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海子。
西川(诗人,及海子生前好友)说,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亦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是伟大的,亦是迷人的。迷人的、伟大的王,如此书写了一个覆灭而又尖刻的日期,1989年3月26日。
我很狭隘以及偏执地,热爱把海子称作一个孤独的“王”,这个称谓是多么坚硬、高傲、凛然、孑然一身,把他接近天国的灵魂安放在一具水晶的樽里,高山仰止。即便斯人已逝,已经许多许多年,但许多许多年以后,每一年这个国度总有一群人,年轻的、年纪不再轻的,他们把怀念当作精神、流徙、超度、节日,他们朗读海子并且深深懂得,诗人不死之时,国就要震颤。
在遥远年代燃着的篝火,于今日也能感其艳和烈。真抱歉,我读海子的诗屈指可数,但凡是读过的,必定是不能忘却的,只要是无法忘却的,读起来便如同被击中,一次又一次。无疑地,任何一人,都应爱上诗句背后的,这诗人忠实而高贵、激烈而温柔的精神状态,信马由缰的结合提炼,摇晃喷薄的私密语序,他是困顿的——你大约是知道的,也大约是不知道的,在某一维度里,他是不可解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热衷朗读海子诗歌的,望见其形,呀,估摸着终究能知其一二了,真欢喜呀,然而此刻我们的王,他的笔一落下,繁花拥簇着,星辰裂变着,又将我们放逐到最远处。
《日记》本身,无疑是令人偏爱的一首。它写给“姐姐”,口气脆生生的,怯生生的,又潦倒如寄。我想,姑娘们凭着直觉的感性的心情,心肠再冷硬的,遇到这最末一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也一定是要动容的。我初读到这一首诗,是在高二的暑假,为了高三整年的备考补习的时期,长久困顿而无出口,日复一日,溽暑要把敏感的心灼伤。晚间忙里偷闲,读毛尖老师的影评,关于1988年的《雾中风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小姐姐乌拉带着弟弟亚历山大千里寻父,吃苦然后独立,美丽的小姐姐为了活下去、为了同弟弟一起活下去付出了贞洁,学会了接纳和抵抗。毛尖老师说,似乎“姐姐”本身,即是对生活的一种命名。饱含母性、温情、良善、保护和救赎,是生活能给的最好的一面。她提到海子的诗,《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想彼时读完诗的感受,惟有四字,“兀自恸绝”,悲恸而不能言说,悲恸而欲泪下——或许读完以后,我是真的落泪了,在那样一个致敏的气候、易感的夜,闭塞曲折的心肠而无人知,绞痛。年纪太轻了。诗人太聪慧了。人类太寂寥了。皆如蝼蚁,卑微得不值一提。而“姐姐”二字,就是全部的爱、全部的宽宥和慰藉。有“姐姐”参与的生活,都是美好的,“姐姐”背负的意义,远比宇宙更辽阔、更深远,而今夜,生活在平面世界上的人儿,和诗人一同想念,只关怀这一个点,只关怀这一个点的所在。
诗后有一行字,“1988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诗人在远行的轰隆作响的列车上,正在西去,一路疾驰。独身旅行的孤独,驶向无限大又无限小的黑暗,令人生畏的未知宇宙,无所依傍,他心中总是有些怕的——独身旅行,在西去的列车上——他本以为可以离自我更近一些、离秉持的信仰、相似的精神世界更近一些的,然而无济于事。茫茫世间,能够靠近他心性的,永远少数并且难以维系。诗人几乎永处于夜色,人为的失明。他孤身在经德令哈的火车上,早已分一半的魂魄到空空的草原之上,远远的、远远的。除了空空一无所有,今夜在德令哈,只有戈壁,除了戈壁一无所有。今夜在德令哈,只有他自己,除了他自己……一无所有。诗人空空,形而上的空空,短暂地告别了白日里的幻觉和幻听,来到彼岸的空间。而这“彼岸”,永远令人迷恋,从未抵达。《日记》是一首属于夜色的诗,有的是夜色的质地,与雨水和爱情相关,凄迷、冷冽、荒芜、放弃,却又是从热乎乎的胸膛涌出来的。他的肉身于夜色之中疾驰,同他摇摇欲坠的灵魂一道,他感到消失,因消失而感到空茫,因空茫而有所畏惧。我的王,你还原为了一双天真泪眼。