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荣斌
苏东坡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这话有一半可信。
我说,于治印,我是外行,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篆刻的喜爱。这话可以全信。
苏氏善书,更“晓书”;我不善(善字或可删去)治印,更不敢奢谈懂印。不久前读了一篇友人写给荣斌兄的赏评,觉眼前一亮,其文笔斐然,颇见才情,令人钦慕。但就印论印,我觉得似留有可谈之处,索性将拙见写出来,权当为那篇美文做些补充吧。
荣斌兄是个老实人,我感觉。我也算是个老实人。所以和荣斌兄交往,我觉得很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无论是论艺还是共事。就刻印来说,荣斌兄亦是老实。他擅长刻工稳一路,不趋新奇,不求眩人心目,讲出处、讲变通,于方寸间便可见其气格。
或云工稳一路印章乃匠人作为,其艺术价值不比写意,这种说法我也不敢苟同。拙见以为,论印以风格(工稳、写意)判定高下,直是皮相之论。傅抱石先生说,“(山水画)只要有’意’,青绿亦可,水墨亦可。若无’意’,虽如倪迂之高简、大痴之苍穆,亦是俗品。”这里的“意”,我想可以理解为富含趣味的用笔、简远的格调、旷朗的胸襟。正如山水画不能以青绿、水墨两种风格来论定高下一样,篆刻也不能因工、写来判定优劣。写意一路讲求元气淋漓、酣畅朴厚,但又不可缺失细节,甚至,更加依靠细节(至于这种细节的产生是有意无意此处暂不讨论);工稳一路讲求规矩细腻、恬静清新,却又不能不讲刀感,甚至,更加依赖具有写意性的刀感来提升格调。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稳一路,都是在演绎对用刀(线质)、对结字、对章法这三个层面的理解而已。尤其二者都能传达出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刀感,我认为才是篆刻的精魄所在。只是,篆刻家对于风格的选择,不过是出于“静躁不同”,而“趣舍万殊”罢了。
荣斌兄的印章给人以愉悦的体验,这种愉悦近乎“甜”,我这里所说的甜绝对不是贬义的。以前读到宾翁那句“甜无内美(甜的画无内在美)”,我就总想怀疑一下(所以我说我也算是个老实人),而吴悦石先生就敢对这个观点进行否定,他认为宾翁讲这句话应当有所针对而并非站在一个绝对的立场。因为甜和俗是两码事,本就不应该牵扯在一起。作为一种格调的“甜”要追求的是气质上的雍容圆满、有清刚气,有韵致,是建立在清淡(平淡)的基调之上的淡而有味,而绝非一般认为的媚俗、甜媚。人们看到泼辣的写意,认为它能体现出印人的革新不袭,实际上,对于雍容圆满的甜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锐意进取呢?又何尝不需要过人的胆魄呢?
