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端午之射柳
射柳本“胡俗”,可以追溯到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蹛林”祭祀活动,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即以为:“射柳之俗,殆蹛林故事。” 至于辽代,射柳一俗被引入皇家典礼中,是时有所谓“瑟瑟仪”者,为天旱祈雨之礼。逢日,插柳于祭祀场所,由皇帝、亲王、宰执以至贵族子弟射柳为戏。到了金代,射柳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一项游戏,不再是祈雨活动程序之一了。这项活动至此相沿不改,经元而传至明朝。
明代射柳逐渐成为一项固定的端午武戏,在皇城及军队中流行。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于端午“宴群臣于奉天门。是日,上幸龙光山,阅公侯子弟及将校射柳,中者赏彩帛。” 久居燕地的明成祖迁都辽金元之故都北京,王朝胡风愈发旺盛。永乐十一年(1413)五月癸未端午节,明成祖驾幸东苑【今故宫东华门外皇史宬一带】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成祖命下场击射的贵族们分为两队游戏,同时“令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 时为皇太孙的明宣宗颇为露脸,“击射连发皆中,”引得皇爷爷明成祖很是高兴,射柳结束后,大大嘉赏了一番自己十五岁的爱孙,并借机宣显孙儿才学,“今日华夷之人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 成祖“喜甚”,“赐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遂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及钞币。”
自此之后,端午射柳就成为明宫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每逢端午节,皇帝“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 尹直《謇斋琐缀录》卷二亦载:“永乐间,禁中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翰林儒臣皆小帽衤曳衤散,侍从以观。”不过随着明廷文风愈盛,射柳之武功涵义逐渐淡化,只作为一种节令游戏沿袭宫中,后世更被称为“走骠骑”,有点与走马卖解的杂技游艺相提并论的赶脚。嘉靖三年(1524)端午节,皇帝就曾“以旱灾风霾,罢端阳节阅骠骑、龙船游宴。” 可见其时射柳之“骠骑”表演已成明宫定式。及至万历年间,“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据《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二》之“端阳”一节记载,“京师惟天坛游人最胜,连钱障泥,联镳飞鞚。豪门大估【贾】之外,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盖皆赐沐请假而出者。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命御马监勇士驰马走解,不过御前一逞迅捷而已。” 又《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列朝》载,“今京师端午节尚有射柳之戏,俱在天坛,俱勋戚,中贵居多。各边文武大帅,例亦举射,行宴犒礼;至禁中,则有走骠骑、划龙船二戏。上与宫眷临视,极欢。命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迩年亦渐减矣。” 万历初年之《疆识略》亦载,“五月五日,赐文武官走骠骑于后苑。其制,一人骑马执旗引于前,一人驰骑出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右腾掷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后乃衣蕃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俗名曰走解。观毕,赐宴而回。” 因知本为彰显武功之射柳,在明宫中已成为演武仪式,再无皇帝亲身射柳之仪。而“走骠骑”也逐渐演变为马术表演,和射柳习俗仿佛若即若离中。至明末刘若愚之《酌中志》,犹言宫中端午风俗,“圣驾幸西苑,斗龙舟,划船。或幸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男士跑马走解。”明末清初之《北京岁华记》亦载京师旧俗,“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遗,挈酒游高梁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
射柳以武戏为乐,让端午节庆中多了一丝武力,故而浸染明军将士,各地军人多有射柳之俗。其中又以长城各边为盛。洪武年间,河南太康人顾佐任甘肃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僚属较射。以佐文士,难之。佐持弓矢,举止从容,一发而中,守将大奇之。” 万历年间,“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赍。” 除边镇之外,一些内地军卫亦沿袭这一风俗,如正德《琼台志》记载,“卫中武官,黎明备弓马、柳刀、柳箭会教场。插柳技于地,悬球彩门,请太守坐将台,竞走马剪柳,射球走骇。聚观中有善拳善跌者,各出较胜,以骋其能,名曰‘剪柳’。” 嘉靖《尉氏县志》记载,“五日,门前悬艾,人各簪鬓,饮菖蒲酒。县宰下教场校武艺,射柳。” 与宫中射柳相比,明军中的射柳活动更多地继承了辽金元时的演武精神,娱乐之余有不忘武备之念。
其实端午节厮打角力的习俗,古已有之,文雅如吴地者,亦操此行。如《隋书·地理志》记扬州京口【今江苏镇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 文教日兴而武风渐衰。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议论说,“《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本朝文教渐摩之久,如五月斗力之戏。亦不复有。” 可见自宋开始,吴地已经一去旧日好侠斗狠之风,五月斗力之俗骎然消失。此风熏及东南,斯地民风多柔弱,不复吴越人之悍勇。但在东南汉地的一些边远地区,文教松懈此俗犹存,如正德《琼台志》记载,卫所走马剪柳时,“聚观中有善拳善跌者,各出较胜,以骋其能,名曰‘剪柳’。” 亦即此俗之滥觞。
