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教育学十
朱光明.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5(4):
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源于德国、荷兰,在德国被称之为“人文科学教育学”,在荷兰被称为“现象学教育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教育学在欧美教育思想领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现今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象学教育学因其实践的品性逐步成熟而被认同,如今已成为较有影响的教育研究范式。最近现象学教育学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教育科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范梅南的三部重要著作。他还被邀请于2004年6月1日至4日来华作了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讲演,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
现象学对范梅南的影响直到他来到加拿大才发现。北美当时的教育研究是实证主义和技术主义占主导的研究方式。文化的差异和研究范式的矛盾,致使他从词源上来考察对教育学的理解。在荷兰,pedagogy一词是教育学的意思,它包含的意义很丰富。而在北美,pedagogy主要指教学论,“教育”,用education来表示,但education却没有pedagogy意义丰富。这引起了他对教育学的思考并试图重新建立对教育学的理解。
〖〗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人们对教育学的理解,是对静态言语行为的研究,但是范梅南只是将这种研究当作工具而已。】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方法对范梅南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人种志、传记学、民族方法学、性别研究、叙事研究、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分析理论、符号论和后结构主义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他研究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或多或少的渗透在他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中。【不见言语行为理论这样的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方法,还是有所偏私啊】
教育学意向改变了父母和老师的行为。教育学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它不是对儿童生活的任意干涉。所以任何教育学意向都应该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改变父母的行为,那是父母的天职,但是父母也有烦躁的时候;教师的天职也如此,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显然不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情感,因而烦恼厌恶情绪或更多,或者更多的是漠视。这一现象,恰恰是情境化的,是最少触及的,现象学何以不加以研讨呢?】
儿童自己有着他们自己的意向,他们的这种意向是成人参与儿童自身发展的源泉。父母和老师的行为指向儿童的意向,其实质是指向儿童所体验的世界以及儿童体验成人及其生活的目标。“教育学意向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
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它是教育关系存在的前提。【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内在关系要先于外在关系。心理现象也是现象学教育学应该关注,或者至少应该有所考虑的。】
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年老者之间的生活方
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出现,原本属于父母职责的教育被放到了学校、教师的身上。因此,他把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获取教育智慧的源泉,这是从教育的源初意义上来理解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工作者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恰当关系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什么会出现学校?学校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其中的现实,应该做历时性描述,并从中发现问题。】
现代社会把教育当成了企业,它要的是“效率”和“产出”,而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在日益异化的现代社会面前,需要教育工作者培养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教会下一代如何生活,让孩子们学会为了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为了孩子们,最终也是为了社会。现代变动的家庭似乎忘了应有的责任。然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却不能忘却。学校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学校如何抵抗这种企业化模式和思潮?家长都抵抗不了,替代家长的教师如何抵抗,那岂不是让教师背叛这种替代角色?这个难题需要解决。正视现象,然后别求他途或是因势利导。】
传统上,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未来走向,他们有着确定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父母和教师无所适从。对于现实,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批判多于肯定。范梅南认为,提供很好的教育实例要比批判现实更符合教育学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合理性要比引导学生注重不合理性更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我们知道没有什么绝对的理性或道德体系能告诉我们与孩子交往时怎么说、怎么做才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的责任。【谁来肯定家长和教师,谁来照顾家长的行动力?谁能给家长做一个教育范式?所以,在目前状态下,教师只能是一种苦行僧角色,这种身份一时难以改变。】
【】他认为现代教育之所以停滞不前和相对沉寂,是因为教育与理论研究已经忘记了其最初的使命: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定位于我们与儿童之间的教育关系。他批判性地指出,现代教育与理论研究似乎面临三个主要的问题:教育理论与日常教育对话的基本形式的混淆;抽象化的倾向以及引起的与儿童日常生活世界失去了联系;难以发现生活世界的普遍教育意义【】