我在给另一位治印的朋友写的评论中说,“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我觉得首先读到的是一种操守,具体来说则是一种敬重古人的态度、坚持主流的路线、不急不躁的状态以及寻求渐变的思路。”实际上,荣斌兄的创作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的一位同事、著名画家尤德民先生坚持认为,(国画)应深入学习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变一点点,有别与古人,就足够了。因为这“一点点”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差别,更源于精湛的技法、机敏的天分与灵思以及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当然我更倾向这“一点点”更似与生俱来,而非通过追求得来的。)我觉得篆刻也一样,当下印人所应追求的,也是那“一点点”有别于前人的东西,得到这“一点点”便足以开流。我看得出,荣斌兄也在不断进退,在渐变中探索和选择属于他的这“一点点”。
在我看来,荣斌治印,多出自汪、巨一路,刀法娴熟工稳,拟汉仿秦,时作半通仿秦,亦有游戏之随形等。稍大一些的印章,取法偏于汉玉印一路。从字法上说,或师玺印、或取砖瓦、或出镜铭,未有臆造。在同辈中,他是属于极下功夫的。荣斌说,他现在刻印主攻的是安持老人的工细一路。荣斌的印章有如小夜曲,平淡而不失风韵,使人惬意。他作品中那种简远古淡、润雅高逸的气息,似源自他在艺术面前那种恭谦、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不急不躁、在创作中那种古井心境,一尘不染,充盈着矜贵之气。他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线质,展示出他对圆而健的理解;他在处理章法时,有张、有敛、有纵、有顺、有合、有阻,恰合于乘势使气之道,并自觉追求雍容清刚的气格——从他的印章里,我似乎看到他总是有足够的细心与安静处理好每一个需要的细节。
但是工稳一路的印章如果长期不假思索地刻下去,就容易滋生习气,而习气又是艺术之大病。我和荣斌兄都认为巧拙相生、工写结合(工、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应分,更不应对立)才会有更开阔的出路。当然荣斌兄可能会走一条由安持老逐渐转向悲盦、让翁的路子,这个思路也属“渐变”。在审美上,我也曾鼓动荣斌兄多尝试些瘦简、荒寒、澹古、孤峭的路子,从简、寂中汲取所需;亦或参考易大厂的思路,由“极工”转“极写”,沿着大厂居士没有走到“极境”的路子寻找突破。有的时候,好的印章也需要有些许粗犷与激情,使作品充满感性之美。但我毕竟是外行,这些都仅供荣斌兄参考。
说到易大厂,我又想起易大厂为叶国梁治印的故事来。其实,即便工稳一路的印章,在今天也早已脱离实用。印人要生存,又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醇厚、丰满,是着实不易的事情——因为他不可能每一方印都刻给知己,更不可能每一方印都让自己满意。荣斌兄是老实人,他没有让自己陷入去争论师门宗派的优劣、求工求意的高下、传统与现代的利弊,而是踏踏实实下功夫,做一个幸福的印人,这就是他的智慧。
我想,荣斌是扛得起“印人”之衔的!
东楼于恩济文化艺苑,《中国书画》杂志社
我说,于治印,我是外行,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篆刻的喜爱。这话可以全信。
苏氏善书,更“晓书”;我不善(善字或可删去)治印,更不敢奢谈懂印。不久前读了一篇友人写给荣斌兄的赏评,觉眼前一亮,其文笔斐然,颇见才情,令人钦慕。但就印论印,我觉得似留有可谈之处,索性将拙见写出来,权当为那篇美文做些补充吧。
荣斌兄是个老实人,我感觉。我也算是个老实人。所以和荣斌兄交往,我觉得很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无论是论艺还是共事。就刻印来说,荣斌兄亦是老实。他擅长刻工稳一路,不趋新奇,不求眩人心目,讲出处、讲变通,于方寸间便可见其气格。
或云工稳一路印章乃匠人作为,其艺术价值不比写意,这种说法我也不敢苟同。拙见以为,论印以风格(工稳、写意)判定高下,直是皮相之论。傅抱石先生说,“(山水画)只要有’意’,青绿亦可,水墨亦可。若无’意’,虽如倪迂之高简、大痴之苍穆,亦是俗品。”这里的“意”,我想可以理解为富含趣味的用笔、简远的格调、旷朗的胸襟。正如山水画不能以青绿、水墨两种风格来论定高下一样,篆刻也不能因工、写来判定优劣。写意一路讲求元气淋漓、酣畅朴厚,但又不可缺失细节,甚至,更加依靠细节(至于这种细节的产生是有意无意此处暂不讨论);工稳一路讲求规矩细腻、恬静清新,却又不能不讲刀感,甚至,更加依赖具有写意性的刀感来提升格调。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稳一路,都是在演绎对用刀(线质)、对结字、对章法这三个层面的理解而已。尤其二者都能传达出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刀感,我认为才是篆刻的精魄所在。只是,篆刻家对于风格的选择,不过是出于“静躁不同”,而“趣舍万殊”罢了。
荣斌兄的印章给人以愉悦的体验,这种愉悦近乎“甜”,我这里所说的甜绝对不是贬义的。以前读到宾翁那句“甜无内美(甜的画无内在美)”,我就总想怀疑一下(所以我说我也算是个老实人),而吴悦石先生就敢对这个观点进行否定,他认为宾翁讲这句话应当有所针对而并非站在一个绝对的立场。因为甜和俗是两码事,本就不应该牵扯在一起。作为一种格调的“甜”要追求的是气质上的雍容圆满、有清刚气,有韵致,是建立在清淡(平淡)的基调之上的淡而有味,而绝非一般认为的媚俗、甜媚。人们看到泼辣的写意,认为它能体现出印人的革新不袭,实际上,对于雍容圆满的甜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锐意进取呢?又何尝不需要过人的胆魄呢?
