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拂面香来,风情微露
不知是从何时迷上张恨水先生的作品的。
念书的时候,偶然在学校那知识储备无论如何也不够的图书馆内,一个阴暗积尘的角落,发现了张先生那本旧痕斑驳的《夜深沉》。
一眼挑中这本,是因为“张恨水”这个名字。
对于喜好古典文学的我来说,“恨水”二字无疑披上萧瑟浓郁的古代士人的哀愁。(后来才知道,确实取自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早前,我也略略知晓,其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一直却并未能拜读其作。
只怨当时的我迫于学业的繁忙,就业前景的压力,心情难免浮躁不堪。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夜深沉》的情节,留下的是一个凄婉哀绝的印象,在那个从学历史开始就熟知的动荡不安的年代,处于底层的一切,包括对自身命运都无能为力的贫穷男女,眼睁睁任由自己沉沦在社会黑水之中。那是一种毁灭的悲哀,一种无处可逃的凄惶。
读的快、粗、浅,留下的印象仅止于此。只隐约觉着这位先生的作品与同时期大多数“五四”作家是明显不同的,出众是出众了,但究竟出众在哪,倒也着实说不清。只有书中那一曲贯穿始终的《夜深沉》(仿若是二胡曲吧,或许那个年代曾流行过),倒令我咀嚼了好几个清冷的夜晚。
后来电视中居然热播根据张小说改编的《金粉世家》,人云亦云,随大流地看了起来。耳旁不时撩来有关该剧的评论,诸如“另类的青春偶像剧”,“精致唯美的画面”,“颇有小资情调”之类的。一笑了之,对于现在人的理解,张先生心中是否郁结不已?
不过,他一开始倒也是以言情小说家面世的。如果笔下没有男女情爱纠葛,缠绵恋情,世家仇恨,那么当时恐怕也无能以之为求生的工具了,毕竟这世上纯粹的写作少之又少,谁也说不清一部佳作的背后,捆结了多少的无奈。
只是在现在这个物质与精神文明可谓两相丰富的年代,是否可以静下心来,从容揭去张小说灿烂金黄的柠檬皮,品一品其中的甘美多汁呢!
从《金粉世家》开始,逐一找来他的小说,一一品读。无论是叫嚣尘上的名作,如《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魍魉世界》,还是一些不甚有名的单行本,如《满江红》,《太平花》,《天河配》,《美人恩》,《五子登科》,《现代青年》,《杨柳青青》,《似水流年》等等。听说张先生著述颇丰,我所读到的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另外的作品或者已不再出版,或者沉浮在各小书摊,很难搜集完整。难窥张先生作品的全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张先生的人格魅力早已随着他的作品,深入我心,更令我颠倒不已。
以下琐屑感悟,约略记之。
张先生的小说在他不同的创作时期总有一个固定的社会背景,这与他随地而居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寓居北京时期,寓居南京时期,寓居成都时期;困顿城镇之时,也有流连乡间之际。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相应地方的显著特色。风俗习惯,饮食作息,人物风貌与语言,交际方式,总是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也就是说他的小说总带着那么一点独特的“地方风味”。在京有“京”味,秦淮河边又带着那股子“烟花味”,蛩居内地又有一种“盆地气息”。
在他长时期的创作经历中,他对于北京总是情有独钟的,那种“京味”是厚实又真确的,非久住并融合其间之人,学也学不来。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胡同文化,连带附着的茶僚酒肆,歌馆戏院,内城有内城的风景,外城则显得更为辽阔,西山别墅,落日烟霞,一切的一切,外人看来就带了那么一点羡慕和希奇。
就社会阶层来说,贫家的残破简陋,富户大院的金碧辉煌,描写得更是独到细微,令人叹惜。并联想到张先生本人是否也经常徘徊于这两大阶层之间,零廖一份独特的矛盾呢?为何他对不同的生活体味得如此准确呢!
对于我这个喜好口腹之欲的人来说,,张先生笔下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也令人目不暇接。贫寒人家心满意足的粗茶淡饭,富贵子弟的奢华宴席。只可惜有些名目我实在不甚了解,无法详细记述。
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是张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表面故事情节。
从中咂摸出深切的东西,便是张先生作品中血肉丰满、刻画细致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其作品中,出现甚多的是命运多变的小人物。男主角的角色范围还是较为广阔的,有眉清目秀、天真烂漫的富家子弟,如金燕西,樊家树之流,但这只为少数,更多的是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财物匮乏,为谋生计不得不东奔西走的寒酸青年,他们中不失有才华者,但大多心地善良,极端同情周遭与他们有相同命运的民众。往往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尽心尽力地帮助同样身世可悲的老弱无依。这也不失为一种理想青年的形象了。为理想而奋斗,却往往身不逢时,最终在理想破灭的同时,身心憔悴的他们连生命连青春也一并耗尽。有着与命运一搏的宏伟志愿,却缺乏应有的坚强意志与刚毅体魄,极易受酒、色、才、气的诱惑,心里明明清楚这样是不对的,却无力回天,而是任凭自己沉沦。这不能不说是主人公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那个社会的悲哀。
在那样一个魍魉世界,要么采取革命用暴力去为自己争得地位权势,两败俱伤的结局里,自己亦是人事已非。
要么如这般善良软弱的青年,想拼命保住尊严却不能够,无力反抗,无力崛起,不与社会一同毁灭又能如何?
