象加以解释,判断他的错误所在,确定他在哪些方面走在他的时代的前面,把他的形象变得人人都十分理解。然而并不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死者比生者有更多的权利,有更多的机会……
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9
学识渊博足以使人惊奇,却不能令人心折。
似乎咱们总算找到了一个人,他知道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仿佛他有什么崇高的目的,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不仅仅是问心无愧地工作,似乎他明了他所作所为的内涵意义。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13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杂家。
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17
作家往往受到日记的诱惑。探索别人的心灵,涉足到它的隐秘世界,观察它的历史,以它的眼睛去看时间——这一切,作家都是心向往之的。
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日记,即使是最最秘不示人的,也总是下意识地,在心灵察觉不到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期待着它的读者。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25
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赛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兴之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大家知道,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反过来说也对,不看表的人是幸福的。但是,柳比歇夫不是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不是出于不得已,而是自愿地担当起“看表”的苦差使。
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做这样的分析,比做忏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在上帝面前坦白,总要比在凡人面前坦白容易些。把自己的弱点、恶习、空虚等等统统暴露在众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气的。
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33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它的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
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39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象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象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他由于做了统计,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不管怎么说,心灵并没有把做这些总结简单地看成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是关心自我——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得不值得付…… 55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作为镜子。在一般的镜子面前,人在他自己的目光逼视之下,总要装出一副样子,装成什么样子倒无所谓,主要的是要装。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他希望的那副模样。日记也会歪曲,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心灵。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最好不去想它。最聪明(心安理得)的办法是对自己的生活别去思考。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找出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58
计划性达到最大限度,不动不必要的感情,善于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当然又要高尚正派……
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成功。他的一生,是按照理智的法则安排的楷模。
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62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柳比歇夫每天能做到的,仅仅是在他的日记中做记录,然后算出他软弱到什么程度,算出他为幸福付出的代价。在自己的面前做到这样坦率,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不能光是欣赏艺术;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他以为文化是可以“知道 ”的。他“注视”着新东西,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从表面上看,他仿佛是惟妙惟肖地复制了一切必要的动作和行为。然而并没有心领神会。艺术的精神方面,他并没有感受到。没有领悟。他“知道”,他“熟悉”,他“了解”,他“通晓”,但是这一切几乎不成其为文化修养。
第十一章 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 79
每一个人在自己内心都有一所纪念馆;每一个人都有保存自己良心和感受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回忆录,都有自己珍爱的地方,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地方的形象,因为这些地方本身说不定早就无影无踪,或者完全改样了。
事务性的,甚至技术性的工作,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毫不相干的古怪行径和毫无价值的浪费时间,实际上却有助于创造性的工作。
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90
历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一个人忽然会感到有一种不受逻辑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到有一种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释的执着,出自良知或什么别的东西。“我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96
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明,使他崇敬时间。对生活的崇敬。
他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节俭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作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作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要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他不善于遵守自己思维方面的定量饮食制,在这一层意义上,他是一个垂涎珍馐美肴的老饕。每当他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碰上什么具有无限诱惑力的东西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内心的争执使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邪恶更加敏感、更加无法容忍。这无休止的争执培育了他的道德。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能意识到国家的命运就是自己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公民责任感。
而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正好是他分心去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往往出人意外、引人入胜。它们经常揭示某些东西。
他节约时间,都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他的时间统计法象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时间统计法在矛盾面前无能为力。对于逻辑性不强的事物,时间统计法可以用逻辑性强的事物来与之抗衡。现在根本没有逻辑性,于是一切都违背理性了。
了解一个人——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之处。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113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然而并没有出现令人欣慰的结局。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后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我之所以对柳比歇夫发生兴趣,正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用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
“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我们好象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
他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可能是由于他充分地施展了身手,尽情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倒霉鬼和幸福——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两者结合在一起。也许他明白,主要的并不在于成果……
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 “考验”136
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们却由于他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
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有功名心。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他不但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而且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
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对于有才华的人,我们总是在各方面加以宽宥。
不管多么奇怪,他的纯理性竟产生了热情,由于他的条理性,生活的奇迹每天层出不穷,令人吃惊。
他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最后一章 感伤和自白 148
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既然任何一段时间都不算短,那就说明同时间建立一种新的相互关系在任何时候也不算晚。
他只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且他对自己提的要求愈多,他对自己的缺陷也就看得愈清楚。这是从容不迫、每日每时建树起来的功勋,也是最难建树的一种功勋。
因为要在每日每时的自我克制中感到幸福,需要具备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呀!
