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les of Other Museums
2009/11/6 Old Europe
紐約大學(NYU)在Upper East Side有一個古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World)。我還記得前兩年看到要開這個中心的事情,當時哥大和NYU各得了兩百萬美金,哥大要在125街建一個大腦研究中心,繼續蠶食Harlem,NYU就在Upper East Side建這個古史中心,俺當時還覺得離我們這麽近好常走動著。誰知道去年俺們就搬了家,去城下了鄉,也把這事忘記了。最近查了查,發現他們這中心其實在俺們下鄉前已經啓用,展覽都辦過一個了。可惜,錯過了。
但既知道了,新開的這個展覽就不必錯過:The Lost World of Old Europe,Danube Valley, 5000 BC to 3500 BC。公元前5000年到3500年間多瑙河谷的一些處于新石器時代到早期銅器時代的考古文化。這個題目起得有點過于商業,什麽丟失的世界,勾搭人以爲有什麽神秘莫測的,爲了招攬觀衆而不得不爲的小手段吧。其實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俺們初中曆史課本就已經提及了,當然遠遠不如這個展覽表現的深度,但起碼並不是什麽被遺忘的角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歐洲的考古,新石器時代確實比較冷僻,因爲要古老麽大家都去做兩河流域和埃及(雖然這兩個都不在歐洲,但確實是歐洲文化的祖先),歐洲本土的還有克裏特,要經典麽有希臘羅馬;更重要的是,新石器時的歐洲文化,並不是希臘羅馬或者後來占據歐洲的“蠻族”們的直接祖先,所以這裏一直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也恰恰因爲如此,這樣的一個展覽,就更加難得。
更難得的是,這一次俺們兩個一起去看。自從小囡出生,俺們還是第一次單獨出來看展覽。不是不愛帶娃玩,可偶爾兩個人單獨跑出來,體會一下自由的珍貴,還是有好處的。當然、當然,要注意時間趕回去接娃。因爲周五晚上我還要去MoMA做義工,所以看過展覽,他一個人回去了。俺坐進一家Starbucks喝咖啡,居然遇到他們送速溶咖啡新産品,本來還後悔怎麽看見Starbucks就進,好容易回到Upper East Side,這裏有好的咖啡店,應該去Secafe的,但拿人手軟,覺得賺到了。
展覽不大,可東西看著真可愛。多瑙河谷的新石器文化點,範圍涵蓋今天的塞爾維亞到烏克蘭,不過展覽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從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個叫做Cucuteni的村落挖出來的。這個範圍內的考古文化遺留,很非常多的動物和人形的陶土像,而人像裏面基本都是女性。Cucuteni的女相土像,大多著色,而且有很獨特的造型,頭和手臂及其簡略,常常頭只用一個錐體或者長方體表示,手臂極短或沒有,而象征性別的部位則及其誇大,特別是臀部非常誇張。展覽的解釋認爲這些大多是女神像,還推測那個時候的社會大概是母系氏族。我想人類處在那種早期的形態,生存繁殖是最緊要的大事,要突出女性特征也是可以想象的。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展覽的陳列品而言,4000 BC之後的女性形象,臀部就小了很多,我不知道這是否反映了什麽,還只是展品的巧合而已。
有幾樣展品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被稱作The Council of the Goddesses(女神議會)的一組陶土像。這些人像是一起挖出來的,全部是女性形象,圍成圈圈,大小不一,著色,全部坐姿,更有趣的是,有些人坐在椅子上,有些人坐小板凳,而有些人則席地。這些人代表什麽不得而知,若果真同多神崇拜有關系,也可見當初人的想像力之有趣。
另有一堆相當有現代型的人像,出土于Hamagla,燒成黑色,一男一女,男的雙手托腮,貌似思考,女的則置手于膝上。這對人像的名字也很應景的取得很現代,叫做The Thinker。有意思的是,男性思考者也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我覺得我從來沒有在世界上其它的考古文化裏,看到過這麽注意給人像塑座位的傳統,這一點很有趣。
看過展覽到去MoMA之間,我一個人走了很多路,先是在Upper East Side走,走到了以前家旁邊的兒童衣物店,給寶寶買到打折再打折的冬裝。再從那裏走到MoMA。自從夏令時結束以後,4點多天就飛速的黑下來,城裏燈火通明的,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頭走,覺得很滿足,雖然城裏的花花綠綠基本都和我沒啥關系,可看著這些川流不息的人事物,覺得充實,不像鄉下,白天裏走路,都是空蕩蕩的毫無滋味。走著走著,想到6000多年前的人,那時節,人類怎麽能想到以後世界會發展到這個樣子?可所有今天的一切,也都靠初民鑽木取火的那點火種啊。
2010/8/12 Machu Picchu at Yale
最近去Yale的Peabody Natural History Museum看到了心心念念好幾年的MachuPicchu的展覽。沒有想到那個展廳非常非常的小,也就沒展出什麽東西。俺到底是心裏惦記了好幾年的,難免有些失望。
我知道Yale的這個MachuPicchu的收藏,是前幾年在New York Times看到的文章。當時,NYT的藝術版隔幾天就有一篇關于追討藝術品的文章,Yale是一個焦點,當時還有一個焦點就是LA的Getty Gallery的幾件來自于希臘盜墓者的東西。我當時還和一個學藝術史的朋友簡單討論過這類事情,她對Getty事件非常關心,因爲她覺得這代表了相關圈子對藝術品歸屬問題的新看法。我呢,可能更憤青一點,非常敏銳的發現這些案件都是百年來的藝術品爭端,也就是說殖民時期西方人搶的東西現在根本還不在人家討論範圍裏面。相比較而言,Yale的情況有點承前啓後的作用,它也是百年內的事情,但顯然屬于殖民思維遺留問題。
Machu Picchu是位于秘魯境內的一處印加帝國考古學遺址,它是印加帝國一任國王Pachacuti(1438-72)的宮殿。可能是因爲這處宮殿藏在山裏,沒有被西班牙人破壞,所以到今天都算保留得比較完整。1912年,一個美國人Hiram Bingham開始在Machu Picchu挖掘,挖出來成千上萬的東西都帶回了Yale。但當時已經是20世紀了,不太容易明搶,所以Bingham和秘魯政府取得一個協定,說借這些東西回去做研究,爲期1年,後來又延長到18個月。當然,這些東西在Yale一放就是將近百年,到現在也沒還回去。秘魯政府從1920年就開始討要了,Yale的態度和大英博物館幾乎一樣:還了你們也沒有能力保存,還是放在我這裏的好。2001年到2006年是秘魯民選總統Toledo的任期,他老婆是個考古學家,他任內和Yale談了好幾次,Yale始終不肯松口,後來都不肯再談判,一直到Toledo卸任,Yale才和下任政府重啓談判。我看過Toledo的老婆在NYT上面發表的一篇文章,她當時在Stanford做訪問學者,在文章裏說,Yale爲什麽不肯和秘魯第一位本土總統談,而肯和現在這個相當抵觸“本土”概念的總統談呢?
