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感
所谓平衡感,我没有找到。
一个晚上,3节选修课过后,我愉快的逆人流穿梭在牵手散步的爷爷奶奶中间,为了减少一幅安谧的画面中的不和谐因素,走在了人行道的边缘,双脚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凸起的板砖上,才知道偶像剧里女孩在铁轨上的摇摇晃晃并非矫情,果真没有找到平衡,不到5步必然晃一次。于是不服气的取出放在背包一侧的水杯拧紧放进了包里,重新走在宅而凸起的板砖上,不服气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仍旧是没有平衡感。从那晚之后总会在上下课的路上时不时走一下边缘,期待偶遇我想要的平衡感。
所谓平衡感,很多人一直都在找。
爱恨分明在棱角感还被推崇的年代是一项光环,闪烁过少年的流年,然而却在棱角感身后的世界里变成只有一侧剑锋拿不上战场的残疾剑,避免伤害别人,所以偶尔割一下自己,疼痛叫嚣“看,我的棱角还在”。这样纠结挣扎了许久,所有的清高都无法安抚读自己的唾弃,就觉得所有的小动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虚伪”。巨大的淹没感混淆了一直把持的生活内外的分界线,混淆了示人示己的表情,不知不觉越活跃惨淡。
简单与深刻都想要,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起成了大头和芬儿口中的“像女生的爷们”,当偶尔开口说出“我靠”的时候,会相信她们给了一个客观的描述,这样的生活是一片干净利落的透明色,阳光浇铸过毛孔,愉悦不拖沓。可却在武汉降温的这几天惊觉自己走上了一个极端,醉心于扯淡带来的快乐,看着电脑边早就不知死了多久的碧玉,记得暑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挂心,回来这么久才把它的死讯从眼前移近心脏,是的,它的确死掉了。看着不上体育课就被丢在一边的729,看着心血来潮买的那个日记本,似乎好久没有睁开过眼睛,蒙着眼傻乐。于是在左手边的台灯下摆上了小时候的照片,最初的自己对视现实中的自己,很多不该遗忘的就不会那么容易忘了。不想因为保持某种不知被谁定义的礼貌,一直笑到面部肌肉抽搐,不想把心海里的自己带到生活的表面接受检阅。
在外在的世界里干净利落,在属于自己的心海里允许自己矫情,爱恨分明如北方的季节,愿景中的自己,只是没有找到平衡线。
所谓平衡感,是容颜沦陷进岁月后换来的大气与坦然。
王安忆的小说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完美的性格,《流逝》中欧阳端丽的前后变化,“文革”中的她坚强知性,终于要说“我要做这样的女子”的时候,文革结束了,她重新拥有了支撑生活的财富,于是不需要坚强,知性流逝,生命经历高潮之后的跌落感。《我爱比尔》当看见感性的阿三,我终于要相信生活单纯到只有爱恨情仇的时候,却看见两次失败的爱情之后丢了画笔、迷失在感情中的一个落拓狱中女。《临淮关》里的小杜,从开始的安静厌弃琐碎到后来浸染在错综的人际网络中成为毫无辨认感的弄堂主妇。这就是平衡感,没有完美到值得你仰视的人,没有拙劣到让你想要一掌拍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活在生活之外的人,连看几篇有一种不疼不痒的感觉,不像看《何以笙箫默》的时候那样,看完就开始想念何以琛。可却深深被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所吸引。
可是平衡感,无关如今的闲散岁月。
深知象牙塔之外的世界没有风花雪月,所以躲在里面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暑假才知道平衡感是一件累死人的事情。所以,现在如果没有,也不急于寻找,继续在生活里笨拙如菜鸟,为了躲开差点被撞的那个路口宁愿过两遍马路,如此不合乎逻辑的危险系数却仅仅因为心安一直保持至今。高三的时候老板说过一句话“follow your mind,not your heart”。当时奉为圭臬,以为mind比heart要靠谱也高端许多,可是现在想要follow the heart,允许自己诚实。
所谓平衡感,以后再说吧!