别人说,海子短短一生里,爱过四个女孩子,而《日记》里一声声唤着的,是他的P,是他诗歌生命里一个年长的,已经生儿育女的女人,他的精神栖息之地,世俗的红颜知己。他的P,钟爱的依靠,始终知晓并感激海子的深情,但不能够背叛自己的丈夫儿女……因而她自责,总是“发怒”,用姐姐的语气迫使海子“放开双手”——那么姑且狭义地以为,她是诗人口中絮絮念着的“姐姐”,是他灵魂孤苦无依时安定的住所,是他的草原,一如“麦子”“大地”“天空”“太阳”“海水”,一切诗人所爱的,亲厚而明亮的意象。当然,“姐姐”亦可作为失落的切口,诗人独身旅行,一路疾驰,独对夜色之中的城,最亲爱的“姐姐”却不在身边,在未可知的远方,余他空空一人。他爱着她,想念她,在德令哈,一座荒凉的城,在密不透风的孤独里,负担着历史、理想、宗教和使命赋给的重,为群体和个体、冲突和悖论、光明和灰暗举行一场隆重葬礼。而最终他躲藏在一个萧索的自我里,抛弃了人类,看似消解了一种“大关怀”,把唯一的悲悯情绪留给自己,留给自己想念一个“姐姐”,唯一的所在。这样一个“姐姐”的概念,与其虚无空泛,不如归为一个具体的颗粒,情人?理想?意志?崇拜?诗人是浪漫多情的,也是严峻慎独的。诗人住进诗句神经质地叨念,要把他所有的执爱告白,然而总是缺少一双耳。因而最后,诗人执意要给自己一个完满,即便这完满终归缺失、虚无,他要把自身留下来,区别于人类,几近于哀与恋,表达出了高于生命的美感,而了结于生命的完满。
海子于时代的意义,仿佛总活在概念里,惟有当朗读着我们的王,王便透过诗句之眼静静望着我们。他是天才,亦是弃儿。几个月以前,看过一个片子,《质数的孤独》,天才的马蒂亚有一张属于诗人的忧郁面孔,遇见残疾的爱丽丝,如同两个相邻的质数,相爱、折磨、分离,终又相互关联,不可斩断脱离。彼时我总想,相似的孤独的人注定是要相爱的,彼此穿透,即便有那么多的斥力,相互的爱可以得到解决。而天才的诗人,我们的王,可爱的海子,我竟然不知,一个人走向极致的孤独,非爱、决绝、信仰,是注定要毁灭的。你的怕,或是爱,终于无人可以为你抚平,没有解决的可能。你所爱的人,都注定要与你分离,你终究还是一个人在路上了,就如同你初生时那样。你要为自己建一座墓园,与你的太阳厮守。你的“姐姐”永远在远方,在不可知的地方,而你永远只能够想念,除了想念,一无所有。除了写下一首诗,你没有梦,也不成寐。
我很狭隘以及偏执地,热爱把海子称作一个孤独的“王”,这个称谓是多么坚硬、高傲、凛然、孑然一身,把他接近天国的灵魂安放在一具水晶的樽里,高山仰止。即便斯人已逝,已经许多许多年,但许多许多年以后,每一年这个国度总有一群人,年轻的、年纪不再轻的,他们把怀念当作精神、流徙、超度、节日,他们朗读海子并且深深懂得,诗人不死之时,国就要震颤。
在遥远年代燃着的篝火,于今日也能感其艳和烈。真抱歉,我读海子的诗屈指可数,但凡是读过的,必定是不能忘却的,只要是无法忘却的,读起来便如同被击中,一次又一次。无疑地,任何一人,都应爱上诗句背后的,这诗人忠实而高贵、激烈而温柔的精神状态,信马由缰的结合提炼,摇晃喷薄的私密语序,他是困顿的——你大约是知道的,也大约是不知道的,在某一维度里,他是不可解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热衷朗读海子诗歌的,望见其形,呀,估摸着终究能知其一二了,真欢喜呀,然而此刻我们的王,他的笔一落下,繁花拥簇着,星辰裂变着,又将我们放逐到最远处。
《日记》本身,无疑是令人偏爱的一首。它写给“姐姐”,口气脆生生的,怯生生的,又潦倒如寄。我想,姑娘们凭着直觉的感性的心情,心肠再冷硬的,遇到这最末一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也一定是要动容的。我初读到这一首诗,是在高二的暑假,为了高三整年的备考补习的时期,长久困顿而无出口,日复一日,溽暑要把敏感的心灼伤。晚间忙里偷闲,读毛尖老师的影评,关于1988年的《雾中风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小姐姐乌拉带着弟弟亚历山大千里寻父,吃苦然后独立,美丽的小姐姐为了活下去、为了同弟弟一起活下去付出了贞洁,学会了接纳和抵抗。毛尖老师说,似乎“姐姐”本身,即是对生活的一种命名。饱含母性、温情、良善、保护和救赎,是生活能给的最好的一面。