2007年,Yale和秘魯達成一項協議,在Yale所有的Machu Picchu幾千件物品中,Yale將歸還347件,前提是秘魯先在Machu Picchu附近建一座博物館,由Yale指導並決定什麽物品可以展出。Yale承認秘魯對這些物品擁有共同所用權,但是秘魯不能派專家去Yale把所有的東西整理出來一個目錄讓秘魯人知道Yale到底都有些啥。這些物品的大部分東西,Yale還需要繼續留下來做研究,爲期99年。這簡直是不平等條約啊。所以我懷疑現在Peabody只展有限幾樣東西的緣故和前些年的一系列爭端有關。
Peabody的Machu Picchu展廳現在只有兩個小房間。第一間擺了一個Machu Picchu的模型,牆上循環放映一段介紹影片。第二間裏有三、四個懸在牆上的玻璃櫥窗,裏面擺放一些陶器。陶器尚有代表性,分爲印加風格和外圍風格,印加風格陶器一般都上色,外圍的東西則以黑色爲主。但它們到底都是一個文化圈,有明顯的共同風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人形的運用。
2010/7/13 美国华人博物馆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MOCA),美國華人博物館,就是去年或者前年才聽說的創館。這事俺們一直放在心上,上周到底去訪了一次。博物館在唐人街Centre Street上,距離我們常活動的區域相當近,找起來不費力。館很新,兩個年輕ABC坐在前台賣票,一看就沒經驗。俺出示MoMA工作卡的時候,他們相顧茫然而一口咬定絕無免費一說,跟著就出來一個年紀稍長的年輕ABC,打了電話給上級領導確認俺們可以憑卡拿到兩張免費的票。整個過程讓俺有些不好意思,似乎俺在欺生一樣。
博物館重點記述華人來美的歷史,從最初的金山淘金,到如今也有100多年了。展廳都是小小的,但站在最起始的入口,並不能一眼望盡,要跟著房間的出入口轉來轉去的走,空間感蠻別致。展覽以時間爲順序,有照片、文字及小飾品,並有很多語音和視頻播放,各個時期都突出了一些有所成就的華人,地方雖然不大,而信息感倒很充實。排華法案有一個專門的小展廳來做介紹,這個展廳後面好幾個地方也都有延伸性的介紹,展廳裏面有個別具一格的小設計,他們在中間放了一把椅子,你一坐上去,就開啓了一個聲音,用相當嚴肅的口吻查你的祖宗八代――這是排華法案發布以後入境舊金山的所有華人都必須接受的移民偵訊,當時那些華人都會被羁留在天使島數月之久才能真正入境。再往後走還有專門介紹孫中山革命的部分,當然很簡略,並用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來類比“三民主義”,可惜未曾把三民主義的真實內容寫在同一塊介紹版上,對外國人而言只怕會有所誤會。再後一個展廳裏,有一面牆介紹1949年前後進入美國的中國人激增,因爲“紅色中國”的建立。但1949以後的幾年內,從歐美回國的人也激增,這博物館卻不曾提,不知是有意還是無知。另外,在博物館的一處盡頭,搭了一個小小的中藥店,小櫃台後面碼著高高的藥櫃子,還放了個小小的研缽和藥勺,滿有那麽個意思,只是陳列的藥材裏面小衆的多、大衆的少。
俺們覺得博物館做得很用心,雖然不是那種可以一唱三詠的地方,但因爲到底和我們有切身關系,所以願意再來。我們去的那日,一個多小時之內,訪客總共十來個,居然華人與非華人各半,我注意到兩個年輕男女,都是西方人,都是單獨來的,男的身上一件黑色T恤,正書“宮保雞丁”,女的左上臂紋了一個“統”字。我另外還喜歡這館的格局,覺得空間曲折感不錯,而館內也寬敞舒服,有很多大塊玻璃窗,很願意下次來的時候帶著思齊,讓她前前後後的跑一圈,可能她也喜歡。只是整個博物館的室內設計,特別是一進去的接待廳,很有日式風格。日式風格本身沒啥,但這畢竟是華人博物館,未免覺得不切題。
2009/1/10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不是M,我不知道Columbus Circle還有一家藝術與設計博物館。據M言,此一建築長久以來用作文化機構,後來被這家博物館買下來,重新翻修,但一層還能見到過去一些形狀頗有個性的柱狀結構。昨日與M相辦而訪,這大概是我們被推入火坑前最後一次遊玩吧。我先到,在博物館的禮品店裡消磨時間,被大大的驚嚇了,我以為已經見多了博物館的天價禮品,那時才知,還差得遠哪。
博物館布置得頗精致,有四層展廳,但空間不大,閑閑一逛,也花不去幾許時間。所謂的Arts and Design,其實也都是現代藝術而已,四、五兩層是他們的臨時展品,頗有幾樣有創意的作品,比如一件用薄膠皮手套做成的晚禮服,比如一個巨大的木頭算盤,算珠是用盤子和碗粘合成的,只是這件作品題作Running the Numbers,說明裡面也絕口不提“算盤”這個詞,可是,那就是一個算盤無疑,而且絕對不是巧合,我和M估計是藝術家不願意讓人知道他的靈感來自何處。還看到了艾未未的一個作品,沒什麼意思,不過此人這些年很高調,這卻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
二、三層是永久展品。比起上面兩層,東西顯得精致一些,打磨得光滑,色彩也亮麗些,但同時也缺乏讓人覺得有創意的部分。
六層是博物館對外開放的一個工作室,有一位暫時駐館的藝術家在裡面做陶器。他坐在一個制陶器前面,雙手扶著機器轉啊轉,沒兩分鐘就弄出一個小杯子,剛出來的成品還是軟的,他就隨手一丟,丟在不遠處一個手提箱裡,箱子已半滿,新做成的陶器都粘連在一起。原來這就是他的創意,要做的不是單個的東西,而是要粘成一大片之後,再燒制上釉。牆上掛了兩個成品,看不出是啥東西,可能本來就不是啥東西。他說,過去的作品,他會想清楚什麼東西粘在什麼東西上面,但是現在做的這個,是他在博物館裡的最後一件,於是他嘗試胡丟亂填,看最後是什麼樣子。牆上還有他最新的一件作品:一張白紙上寫了5、6行字,每一行都是同樣的一句:I am not a potter。他滿手的紅泥,身上居然還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滿身都是臟兮兮的紅泥。我一進去,就和M咬耳朵,奇怪他為什麼不穿件工作服,M說因為他是“藝術家”。後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等他做完了,他們打算把他這身衣服和領帶封在一個玻璃框內,作為一件作品來展示。哈哈,現代藝術啊。踏出這個工作室的時候,我對著M的一句話頻頻點頭:這也太刻意了。
2008/11/24 Neue Galerie
五大道上一家德國/奧地利藝術的小型私人博物館。我們在Upper East Side住那麼久,居然沒有去過,前段時間聽人家說這家博物館裡的cafe不錯,居然讓我動了心。那天和M一提起,便約好了一起去。小小一家博物館,一個小時可以逛得不錯,收費卻要15大刀,真是貴。好在我有MoMA的卡,可以把我們兩個都免費弄進去。
展覽只有兩層,一層是他們的permanent collection,收集的多是20世紀初德/奧的藝術品,一進去就滿眼都是Klimt,這個人的畫風我談不上喜歡不喜歡,有些人物會覺得看起來不舒服,但是後來看到另外一個房間的Schiele的素描,才知道什麼是不舒服。以M 的話來說,此人的線條好,但題材很猥瑣;而我覺得,他的比例很成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為之。這層另有一些德國的瓷器、玻璃、銀制品,很平常的樣子,看起來和今天能在跳蚤市場上買到的東西無甚區別。還有些家具,也是20世紀簡單明了的風格了。
