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端午
端午,因是农历五月初五,所以在我们那都叫做五月节。五月节恰逢芒种节气前后,农人们要忙着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种,正是“大忙之际”。所以,印象里的端午节都是非常忙碌的现象,大人们披星戴月在外忙碌,忙着抢割收打小麦,忙着犁田整田耙田,忙着泡稻种洒稻种,忙着抢种自留地的经济作物。然而无论怎样,粽子还是要吃的,鸭蛋还是要淘的,百索子要系的,没有这些怎么能叫端午呢
粽子是端午前就早早包好的,,清晨,妈妈去河边打来新鲜的芦苇叶子,覆盖着茸毛的淡青色,在开水里焯一下,就变成很深很深的碧绿色
浸在冷水里,层层棕叶漂浮,是明晃晃的翡翠绿,水边植物特有的淡淡清香扑面而来
糯米早早的淘洗好,有混的酱油的,加鲜肉或咸肉,这样的粽子馋嘴的孩子爱吃,肥腴香浓,也有老人喜欢的素粽子,加豆沙或者蜜枣,当然也有最简单的白米粽,蘸白糖吃,回味的是糯米本身的粉糯甘甜。
从前包粽子用的都是稻草,一根直直的稻草,在包粽子的人手里像变魔术似的,嘴巴一咬,手指缠绕,弹指之间一只碧绿玲珑的粽子便业已包好。
刚出锅的粽子软糯咸香,但是也有人偏爱冷粽子,喜那瓷实韧性,更有嚼劲,彼时没有冰箱,煮好的粽子放凉以后都浸透在凉水里,要吃时便煮来几只。从前下午放学归来,没有点心充饥,便吃一两只粽子做晚茶。
门檐挂艾草菖蒲,并不是家家所为,然我总羡慕那些门口挂的那些人家,墨墨青绿的艾草垂挂在门檐是多么有节庆气氛,就像过年家家贴春联似的喜庆,何况推门关门之间有那涩涩的苦草甘味回绕。
老汪的书里写高邮端午节的习俗,吾乡靠近高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打鸭蛋络子,是用棉丝线钩织的菱形小网兜,下面缀有流苏,里面盛只鸭蛋,端午那天挂在脖子里雄赳赳气昂昂的赴学校,比谁的鸭蛋大,硬
通常比赛就是用各自的鸭蛋互相碰撞,被撞坏的那个就是输了,记得有一个同学带来一个大鹅蛋,打败全班无敌蛋,挂着个大鹅蛋神气了一上午.
女孩子是爱系百索子的,(不同于别的地方端午是挂香囊)五彩丝线系于手腕间,抬手之间便多了无限的风情,有娃娃手戴脚戴连脖子也戴,那都是易掉色的线,洗了两回澡后,便在身上留下淡淡的颜色痕迹。到了农历六月六,百索子要剪掉仍到屋檐上,让七月七的喜鹊衔去搭鹊桥,供牛郎织女相会,真美丽的愿望
讲究的人家,端午那天要把从前挂在蚊帐上的繁复行头要披挂出来,都是垂着流苏绣着花的绶带和帐檐把床装扮得锦绣簇然。小娃们系着白索子身上背着虎符吃口粽子,这才像是过端午嘛
粽子是端午前就早早包好的,,清晨,妈妈去河边打来新鲜的芦苇叶子,覆盖着茸毛的淡青色,在开水里焯一下,就变成很深很深的碧绿色
浸在冷水里,层层棕叶漂浮,是明晃晃的翡翠绿,水边植物特有的淡淡清香扑面而来
糯米早早的淘洗好,有混的酱油的,加鲜肉或咸肉,这样的粽子馋嘴的孩子爱吃,肥腴香浓,也有老人喜欢的素粽子,加豆沙或者蜜枣,当然也有最简单的白米粽,蘸白糖吃,回味的是糯米本身的粉糯甘甜。
从前包粽子用的都是稻草,一根直直的稻草,在包粽子的人手里像变魔术似的,嘴巴一咬,手指缠绕,弹指之间一只碧绿玲珑的粽子便业已包好。
刚出锅的粽子软糯咸香,但是也有人偏爱冷粽子,喜那瓷实韧性,更有嚼劲,彼时没有冰箱,煮好的粽子放凉以后都浸透在凉水里,要吃时便煮来几只。从前下午放学归来,没有点心充饥,便吃一两只粽子做晚茶。
门檐挂艾草菖蒲,并不是家家所为,然我总羡慕那些门口挂的那些人家,墨墨青绿的艾草垂挂在门檐是多么有节庆气氛,就像过年家家贴春联似的喜庆,何况推门关门之间有那涩涩的苦草甘味回绕。
老汪的书里写高邮端午节的习俗,吾乡靠近高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打鸭蛋络子,是用棉丝线钩织的菱形小网兜,下面缀有流苏,里面盛只鸭蛋,端午那天挂在脖子里雄赳赳气昂昂的赴学校,比谁的鸭蛋大,硬
通常比赛就是用各自的鸭蛋互相碰撞,被撞坏的那个就是输了,记得有一个同学带来一个大鹅蛋,打败全班无敌蛋,挂着个大鹅蛋神气了一上午.
女孩子是爱系百索子的,(不同于别的地方端午是挂香囊)五彩丝线系于手腕间,抬手之间便多了无限的风情,有娃娃手戴脚戴连脖子也戴,那都是易掉色的线,洗了两回澡后,便在身上留下淡淡的颜色痕迹。到了农历六月六,百索子要剪掉仍到屋檐上,让七月七的喜鹊衔去搭鹊桥,供牛郎织女相会,真美丽的愿望
讲究的人家,端午那天要把从前挂在蚊帐上的繁复行头要披挂出来,都是垂着流苏绣着花的绶带和帐檐把床装扮得锦绣簇然。小娃们系着白索子身上背着虎符吃口粽子,这才像是过端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