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
早已忘却上一次端坐教室,执笔应试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乍一想,书生年代离我已遥不可及,但却也未必,人生何处不考场,只是“应试”内容有别而已。
从小学至大学本科毕业,人生依始,不觉便花了17年的时光过着不体社会冷暖、与“社”无争的校园生活,喜耶?悲耶?在这期间,身边的教师用指头作数的话,手脚并用都数不完,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位语文教师。
因为家住农村,当时还不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概念,娃娃上学从“学前班”开始。我5岁过半的时候,多半是想着上学肯定不失为一件很好玩的事,老早就乖乖学会了数字1至100的书写和1至10以内的加减运算。9月份秋季开学,就吵着嚷着要去上学,只可惜村小学校长说我未满6周岁不允许上学,不容说情,于是上学的事推到了一年之后。
学前班的教师是我的同氏宗亲,我的仨爷爷,他什么都教,语文、数学、体育、绘画等等,当时我最喜欢上的还是他的语文课。那一首《春晓》、那一首《鹅》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我回家后给爸妈“一展才华”的最初资本,也是我中文学习的最早启蒙。
上了三年级,各科课业有不同的教师任教,我的班主任也是语文教师,陈。在她的教育和鼓励下,我第一次单独登上了六一儿童节的舞台。那是一个故事演讲的节目,故事梗要已然淡却,依稀记得站在台上,面对着坐得密密麻麻的红领巾,我怯场了,头脑一片空白,都不知道是怎么结束的。事后满满都是伤心的泪。陈老师并没有给我作过多的安抚,现在想想才知道她的用心良苦,次年的联欢会她鼓励我继续上台,这次是和同学们合作一个小品,关于爱护小树苗的。老师,您是教育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陆陆续续有一批作文被推荐去市里面参加小学生优秀作文评比并收获较好的名次。再往后,因为工作出色,她就被调往市二小任教了。
上得初中,三年,班主任都是同一个人,我的语文老师,吴,齐肩短发,棕框眼镜,知性范儿,又是我们的大朋友。平日里除了日常教学,老师常常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组织我们去踏青,在如火如荼的夏运会督导我们前进,在霜冻如冰的隆冬欲见雪而不能,那就一起去河沙滩涂烧烤。笑着跳着,初中远离我远去。曾听一位老教师言说“在我所有教过的学生当中,毕业之后回来看望我的,往往不是平时成绩斐然的那一些,而是顽性较大的受过我的批评教育的那些学生。”掐指一算,初中之后,离上一次看望吴老师,也有四五年了吧,我在心里面嘀咕着,今年一定要约上个老同学一起去拜访一下我们的吴老师了。
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性,她严谨治学,曾多次在各教育报刊发表文章,她教学专注,说丈夫要到外地发展,让她一起过去,但她始终放不下熟悉的案头、手头上的书稿而选择了留了下来,甚至以致后来离婚而不悔。在她的引导下,阅读,占据了我大半的业余生活。阅读毕,摘美文名句而记,书读后之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习惯。高中的图书馆因为空间有限而集中管理,每个班级设立一位图书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收集同学们欲借书之书目,统一星期二去借还书。虽然我没有做过图书管理员,但是我的宿友曾经是。每每他都提前一天收集好要归还的书,延后一天发放要借出的书。而这中间星期一二两个夜晚,我就“借”着这些书看,从外国经典到四大名著,从小说到经史,无所不读,这大大增进了我知识面。每每考试评卷,语文老师通表作文,其中之一,十之八九都会算进我一份。
潜移默化中,纸质书本于我有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力。上了大学,吃喝可以简单些,游玩可以减少些,但是购书看书成为了我四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这一种嗜好,至今未曾断续。
从小学至大学本科毕业,人生依始,不觉便花了17年的时光过着不体社会冷暖、与“社”无争的校园生活,喜耶?悲耶?在这期间,身边的教师用指头作数的话,手脚并用都数不完,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位语文教师。
因为家住农村,当时还不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概念,娃娃上学从“学前班”开始。我5岁过半的时候,多半是想着上学肯定不失为一件很好玩的事,老早就乖乖学会了数字1至100的书写和1至10以内的加减运算。9月份秋季开学,就吵着嚷着要去上学,只可惜村小学校长说我未满6周岁不允许上学,不容说情,于是上学的事推到了一年之后。
学前班的教师是我的同氏宗亲,我的仨爷爷,他什么都教,语文、数学、体育、绘画等等,当时我最喜欢上的还是他的语文课。那一首《春晓》、那一首《鹅》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我回家后给爸妈“一展才华”的最初资本,也是我中文学习的最早启蒙。
上了三年级,各科课业有不同的教师任教,我的班主任也是语文教师,陈。在她的教育和鼓励下,我第一次单独登上了六一儿童节的舞台。那是一个故事演讲的节目,故事梗要已然淡却,依稀记得站在台上,面对着坐得密密麻麻的红领巾,我怯场了,头脑一片空白,都不知道是怎么结束的。事后满满都是伤心的泪。陈老师并没有给我作过多的安抚,现在想想才知道她的用心良苦,次年的联欢会她鼓励我继续上台,这次是和同学们合作一个小品,关于爱护小树苗的。老师,您是教育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陆陆续续有一批作文被推荐去市里面参加小学生优秀作文评比并收获较好的名次。再往后,因为工作出色,她就被调往市二小任教了。
上得初中,三年,班主任都是同一个人,我的语文老师,吴,齐肩短发,棕框眼镜,知性范儿,又是我们的大朋友。平日里除了日常教学,老师常常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组织我们去踏青,在如火如荼的夏运会督导我们前进,在霜冻如冰的隆冬欲见雪而不能,那就一起去河沙滩涂烧烤。笑着跳着,初中远离我远去。曾听一位老教师言说“在我所有教过的学生当中,毕业之后回来看望我的,往往不是平时成绩斐然的那一些,而是顽性较大的受过我的批评教育的那些学生。”掐指一算,初中之后,离上一次看望吴老师,也有四五年了吧,我在心里面嘀咕着,今年一定要约上个老同学一起去拜访一下我们的吴老师了。
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性,她严谨治学,曾多次在各教育报刊发表文章,她教学专注,说丈夫要到外地发展,让她一起过去,但她始终放不下熟悉的案头、手头上的书稿而选择了留了下来,甚至以致后来离婚而不悔。在她的引导下,阅读,占据了我大半的业余生活。阅读毕,摘美文名句而记,书读后之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习惯。高中的图书馆因为空间有限而集中管理,每个班级设立一位图书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收集同学们欲借书之书目,统一星期二去借还书。虽然我没有做过图书管理员,但是我的宿友曾经是。每每他都提前一天收集好要归还的书,延后一天发放要借出的书。而这中间星期一二两个夜晚,我就“借”着这些书看,从外国经典到四大名著,从小说到经史,无所不读,这大大增进了我知识面。每每考试评卷,语文老师通表作文,其中之一,十之八九都会算进我一份。
潜移默化中,纸质书本于我有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力。上了大学,吃喝可以简单些,游玩可以减少些,但是购书看书成为了我四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这一种嗜好,至今未曾断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