格拉宁谈 《奇特的一生的创作》160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得无限。
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民主的细节》
权力制衡篇
我总觉得,煽动家和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就是煽动家总是特别热衷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而思想家总是热衷于指出道德制高点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动家总是在话语的盛宴中觥�交错,而思想家总是在惴惴不安地担心谁来为这场盛宴买单。
在一个协商性的政治里,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为所欲为。“地方100”工会最大的教训恐怕也在这里,煽动群情激愤等固然姿态华美,然而当它滑出法律的轨道,为了一个团体的利益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时,这种华美也就沦为小题大做的滑稽了。毕竟,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争取更多的利益,有别于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捍卫自身的基本权利,因而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呼应。
这次金融危机的起源是次贷危机,而当年基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理念主张放松对穷人贷款限制的,恰恰是民主党政府和国会代表。民主党一直在推动房地产贷款按照福利原则而不是市场原则运作,所以恰恰是政府干预市场、而不是“全盘自由主义”埋下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祸根。当然另一方面来说,“银行家的贪婪”肯定也通过金融杠杆将这种潜在的危机放大了数倍。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左翼埋下了种子,而右翼则积极地施肥浇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公民社会篇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西方的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我们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观念的市场里,有各种各样极端的声音,但只要没有国家机器的压制或者煽动,老百姓的意见,总会通过一番摇摆,回归中庸之道。相反,把牛鬼蛇神死死关进盒子里不让透气,民意反而像个不断升温却没有出气口的高压锅一样,慢慢凝聚越来越危险的压力。
一个开放社会和不开放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政治家,乃至一般的公众人物,是不是足够“皮厚”。
这些节目,虽然形式不同,赢取收视率的原理都大同小异: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神经,用英语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sensationalism”我把它翻译成“感官刺激主义”。
如果说自由是一枚硬币的话,你不可能只得到它的一面。自由是阳光雨露,它可以养育出玫瑰,也可以养育出罂粟。如果为了给文化消毒而消灭自由,也就是为了消灭罂粟而消灭阳光雨露,那玫瑰也必将不保。
说说在当代美国的“左”“右”含义。这个分野有三个方面,第一,外交事务上,一般右翼倾向于扩张性外交,传播美国价值,强化美国地位,支持伊战;第二,经济事务上,右翼一般主张自由贸易,削减福利,削弱工会;第三,在社会文化上,右翼一般是“保守”的代名词,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婚姻,反对非法移民入境等。而左翼则主张外交上的收缩、经济上的政府干预,社会文化上的开放。因为文化上的分野,一般右翼也被称为“保守派”,左翼也被成为“自由派”。
大学代有才人出,左派后浪推前浪。高校这样远离经济基础的象牙塔,是政治浪漫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本来就有点象一个娇妻和一个憨夫的关系:她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
与经济学家的“完全理性人”假定不同,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很多有“消费责任感”的消费者宁愿花稍高的价格购买“清白”的产品,而不愿花稍低的价格买“肮脏”的产品,而对商家来说,一部分经济损失所换取的道义形象最终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当然,“理想主义”要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比如 NGO的高度发达,比如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他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亦云地这样说。
福利—平等篇
一个 46%人口日均购买力不足 2美元的国家,去嘲讽一个同类人口不到 2%的国家的“贫困”问题,是不是有点“看到他人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呢?
社会主义并没有被资本主义消灭,而是被资本主义消化了。
虽然制度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文化在生成之后,也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国企产品质量如何、竞争力如何,市场还可以检验,教育质量如何检验就要难得多;国企缺乏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拍卖、并转甚至破产等方式重组,高校哪有这么容易重组?
在民主化和腐败之间,存在一个“倒 U形”的关系,就是说,民主化初期腐败一般会不降反升,但是随着一个民主制度稳定下来,腐败程度一般会稳步下降。事实上,民主制度的好处并不在于它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腐败问题,而在于它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制度基础。
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和“经济”、“文化”的无视。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
面对问题,做出反应,制度改进,问题减少。什么是民主?这就是民主。
一个社会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决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领导的“良知”,而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
富人交的税越高,社会的福利色彩越重,财富越趋向于平等;富人交的税越低,越可能刺激社会的创业精神,但是财富也越趋向于集中。这事之所以争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因为人类热爱平等,但是同时又担心,失去了创业精神,平等往往沦为“平等的贫穷”。
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文化,完全可以被概括成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见持有者。