上一層有一個特展,Alfred Kubin。這是奧地利一位以給別人的書畫插圖而稱著的藝術家。Kubin自己也喜歡文學,生平有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The Other Side,以一座想象中的Dream City的衰落為主題,展覽布置了一個走廊,展出的全部是這部書裡面的插圖。Kubin這本書,開始流傳於自己的朋友圈中(比如卡夫卡和Kandinsky),聲名盛隆,而這書的創作開始於他因父親的過世而陷於幾近崩潰的抑鬱狀態中。有意思的是,Kubin和他父親的感情並不好,他小時候曾被父親毒打,又因為學業不好而被父親看成一種失敗,他年長以後曾經說過,對自己的父親只有恨意,在這種情況下,他父親的死,居然會對他產生這麼大的精神折磨,我猜測是不是因為他自己心裡還沒有解決應該如何看待父親的問題而對這種死別有些猝不及防的緣故。
Kubin很長壽,即使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好,而且精神狀態一直都有問題。我戲言說,做他的老婆真的很不容易(他與妻子結縭幾十年,曾經因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拖垮了老婆的經濟來源)。除了身體和精神問題,他很小的時候就目睹母親因為肺結核而纏綿病榻,在他十歲的時候給母親送終,這導致了他一生當中都對死亡有一種不可自拔的迷戀。這次展覽的他的素描,十有八九都和死亡或者虐待有關系,還有不少性暗示(很多根本不是暗示),讓人看得不知是該憐他,還是嘆他。這樣一個人,把這麼不同於常人的精神狀況發泄在藝術創作中,卻不知在生活裡是否會安靜平和一些,還是如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混亂而充滿死亡氣息。
一層是博物館著名的咖啡店,the Neue Cafe 。看過展覽和M在裡面坐了一下。號稱維也納咖啡,多加cream,但我反正只喝黑的。他們的咖啡不錯,確實有歐洲大陸的味道,只是死貴,包括餐點。我和M分食了一塊蛋糕,他們的蛋糕幾乎都是巧克力口味,不過不失吧。因為要償我的心願,害M同我一起破費,很不好意思。這店雖有歐式咖啡的香醇,但氣氛弄得刻意豪華,失了自由随意的味道。但也許這本是他們的目的。我們旁邊桌兩位女士,其中一位手上一只巨大無比的鑽石晃來晃去,那石頭大到看起來像塑料的程度。我想這店比較適合這樣的顧客。
2008/10/30 Frick's + Asia Society
俺的博物館日。昨天回到Upper East Side,那裡是博物館林立的地方,也沒怎麼計劃,就先逛了兩個。中午和他會合,又去了Met。去Met前在中央公園逛了逛,感覺上是久違了的,秋日的公園,看葉子的色彩層次。
Frick是極熟的,離我們以前的家很近,要不了十分鐘就可以走到。這本是100年前的富翁Frick的私人住宅,他酷愛收集油畫,死後宅子連同收藏品一起捐出來,成為一個私人博物館。很喜歡他內外兩個小花園,尤其室內的那一個,借來山川秀,偷得景物新,自然是不自然,卻看得出他們維護的力氣。宅子裡已經逛得很熟了,仍去看了一些自己喜歡的畫,又注意到一些過去沒留心的畫,了解一些東西。
現今正有個特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Andrea Riccio的銅塑展。此人造詣甚高,在當時也頗有名,但後世卻不顯,Frick辦這個展覽,也有點從冷僻處開條路的意思。我很喜歡展覽中的幾盞油燈。歐洲的油燈,從古羅馬時期直接傳下來,過一千年,到文藝復興,這種可傳世的作品,已做得美輪美奐了。Riccio的油燈有自己的特色,一則他歡喜有尖尖角的形狀,不似旁人的圓弧形;二則他喜歡在上面加鑄線條,讓油燈看起來形狀更鮮明。我看到那幾盞油燈時,很有種想摩在手裡把玩的欲望,想到有一次在英國看一個羅馬帝國遺跡的展覽,還曾買了一盞油燈回來,如今回想過去,卻不記得那燈被我弄到哪裡去了。許是玩壞了,早丟掉了。
從Frick出來,又去了Asia Society,這個離以前的家更近,五分鐘的路都不要,以前我們都在周五晚上免費時段去。他有兩層小小的展廳,現在分成兩個展覽,一層是Art and China’s Revolution,1949-1979,另一層是伊斯蘭書法展。
伊斯蘭書法展讓我看得很有收獲。自穆罕默德的女婿提倡大家傳抄古蘭經以來,寫字就成為伊斯蘭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他們把這個看成同古蘭經親近的方式,有宗教的神聖意味,不分男女老幼,通通鼓勵,也因此奠定了伊斯蘭社會中傳統的重視學習的風氣。寫字寫多了,書法也應運而生。我雖大字不識一個,看到幾幅字,也真有點看畫的美感,尤其是10世紀之後,豎形字體取代了傳統橫形的Kufic字體後,很多字讓我看得心中歡喜,像帆船似的,把人的思維帶遠。他們的筆也很奇特,通身硬梆梆的,不知道是木頭還是石頭削出來的,筆尖是一個扁扁的薄片,也是硬的。展廳中有電視屏幕,放映一個書法家寫字的過程。他們寫這種書法其實不像寫字,根本就是畫畫,一個筆劃可以描好多次,還經常勾勒了邊線再填充內部。一幅字裡,前後出現了同一個字,寫了前面的,寫後面的時候還拿尺子量量前面的,保証那同樣筆劃同樣的長――這也有專用的尺子,其實是個剪刀尾的鑷子形東西,比了前面的筆劃,到後面的紙上摁個印子,再拿筆來寫。
關於中國革命畫的展覽,怎麼說呢,讓我覺得有點啼笑皆非。展覽的主題是1949年到1979年,中國的藝術革命,毀滅了傳統藝術,而代之以油畫。組織者目的太明顯,功課又做得太粗淺。首先,1949年到1979年劃成一個時代,本身就是不合理的。50年代和60年代到文革之前,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在很多方面不但不是毀滅,反而是發展的黃金期。其次,油畫這東西哪是49年以後才蓬勃起來的啊,五四運動之後留洋回來的人早就蓬勃過了。再有,我常有一種感覺,中國人早早過了對毛澤東的關注,而他的icon,這些年在西方卻是方興未艾,不管是以批評辱罵為目的還是單純的好奇神秘感。
雖然啼笑皆非,卻也有樂趣。展覽分兩個廳,小的一個堆滿了有毛澤東像的物事和一些宣傳畫,牆上列了隨年代的政治大事記,一角的電視屏幕在放《杜鵑山》。展覽說,中國尚沒有反映這個年代的藝術展覽,俺們這是第一個。其實我看著這滿屋子的東西,覺得中國人哪需要這種堆砌式的展覽,俺雖然是文革結束才生的,自小類似的東西也看了不少,把俺弄進這樣一個房間,滑稽感要遠遠多過滄桑感。更何況,選出樣板戲,也不會是杜鵑山吧。我想,不是中國不需要這個年代的藝術展覽,而是,要全面一點,反思一點,而不是弄些毛主席像,就代表了那三十年間的藝術。
大的展廳基本都是畫,絕大部分是各種新式油畫,當然題材都是領袖、勞動人民等等,與此相對掛了幾幅潘天壽、李可染、林風眠的畫,有國畫也有油畫,題材是所謂傳統的山水花鳥。這就是典型的攫取題材為其目的之所用了。其實,民國時代的人,用油畫畫人物的多了去,尤其像林風眠這樣的,是要以西畫來改造國畫,其對國畫之破壞力,恐怕也未必小於純以西式作畫的人。既是要展藝術變化,此間之分別,又豈可不查?展覽的革命畫裡,有一幅紅小兵的木版畫,那完全是傳統年畫風格,只不過女孩子的胸前繡了“紅小兵”三個字。此中之傳承,又豈可不查?
