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只倒钩
原文刊登于 上海一周 2013.06.05 【05悦读版面】
网上有幅图片传得蛮火的: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青春这个词大致类似于时间、爱情、生命这类概念,属于不说谁都觉得了如指掌,真要说个来龙去脉,就会慢慢发呆,然后嘴张大到可以吞下整个回忆。
最近关于好看者的青春至少有两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和《中国合伙人》。前者是曾经的著名年青演员赵薇的半自传导演处女作,后者依据的蓝本是新东方三剑客的发家史。
这两部作品共同的特点都以青春作为幌子。于是大家心安理得地扎进银幕上的青春深处,然后翻起些若有若无的小浪花。青春的确算是一件大事,大到非但有导演连篇累牍地拿这个做卖点,《人民日报》竟然还就此发了一篇社论:《莫让青春染暮气》。也是这个《人民日报》,八十年代初曾经展开过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的热切讨论,谈得同样是青春怎可虚度。”更早还没有《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有人轻描淡写地说过这样的话:少年不识愁滋味。在这些如巨石般沉重的话下面,那些浪花正挣扎着抬起头颅。
这里可以顺路回到电影。
《致青春》和《合伙人》都是以圆美国梦为终南捷径,甚至是终点。大抵都是在青春的混沌中随便怎么折腾,只要到最后“美国人民需要我”成立就可以前账一笔勾销。这个对青春的解读大有:虽有前科累累,只要愿意做污点证人便可以重新做人。
可是就像“莫欺少年穷”的少年有几个最好可以拼到锦衣夜行?大部分在黑夜里继续奔走的人,锦衣没有,日益稀疏的头发以及臃肿的肚腩倒是“这个可以有”。如果这样猥琐的样子属于曾经的帅哥基诺里维斯,大家还会兴高采烈地来一句:时光真是杀猪刀。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的张三李四,便会有小姑娘冲出来咆哮:“请不要称呼自己为大叔,多金潇洒的刘德华或者刘德凯才是大叔。”否则,否则只是在网上到处找高清资源,终究下载不得的黯然神伤。
所以青春是只倒钩,在别人鱼跃龙门,帽带花翎的时候,我们看着昔日的青春会再一次觉得那些日子究竟去向何方。
那些年我们也琢磨宿舍的窗子怎么卸下来,好让心爱的姑娘“误入藕花深处”;那些年,我们也鼓足勇气去对姑娘表白,然后姑娘大义凛然地说:你喜欢我什么,我改还不行吗。那些年,我们觉得天一直很蓝,觉得毕业总是遥遥无期。
两部电影在这些上面不出意外地着墨最多:前者有赵又廷近乎抽搐地在车棚呻吟:你这个人有神经病啊?后者则是杜鹃面对黄晓明“你如果拒绝我我就投湖”的威胁先行蹈水。
爱情就像烟花那样高高挂在曾经的天空上,璀璨到我们可以不去想绊倒我们的沟渠,不去想以为走不到尽头的教室走廊。在那些回忆里,也许爱情是最理直气壮可以拿来作为花絮的,只可惜人生不仅仅只需要剪出一个预告片。
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什么都是一转眼,什么都是转眼云烟。
那些记忆是有重量的,甚至会传承。所以类似的作品总能畅销不衰,我们不是在支持任何人,而是在支持,没有任何人会为之奉献票房的自己。我们不在乎真假,我们甚至不在乎是否真的曾经发生,一切就像日本人入侵时炸毁的老房子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努力地将别人的青春埋葬在自己的记忆里,这样并不是为了让记忆好看一些,而是让记忆显得新一点。
赵又廷在记者会上“结结巴巴”地说:我觉得“郑薇“就是赵薇。而俞敏洪却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上正式声明:“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前者可以理解为青春可以作为电影的最好助推器,而后者却不希望一部掺杂太多陌生视角的电影,对自己仅存的青春再来一次连误读都谈不上的过度包装。
青春是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无论是遗忘或者说坚持。无论这种感觉是否要上达天听到叫国家官方喉舌来一番苦口婆心,又或者在商业电影的盆满钵满里幽幽叹息。青春是真正无法被夺走和误读的,即便透过哈哈镜,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什么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什么是我们至今不悔。青春也许光怪陆离地喧嚣而过,但青春还是以我们最熟悉的方式陪着我们春去春回。
柯尔律治曾经说“一首诗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头到尾全都是诗。”可是青春却可以从头到尾都是,这个和年龄无关,和记忆无关,青春从头到尾将全都是青春。