【】他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出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结构,这六个方面可以视为六种活动之间的动态结合:关注转向生活体验本质;对生活经验的调查研究;对根本主题的反思;写作和改写;保持一种强烈的指向关系;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协调整个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源于德国、荷兰,在德国被称之为“人文科学教育学”,在荷兰被称为“现象学教育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象学教育学在欧美教育思想领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现今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象学教育学因其实践的品性逐步成熟而被认同,如今已成为较有影响的教育研究范式。最近现象学教育学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教育科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范梅南的三部重要著作。他还被邀请于2004年6月1日至4日来华作了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讲演,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
现象学对范梅南的影响直到他来到加拿大才发现。北美当时的教育研究是实证主义和技术主义占主导的研究方式。文化的差异和研究范式的矛盾,致使他从词源上来考察对教育学的理解。在荷兰,pedagogy一词是教育学的意思,它包含的意义很丰富。而在北美,pedagogy主要指教学论,“教育”,用education来表示,但education却没有pedagogy意义丰富。这引起了他对教育学的思考并试图重新建立对教育学的理解。
〖〗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人们对教育学的理解,是对静态言语行为的研究,但是范梅南只是将这种研究当作工具而已。】
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方法对范梅南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人种志、传记学、民族方法学、性别研究、叙事研究、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分析理论、符号论和后结构主义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他研究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或多或少的渗透在他的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中。【不见言语行为理论这样的语言学和哲学研究方法,还是有所偏私啊】
教育学意向改变了父母和老师的行为。教育学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它不是对儿童生活的任意干涉。所以任何教育学意向都应该尊重儿童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改变父母的行为,那是父母的天职,但是父母也有烦躁的时候;教师的天职也如此,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显然不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情感,因而烦恼厌恶情绪或更多,或者更多的是漠视。这一现象,恰恰是情境化的,是最少触及的,现象学何以不加以研讨呢?】
儿童自己有着他们自己的意向,他们的这种意向是成人参与儿童自身发展的源泉。父母和老师的行为指向儿童的意向,其实质是指向儿童所体验的世界以及儿童体验成人及其生活的目标。“教育学意向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
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它是教育关系存在的前提。【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内在关系要先于外在关系。心理现象也是现象学教育学应该关注,或者至少应该有所考虑的。】
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年老者之间的生活方
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出现,原本属于父母职责的教育被放到了学校、教师的身上。因此,他把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作为探求教育学理解和获取教育智慧的源泉,这是从教育的源初意义上来理解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工作者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恰当关系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什么会出现学校?学校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其中的现实,应该做历时性描述,并从中发现问题。】
现代社会把教育当成了企业,它要的是“效率”和“产出”,而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在日益异化的现代社会面前,需要教育工作者培养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教会下一代如何生活,让孩子们学会为了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为了孩子们,最终也是为了社会。现代变动的家庭似乎忘了应有的责任。然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却不能忘却。学校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学校如何抵抗这种企业化模式和思潮?家长都抵抗不了,替代家长的教师如何抵抗,那岂不是让教师背叛这种替代角色?这个难题需要解决。正视现象,然后别求他途或是因势利导。】
传统上,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未来走向,他们有着确定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父母和教师无所适从。对于现实,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批判多于肯定。范梅南认为,提供很好的教育实例要比批判现实更符合教育学要求;引导学生注重合理性要比引导学生注重不合理性更具有积极意义。虽然我们知道没有什么绝对的理性或道德体系能告诉我们与孩子交往时怎么说、怎么做才是对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的责任。【谁来肯定家长和教师,谁来照顾家长的行动力?谁能给家长做一个教育范式?所以,在目前状态下,教师只能是一种苦行僧角色,这种身份一时难以改变。】
【】他认为现代教育之所以停滞不前和相对沉寂,是因为教育与理论研究已经忘记了其最初的使命: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定位于我们与儿童之间的教育关系。他批判性地指出,现代教育与理论研究似乎面临三个主要的问题:教育理论与日常教育对话的基本形式的混淆;抽象化的倾向以及引起的与儿童日常生活世界失去了联系;难以发现生活世界的普遍教育意义【】
【】他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出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结构,这六个方面可以视为六种活动之间的动态结合:关注转向生活体验本质;对生活经验的调查研究;对根本主题的反思;写作和改写;保持一种强烈的指向关系;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协调整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