看完展覽我還專門翻了翻訪者留言簿,這一下更是大樂。好多人表達了“為毛澤東辦展覽”的深切不滿,甚者更是破口大罵;有些人含蓄些,肯定此展覽的意義,讓他更能了解此段政治之邪惡;但也有兩三頁,有人用中文寫,毛澤東是偉大的人,字跡比較歪扭,不知道是學了中文的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俺覺得這個展覽的給俺的最大樂趣,就在這裡了。哦,還看到了一幅“毛主席在安源”,展廳外面還放了一段錄像,作者劉春華講述創作過程。這幅畫,俺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了,記得當時就喜歡,如今回頭想想,這恐怕是俺的油畫啟蒙呢。
2007/3/24 Guggenheim
昨晚上又去Guggenheim了,看西班牙畫展。Guggenheim是我非常不喜歡的一個博物館,它總是展出一些比現代藝術還驚世駭俗的東西,連博物館本身這個據說很有名的建築物都一副沖在現代主義的風口浪尖的模樣,更要命的是,它還對此洋洋自得,所以門票弄得那麼那麼貴,讓我總對它畏而遠之。在紐約這麼多年,也沒去過幾次,前兩年它有一個Aztec考古文化的展覽,我們不得不很心疼的掏出許多票子去看,心裡是恨恨的。然而,不久前發現,原來Guggenheim每個星期五晚上也是隨便你付多少錢都可以的,緊跟著就有了這個西班牙畫展:From El Greco to Picasso。上個月去看過一次,意猶未盡,如今展覽快結束了,趁著周五晚上的“免費”期,又去了一次。
Guggenheim很狡猾,雖然周五晚上5:45到7:45是隨意付錢時段,但是賣票的地方貼著的巨大的票價版可沒有這麼寫,不知道的人(比如以前的我們)這個時候到了,一樣要付上十幾二十塊錢進去,吃了虧尚未必曉得。昨天是西班牙畫展結束前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排隊買票的人從博物館裡面一直排到外面,沿著五大道又一直拐到了88街上,幾乎要排到下一個大道了。進去以後,哇,人多到摩肩接踵,無數人在畫前面照相Guggenheim是不準照相的,我看到這情況,別提多興奮,我向來都是主張博物館不應該不許照相,只要不閃光就好了嘛,藝術這東西也不能太商品化、權力化了。不過昨天更夸張的是閃光燈到處都在,我看連警衛都懶怠管了。我們看到閉館的時候,警衛拼命向外趕人,我裝著聽不懂英文的樣子硬是在警衛眼皮子底下把這棵粉紅色的大白菜照下來了。
大白菜叫Cardoon,字典裡翻譯成朝鮮薊,查了一下wiki,其實就是artichoke的親戚,似乎artichoke也是翻譯成朝鮮薊的,雖然畫上的粉色大白菜和artichoke長相差了十萬八千里。Cardoon所在的這部分是展覽開始的部分,靜物畫。西班牙的靜物畫和歐洲其它地方有些不同,西班牙語的靜物畫稱作bodegon,意指生活畫面,所以這些畫都非常的有質感,不知是它的光線還是色彩,讓畫的視覺效果十分突出,令人油然而起羨慕之心。
這次展覽的主題其實是捋順西班牙畫從古典到現代的變遷,或者說,現代畫家如畢加索在古典畫中的根源,所以基本上每個主題裡面,都常常能看到類似題材的畢加索的畫和古代畫家的畫並列展覽。這種對比效果十分震撼,而且起到的作用亦十分的人言人殊,想看到淵源的看到淵源,想看到革命的看到革命,而我呢,就更加強化對畢加索的不滿。你瞧瞧,把人家Velazquez畫的好好的Infanta(西班牙語中的公主)折騰成這個樣子。
還有Goya。我覺得Goya真是現代主義的先驅,而且他的意識、眼光與手法都非常的與眾不同。通常這樣的人物我是不喜歡的,但是Goya卻讓我很是欣賞,甚至他那些血淋淋的畫。看他的畫,讓我想到電影Pan’s Labyrinth,雖然鏡頭很殘酷,但是鮮血下面有一種對事物的同情,讓看的人也興起可憐可嘆的情緒。畢加索模仿的Goya的畫,就把這種同情轉換成赤裸裸的殘酷,就像把劇情劇變成了恐怖片,看了以後讓人心裡十分不舒服。
另外就是這副Time, Truth and History,也是Goya的畫,展出的只是畫的草稿,但真真有些意思。直立的女人是Truth,牽著他的手的傾斜的男人是她的父親,手裡拿了個沙漏,代表時間,他們之間的父女關系暗示了時間才能給出truth,而經歷了時間的truth有被history記下來,那個做在前面拿著本書的女人。
還看了很多Velazquez的肖像畫,他和其他人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人,我是很滿足了。還有Goya那幅著名的貴婦,魔幻寫實主義的Dali,等等等等。閉館的時候出來,遇到X。本來是約了她的,但她耽擱到快閉館才進來,一看到粉色大白菜,就和我們研究不知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呵呵。趁著訪客們還在一圈一圈下樓的時候,她頂住警衛趕人的壓力多看了一陣。意猶未盡,我們出來以後又到數條街外的Met的中國館去坐了坐,跟著又被警衛趕。。呵呵。
紐約大學(NYU)在Upper East Side有一個古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World)。我還記得前兩年看到要開這個中心的事情,當時哥大和NYU各得了兩百萬美金,哥大要在125街建一個大腦研究中心,繼續蠶食Harlem,NYU就在Upper East Side建這個古史中心,俺當時還覺得離我們這麽近好常走動著。誰知道去年俺們就搬了家,去城下了鄉,也把這事忘記了。最近查了查,發現他們這中心其實在俺們下鄉前已經啓用,展覽都辦過一個了。可惜,錯過了。