围绕着“政治正确”展开的这种辩论,本质上,是自由社会里,求真与求善之间的冲突。维护“政治正确”的人,试图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里,为弱者讨回公道。而反对“政治正确”的人,试图打开一个没有思想禁区的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地追求真理、畅所欲言。说到底,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并不等于事实。
思想这个东西,就象石头缝里的草,只要没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将它连根拔起,总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
法治-自由篇
一个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就是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法律的保障;比如,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会认为,政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道德的教化;比如,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资源的流动来保证社会的平等。
一个人的道德完善和身体健康,与政府无关,只有一个人的行为构成对他人的伤害,才应该受到法律的规范。
自由的真谛,恰恰在于这种“同意精神”,而不是为所欲为。自由的悖论恰恰在于,自由的保障,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在法治国家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权利和责任,是自由这枚金币的两面。
人物篇
如果我们看到并且承认政治框架是历史的河床,是社会关系运转的基础设施,那么,女人应当影响政治,不仅仅是因为女性需要通过政治去主宰她们自己的命运,而且因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男性化世界里,政治本身也需要更多女性的敏感与同情心。
自由民主不但应当是一种康德式的理念,而且应当是一种尼采式的意志。
当自由需要用暴力手段进行传播时,这本身似乎正是对自由的背离。
政治哲学家柏克当年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民主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同团体间的观念碰撞,使理性有更多的机会发出声音。
《拥抱逝水年华》 by 阿兰・德波顿
“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序言4
一 抓住现在
当我们明白死亡正在逼近之时,对生命的依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意味着,问题或许不在我们因其单调冗长、不见尽头而觉兴味索然的生活本身,而在我们每日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我们的不满与其说是起于对往昔无可奈何的追悔,
不如说是起于我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活法。4
《追忆逝水年华》并非一部叹息韶华已逝的感伤回忆,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停止生命的浪费,该怎样去领略生活的美妙。7
二 读书为己
登上火车的那一刻,我们便已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脱身出来,进入到一个令人愉快的世界——至少新鲜感是让人愉快的。16
“一句话,我们发现了一整个我们曾经鄙薄不屑的情感世界。恰是这书教我们领略这世界的价值,让我们幡然猛醒。”27
三 优哉游哉
于此我们也就知道,人类的经验是多么微妙脆弱,经不起斑点删削压缩,这样的经验原本可以成为明确的路标,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而人们却是那样漫不经心,随手即将其弃置一旁。38
少一点贪欲,多一点体察,放慢了脚步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同情心。45
四 直面痛苦
——而立之年的自我评价
“没有快乐,没有目标,没有行动,也没有抱负。有的是已经到头的人生路,是父母忧心忡忡的关注,没什么幸福可言。” 57
“当你伤怀之时,躺到温暖的床上去,在暖和的被中,一切的努力、挣扎都已放弃,此时即或蒙头大放悲声,瑟瑟发抖呼号如秋风中的寒枝,也自有一份惬意。” 61
那些并非从痛苦中升华而来的思想,均缺少某种内在的重大动机。67
“完整的生活艺术,在于对让我们陷入痛苦的个体善加利用。”73
妒忌的功能之一就是向我们展示,当外在的事实和内心的情感相互作用之时,会是怎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由此竟能派生出无尽的猜疑假设。84
五 传情达意
陈词滥调之害,即在于它们仅抓住了一点皮毛,却令我们误以为这些词已将某个具体的情境一言道尽。我们的表达方式实与我们的感受方式息息相关,而我们描绘这个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最初怎样体验这个世界,正因如此,陈词滥调之害,委实不可等闲视之。 90
实因我们的概念往往是由不充分的或是误导的描述塑造出来的。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接,尽是对此世界公式化的描述。103
“我们的虚荣,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喜好模仿,我们的抽象能力,我们的习惯,这一切一直都在其作用。艺术的使命恰恰是消除这些作用。引领我们重返正确的路径,循此走入深处,我们会遇上一个真实存在而又内在于我们的未知世界。”105
六 交友之道
“交友有何益处?朋友在一起不过是做些让人开心的蠢事罢了。”109
谈话不可能表达出我们最深沉的自我。(为什么要表达?能真正表达么?)113
(智力发达,智识低下)123
这些人不求真理与情感两全,他们洞悉二者不可得兼,因而分而求之。 134
七 心胸豁然
多看一眼,或许欣喜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普鲁斯特美的观念的核心所在,它揭示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不满多半并非因为生活有什么内在的缺陷,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欣赏与只想着得到、占有是全然不同的两码事。142
“受意志控制的回忆,亦即由大脑和眼睛召回的记忆,给我们的只是模糊不清的过去的复制品,就像末流画家笔下的春天……我们不相信生活是美丽的,因为我们无法让生活的美在我们心中复活,但是如果不期然闻到一阵久已遗忘的气味,我们突然间会感到莫名的欣喜。”146
令人担忧的是,对现代生活笼统的厌恶排斥情绪正在四处弥漫,实则现代生活自有其迷人之处,只因甚少画作能将其表而出之,我们往往就视而不见。151
八 享受爱情
叙述者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是习惯的奴隶,对任何事物,总是容易一经熟悉即不再当回事儿。166
在普鲁斯特看来,惟有嫉妒之情的介入才能拯救被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销蚀得寡淡无味的爱情关系。175
“爱?我倒是常做,可从来不说。”177
九 弃书不观
我们应该为了领会自己的感受而去读他人的书,我们应该延展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尽管也许是某位作家的思想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目的。184
“作者离我们而去之际,正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萌发之时。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185
不去领会艺术家视线后面的普遍美感,只知盯着艺术品描绘的对象,其结果是对艺术家未曾留意的世界未免太不公平。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