她提到海子的诗,《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惟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惟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想彼时读完诗的感受,惟有四字,“兀自恸绝”,悲恸而不能言说,悲恸而欲泪下——或许读完以后,我是真的落泪了,在那样一个致敏的气候、易感的夜,闭塞曲折的心肠而无人知,绞痛。年纪太轻了。诗人太聪慧了。人类太寂寥了。皆如蝼蚁,卑微得不值一提。而“姐姐”二字,就是全部的爱、全部的宽宥和慰藉。有“姐姐”参与的生活,都是美好的,“姐姐”背负的意义,远比宇宙更辽阔、更深远,而今夜,生活在平面世界上的人儿,和诗人一同想念,只关怀这一个点,只关怀这一个点的所在。
诗后有一行字,“1988年7月25日火车经德令哈”,诗人在远行的轰隆作响的列车上,正在西去,一路疾驰。独身旅行的孤独,驶向无限大又无限小的黑暗,令人生畏的未知宇宙,无所依傍,他心中总是有些怕的——独身旅行,在西去的列车上——他本以为可以离自我更近一些、离秉持的信仰、相似的精神世界更近一些的,然而无济于事。茫茫世间,能够靠近他心性的,永远少数并且难以维系。诗人几乎永处于夜色,人为的失明。他孤身在经德令哈的火车上,早已分一半的魂魄到空空的草原之上,远远的、远远的。除了空空一无所有,今夜在德令哈,只有戈壁,除了戈壁一无所有。今夜在德令哈,只有他自己,除了他自己……一无所有。诗人空空,形而上的空空,短暂地告别了白日里的幻觉和幻听,来到彼岸的空间。而这“彼岸”,永远令人迷恋,从未抵达。《日记》是一首属于夜色的诗,有的是夜色的质地,与雨水和爱情相关,凄迷、冷冽、荒芜、放弃,却又是从热乎乎的胸膛涌出来的。他的肉身于夜色之中疾驰,同他摇摇欲坠的灵魂一道,他感到消失,因消失而感到空茫,因空茫而有所畏惧。我的王,你还原为了一双天真泪眼。别人说,海子短短一生里,爱过四个女孩子,而《日记》里一声声唤着的,是他的P,是他诗歌生命里一个年长的,已经生儿育女的女人,他的精神栖息之地,世俗的红颜知己。他的P,钟爱的依靠,始终知晓并感激海子的深情,但不能够背叛自己的丈夫儿女……因而她自责,总是“发怒”,用姐姐的语气迫使海子“放开双手”——那么姑且狭义地以为,她是诗人口中絮絮念着的“姐姐”,是他灵魂孤苦无依时安定的住所,是他的草原,一如“麦子”“大地”“天空”“太阳”“海水”,一切诗人所爱的,亲厚而明亮的意象。当然,“姐姐”亦可作为失落的切口,诗人独身旅行,一路疾驰,独对夜色之中的城,最亲爱的“姐姐”却不在身边,在未可知的远方,余他空空一人。他爱着她,想念她,在德令哈,一座荒凉的城,在密不透风的孤独里,负担着历史、理想、宗教和使命赋给的重,为群体和个体、冲突和悖论、光明和灰暗举行一场隆重葬礼。而最终他躲藏在一个萧索的自我里,抛弃了人类,看似消解了一种“大关怀”,把唯一的悲悯情绪留给自己,留给自己想念一个“姐姐”,唯一的所在。这样一个“姐姐”的概念,与其虚无空泛,不如归为一个具体的颗粒,情人?理想?意志?崇拜?诗人是浪漫多情的,也是严峻慎独的。诗人住进诗句神经质地叨念,要把他所有的执爱告白,然而总是缺少一双耳。因而最后,诗人执意要给自己一个完满,即便这完满终归缺失、虚无,他要把自身留下来,区别于人类,几近于哀与恋,表达出了高于生命的美感,而了结于生命的完满。
海子于时代的意义,仿佛总活在概念里,惟有当朗读着我们的王,王便透过诗句之眼静静望着我们。他是天才,亦是弃儿。几个月以前,看过一个片子,《质数的孤独》,天才的马蒂亚有一张属于诗人的忧郁面孔,遇见残疾的爱丽丝,如同两个相邻的质数,相爱、折磨、分离,终又相互关联,不可斩断脱离。彼时我总想,相似的孤独的人注定是要相爱的,彼此穿透,即便有那么多的斥力,相互的爱可以得到解决。而天才的诗人,我们的王,可爱的海子,我竟然不知,一个人走向极致的孤独,非爱、决绝、信仰,是注定要毁灭的。你的怕,或是爱,终于无人可以为你抚平,没有解决的可能。你所爱的人,都注定要与你分离,你终究还是一个人在路上了,就如同你初生时那样。你要为自己建一座墓园,与你的太阳厮守。你的“姐姐”永远在远方,在不可知的地方,而你永远只能够想念,除了想念,一无所有。除了写下一首诗,你没有梦,也不成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