但既知道了,新開的這個展覽就不必錯過:The Lost World of Old Europe,Danube Valley, 5000 BC to 3500 BC。公元前5000年到3500年間多瑙河谷的一些處于新石器時代到早期銅器時代的考古文化。這個題目起得有點過于商業,什麽丟失的世界,勾搭人以爲有什麽神秘莫測的,爲了招攬觀衆而不得不爲的小手段吧。其實歐洲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俺們初中曆史課本就已經提及了,當然遠遠不如這個展覽表現的深度,但起碼並不是什麽被遺忘的角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歐洲的考古,新石器時代確實比較冷僻,因爲要古老麽大家都去做兩河流域和埃及(雖然這兩個都不在歐洲,但確實是歐洲文化的祖先),歐洲本土的還有克裏特,要經典麽有希臘羅馬;更重要的是,新石器時的歐洲文化,並不是希臘羅馬或者後來占據歐洲的“蠻族”們的直接祖先,所以這裏一直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但也恰恰因爲如此,這樣的一個展覽,就更加難得。
![]() |
更難得的是,這一次俺們兩個一起去看。自從小囡出生,俺們還是第一次單獨出來看展覽。不是不愛帶娃玩,可偶爾兩個人單獨跑出來,體會一下自由的珍貴,還是有好處的。當然、當然,要注意時間趕回去接娃。因爲周五晚上我還要去MoMA做義工,所以看過展覽,他一個人回去了。俺坐進一家Starbucks喝咖啡,居然遇到他們送速溶咖啡新産品,本來還後悔怎麽看見Starbucks就進,好容易回到Upper East Side,這裏有好的咖啡店,應該去Secafe的,但拿人手軟,覺得賺到了。
![]() |
展覽不大,可東西看著真可愛。多瑙河谷的新石器文化點,範圍涵蓋今天的塞爾維亞到烏克蘭,不過展覽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從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個叫做Cucuteni的村落挖出來的。這個範圍內的考古文化遺留,很非常多的動物和人形的陶土像,而人像裏面基本都是女性。Cucuteni的女相土像,大多著色,而且有很獨特的造型,頭和手臂及其簡略,常常頭只用一個錐體或者長方體表示,手臂極短或沒有,而象征性別的部位則及其誇大,特別是臀部非常誇張。展覽的解釋認爲這些大多是女神像,還推測那個時候的社會大概是母系氏族。我想人類處在那種早期的形態,生存繁殖是最緊要的大事,要突出女性特征也是可以想象的。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展覽的陳列品而言,4000 BC之後的女性形象,臀部就小了很多,我不知道這是否反映了什麽,還只是展品的巧合而已。
![]() |
有幾樣展品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被稱作The Council of the Goddesses(女神議會)的一組陶土像。這些人像是一起挖出來的,全部是女性形象,圍成圈圈,大小不一,著色,全部坐姿,更有趣的是,有些人坐在椅子上,有些人坐小板凳,而有些人則席地。這些人代表什麽不得而知,若果真同多神崇拜有關系,也可見當初人的想像力之有趣。
另有一堆相當有現代型的人像,出土于Hamagla,燒成黑色,一男一女,男的雙手托腮,貌似思考,女的則置手于膝上。這對人像的名字也很應景的取得很現代,叫做The Thinker。有意思的是,男性思考者也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我覺得我從來沒有在世界上其它的考古文化裏,看到過這麽注意給人像塑座位的傳統,這一點很有趣。
看過展覽到去MoMA之間,我一個人走了很多路,先是在Upper East Side走,走到了以前家旁邊的兒童衣物店,給寶寶買到打折再打折的冬裝。再從那裏走到MoMA。自從夏令時結束以後,4點多天就飛速的黑下來,城裏燈火通明的,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頭走,覺得很滿足,雖然城裏的花花綠綠基本都和我沒啥關系,可看著這些川流不息的人事物,覺得充實,不像鄉下,白天裏走路,都是空蕩蕩的毫無滋味。走著走著,想到6000多年前的人,那時節,人類怎麽能想到以後世界會發展到這個樣子?可所有今天的一切,也都靠初民鑽木取火的那點火種啊。
2010/8/12 Machu Picchu at Yale
最近去Yale的Peabody Natural History Museum看到了心心念念好幾年的MachuPicchu的展覽。沒有想到那個展廳非常非常的小,也就沒展出什麽東西。俺到底是心裏惦記了好幾年的,難免有些失望。
我知道Yale的這個MachuPicchu的收藏,是前幾年在New York Times看到的文章。當時,NYT的藝術版隔幾天就有一篇關于追討藝術品的文章,Yale是一個焦點,當時還有一個焦點就是LA的Getty Gallery的幾件來自于希臘盜墓者的東西。我當時還和一個學藝術史的朋友簡單討論過這類事情,她對Getty事件非常關心,因爲她覺得這代表了相關圈子對藝術品歸屬問題的新看法。我呢,可能更憤青一點,非常敏銳的發現這些案件都是百年來的藝術品爭端,也就是說殖民時期西方人搶的東西現在根本還不在人家討論範圍裏面。相比較而言,Yale的情況有點承前啓後的作用,它也是百年內的事情,但顯然屬于殖民思維遺留問題。
![]() |
Machu Picchu是位于秘魯境內的一處印加帝國考古學遺址,它是印加帝國一任國王Pachacuti(1438-72)的宮殿。可能是因爲這處宮殿藏在山裏,沒有被西班牙人破壞,所以到今天都算保留得比較完整。1912年,一個美國人Hiram Bingham開始在Machu Picchu挖掘,挖出來成千上萬的東西都帶回了Yale。但當時已經是20世紀了,不太容易明搶,所以Bingham和秘魯政府取得一個協定,說借這些東西回去做研究,爲期1年,後來又延長到18個月。當然,這些東西在Yale一放就是將近百年,到現在也沒還回去。秘魯政府從1920年就開始討要了,Yale的態度和大英博物館幾乎一樣:還了你們也沒有能力保存,還是放在我這裏的好。2001年到2006年是秘魯民選總統Toledo的任期,他老婆是個考古學家,他任內和Yale談了好幾次,Yale始終不肯松口,後來都不肯再談判,一直到Toledo卸任,Yale才和下任政府重啓談判。我看過Toledo的老婆在NYT上面發表的一篇文章,她當時在Stanford做訪問學者,在文章裏說,Yale爲什麽不肯和秘魯第一位本土總統談,而肯和現在這個相當抵觸“本土”概念的總統談呢?