不管何样的人到最后都只有如沧海一粟般消失。生命是毁灭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玩耍笑闹,纸醉金迷,依然闹腾它的去。只那灿烂的琉璃灯分明闪烁着青白又凄惨的光亮。
张先生笔下的男主角那么矛盾、多质、无力又可悲,虽然他们并不适合现代女性的择偶观。只是却如此真实、坦白地呈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本质,触目惊心。
如果男主角尚带一份做人的尊严,甘守清贫的话,女主角却拥有简直冷透人心的悲惨与不幸了。
大多的姑娘为社会底层的堪怜人,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不受尊重,少数天姿傲丽,少数清新可爱。只是细弱的红颜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适的。这些中,有原本蛩居贫家却纯洁质朴的姑娘,有身处红尘却仍不失本真、向往美好生活的歌女,名伶,舞妓,有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却仍逃不了命运摆弄的女学生。可不管哪种身份,身处乱世,美貌只能招致灾难与祸害。
她们向往美好的本真,使她们与男主角,都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与幸福的回忆。只一切的欢快要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为保障,失去生活来源,没有两相尊重的社会地位,来自各方的阻挠,男女主角的分开又是必然的。如此现实的社会,一切的“纯粹圣洁”都不会让其存在的。
也许结局总是那么令人悲哀,让熟悉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颇不耐烦,但我要说张先生在这种毁灭的背后想要表达的是种撕心裂肺般的痛惜(尽管他的笔调总是如此平实)。这种痛惜源于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济世为怀的道德胸襟。尽管他的希望往往变成绝望,犹如佛家禅的慈悲,但这种“悲观”却能得到读者的同情与理解,沉醉在这一曲乱世最后的绝唱里,生命最后的一抹殷红中,有着一种凄美的悲壮。
也许他字里行间总是隐藏着佛家道出的真谛:人生多苦,一切尽空。也许他用种种悲剧宣扬一切迷失的爱情是不可取的,唯有寻求真正的精神出路才是解脱。
但我想正因为人生多苦,我们才应慈悲为怀。正因为幸福短暂,我们更应珍惜眼前。大智若愚,总要幸运于固执偏狂。
历史证明了一切。
张先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与灵感则不止于此。
念书的时候,偶然在学校那知识储备无论如何也不够的图书馆内,一个阴暗积尘的角落,发现了张先生那本旧痕斑驳的《夜深沉》。
一眼挑中这本,是因为“张恨水”这个名字。
对于喜好古典文学的我来说,“恨水”二字无疑披上萧瑟浓郁的古代士人的哀愁。(后来才知道,确实取自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早前,我也略略知晓,其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一直却并未能拜读其作。
只怨当时的我迫于学业的繁忙,就业前景的压力,心情难免浮躁不堪。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夜深沉》的情节,留下的是一个凄婉哀绝的印象,在那个从学历史开始就熟知的动荡不安的年代,处于底层的一切,包括对自身命运都无能为力的贫穷男女,眼睁睁任由自己沉沦在社会黑水之中。那是一种毁灭的悲哀,一种无处可逃的凄惶。
读的快、粗、浅,留下的印象仅止于此。只隐约觉着这位先生的作品与同时期大多数“五四”作家是明显不同的,出众是出众了,但究竟出众在哪,倒也着实说不清。只有书中那一曲贯穿始终的《夜深沉》(仿若是二胡曲吧,或许那个年代曾流行过),倒令我咀嚼了好几个清冷的夜晚。
后来电视中居然热播根据张小说改编的《金粉世家》,人云亦云,随大流地看了起来。耳旁不时撩来有关该剧的评论,诸如“另类的青春偶像剧”,“精致唯美的画面”,“颇有小资情调”之类的。一笑了之,对于现在人的理解,张先生心中是否郁结不已?
不过,他一开始倒也是以言情小说家面世的。如果笔下没有男女情爱纠葛,缠绵恋情,世家仇恨,那么当时恐怕也无能以之为求生的工具了,毕竟这世上纯粹的写作少之又少,谁也说不清一部佳作的背后,捆结了多少的无奈。
只是在现在这个物质与精神文明可谓两相丰富的年代,是否可以静下心来,从容揭去张小说灿烂金黄的柠檬皮,品一品其中的甘美多汁呢!
