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玄镇建——标本室的青蛙 读后感想(1)
刚开始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有种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名为《故乡》的书籍中文章会以这个为标题,后来将文章读完一遍后,大约得出以下的感想:
1、作者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表达了此刻心情,沉重,对生活充满了厌倦。然后下面交代了七八个月的不规律生活对于作者此刻身体及灵魂的伤害,由极度亢奋让作者无法安稳入睡的状态引出下面作者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解剖青蛙。
接下来简单描述了弱小的青蛙经历痛苦的解剖后仍然带着痛苦活着的场面。
而此时我的感觉,这里的青蛙,并不只是一个大自然的生物,而是代表了作者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人们总会用外表隐藏住内心的脆弱,文中的解剖刀就像是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大环境就像是文中有着络腮胡子的老师,让你心中的脆弱暴露无遗,然而面对这样的环境,选择的只有默默承受,学会如何承担痛苦。
就像文中作者的反应,无论怎么如何努力去忘记,这场面依旧会时时浮现在眼前,让作者头皮发麻,全身寒冷。许多时候人们遇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第一反应是逃避,遗忘。然而我想说的是,无论再怎么逃避,现实依旧是现实,并不会因为个人的遗忘而被抹杀了它的存在,正视自己所不愿意面对的,才是应该有的态度。
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坚强的,正是遇到了不顺心,挫折,从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才会慢慢变得坚强,才能学会一个人在社会中闯荡。逃避,是对自己的自我催眠,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将会走不出去,感受不到外面世界带来的影响。
人不是小树,大风一吹就会倒下,学会懂得如何在风中站立,才是人们该走出的第一步。
2、接下来的部分,作者描写了由络腮胡子的手术刀联想到了抽屉里的刮胡刀的心理,即使在黑暗之中,那种既恐惧却又被其独特魅力所诱惑的矛盾的心理,在废并搁置好几个月的原稿信件中找到了刮胡刀并丢出窗外,这样的行为虽仍然难以入眠,却令作者升起了离开这个呆了几个月的屋子,想到一些画面甚至作者此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兴奋雀跃,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
(1) 疑问:是什么令作者对于代替手术刀形象的刮胡刀产生既恐惧又被那魅力所诱惑的矛盾心理?
而如果将我代入作者的身份的话,在我的理解中,作者此刻的行为是对于现实真相的一种恐惧,却又想尝试面对的心理,这样的话就可以理解作者此刻的行为了。其实也像动物一样,人们对于一种自己未触碰过的东西,都会产生一种对未知的恐惧,然而心中还有一方面的情绪,则是对这种未知的好奇,探索之心。
就像人自己的领域一样,最初人们都会保护着自己的领域,当每进入一个环境,有陌生人踏进了自己的领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首先会有一种对于陌生的恐惧,这种恐惧的行为会使人们本能性地隐藏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接下来的,则是探询,是审视了解对方对于与自己的相处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信息,最后的一步,才是熟悉,那是靠时间来积累的东西。
(2)疑问:文中“椰子树下的裸体土著人”所代表的形象?是什么令作者的心情一下变化,感到心情爽快?
结合前文的内容,首先可以表现出作者迫切想要逃离那个屋子的心理,不过此刻说是屋子,也可以形容成时刻提醒着他现实真相的另一种存在。第二,觉得这里形容的作者想要去地方,可以反映出作者向往的生活,文中的句子:“走到世界的尽头,无边无际的,永远地,只要是能够走得到的地方......无人岛!...”,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厌倦了拘束的生活,现在社会的生活总是被一些金钱,名利,身份,地位所框架起来,人们被分为三六九等,划在这一个个圈子里,想起屋子里那一份份原稿,信件,作者不想被这些困扰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所以迫切的希望逃开。
“裸体的土著人”在有的人会看为一无所有,但是那何尝不是一种随心随欲,无拘无束的象征,身上没有物质的干扰,孑然一身,却拥有的比别人更多,而在那个环境也不会有人对于这样的他指责或非议什么,精神得到充分地滋润。这样的人比起拥有金钱,更拥有的是一个开阔自由的精神世界,不会因为身处在社会之中,受到金钱物质所影响。
所以这样看来,作者的兴奋喜悦都为理所当然,对于一个精神灵魂被囚禁了几个月的人,这样梦想中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怎么能够不让他欢呼雀跃。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暂时不要去想那些围绕自己困扰自己的现实问题,将紧绷压迫了几个月的神经在想象中得以舒缓,那种心情,是会令人有一种想要大喊的冲动。
最后想说下自己的看法,从这里面明白了一件事,人不仅要学会的是面对,承担,同时也得学会如何调节,根据性格的不同,每个人处理的方法都不同,而即使再坚强的人的心,也会有一条底线,我们该学会如何在强压下,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好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消极的悲观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风格。
