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兼与LP先生商榷
这个标题是抄来的。1963年毛写的这篇文章,我初中时学过。不过现在的初中课本有没有我不知道,我想是有的,确实写得好,删了不应该。为啥要从这个话题谈起呢?因为我这篇博客想谈的是就业问题,与毛的这篇文章有密切的关系。
前几天去广州耍,住在一个同学家,因此有了竟夕之谈的机缘。聊得除了彼此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和生活的种种困惑之外,最终落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话题上。他在外贸企业工作,也兼管招聘的业务。这几年感觉毕业生来的时候,总是吹的天花乱坠,可一遇到外商,学了几年的外语就抛到了九霄云外,离开了业务,却不住地抱怨待遇,没几天就跳槽了,却是越跳越糟。正巧我身边也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了类似的个案。于是就开始分析为啥在就业形势如此紧迫的现在,后辈们还在不紧不慢地抛洒青春呢。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老前辈有个词叫“眼高手低”,古人云“眼大于腹”,说得差不多。我承认,即使自己当年要不是阴差阳错地找到目前这份糊口的工作,也保不齐在江湖上鼓剑而歌呢。因此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我们在就业的问题上这么看不开?难道这些失败要完全归咎于自己么?
这个问题不好分析。莫名其妙地,我想起了这个题目,也在网上把这篇旧文翻出来,想看看他老人家这篇文章里流露出找工作的苗头没。毛的这篇文章,是1963年开启“四清”运动的开头,为了在农村推广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写的。但文章似乎脱离开这个背景,我们不能忘了,他想做的,还是为了搞他的教育来服务的。后来他针对青年发动的很多“运动”,都和这篇文章里流露出的念头有关。毛定义的“正确”,是“社会”正确,不是“政治”正确,也就是说,进了社会,行得通才是“正确”,行不通就是“错误”。毛强调的三种途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和学校教育无关,两次飞跃也与学校教育无关。
回忆我们走过来的路,我们形成思想的途径有哪些呢?无非是家庭教育、同伴教育、学校教育三条途径。
古人和西方最重视家庭教育,儒家模范和西方贵族都要求家长在家庭中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给子女以冷漠的体验和严厉的斥责。成功与否姑且不谈,这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上就行不通。家长似乎只有义务和责任,没有权利颐指气使了。结果呢,就是东西方儿童同时的堕落。有了童年,失去童真,不亦悲夫?再回到我们的国家,父母那一辈饱受社会动荡的苦难,今年面临前无保障后无积蓄的困境,如何指望能提供身边的长期支持呢。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不方便再往下展开了。
同伴教育这个词,是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胡乱用的很多。我拿来指身边的同龄人这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家里的亲戚也好,学校的同学也罢,是给我们影响其次重要的人。家里的兄弟姐妹因为生育制度的限制现在越来越少了,学校的同学呢,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的学校是用竞争的理念来组合的教学环境,同学间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不停地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来没有合作共赢的奖励,难免形成阴影的多,留下纪念的少。
剩下只能靠学校教育了。学校有没有教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教了,但不在课本上,而在老师、校长上。详见上篇博文。应试教育中,很难搞定社会生存技能的。毕竟功夫在诗外。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从老师身上往往继承了负面的“楷模”。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毛鄙视学校教育,人为地缩短和改编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面对上亿人口的国家,以诗人的浪漫主义和运动式的动员方式,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上一代人吃够了苦,又重新重视学校教育起来,却过犹不及,又耽误了我们一代人,还酿成了十几年前那场谁都不忍揭起伤疤的回忆。
我们在学校里面受的教育不可谓不系统,为什么到了社会上要吃瘪呢?找不到工作或总是乱投医呢?现在可以说了。毛却早就说了,也早就做了。那就是早点出山。没有在社会上碰壁的过程,就不会有“社会”正确的思想,也就不可能指导“社会”成功的二次飞跃。问题是,我们在学校里耽误了那么多时间,真正有用的还得出来混才懂。不碰壁,不吃亏,怎么能学到本事,混口饭吃。可学校里至少该教给我们,碰了壁,吃了亏,该怎么冷静下来,总结经验,包扎伤口,磨砺爪牙。遗憾的是,学校永远不会教这些,他只会教政治正确、服从权威、彼此竞争、鼠目寸光。这种环境中,老师和校长就是权威,他们过得最舒服、最惬意,“孩子王”确实是饱含讽刺的说法。这些既得利益者怎么会给你播下启蒙的种子呢?这不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么?