明代射柳逐渐成为一项固定的端午武戏,在皇城及军队中流行。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于端午“宴群臣于奉天门。是日,上幸龙光山,阅公侯子弟及将校射柳,中者赏彩帛。” 久居燕地的明成祖迁都辽金元之故都北京,王朝胡风愈发旺盛。永乐十一年(1413)五月癸未端午节,明成祖驾幸东苑【今故宫东华门外皇史宬一带】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成祖命下场击射的贵族们分为两队游戏,同时“令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 时为皇太孙的明宣宗颇为露脸,“击射连发皆中,”引得皇爷爷明成祖很是高兴,射柳结束后,大大嘉赏了一番自己十五岁的爱孙,并借机宣显孙儿才学,“今日华夷之人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 成祖“喜甚”,“赐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遂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及钞币。”
![]() |
自此之后,端午射柳就成为明宫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每逢端午节,皇帝“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 尹直《謇斋琐缀录》卷二亦载:“永乐间,禁中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翰林儒臣皆小帽衤曳衤散,侍从以观。”不过随着明廷文风愈盛,射柳之武功涵义逐渐淡化,只作为一种节令游戏沿袭宫中,后世更被称为“走骠骑”,有点与走马卖解的杂技游艺相提并论的赶脚。嘉靖三年(1524)端午节,皇帝就曾“以旱灾风霾,罢端阳节阅骠骑、龙船游宴。” 可见其时射柳之“骠骑”表演已成明宫定式。及至万历年间,“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据《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二》之“端阳”一节记载,“京师惟天坛游人最胜,连钱障泥,联镳飞鞚。豪门大估【贾】之外,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盖皆赐沐请假而出者。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命御马监勇士驰马走解,不过御前一逞迅捷而已。” 又《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列朝》载,“今京师端午节尚有射柳之戏,俱在天坛,俱勋戚,中贵居多。各边文武大帅,例亦举射,行宴犒礼;至禁中,则有走骠骑、划龙船二戏。上与宫眷临视,极欢。命词臣进诗词对联,颁赐优渥。迩年亦渐减矣。” 万历初年之《疆识略》亦载,“五月五日,赐文武官走骠骑于后苑。其制,一人骑马执旗引于前,一人驰骑出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右腾掷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后乃衣蕃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俗名曰走解。观毕,赐宴而回。” 因知本为彰显武功之射柳,在明宫中已成为演武仪式,再无皇帝亲身射柳之仪。而“走骠骑”也逐渐演变为马术表演,和射柳习俗仿佛若即若离中。至明末刘若愚之《酌中志》,犹言宫中端午风俗,“圣驾幸西苑,斗龙舟,划船。或幸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男士跑马走解。”明末清初之《北京岁华记》亦载京师旧俗,“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遗,挈酒游高梁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
射柳以武戏为乐,让端午节庆中多了一丝武力,故而浸染明军将士,各地军人多有射柳之俗。其中又以长城各边为盛。洪武年间,河南太康人顾佐任甘肃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僚属较射。以佐文士,难之。佐持弓矢,举止从容,一发而中,守将大奇之。” 万历年间,“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赍。” 除边镇之外,一些内地军卫亦沿袭这一风俗,如正德《琼台志》记载,“卫中武官,黎明备弓马、柳刀、柳箭会教场。插柳技于地,悬球彩门,请太守坐将台,竞走马剪柳,射球走骇。聚观中有善拳善跌者,各出较胜,以骋其能,名曰‘剪柳’。” 嘉靖《尉氏县志》记载,“五日,门前悬艾,人各簪鬓,饮菖蒲酒。县宰下教场校武艺,射柳。” 与宫中射柳相比,明军中的射柳活动更多地继承了辽金元时的演武精神,娱乐之余有不忘武备之念。
其实端午节厮打角力的习俗,古已有之,文雅如吴地者,亦操此行。如《隋书·地理志》记扬州京口【今江苏镇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亦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 文教日兴而武风渐衰。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议论说,“《郡国志》云: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按诸说,吴俗盖古如此。本朝文教渐摩之久,如五月斗力之戏。亦不复有。” 可见自宋开始,吴地已经一去旧日好侠斗狠之风,五月斗力之俗骎然消失。此风熏及东南,斯地民风多柔弱,不复吴越人之悍勇。但在东南汉地的一些边远地区,文教松懈此俗犹存,如正德《琼台志》记载,卫所走马剪柳时,“聚观中有善拳善跌者,各出较胜,以骋其能,名曰‘剪柳’。” 亦即此俗之滥觞。
![]() |
清道光帝《绮春园射柳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