一个晚上,3节选修课过后,我愉快的逆人流穿梭在牵手散步的爷爷奶奶中间,为了减少一幅安谧的画面中的不和谐因素,走在了人行道的边缘,双脚一前一后走在人行道凸起的板砖上,才知道偶像剧里女孩在铁轨上的摇摇晃晃并非矫情,果真没有找到平衡,不到5步必然晃一次。于是不服气的取出放在背包一侧的水杯拧紧放进了包里,重新走在宅而凸起的板砖上,不服气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仍旧是没有平衡感。从那晚之后总会在上下课的路上时不时走一下边缘,期待偶遇我想要的平衡感。
所谓平衡感,很多人一直都在找。
爱恨分明在棱角感还被推崇的年代是一项光环,闪烁过少年的流年,然而却在棱角感身后的世界里变成只有一侧剑锋拿不上战场的残疾剑,避免伤害别人,所以偶尔割一下自己,疼痛叫嚣“看,我的棱角还在”。这样纠结挣扎了许久,所有的清高都无法安抚读自己的唾弃,就觉得所有的小动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虚伪”。巨大的淹没感混淆了一直把持的生活内外的分界线,混淆了示人示己的表情,不知不觉越活跃惨淡。
简单与深刻都想要,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起成了大头和芬儿口中的“像女生的爷们”,当偶尔开口说出“我靠”的时候,会相信她们给了一个客观的描述,这样的生活是一片干净利落的透明色,阳光浇铸过毛孔,愉悦不拖沓。可却在武汉降温的这几天惊觉自己走上了一个极端,醉心于扯淡带来的快乐,看着电脑边早就不知死了多久的碧玉,记得暑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挂心,回来这么久才把它的死讯从眼前移近心脏,是的,它的确死掉了。看着不上体育课就被丢在一边的729,看着心血来潮买的那个日记本,似乎好久没有睁开过眼睛,蒙着眼傻乐。于是在左手边的台灯下摆上了小时候的照片,最初的自己对视现实中的自己,很多不该遗忘的就不会那么容易忘了。不想因为保持某种不知被谁定义的礼貌,一直笑到面部肌肉抽搐,不想把心海里的自己带到生活的表面接受检阅。
在外在的世界里干净利落,在属于自己的心海里允许自己矫情,爱恨分明如北方的季节,愿景中的自己,只是没有找到平衡线。
所谓平衡感,是容颜沦陷进岁月后换来的大气与坦然。
王安忆的小说里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完美的性格,《流逝》中欧阳端丽的前后变化,“文革”中的她坚强知性,终于要说“我要做这样的女子”的时候,文革结束了,她重新拥有了支撑生活的财富,于是不需要坚强,知性流逝,生命经历高潮之后的跌落感。《我爱比尔》当看见感性的阿三,我终于要相信生活单纯到只有爱恨情仇的时候,却看见两次失败的爱情之后丢了画笔、迷失在感情中的一个落拓狱中女。《临淮关》里的小杜,从开始的安静厌弃琐碎到后来浸染在错综的人际网络中成为毫无辨认感的弄堂主妇。这就是平衡感,没有完美到值得你仰视的人,没有拙劣到让你想要一掌拍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活在生活之外的人,连看几篇有一种不疼不痒的感觉,不像看《何以笙箫默》的时候那样,看完就开始想念何以琛。可却深深被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所吸引。
可是平衡感,无关如今的闲散岁月。
深知象牙塔之外的世界没有风花雪月,所以躲在里面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暑假才知道平衡感是一件累死人的事情。所以,现在如果没有,也不急于寻找,继续在生活里笨拙如菜鸟,为了躲开差点被撞的那个路口宁愿过两遍马路,如此不合乎逻辑的危险系数却仅仅因为心安一直保持至今。高三的时候老板说过一句话“follow your mind,not your heart”。当时奉为圭臬,以为mind比heart要靠谱也高端许多,可是现在想要follow the heart,允许自己诚实。
所谓平衡感,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