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臆说笔迹第一篇
中华臆说——第一篇 (兼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读后感)
《孔子、中国与先秦史》:
虽然中国的历史并不开始于孔子,但中国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却要追溯的孔子身上。
从今日来看,先秦以前的历史是很混沌的,这种混沌并非指史料的缺失,更多的是说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时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极多的小的氏族(或者说种族),而所谓的夏商周则是占有极核心领域的氏族。周克殷商,本就是一个氏族联合其他氏族对另一个氏族的征伐,所以周人要说“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来确定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毕竟商人是颇信天命的。周朝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一种反叛,于是中国从之前尊神性的巫史文化一转而成为了尊德性的礼乐文化。这在先秦的历史中应算作极大的变革,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华历史的走向。
而周朝中后期又说自己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患,则又是对夏朝的一种认同,这其实已经有了一种民族的自觉。夏朝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故而成为了一种国家的象征符号,就如诗经中的大小雅也称大小夏,雅和夏相同,中国自古的官话也都叫雅音。
夏朝之前的洪水致使中国的土地是割裂的,而个土地上的氏族之间也是割裂的,而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将来各氏族逐渐的交流融合打下了物质基础。但是夏朝的统一只是主观意愿上的统一,依旧流于一个可能,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已。至于秦汉时,方才有了客观上的统一,但秦汉的统一却要由春秋战国说起,春秋战国时大小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政府来管理这片广袤的疆域。
春秋战国是混乱的,但混乱中又蕴含着统一,这种混乱是新秩序建立的前奏。孔子正是因于这种趋向而创造了基于“正名”的儒学。所正之名,即是华夏之名。然孔子的学说是不适于它所处的年代的,他指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他的主张却没有现实意义,战果还未统一,正名便只是虚谈。
中国在秦以前本就不是一元的,至秦汉统一之后算是融合成了一个大的国家的概念。就这个统一也并非一秦一汉完成的,这种统一也是春秋战国时在各个诸侯国从或同或不同的方面进行的。而孔子的儒宗只是借着夏商周的符号,搭建了中华这个概念的框架。中原体系的建立,即统一的中原政治文化和中原雅音的确定,以及中原人和汉人的概念的出现之后,儒家正名定秩序伦常的封建礼教才成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核心。此后的中国方才有了贯通的明晰的线索,方才有了朝代更迭之下的不变的中国。
(即中国人文的演变不过是对儒学经典注释的不同罢了。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不断的填充些东西罢了。实则儒学不过是个篓子是一张皮,或披来身上,或随便装些什么,大抵如此,大抵如此。)
ps.课余随手涂抹的文章,没做太多的考证,只是一种臆想。有时间可以参考下钱穆的《先秦史》,对此稍有了些兴趣。下一篇是讨论魏晋思想的转变的。
《孔子、中国与先秦史》:
虽然中国的历史并不开始于孔子,但中国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却要追溯的孔子身上。
从今日来看,先秦以前的历史是很混沌的,这种混沌并非指史料的缺失,更多的是说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时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极多的小的氏族(或者说种族),而所谓的夏商周则是占有极核心领域的氏族。周克殷商,本就是一个氏族联合其他氏族对另一个氏族的征伐,所以周人要说“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来确定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毕竟商人是颇信天命的。周朝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一种反叛,于是中国从之前尊神性的巫史文化一转而成为了尊德性的礼乐文化。这在先秦的历史中应算作极大的变革,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华历史的走向。
而周朝中后期又说自己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患,则又是对夏朝的一种认同,这其实已经有了一种民族的自觉。夏朝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故而成为了一种国家的象征符号,就如诗经中的大小雅也称大小夏,雅和夏相同,中国自古的官话也都叫雅音。
夏朝之前的洪水致使中国的土地是割裂的,而个土地上的氏族之间也是割裂的,而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将来各氏族逐渐的交流融合打下了物质基础。但是夏朝的统一只是主观意愿上的统一,依旧流于一个可能,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已。至于秦汉时,方才有了客观上的统一,但秦汉的统一却要由春秋战国说起,春秋战国时大小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政府来管理这片广袤的疆域。
春秋战国是混乱的,但混乱中又蕴含着统一,这种混乱是新秩序建立的前奏。孔子正是因于这种趋向而创造了基于“正名”的儒学。所正之名,即是华夏之名。然孔子的学说是不适于它所处的年代的,他指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他的主张却没有现实意义,战果还未统一,正名便只是虚谈。
中国在秦以前本就不是一元的,至秦汉统一之后算是融合成了一个大的国家的概念。就这个统一也并非一秦一汉完成的,这种统一也是春秋战国时在各个诸侯国从或同或不同的方面进行的。而孔子的儒宗只是借着夏商周的符号,搭建了中华这个概念的框架。中原体系的建立,即统一的中原政治文化和中原雅音的确定,以及中原人和汉人的概念的出现之后,儒家正名定秩序伦常的封建礼教才成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核心。此后的中国方才有了贯通的明晰的线索,方才有了朝代更迭之下的不变的中国。
(即中国人文的演变不过是对儒学经典注释的不同罢了。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不断的填充些东西罢了。实则儒学不过是个篓子是一张皮,或披来身上,或随便装些什么,大抵如此,大抵如此。)
ps.课余随手涂抹的文章,没做太多的考证,只是一种臆想。有时间可以参考下钱穆的《先秦史》,对此稍有了些兴趣。下一篇是讨论魏晋思想的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