我在给另一位治印的朋友写的评论中说,“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我觉得首先读到的是一种操守,具体来说则是一种敬重古人的态度、坚持主流的路线、不急不躁的状态以及寻求渐变的思路。”实际上,荣斌兄的创作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我的一位同事、著名画家尤德民先生坚持认为,(国画)应深入学习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变一点点,有别与古人,就足够了。因为这“一点点”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差别,更源于精湛的技法、机敏的天分与灵思以及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当然我更倾向这“一点点”更似与生俱来,而非通过追求得来的。)我觉得篆刻也一样,当下印人所应追求的,也是那“一点点”有别于前人的东西,得到这“一点点”便足以开流。我看得出,荣斌兄也在不断进退,在渐变中探索和选择属于他的这“一点点”。
在我看来,荣斌治印,多出自汪、巨一路,刀法娴熟工稳,拟汉仿秦,时作半通仿秦,亦有游戏之随形等。稍大一些的印章,取法偏于汉玉印一路。从字法上说,或师玺印、或取砖瓦、或出镜铭,未有臆造。在同辈中,他是属于极下功夫的。荣斌说,他现在刻印主攻的是安持老人的工细一路。荣斌的印章有如小夜曲,平淡而不失风韵,使人惬意。他作品中那种简远古淡、润雅高逸的气息,似源自他在艺术面前那种恭谦、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不急不躁、在创作中那种古井心境,一尘不染,充盈着矜贵之气。他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线质,展示出他对圆而健的理解;他在处理章法时,有张、有敛、有纵、有顺、有合、有阻,恰合于乘势使气之道,并自觉追求雍容清刚的气格——从他的印章里,我似乎看到他总是有足够的细心与安静处理好每一个需要的细节。
但是工稳一路的印章如果长期不假思索地刻下去,就容易滋生习气,而习气又是艺术之大病。我和荣斌兄都认为巧拙相生、工写结合(工、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应分,更不应对立)才会有更开阔的出路。当然荣斌兄可能会走一条由安持老逐渐转向悲盦、让翁的路子,这个思路也属“渐变”。在审美上,我也曾鼓动荣斌兄多尝试些瘦简、荒寒、澹古、孤峭的路子,从简、寂中汲取所需;亦或参考易大厂的思路,由“极工”转“极写”,沿着大厂居士没有走到“极境”的路子寻找突破。有的时候,好的印章也需要有些许粗犷与激情,使作品充满感性之美。但我毕竟是外行,这些都仅供荣斌兄参考。
说到易大厂,我又想起易大厂为叶国梁治印的故事来。其实,即便工稳一路的印章,在今天也早已脱离实用。印人要生存,又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醇厚、丰满,是着实不易的事情——因为他不可能每一方印都刻给知己,更不可能每一方印都让自己满意。荣斌兄是老实人,他没有让自己陷入去争论师门宗派的优劣、求工求意的高下、传统与现代的利弊,而是踏踏实实下功夫,做一个幸福的印人,这就是他的智慧。
我想,荣斌是扛得起“印人”之衔的!
东楼于恩济文化艺苑,《中国书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