![]() |
2007年,Yale和秘魯達成一項協議,在Yale所有的Machu Picchu幾千件物品中,Yale將歸還347件,前提是秘魯先在Machu Picchu附近建一座博物館,由Yale指導並決定什麽物品可以展出。Yale承認秘魯對這些物品擁有共同所用權,但是秘魯不能派專家去Yale把所有的東西整理出來一個目錄讓秘魯人知道Yale到底都有些啥。這些物品的大部分東西,Yale還需要繼續留下來做研究,爲期99年。這簡直是不平等條約啊。所以我懷疑現在Peabody只展有限幾樣東西的緣故和前些年的一系列爭端有關。
Peabody的Machu Picchu展廳現在只有兩個小房間。第一間擺了一個Machu Picchu的模型,牆上循環放映一段介紹影片。第二間裏有三、四個懸在牆上的玻璃櫥窗,裏面擺放一些陶器。陶器尚有代表性,分爲印加風格和外圍風格,印加風格陶器一般都上色,外圍的東西則以黑色爲主。但它們到底都是一個文化圈,有明顯的共同風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人形的運用。
2010/7/13 美国华人博物馆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MOCA),美國華人博物館,就是去年或者前年才聽說的創館。這事俺們一直放在心上,上周到底去訪了一次。博物館在唐人街Centre Street上,距離我們常活動的區域相當近,找起來不費力。館很新,兩個年輕ABC坐在前台賣票,一看就沒經驗。俺出示MoMA工作卡的時候,他們相顧茫然而一口咬定絕無免費一說,跟著就出來一個年紀稍長的年輕ABC,打了電話給上級領導確認俺們可以憑卡拿到兩張免費的票。整個過程讓俺有些不好意思,似乎俺在欺生一樣。
博物館重點記述華人來美的歷史,從最初的金山淘金,到如今也有100多年了。展廳都是小小的,但站在最起始的入口,並不能一眼望盡,要跟著房間的出入口轉來轉去的走,空間感蠻別致。展覽以時間爲順序,有照片、文字及小飾品,並有很多語音和視頻播放,各個時期都突出了一些有所成就的華人,地方雖然不大,而信息感倒很充實。排華法案有一個專門的小展廳來做介紹,這個展廳後面好幾個地方也都有延伸性的介紹,展廳裏面有個別具一格的小設計,他們在中間放了一把椅子,你一坐上去,就開啓了一個聲音,用相當嚴肅的口吻查你的祖宗八代――這是排華法案發布以後入境舊金山的所有華人都必須接受的移民偵訊,當時那些華人都會被羁留在天使島數月之久才能真正入境。再往後走還有專門介紹孫中山革命的部分,當然很簡略,並用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來類比“三民主義”,可惜未曾把三民主義的真實內容寫在同一塊介紹版上,對外國人而言只怕會有所誤會。再後一個展廳裏,有一面牆介紹1949年前後進入美國的中國人激增,因爲“紅色中國”的建立。但1949以後的幾年內,從歐美回國的人也激增,這博物館卻不曾提,不知是有意還是無知。另外,在博物館的一處盡頭,搭了一個小小的中藥店,小櫃台後面碼著高高的藥櫃子,還放了個小小的研缽和藥勺,滿有那麽個意思,只是陳列的藥材裏面小衆的多、大衆的少。
俺們覺得博物館做得很用心,雖然不是那種可以一唱三詠的地方,但因爲到底和我們有切身關系,所以願意再來。我們去的那日,一個多小時之內,訪客總共十來個,居然華人與非華人各半,我注意到兩個年輕男女,都是西方人,都是單獨來的,男的身上一件黑色T恤,正書“宮保雞丁”,女的左上臂紋了一個“統”字。我另外還喜歡這館的格局,覺得空間曲折感不錯,而館內也寬敞舒服,有很多大塊玻璃窗,很願意下次來的時候帶著思齊,讓她前前後後的跑一圈,可能她也喜歡。只是整個博物館的室內設計,特別是一進去的接待廳,很有日式風格。日式風格本身沒啥,但這畢竟是華人博物館,未免覺得不切題。
2009/1/10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不是M,我不知道Columbus Circle還有一家藝術與設計博物館。據M言,此一建築長久以來用作文化機構,後來被這家博物館買下來,重新翻修,但一層還能見到過去一些形狀頗有個性的柱狀結構。昨日與M相辦而訪,這大概是我們被推入火坑前最後一次遊玩吧。我先到,在博物館的禮品店裡消磨時間,被大大的驚嚇了,我以為已經見多了博物館的天價禮品,那時才知,還差得遠哪。
博物館布置得頗精致,有四層展廳,但空間不大,閑閑一逛,也花不去幾許時間。所謂的Arts and Design,其實也都是現代藝術而已,四、五兩層是他們的臨時展品,頗有幾樣有創意的作品,比如一件用薄膠皮手套做成的晚禮服,比如一個巨大的木頭算盤,算珠是用盤子和碗粘合成的,只是這件作品題作Running the Numbers,說明裡面也絕口不提“算盤”這個詞,可是,那就是一個算盤無疑,而且絕對不是巧合,我和M估計是藝術家不願意讓人知道他的靈感來自何處。還看到了艾未未的一個作品,沒什麼意思,不過此人這些年很高調,這卻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
二、三層是永久展品。比起上面兩層,東西顯得精致一些,打磨得光滑,色彩也亮麗些,但同時也缺乏讓人覺得有創意的部分。
六層是博物館對外開放的一個工作室,有一位暫時駐館的藝術家在裡面做陶器。他坐在一個制陶器前面,雙手扶著機器轉啊轉,沒兩分鐘就弄出一個小杯子,剛出來的成品還是軟的,他就隨手一丟,丟在不遠處一個手提箱裡,箱子已半滿,新做成的陶器都粘連在一起。原來這就是他的創意,要做的不是單個的東西,而是要粘成一大片之後,再燒制上釉。牆上掛了兩個成品,看不出是啥東西,可能本來就不是啥東西。他說,過去的作品,他會想清楚什麼東西粘在什麼東西上面,但是現在做的這個,是他在博物館裡的最後一件,於是他嘗試胡丟亂填,看最後是什麼樣子。牆上還有他最新的一件作品:一張白紙上寫了5、6行字,每一行都是同樣的一句:I am not a potter。他滿手的紅泥,身上居然還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滿身都是臟兮兮的紅泥。我一進去,就和M咬耳朵,奇怪他為什麼不穿件工作服,M說因為他是“藝術家”。後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等他做完了,他們打算把他這身衣服和領帶封在一個玻璃框內,作為一件作品來展示。哈哈,現代藝術啊。踏出這個工作室的時候,我對著M的一句話頻頻點頭:這也太刻意了。
2008/11/24 Neue Galerie
五大道上一家德國/奧地利藝術的小型私人博物館。我們在Upper East Side住那麼久,居然沒有去過,前段時間聽人家說這家博物館裡的cafe不錯,居然讓我動了心。那天和M一提起,便約好了一起去。小小一家博物館,一個小時可以逛得不錯,收費卻要15大刀,真是貴。好在我有MoMA的卡,可以把我們兩個都免費弄進去。
![]() |
展覽只有兩層,一層是他們的permanent collection,收集的多是20世紀初德/奧的藝術品,一進去就滿眼都是Klimt,這個人的畫風我談不上喜歡不喜歡,有些人物會覺得看起來不舒服,但是後來看到另外一個房間的Schiele的素描,才知道什麼是不舒服。以M 的話來說,此人的線條好,但題材很猥瑣;而我覺得,他的比例很成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為之。這層另有一些德國的瓷器、玻璃、銀制品,很平常的樣子,看起來和今天能在跳蚤市場上買到的東西無甚區別。還有些家具,也是20世紀簡單明了的風格了。