不要没有想法地去承担,那是莽撞,不要怕伤痛地逃避,那是畏惧,学会有想法有计划的面对承担,并懂得如何调剂心理状态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1、作者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表达了此刻心情,沉重,对生活充满了厌倦。然后下面交代了七八个月的不规律生活对于作者此刻身体及灵魂的伤害,由极度亢奋让作者无法安稳入睡的状态引出下面作者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解剖青蛙。
接下来简单描述了弱小的青蛙经历痛苦的解剖后仍然带着痛苦活着的场面。
而此时我的感觉,这里的青蛙,并不只是一个大自然的生物,而是代表了作者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人们总会用外表隐藏住内心的脆弱,文中的解剖刀就像是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大环境就像是文中有着络腮胡子的老师,让你心中的脆弱暴露无遗,然而面对这样的环境,选择的只有默默承受,学会如何承担痛苦。
就像文中作者的反应,无论怎么如何努力去忘记,这场面依旧会时时浮现在眼前,让作者头皮发麻,全身寒冷。许多时候人们遇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第一反应是逃避,遗忘。然而我想说的是,无论再怎么逃避,现实依旧是现实,并不会因为个人的遗忘而被抹杀了它的存在,正视自己所不愿意面对的,才是应该有的态度。
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坚强的,正是遇到了不顺心,挫折,从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才会慢慢变得坚强,才能学会一个人在社会中闯荡。逃避,是对自己的自我催眠,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将会走不出去,感受不到外面世界带来的影响。
人不是小树,大风一吹就会倒下,学会懂得如何在风中站立,才是人们该走出的第一步。
2、接下来的部分,作者描写了由络腮胡子的手术刀联想到了抽屉里的刮胡刀的心理,即使在黑暗之中,那种既恐惧却又被其独特魅力所诱惑的矛盾的心理,在废并搁置好几个月的原稿信件中找到了刮胡刀并丢出窗外,这样的行为虽仍然难以入眠,却令作者升起了离开这个呆了几个月的屋子,想到一些画面甚至作者此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兴奋雀跃,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
(1) 疑问:是什么令作者对于代替手术刀形象的刮胡刀产生既恐惧又被那魅力所诱惑的矛盾心理?
而如果将我代入作者的身份的话,在我的理解中,作者此刻的行为是对于现实真相的一种恐惧,却又想尝试面对的心理,这样的话就可以理解作者此刻的行为了。其实也像动物一样,人们对于一种自己未触碰过的东西,都会产生一种对未知的恐惧,然而心中还有一方面的情绪,则是对这种未知的好奇,探索之心。
就像人自己的领域一样,最初人们都会保护着自己的领域,当每进入一个环境,有陌生人踏进了自己的领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首先会有一种对于陌生的恐惧,这种恐惧的行为会使人们本能性地隐藏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接下来的,则是探询,是审视了解对方对于与自己的相处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信息,最后的一步,才是熟悉,那是靠时间来积累的东西。
(2)疑问:文中“椰子树下的裸体土著人”所代表的形象?是什么令作者的心情一下变化,感到心情爽快?
结合前文的内容,首先可以表现出作者迫切想要逃离那个屋子的心理,不过此刻说是屋子,也可以形容成时刻提醒着他现实真相的另一种存在。第二,觉得这里形容的作者想要去地方,可以反映出作者向往的生活,文中的句子:“走到世界的尽头,无边无际的,永远地,只要是能够走得到的地方......无人岛!...”,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厌倦了拘束的生活,现在社会的生活总是被一些金钱,名利,身份,地位所框架起来,人们被分为三六九等,划在这一个个圈子里,想起屋子里那一份份原稿,信件,作者不想被这些困扰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所以迫切的希望逃开。
“裸体的土著人”在有的人会看为一无所有,但是那何尝不是一种随心随欲,无拘无束的象征,身上没有物质的干扰,孑然一身,却拥有的比别人更多,而在那个环境也不会有人对于这样的他指责或非议什么,精神得到充分地滋润。这样的人比起拥有金钱,更拥有的是一个开阔自由的精神世界,不会因为身处在社会之中,受到金钱物质所影响。
所以这样看来,作者的兴奋喜悦都为理所当然,对于一个精神灵魂被囚禁了几个月的人,这样梦想中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怎么能够不让他欢呼雀跃。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暂时不要去想那些围绕自己困扰自己的现实问题,将紧绷压迫了几个月的神经在想象中得以舒缓,那种心情,是会令人有一种想要大喊的冲动。
最后想说下自己的看法,从这里面明白了一件事,人不仅要学会的是面对,承担,同时也得学会如何调节,根据性格的不同,每个人处理的方法都不同,而即使再坚强的人的心,也会有一条底线,我们该学会如何在强压下,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好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消极的悲观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风格。
不要没有想法地去承担,那是莽撞,不要怕伤痛地逃避,那是畏惧,学会有想法有计划的面对承担,并懂得如何调剂心理状态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