![]() |
![]() |
网上有幅图片传得蛮火的: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 青春这个词大致类似于时间、爱情、生命这类概念,属于不说谁都觉得了如指掌,真要说个来龙去脉,就会慢慢发呆,然后嘴张大到可以吞下整个回忆。
最近关于好看者的青春至少有两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和《中国合伙人》。前者是曾经的著名年青演员赵薇的半自传导演处女作,后者依据的蓝本是新东方三剑客的发家史。
这两部作品共同的特点都以青春作为幌子。于是大家心安理得地扎进银幕上的青春深处,然后翻起些若有若无的小浪花。青春的确算是一件大事,大到非但有导演连篇累牍地拿这个做卖点,《人民日报》竟然还就此发了一篇社论:《莫让青春染暮气》。也是这个《人民日报》,八十年代初曾经展开过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的热切讨论,谈得同样是青春怎可虚度。”更早还没有《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有人轻描淡写地说过这样的话:少年不识愁滋味。在这些如巨石般沉重的话下面,那些浪花正挣扎着抬起头颅。
这里可以顺路回到电影。
《致青春》和《合伙人》都是以圆美国梦为终南捷径,甚至是终点。大抵都是在青春的混沌中随便怎么折腾,只要到最后“美国人民需要我”成立就可以前账一笔勾销。这个对青春的解读大有:虽有前科累累,只要愿意做污点证人便可以重新做人。
可是就像“莫欺少年穷”的少年有几个最好可以拼到锦衣夜行?大部分在黑夜里继续奔走的人,锦衣没有,日益稀疏的头发以及臃肿的肚腩倒是“这个可以有”。如果这样猥琐的样子属于曾经的帅哥基诺里维斯,大家还会兴高采烈地来一句:时光真是杀猪刀。但是如果只是普通的张三李四,便会有小姑娘冲出来咆哮:“请不要称呼自己为大叔,多金潇洒的刘德华或者刘德凯才是大叔。”否则,否则只是在网上到处找高清资源,终究下载不得的黯然神伤。
所以青春是只倒钩,在别人鱼跃龙门,帽带花翎的时候,我们看着昔日的青春会再一次觉得那些日子究竟去向何方。
那些年我们也琢磨宿舍的窗子怎么卸下来,好让心爱的姑娘“误入藕花深处”;那些年,我们也鼓足勇气去对姑娘表白,然后姑娘大义凛然地说:你喜欢我什么,我改还不行吗。那些年,我们觉得天一直很蓝,觉得毕业总是遥遥无期。
两部电影在这些上面不出意外地着墨最多:前者有赵又廷近乎抽搐地在车棚呻吟:你这个人有神经病啊?后者则是杜鹃面对黄晓明“你如果拒绝我我就投湖”的威胁先行蹈水。
爱情就像烟花那样高高挂在曾经的天空上,璀璨到我们可以不去想绊倒我们的沟渠,不去想以为走不到尽头的教室走廊。在那些回忆里,也许爱情是最理直气壮可以拿来作为花絮的,只可惜人生不仅仅只需要剪出一个预告片。
多年以后,我们才知道什么都是一转眼,什么都是转眼云烟。
那些记忆是有重量的,甚至会传承。所以类似的作品总能畅销不衰,我们不是在支持任何人,而是在支持,没有任何人会为之奉献票房的自己。我们不在乎真假,我们甚至不在乎是否真的曾经发生,一切就像日本人入侵时炸毁的老房子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努力地将别人的青春埋葬在自己的记忆里,这样并不是为了让记忆好看一些,而是让记忆显得新一点。
赵又廷在记者会上“结结巴巴”地说:我觉得“郑薇“就是赵薇。而俞敏洪却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上正式声明:“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前者可以理解为青春可以作为电影的最好助推器,而后者却不希望一部掺杂太多陌生视角的电影,对自己仅存的青春再来一次连误读都谈不上的过度包装。
青春是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无论是遗忘或者说坚持。无论这种感觉是否要上达天听到叫国家官方喉舌来一番苦口婆心,又或者在商业电影的盆满钵满里幽幽叹息。青春是真正无法被夺走和误读的,即便透过哈哈镜,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什么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什么是我们至今不悔。青春也许光怪陆离地喧嚣而过,但青春还是以我们最熟悉的方式陪着我们春去春回。
柯尔律治曾经说“一首诗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头到尾全都是诗。”可是青春却可以从头到尾都是,这个和年龄无关,和记忆无关,青春从头到尾将全都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