从《金粉世家》开始,逐一找来他的小说,一一品读。无论是叫嚣尘上的名作,如《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魍魉世界》,还是一些不甚有名的单行本,如《满江红》,《太平花》,《天河配》,《美人恩》,《五子登科》,《现代青年》,《杨柳青青》,《似水流年》等等。听说张先生著述颇丰,我所读到的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另外的作品或者已不再出版,或者沉浮在各小书摊,很难搜集完整。难窥张先生作品的全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但张先生的人格魅力早已随着他的作品,深入我心,更令我颠倒不已。
以下琐屑感悟,约略记之。
张先生的小说在他不同的创作时期总有一个固定的社会背景,这与他随地而居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寓居北京时期,寓居南京时期,寓居成都时期;困顿城镇之时,也有流连乡间之际。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相应地方的显著特色。风俗习惯,饮食作息,人物风貌与语言,交际方式,总是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也就是说他的小说总带着那么一点独特的“地方风味”。在京有“京”味,秦淮河边又带着那股子“烟花味”,蛩居内地又有一种“盆地气息”。
在他长时期的创作经历中,他对于北京总是情有独钟的,那种“京味”是厚实又真确的,非久住并融合其间之人,学也学不来。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胡同文化,连带附着的茶僚酒肆,歌馆戏院,内城有内城的风景,外城则显得更为辽阔,西山别墅,落日烟霞,一切的一切,外人看来就带了那么一点羡慕和希奇。
就社会阶层来说,贫家的残破简陋,富户大院的金碧辉煌,描写得更是独到细微,令人叹惜。并联想到张先生本人是否也经常徘徊于这两大阶层之间,零廖一份独特的矛盾呢?为何他对不同的生活体味得如此准确呢!
对于我这个喜好口腹之欲的人来说,,张先生笔下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也令人目不暇接。贫寒人家心满意足的粗茶淡饭,富贵子弟的奢华宴席。只可惜有些名目我实在不甚了解,无法详细记述。
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是张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表面故事情节。
从中咂摸出深切的东西,便是张先生作品中血肉丰满、刻画细致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其作品中,出现甚多的是命运多变的小人物。男主角的角色范围还是较为广阔的,有眉清目秀、天真烂漫的富家子弟,如金燕西,樊家树之流,但这只为少数,更多的是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财物匮乏,为谋生计不得不东奔西走的寒酸青年,他们中不失有才华者,但大多心地善良,极端同情周遭与他们有相同命运的民众。往往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尽心尽力地帮助同样身世可悲的老弱无依。这也不失为一种理想青年的形象了。为理想而奋斗,却往往身不逢时,最终在理想破灭的同时,身心憔悴的他们连生命连青春也一并耗尽。有着与命运一搏的宏伟志愿,却缺乏应有的坚强意志与刚毅体魄,极易受酒、色、才、气的诱惑,心里明明清楚这样是不对的,却无力回天,而是任凭自己沉沦。这不能不说是主人公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那个社会的悲哀。
在那样一个魍魉世界,要么采取革命用暴力去为自己争得地位权势,两败俱伤的结局里,自己亦是人事已非。
要么如这般善良软弱的青年,想拼命保住尊严却不能够,无力反抗,无力崛起,不与社会一同毁灭又能如何?
不管何样的人到最后都只有如沧海一粟般消失。生命是毁灭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玩耍笑闹,纸醉金迷,依然闹腾它的去。只那灿烂的琉璃灯分明闪烁着青白又凄惨的光亮。
张先生笔下的男主角那么矛盾、多质、无力又可悲,虽然他们并不适合现代女性的择偶观。只是却如此真实、坦白地呈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本质,触目惊心。
如果男主角尚带一份做人的尊严,甘守清贫的话,女主角却拥有简直冷透人心的悲惨与不幸了。
大多的姑娘为社会底层的堪怜人,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不受尊重,少数天姿傲丽,少数清新可爱。只是细弱的红颜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适的。这些中,有原本蛩居贫家却纯洁质朴的姑娘,有身处红尘却仍不失本真、向往美好生活的歌女,名伶,舞妓,有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却仍逃不了命运摆弄的女学生。可不管哪种身份,身处乱世,美貌只能招致灾难与祸害。
她们向往美好的本真,使她们与男主角,都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感情与幸福的回忆。只一切的欢快要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为保障,失去生活来源,没有两相尊重的社会地位,来自各方的阻挠,男女主角的分开又是必然的。如此现实的社会,一切的“纯粹圣洁”都不会让其存在的。
也许结局总是那么令人悲哀,让熟悉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颇不耐烦,但我要说张先生在这种毁灭的背后想要表达的是种撕心裂肺般的痛惜(尽管他的笔调总是如此平实)。这种痛惜源于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济世为怀的道德胸襟。尽管他的希望往往变成绝望,犹如佛家禅的慈悲,但这种“悲观”却能得到读者的同情与理解,沉醉在这一曲乱世最后的绝唱里,生命最后的一抹殷红中,有着一种凄美的悲壮。
也许他字里行间总是隐藏着佛家道出的真谛:人生多苦,一切尽空。也许他用种种悲剧宣扬一切迷失的爱情是不可取的,唯有寻求真正的精神出路才是解脱。
但我想正因为人生多苦,我们才应慈悲为怀。正因为幸福短暂,我们更应珍惜眼前。大智若愚,总要幸运于固执偏狂。
历史证明了一切。
张先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与灵感则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