上一層有一個特展,Alfred Kubin。這是奧地利一位以給別人的書畫插圖而稱著的藝術家。Kubin自己也喜歡文學,生平有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The Other Side,以一座想象中的Dream City的衰落為主題,展覽布置了一個走廊,展出的全部是這部書裡面的插圖。Kubin這本書,開始流傳於自己的朋友圈中(比如卡夫卡和Kandinsky),聲名盛隆,而這書的創作開始於他因父親的過世而陷於幾近崩潰的抑鬱狀態中。有意思的是,Kubin和他父親的感情並不好,他小時候曾被父親毒打,又因為學業不好而被父親看成一種失敗,他年長以後曾經說過,對自己的父親只有恨意,在這種情況下,他父親的死,居然會對他產生這麼大的精神折磨,我猜測是不是因為他自己心裡還沒有解決應該如何看待父親的問題而對這種死別有些猝不及防的緣故。
Kubin很長壽,即使他的身體一直都不好,而且精神狀態一直都有問題。我戲言說,做他的老婆真的很不容易(他與妻子結縭幾十年,曾經因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拖垮了老婆的經濟來源)。除了身體和精神問題,他很小的時候就目睹母親因為肺結核而纏綿病榻,在他十歲的時候給母親送終,這導致了他一生當中都對死亡有一種不可自拔的迷戀。這次展覽的他的素描,十有八九都和死亡或者虐待有關系,還有不少性暗示(很多根本不是暗示),讓人看得不知是該憐他,還是嘆他。這樣一個人,把這麼不同於常人的精神狀況發泄在藝術創作中,卻不知在生活裡是否會安靜平和一些,還是如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混亂而充滿死亡氣息。
一層是博物館著名的咖啡店,the Neue Cafe 。看過展覽和M在裡面坐了一下。號稱維也納咖啡,多加cream,但我反正只喝黑的。他們的咖啡不錯,確實有歐洲大陸的味道,只是死貴,包括餐點。我和M分食了一塊蛋糕,他們的蛋糕幾乎都是巧克力口味,不過不失吧。因為要償我的心願,害M同我一起破費,很不好意思。這店雖有歐式咖啡的香醇,但氣氛弄得刻意豪華,失了自由随意的味道。但也許這本是他們的目的。我們旁邊桌兩位女士,其中一位手上一只巨大無比的鑽石晃來晃去,那石頭大到看起來像塑料的程度。我想這店比較適合這樣的顧客。
2008/10/30 Frick's + Asia Society
俺的博物館日。昨天回到Upper East Side,那裡是博物館林立的地方,也沒怎麼計劃,就先逛了兩個。中午和他會合,又去了Met。去Met前在中央公園逛了逛,感覺上是久違了的,秋日的公園,看葉子的色彩層次。
Frick是極熟的,離我們以前的家很近,要不了十分鐘就可以走到。這本是100年前的富翁Frick的私人住宅,他酷愛收集油畫,死後宅子連同收藏品一起捐出來,成為一個私人博物館。很喜歡他內外兩個小花園,尤其室內的那一個,借來山川秀,偷得景物新,自然是不自然,卻看得出他們維護的力氣。宅子裡已經逛得很熟了,仍去看了一些自己喜歡的畫,又注意到一些過去沒留心的畫,了解一些東西。
![]() |
現今正有個特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Andrea Riccio的銅塑展。此人造詣甚高,在當時也頗有名,但後世卻不顯,Frick辦這個展覽,也有點從冷僻處開條路的意思。我很喜歡展覽中的幾盞油燈。歐洲的油燈,從古羅馬時期直接傳下來,過一千年,到文藝復興,這種可傳世的作品,已做得美輪美奐了。Riccio的油燈有自己的特色,一則他歡喜有尖尖角的形狀,不似旁人的圓弧形;二則他喜歡在上面加鑄線條,讓油燈看起來形狀更鮮明。我看到那幾盞油燈時,很有種想摩在手裡把玩的欲望,想到有一次在英國看一個羅馬帝國遺跡的展覽,還曾買了一盞油燈回來,如今回想過去,卻不記得那燈被我弄到哪裡去了。許是玩壞了,早丟掉了。
從Frick出來,又去了Asia Society,這個離以前的家更近,五分鐘的路都不要,以前我們都在周五晚上免費時段去。他有兩層小小的展廳,現在分成兩個展覽,一層是Art and China’s Revolution,1949-1979,另一層是伊斯蘭書法展。
![]() |
伊斯蘭書法展讓我看得很有收獲。自穆罕默德的女婿提倡大家傳抄古蘭經以來,寫字就成為伊斯蘭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他們把這個看成同古蘭經親近的方式,有宗教的神聖意味,不分男女老幼,通通鼓勵,也因此奠定了伊斯蘭社會中傳統的重視學習的風氣。寫字寫多了,書法也應運而生。我雖大字不識一個,看到幾幅字,也真有點看畫的美感,尤其是10世紀之後,豎形字體取代了傳統橫形的Kufic字體後,很多字讓我看得心中歡喜,像帆船似的,把人的思維帶遠。他們的筆也很奇特,通身硬梆梆的,不知道是木頭還是石頭削出來的,筆尖是一個扁扁的薄片,也是硬的。展廳中有電視屏幕,放映一個書法家寫字的過程。他們寫這種書法其實不像寫字,根本就是畫畫,一個筆劃可以描好多次,還經常勾勒了邊線再填充內部。一幅字裡,前後出現了同一個字,寫了前面的,寫後面的時候還拿尺子量量前面的,保証那同樣筆劃同樣的長――這也有專用的尺子,其實是個剪刀尾的鑷子形東西,比了前面的筆劃,到後面的紙上摁個印子,再拿筆來寫。
關於中國革命畫的展覽,怎麼說呢,讓我覺得有點啼笑皆非。展覽的主題是1949年到1979年,中國的藝術革命,毀滅了傳統藝術,而代之以油畫。組織者目的太明顯,功課又做得太粗淺。首先,1949年到1979年劃成一個時代,本身就是不合理的。50年代和60年代到文革之前,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在很多方面不但不是毀滅,反而是發展的黃金期。其次,油畫這東西哪是49年以後才蓬勃起來的啊,五四運動之後留洋回來的人早就蓬勃過了。再有,我常有一種感覺,中國人早早過了對毛澤東的關注,而他的icon,這些年在西方卻是方興未艾,不管是以批評辱罵為目的還是單純的好奇神秘感。
雖然啼笑皆非,卻也有樂趣。展覽分兩個廳,小的一個堆滿了有毛澤東像的物事和一些宣傳畫,牆上列了隨年代的政治大事記,一角的電視屏幕在放《杜鵑山》。展覽說,中國尚沒有反映這個年代的藝術展覽,俺們這是第一個。其實我看著這滿屋子的東西,覺得中國人哪需要這種堆砌式的展覽,俺雖然是文革結束才生的,自小類似的東西也看了不少,把俺弄進這樣一個房間,滑稽感要遠遠多過滄桑感。更何況,選出樣板戲,也不會是杜鵑山吧。我想,不是中國不需要這個年代的藝術展覽,而是,要全面一點,反思一點,而不是弄些毛主席像,就代表了那三十年間的藝術。
大的展廳基本都是畫,絕大部分是各種新式油畫,當然題材都是領袖、勞動人民等等,與此相對掛了幾幅潘天壽、李可染、林風眠的畫,有國畫也有油畫,題材是所謂傳統的山水花鳥。這就是典型的攫取題材為其目的之所用了。其實,民國時代的人,用油畫畫人物的多了去,尤其像林風眠這樣的,是要以西畫來改造國畫,其對國畫之破壞力,恐怕也未必小於純以西式作畫的人。既是要展藝術變化,此間之分別,又豈可不查?展覽的革命畫裡,有一幅紅小兵的木版畫,那完全是傳統年畫風格,只不過女孩子的胸前繡了“紅小兵”三個字。此中之傳承,又豈可不查?
