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留恋的地方(三)弗洛伊德与徐渭
第四借阅室的对面是第三借阅室。比较杂乱,进门往左走第一排书架是语言学著作,包括各类字典等等。语言学的魅力一直到曾晓杰老师教我们古代汉语时才得意真正体会到。这位老师将枯燥的东西讲的条理清晰不蔓不枝。说实话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这门课程。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排有一本书叫《马桥词典》,从这本书里知道原来语言与人类的生活文化是如此息息相关。之后是哲学类,教文学理论的邓绍秋先生介绍我读的书目里《存在与时间》就在这一架上,极厚,晦涩难懂,那时大一,和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一起借回家,耐着性子读了十几页就坚持不下去甩在一边,直到现在也没有捡起来。比较喜欢的是叔本华,他的文字好懂又有遐想的空间。最最令我惊奇的是哲学书一类里有《周易》,后来曾晓杰老师问有谁读过周易,我举手,但是表示自己读不懂,她问怎么不懂,我说读完还是不会算卦!确实,我看《周易》的版本几乎都有算卦的方法但始终闹不清,干读卦辞,又觉得是断掉了,很窝火。读过了就读过了。但是那一天曾老师很郑重地说,我觉得说《周易》其实来来去去就是讲四个字:“物极必反”。当时听了觉得电光火石,仿佛无尽的混沌中照进一线光明。顿觉自己读书蠢笨至极,只知道注意词句却忽视了大道理,大概这也是我写文章内容空洞的原因。后来看《牡丹亭》,陈最良给杜丽娘讲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三字付与儿家:‘思无邪’”,无端想到那一次的物极必反。觉得陈最良很亲切,其实他是想做一个好老师的。
往后是美学书,极少,几乎只一个书架,还没放满。可见学校于这一领域不重视。我们的美学课本很好,用的是最新版的,理论也非常之新。老师叫补经典的理论,于是读李泽厚《西方美学史》确实是认真读了的,可浮光掠影。至今毫无印象,但愿不是真的一无所得。这一排最后的一个书架是弗洛伊德全集。红的硬壳封皮。之后往右皆是心理学。有一阵总去读心理学书,因为无端觉得苦闷空虚,以为自己心理不正常,就决定自己治病。最开始喜欢弗洛伊德,喜欢他的冷静和理智,面对那么对阴暗真实的东西。后来就觉得他是研究精神病人研究多了,(他是精神病医生出身)。转而喜欢荣格。那时候读这些心理学的书籍并没解脱我的苦闷,反而使我陷入一种分析癖的状态。很爱分析周围人的行为语言,找原因,但是不说,像是暗地里偷窥别人内心秘密的人。鬼祟,见不得光。而这种洞悉别人弱点的习惯显然是一个少年不应该过早拥有的东西,因为年龄与人生阅历还不足够去承受和看透这些。这使得我自认不凡,自以为洞悉人性的所有弱点并且为此深感人生无趣。反正那时日子长着,毕业遥遥无期,有的是岁月让我失望痛苦,整天徘徊在湖边,感叹人生的茫茫。那时抱定了独身的主意,因为觉得世上没有人能够叫我喜欢。一定忍受不了他们的自私无知和浅薄。这些书,一直到两三年后,才显出它正面的力量,于中我学会了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不让自己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分析别人的习惯则带来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好处,而学会了理解与包容。而这些没有人生阅历仅仅靠读书是不成的。可见一个人读书要与阅历匹配,否则很难驾驭那些书中的道理,跟练功着急会走火入魔道理相同。
最右边的书架则轻松得多,前面是乐谱,往后是字帖和各种画册。这一排人通常很少,常常找一个空闲的下午,就坐在书架边的空地上,前后都是凌乱的画册,有些还蒙了灰尘。窗外天光明亮,坐在寂寂无人的第四借阅室读那些画,那些古字,连空气也有沉静的味道。我不是学艺术的,翻着看不注意作者流派,看到喜欢的便欢喜。画里头除了吴道子的人物和徐渭的墨荷,觉得其余皆不入眼。对徐渭是不是有偏爱在里头?少年时特别喜欢他的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看他的画只觉气韵潇洒出尘。一片残荷也似有灵魂,在虎虎地凝视你。字则只喜欢柳公权,觉得王羲之也被他比下去了。古代那些碑帖很有意思,有时候是极好好的文章。比专门写文章的人写的还要好,因用字简练不罗嗦。有时觉得欧阳询也不错,有时又觉得不够灵动。不喜欢王羲之,是不是从前摹《兰亭集序》时怎么写都不像,影响了对字的判断呢?
往后是美学书,极少,几乎只一个书架,还没放满。可见学校于这一领域不重视。我们的美学课本很好,用的是最新版的,理论也非常之新。老师叫补经典的理论,于是读李泽厚《西方美学史》确实是认真读了的,可浮光掠影。至今毫无印象,但愿不是真的一无所得。这一排最后的一个书架是弗洛伊德全集。红的硬壳封皮。之后往右皆是心理学。有一阵总去读心理学书,因为无端觉得苦闷空虚,以为自己心理不正常,就决定自己治病。最开始喜欢弗洛伊德,喜欢他的冷静和理智,面对那么对阴暗真实的东西。后来就觉得他是研究精神病人研究多了,(他是精神病医生出身)。转而喜欢荣格。那时候读这些心理学的书籍并没解脱我的苦闷,反而使我陷入一种分析癖的状态。很爱分析周围人的行为语言,找原因,但是不说,像是暗地里偷窥别人内心秘密的人。鬼祟,见不得光。而这种洞悉别人弱点的习惯显然是一个少年不应该过早拥有的东西,因为年龄与人生阅历还不足够去承受和看透这些。这使得我自认不凡,自以为洞悉人性的所有弱点并且为此深感人生无趣。反正那时日子长着,毕业遥遥无期,有的是岁月让我失望痛苦,整天徘徊在湖边,感叹人生的茫茫。那时抱定了独身的主意,因为觉得世上没有人能够叫我喜欢。一定忍受不了他们的自私无知和浅薄。这些书,一直到两三年后,才显出它正面的力量,于中我学会了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不让自己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分析别人的习惯则带来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好处,而学会了理解与包容。而这些没有人生阅历仅仅靠读书是不成的。可见一个人读书要与阅历匹配,否则很难驾驭那些书中的道理,跟练功着急会走火入魔道理相同。
最右边的书架则轻松得多,前面是乐谱,往后是字帖和各种画册。这一排人通常很少,常常找一个空闲的下午,就坐在书架边的空地上,前后都是凌乱的画册,有些还蒙了灰尘。窗外天光明亮,坐在寂寂无人的第四借阅室读那些画,那些古字,连空气也有沉静的味道。我不是学艺术的,翻着看不注意作者流派,看到喜欢的便欢喜。画里头除了吴道子的人物和徐渭的墨荷,觉得其余皆不入眼。对徐渭是不是有偏爱在里头?少年时特别喜欢他的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看他的画只觉气韵潇洒出尘。一片残荷也似有灵魂,在虎虎地凝视你。字则只喜欢柳公权,觉得王羲之也被他比下去了。古代那些碑帖很有意思,有时候是极好好的文章。比专门写文章的人写的还要好,因用字简练不罗嗦。有时觉得欧阳询也不错,有时又觉得不够灵动。不喜欢王羲之,是不是从前摹《兰亭集序》时怎么写都不像,影响了对字的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