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处
看到过一句话:“我经常心怀感激,因为和中国最好的诗人住在同一个城市”。是吗,成都竟然有中国最好的当代诗人,我在成都住了这么些年却近来才知,还好,不算晚,不用感叹“在这里,我的年华在幸福和无知中,不知不觉流逝。”
柏桦的诗,看似没有烟尘,仿佛躲在六朝的最深处,像那首著名的《在清朝》。但他的诗恰恰真实感最强,在这个历史尘埃中隐约着“兵荒马乱”味道的当代场景中,柏桦写下那些带着亡国气息和挽歌般悲哀的句子。
在清朝
---柏桦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0年死去
柏桦(1956-),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居成都,从事自由写作。1979年开始诗歌创作及英美文学翻译活动,在国内外文学刊物上大量发表诗作及译作。出版有诗集《表达》、《望气的人》、《往事》等。2002年初,柏桦获得了第二届安高诗歌奖。
柏桦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风仿佛从一开始写诗就已经定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他擅长用一种古旧的调子对生活唱哀挽的歌,他也许是当代诗人中旧文人气质最浓的。
在新生代诗人中有不少人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象柏桦那样几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历史的人仍属罕见。柏桦的诗表面上看不出一点现代的气息,他既没有批判历史的激情,也缺乏如整体主义和传统主义诗人中那种对于古代精致文化的有意追求,他似乎只是毫不着意地将各种历史事件糅合在一块,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抒情姿态。
柏桦的诗在新生代诗人中是比较好懂的,他使用的意象大多很熟悉,而且并没有太多新鲜的含义,但是这些意象被他组合在一块,却能够带来一些非常细微的感觉,而凭着这种独特的诗歌感觉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情绪并不热烈,而是蕴藏在骨髓里头的。
在柏桦身上有一种神经质的禀性,他能够触摸到生活中非常细微的情绪,将那些无可名状甚至是变态反常的精神状态通过合适的意象表现出来,这是柏桦的一大绝技。一般来说,怀旧是柏桦的诗歌常态,如《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他们都去哪里了/我们的影子和夜晚/又将在哪里逢着?/一滴泪珠坠落,打湿书面的一角/一根头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如果你这时来访,老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再如《夏天还很远》:“一日逝去又一日/某种东西暗中接近你/坐一坐,走一走/看树叶落了/看小雨下了/看一个人沿街而过 /夏天还很远
”,又如《衰老经》:“疲倦还疲倦得不够/人在过冬”,这些句子都带着一种无可救药的丧乱气息。柏桦显然是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远离的姿态来切入诗歌的,我们总能从他的诗中读到缓慢的时间,下坠的历史,慵懒的情怀,哀伤的心绪。柏桦的诗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他所描绘的心境大部分人都似曾相识,读着读着就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柏桦的诗最让人心动的地方就是他的那种天生的语感,一些常用的词语在他笔下就好象着了魔似地散发出诡异的光,吸引着人们跟着它往前摸索。微暗的火,微暗的内心,正如他在《表达》中所暗示的那样:“我要表达一种情绪/一种白色的情绪/这情绪不会说话/你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但它存在”。正是这种情绪给人们带来悠远的回忆和眷恋的感伤。
柏桦是新生代中读者最多的诗人之一,也是在新生代诗人群中声誉最高的诗人之一,因为他比较完美地展示了新诗在经营意境方面已经跃上一个新台阶,丝毫不逊色于古诗。
不过柏桦的诗中还有另一种风格,在这些诗中,他调节了诗歌的节奏,于是意象变得快速凄厉起来。如《琼斯敦》《致曼杰斯塔姆》《冬日的男孩》都是急促,热烈,让人读了喘不过气来的死亡之歌。这是举一首《冬日的男孩》:
这是她开展仇恨周的第三个月
烧焦的灌木在嘴边呐喊
多么令人呕吐的形象
我们时代最后一个“老大哥”冬天
伪善的胀死的严寒
燃白了四壁,燃红了人眼
阳光的精神削弱又削弱
酒杯腾空安静的语言
零乱的冲锋的青春
踉跄于溃退的决心
将折断的防线持续着
靠了父性的缅怀
歇斯底里的女性时刻
布下缺席的阴谋
到处嚼出即兴的斗争
生理的赶不走的抱怨
骨头在流亡的途中变热
裹紧闪电、爱情和春天
这无目的的前进为了什么
为土壤,还是为灭亡本身?