看完展覽我還專門翻了翻訪者留言簿,這一下更是大樂。好多人表達了“為毛澤東辦展覽”的深切不滿,甚者更是破口大罵;有些人含蓄些,肯定此展覽的意義,讓他更能了解此段政治之邪惡;但也有兩三頁,有人用中文寫,毛澤東是偉大的人,字跡比較歪扭,不知道是學了中文的西方人,還是中國人。俺覺得這個展覽的給俺的最大樂趣,就在這裡了。哦,還看到了一幅“毛主席在安源”,展廳外面還放了一段錄像,作者劉春華講述創作過程。這幅畫,俺很小的時候就看過了,記得當時就喜歡,如今回頭想想,這恐怕是俺的油畫啟蒙呢。
2007/3/24 Guggenheim
昨晚上又去Guggenheim了,看西班牙畫展。Guggenheim是我非常不喜歡的一個博物館,它總是展出一些比現代藝術還驚世駭俗的東西,連博物館本身這個據說很有名的建築物都一副沖在現代主義的風口浪尖的模樣,更要命的是,它還對此洋洋自得,所以門票弄得那麼那麼貴,讓我總對它畏而遠之。在紐約這麼多年,也沒去過幾次,前兩年它有一個Aztec考古文化的展覽,我們不得不很心疼的掏出許多票子去看,心裡是恨恨的。然而,不久前發現,原來Guggenheim每個星期五晚上也是隨便你付多少錢都可以的,緊跟著就有了這個西班牙畫展:From El Greco to Picasso。上個月去看過一次,意猶未盡,如今展覽快結束了,趁著周五晚上的“免費”期,又去了一次。
![]() |
Guggenheim很狡猾,雖然周五晚上5:45到7:45是隨意付錢時段,但是賣票的地方貼著的巨大的票價版可沒有這麼寫,不知道的人(比如以前的我們)這個時候到了,一樣要付上十幾二十塊錢進去,吃了虧尚未必曉得。昨天是西班牙畫展結束前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排隊買票的人從博物館裡面一直排到外面,沿著五大道又一直拐到了88街上,幾乎要排到下一個大道了。進去以後,哇,人多到摩肩接踵,無數人在畫前面照相Guggenheim是不準照相的,我看到這情況,別提多興奮,我向來都是主張博物館不應該不許照相,只要不閃光就好了嘛,藝術這東西也不能太商品化、權力化了。不過昨天更夸張的是閃光燈到處都在,我看連警衛都懶怠管了。我們看到閉館的時候,警衛拼命向外趕人,我裝著聽不懂英文的樣子硬是在警衛眼皮子底下把這棵粉紅色的大白菜照下來了。
大白菜叫Cardoon,字典裡翻譯成朝鮮薊,查了一下wiki,其實就是artichoke的親戚,似乎artichoke也是翻譯成朝鮮薊的,雖然畫上的粉色大白菜和artichoke長相差了十萬八千里。Cardoon所在的這部分是展覽開始的部分,靜物畫。西班牙的靜物畫和歐洲其它地方有些不同,西班牙語的靜物畫稱作bodegon,意指生活畫面,所以這些畫都非常的有質感,不知是它的光線還是色彩,讓畫的視覺效果十分突出,令人油然而起羨慕之心。
這次展覽的主題其實是捋順西班牙畫從古典到現代的變遷,或者說,現代畫家如畢加索在古典畫中的根源,所以基本上每個主題裡面,都常常能看到類似題材的畢加索的畫和古代畫家的畫並列展覽。這種對比效果十分震撼,而且起到的作用亦十分的人言人殊,想看到淵源的看到淵源,想看到革命的看到革命,而我呢,就更加強化對畢加索的不滿。你瞧瞧,把人家Velazquez畫的好好的Infanta(西班牙語中的公主)折騰成這個樣子。
還有Goya。我覺得Goya真是現代主義的先驅,而且他的意識、眼光與手法都非常的與眾不同。通常這樣的人物我是不喜歡的,但是Goya卻讓我很是欣賞,甚至他那些血淋淋的畫。看他的畫,讓我想到電影Pan’s Labyrinth,雖然鏡頭很殘酷,但是鮮血下面有一種對事物的同情,讓看的人也興起可憐可嘆的情緒。畢加索模仿的Goya的畫,就把這種同情轉換成赤裸裸的殘酷,就像把劇情劇變成了恐怖片,看了以後讓人心裡十分不舒服。
另外就是這副Time, Truth and History,也是Goya的畫,展出的只是畫的草稿,但真真有些意思。直立的女人是Truth,牽著他的手的傾斜的男人是她的父親,手裡拿了個沙漏,代表時間,他們之間的父女關系暗示了時間才能給出truth,而經歷了時間的truth有被history記下來,那個做在前面拿著本書的女人。
還看了很多Velazquez的肖像畫,他和其他人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人,我是很滿足了。還有Goya那幅著名的貴婦,魔幻寫實主義的Dali,等等等等。閉館的時候出來,遇到X。本來是約了她的,但她耽擱到快閉館才進來,一看到粉色大白菜,就和我們研究不知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呵呵。趁著訪客們還在一圈一圈下樓的時候,她頂住警衛趕人的壓力多看了一陣。意猶未盡,我們出來以後又到數條街外的Met的中國館去坐了坐,跟著又被警衛趕。。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