对比起来,社会这个大学校有两个教育方法足以致胜:一是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加入这个组织,不仅是为自己生存,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生存。在合作中,生存的本领可以在前后辈中传递。二是真实的惩罚。惩罚足以让人失去生存可能的地步。只有在真实的惩罚中才能付出真实的代价,从而得到真实的成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再反过头来指导实践,人得以螺旋式地上升。
运气好的话,第一条就够了,但你得有足够的耐心,沉浸到组织中,而不是浮躁地见难就回头,须知,不能深入,就难窥堂奥。而第一条做不到,就只好面对第二条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么。要是第二条都不能使之觉悟,就成为社会上最底层的败类,永远也不能回到舞台上。
学费呢?时间就是学费。
前几天去广州耍,住在一个同学家,因此有了竟夕之谈的机缘。聊得除了彼此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和生活的种种困惑之外,最终落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话题上。他在外贸企业工作,也兼管招聘的业务。这几年感觉毕业生来的时候,总是吹的天花乱坠,可一遇到外商,学了几年的外语就抛到了九霄云外,离开了业务,却不住地抱怨待遇,没几天就跳槽了,却是越跳越糟。正巧我身边也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了类似的个案。于是就开始分析为啥在就业形势如此紧迫的现在,后辈们还在不紧不慢地抛洒青春呢。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老前辈有个词叫“眼高手低”,古人云“眼大于腹”,说得差不多。我承认,即使自己当年要不是阴差阳错地找到目前这份糊口的工作,也保不齐在江湖上鼓剑而歌呢。因此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我们在就业的问题上这么看不开?难道这些失败要完全归咎于自己么?
这个问题不好分析。莫名其妙地,我想起了这个题目,也在网上把这篇旧文翻出来,想看看他老人家这篇文章里流露出找工作的苗头没。毛的这篇文章,是1963年开启“四清”运动的开头,为了在农村推广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写的。但文章似乎脱离开这个背景,我们不能忘了,他想做的,还是为了搞他的教育来服务的。后来他针对青年发动的很多“运动”,都和这篇文章里流露出的念头有关。毛定义的“正确”,是“社会”正确,不是“政治”正确,也就是说,进了社会,行得通才是“正确”,行不通就是“错误”。毛强调的三种途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和学校教育无关,两次飞跃也与学校教育无关。
回忆我们走过来的路,我们形成思想的途径有哪些呢?无非是家庭教育、同伴教育、学校教育三条途径。
古人和西方最重视家庭教育,儒家模范和西方贵族都要求家长在家庭中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给子女以冷漠的体验和严厉的斥责。成功与否姑且不谈,这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上就行不通。家长似乎只有义务和责任,没有权利颐指气使了。结果呢,就是东西方儿童同时的堕落。有了童年,失去童真,不亦悲夫?再回到我们的国家,父母那一辈饱受社会动荡的苦难,今年面临前无保障后无积蓄的困境,如何指望能提供身边的长期支持呢。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不方便再往下展开了。
同伴教育这个词,是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理解,但胡乱用的很多。我拿来指身边的同龄人这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家里的亲戚也好,学校的同学也罢,是给我们影响其次重要的人。家里的兄弟姐妹因为生育制度的限制现在越来越少了,学校的同学呢,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的学校是用竞争的理念来组合的教学环境,同学间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不停地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来没有合作共赢的奖励,难免形成阴影的多,留下纪念的少。
剩下只能靠学校教育了。学校有没有教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教了,但不在课本上,而在老师、校长上。详见上篇博文。应试教育中,很难搞定社会生存技能的。毕竟功夫在诗外。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从老师身上往往继承了负面的“楷模”。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毛鄙视学校教育,人为地缩短和改编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面对上亿人口的国家,以诗人的浪漫主义和运动式的动员方式,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上一代人吃够了苦,又重新重视学校教育起来,却过犹不及,又耽误了我们一代人,还酿成了十几年前那场谁都不忍揭起伤疤的回忆。
我们在学校里面受的教育不可谓不系统,为什么到了社会上要吃瘪呢?找不到工作或总是乱投医呢?现在可以说了。毛却早就说了,也早就做了。那就是早点出山。没有在社会上碰壁的过程,就不会有“社会”正确的思想,也就不可能指导“社会”成功的二次飞跃。问题是,我们在学校里耽误了那么多时间,真正有用的还得出来混才懂。不碰壁,不吃亏,怎么能学到本事,混口饭吃。可学校里至少该教给我们,碰了壁,吃了亏,该怎么冷静下来,总结经验,包扎伤口,磨砺爪牙。遗憾的是,学校永远不会教这些,他只会教政治正确、服从权威、彼此竞争、鼠目寸光。这种环境中,老师和校长就是权威,他们过得最舒服、最惬意,“孩子王”确实是饱含讽刺的说法。这些既得利益者怎么会给你播下启蒙的种子呢?这不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么?
对比起来,社会这个大学校有两个教育方法足以致胜:一是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加入这个组织,不仅是为自己生存,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成员的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生存。在合作中,生存的本领可以在前后辈中传递。二是真实的惩罚。惩罚足以让人失去生存可能的地步。只有在真实的惩罚中才能付出真实的代价,从而得到真实的成长,形成正确的思想,再反过头来指导实践,人得以螺旋式地上升。
运气好的话,第一条就够了,但你得有足够的耐心,沉浸到组织中,而不是浮躁地见难就回头,须知,不能深入,就难窥堂奥。而第一条做不到,就只好面对第二条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么。要是第二条都不能使之觉悟,就成为社会上最底层的败类,永远也不能回到舞台上。
学费呢?时间就是学费。
© 本文版权归 takashish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