在这眉清目秀的下午
“从我们身后走出来一个男孩
这是形式走出牢笼的良心
这是我沦落人间的第30个冬天
这首诗中带有强烈的眩晕的感觉,诗句犹如锋刃闪着寒光,表现了柏桦对现实的一种尖锐的抗击。也许是因为痛苦太深,他才不得不把心投入到那种平淡悠深的古风中去,以求得暂时的平衡。就好象这首《望气的人》:
望气的人行色匆匆
登高远眺
长出黄金、几何和宫殿
穷巷西风突变
一个英雄正动身去千里之外
望气的人看到了
他激动的草鞋和布衫
更远的山谷浑然
零落的钟声依稀可闻
两个儿童打扫着亭台
望气的人坐对空寂的傍晚
吉祥之云宽大
一个干枯的导师沉默
独自在吐火、炼丹
望气的人看穿了石头里的图案
乡间的日子风调雨顺
菜田一畦,流水一涧
这边青翠未改
望气的人已走上了另一座山巅
“望气”是古代占候的一种方法,由观察云气而知人事吉凶的征兆。这首诗的五段空间隐隐契合于五行的变化,音质和美,诗意盎然,体现了诗人对古典意境的捕捉已臻化境。而其中流露出的雍和平稳的气度,段与段之间如行云流水般的转换,也是一般诗人所难及的。
柏桦诗选: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200611/baihua.htm
![]() |
柏桦的诗,看似没有烟尘,仿佛躲在六朝的最深处,像那首著名的《在清朝》。但他的诗恰恰真实感最强,在这个历史尘埃中隐约着“兵荒马乱”味道的当代场景中,柏桦写下那些带着亡国气息和挽歌般悲哀的句子。
在清朝
---柏桦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0年死去
柏桦(1956-),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居成都,从事自由写作。1979年开始诗歌创作及英美文学翻译活动,在国内外文学刊物上大量发表诗作及译作。出版有诗集《表达》、《望气的人》、《往事》等。2002年初,柏桦获得了第二届安高诗歌奖。
柏桦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风仿佛从一开始写诗就已经定型,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他擅长用一种古旧的调子对生活唱哀挽的歌,他也许是当代诗人中旧文人气质最浓的。
在新生代诗人中有不少人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象柏桦那样几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历史的人仍属罕见。柏桦的诗表面上看不出一点现代的气息,他既没有批判历史的激情,也缺乏如整体主义和传统主义诗人中那种对于古代精致文化的有意追求,他似乎只是毫不着意地将各种历史事件糅合在一块,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抒情姿态。
柏桦的诗在新生代诗人中是比较好懂的,他使用的意象大多很熟悉,而且并没有太多新鲜的含义,但是这些意象被他组合在一块,却能够带来一些非常细微的感觉,而凭着这种独特的诗歌感觉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情绪并不热烈,而是蕴藏在骨髓里头的。
在柏桦身上有一种神经质的禀性,他能够触摸到生活中非常细微的情绪,将那些无可名状甚至是变态反常的精神状态通过合适的意象表现出来,这是柏桦的一大绝技。一般来说,怀旧是柏桦的诗歌常态,如《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他们都去哪里了/我们的影子和夜晚/又将在哪里逢着?/一滴泪珠坠落,打湿书面的一角/一根头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如果你这时来访,老朋友/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再如《夏天还很远》:“一日逝去又一日/某种东西暗中接近你/坐一坐,走一走/看树叶落了/看小雨下了/看一个人沿街而过 /夏天还很远
”,又如《衰老经》:“疲倦还疲倦得不够/人在过冬”,这些句子都带着一种无可救药的丧乱气息。柏桦显然是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远离的姿态来切入诗歌的,我们总能从他的诗中读到缓慢的时间,下坠的历史,慵懒的情怀,哀伤的心绪。柏桦的诗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他所描绘的心境大部分人都似曾相识,读着读着就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柏桦的诗最让人心动的地方就是他的那种天生的语感,一些常用的词语在他笔下就好象着了魔似地散发出诡异的光,吸引着人们跟着它往前摸索。微暗的火,微暗的内心,正如他在《表达》中所暗示的那样:“我要表达一种情绪/一种白色的情绪/这情绪不会说话/你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但它存在”。正是这种情绪给人们带来悠远的回忆和眷恋的感伤。
柏桦是新生代中读者最多的诗人之一,也是在新生代诗人群中声誉最高的诗人之一,因为他比较完美地展示了新诗在经营意境方面已经跃上一个新台阶,丝毫不逊色于古诗。
不过柏桦的诗中还有另一种风格,在这些诗中,他调节了诗歌的节奏,于是意象变得快速凄厉起来。如《琼斯敦》《致曼杰斯塔姆》《冬日的男孩》都是急促,热烈,让人读了喘不过气来的死亡之歌。这是举一首《冬日的男孩》:
这是她开展仇恨周的第三个月
烧焦的灌木在嘴边呐喊
多么令人呕吐的形象
我们时代最后一个“老大哥”冬天
伪善的胀死的严寒
燃白了四壁,燃红了人眼
阳光的精神削弱又削弱
酒杯腾空安静的语言
零乱的冲锋的青春
踉跄于溃退的决心
将折断的防线持续着
靠了父性的缅怀
歇斯底里的女性时刻
布下缺席的阴谋
到处嚼出即兴的斗争
生理的赶不走的抱怨
骨头在流亡的途中变热
裹紧闪电、爱情和春天
这无目的的前进为了什么
为土壤,还是为灭亡本身?
在这眉清目秀的下午
“从我们身后走出来一个男孩
这是形式走出牢笼的良心
这是我沦落人间的第30个冬天
这首诗中带有强烈的眩晕的感觉,诗句犹如锋刃闪着寒光,表现了柏桦对现实的一种尖锐的抗击。也许是因为痛苦太深,他才不得不把心投入到那种平淡悠深的古风中去,以求得暂时的平衡。就好象这首《望气的人》:
望气的人行色匆匆
登高远眺
长出黄金、几何和宫殿
穷巷西风突变
一个英雄正动身去千里之外
望气的人看到了
他激动的草鞋和布衫
更远的山谷浑然
零落的钟声依稀可闻
两个儿童打扫着亭台
望气的人坐对空寂的傍晚
吉祥之云宽大
一个干枯的导师沉默
独自在吐火、炼丹
望气的人看穿了石头里的图案
乡间的日子风调雨顺
菜田一畦,流水一涧
这边青翠未改
望气的人已走上了另一座山巅
“望气”是古代占候的一种方法,由观察云气而知人事吉凶的征兆。这首诗的五段空间隐隐契合于五行的变化,音质和美,诗意盎然,体现了诗人对古典意境的捕捉已臻化境。而其中流露出的雍和平稳的气度,段与段之间如行云流水般的转换,也是一般诗人所难及的。
柏桦诗选:http://www.tianyabook.com/shici/200611/baihu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