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指尖太阳》拍摄日志 12(连载)
2012-4-12 星期四 大雨
水上唱花灯大雨倾盆 美女演员悄然进组
通告计划拍摄两场“正月花灯”戏,是剧本里呼应着的序和结尾,一场烧花灯,一场看花灯,先看后烧,可一气呵成。有几个镜头未完成。相关演员均到场。
天公不作美,顺从于天气预报,淅淅沥沥的小雨比第一个下楼的人出现的早。但摄制组如期出发,毕竟要跟上拍摄进度,一点小雨,小障碍罢了。
取景地在石堤镇中码头。这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渡口,码头下的梅江河,曾勾连着通达渝、 湘、鄂的黄金水道。两岸原是崖石峭壁,如今已有石堤桥相连,码头背后成为镇中心,对岸的崖壁则辟出汽车的通道。
烧唱花灯的舞台几天前便已搭好,来自秀山县剧团的花灯班子正在为花灯道具做最后的检查,五彩缤纷的花灯仿佛可以随时抖落喜庆。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融合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又称为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的古老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渝、湘、黔、鄂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表演形式有两种,一为“耍灯”,俗称“跳团团”,一旦(幺妹子)一丑(赖花子)演唱民间小调的歌舞,有时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二为“单边灯”或称“单边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角色,有多首民间曲调演唱的花灯小戏。
每年正月唱“花灯”的时候,就是外出亲人回家团聚的时候。兄妹俩爱看打扮得花俏的幺妹子,戏弄滑稽的赖花子,爱在热闹里数着爸爸妈妈回家的日子。已经是唱花灯的最后一天,一如往年,爸爸妈妈并没有抓住过年的尾巴给兄妹俩一个惊喜。
每年春节,都会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等不到日夜思念的父母回家团聚,小禾、小鱼只是其中的一员。
外出求生计的农民工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账本,如果仅有的几天假期超过一半要花在路上,如果来回的火车票要花掉大半个月的工资,那么不如把钱省下来寄回家,给孩子添几件新衣服,多买几本新书,或者,给家里的外墙贴几片瓷砖。而且能趁假期多挣几个加班工资,一举两得。所以他们常常选择少回家,多寄钱,将子女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平时打几个关心的电话。
花灯戏设定的时间是正月,大冬天的时节,群众演员必须换上冬装,不合格的不许进入镜头,有大爷急了,赶忙跑到附近人家去借棉衣。
第一个镜头是空镜,除了一定数量的群众演员,其他围观者都要被隔离出有效区域。人群退出码头,随即占领大桥,俯瞰舞台,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各自对电影的理解。舍不下看台角落位置的,成功穿帮,剧组人员只好架起警戒线,告诫生人勿进。
空镜拍完,围观群众也散去大半。现在花灯要唱起来了,现场的观众越多越好,导演和摄影师挨个劝桥上的人下到码头欣赏演出。围观群众犹疑,笑起来,谁知道下去之后会不会再被嫌弃?不如按兵不动。再说了,稀奇场面见识过了就满足,也该回去开工做生意准备午饭了。
让你们的孩子上镜头,将来有个纪念!摄影师使出攻心术,副导演用大喇叭呼唤,成效依然不大。囧!舞台上已经敲响锣钵,节目马上要开演了。两边的入口陆续出现回归的人群,热闹的氛围随即还原。原来精彩的演出才是硬道理。
“黄个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大姐梳一个盘龙髻,二姐梳一个插花纽,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一个狮子滚绣球……”,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令观众大饱耳福。花灯小调继续,演员各就各位,拍摄继续进行。小演员换上过年新装,码头上默契玩耍,热切等待父母归家的船。没多久大雨来凑热闹,噼里啪啦三两下把现场的群众演员惊跑大半。这回难度太大,只能先等雨停。
不一会大雨珠变成小雨丝,开机抢拍!终于在下一轮大雨前拍完了几个重要的镜头。花灯烧起来了,倾盆大雨也下了起来,只好再次休息,雨停再拍。此时已过下午三点,咕咕叫的肚子提醒了大家还没吃午饭,也好,正好上岸扒拉几口。等到吃饱喝足了,大雨仍然没有消停的意思。到了下午四点多,光线环境快支撑不住,导演宣布收工,明天继续!
有了先前拍摄龙缠灯戏的经验,今天的看花灯戏顺利了很多,重要的群众演员继续按村划定区域,分组调度,穿帮少了,节目演出利用率也高了。如果不是大雨捣乱,应当是能在一天之内拍摄完毕的。
美女演员黄译萱昨天已进摄制组,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将要扮演“猪猪妈妈”。来自深圳的沙画指导曾智老师今天也已抵达。“王干爷的女儿”确定,“冉校长”的扮演者即将进组。随着演员的陆续到位,接下来的拍摄将会更加精彩。
水上唱花灯大雨倾盆 美女演员悄然进组
通告计划拍摄两场“正月花灯”戏,是剧本里呼应着的序和结尾,一场烧花灯,一场看花灯,先看后烧,可一气呵成。有几个镜头未完成。相关演员均到场。
天公不作美,顺从于天气预报,淅淅沥沥的小雨比第一个下楼的人出现的早。但摄制组如期出发,毕竟要跟上拍摄进度,一点小雨,小障碍罢了。
取景地在石堤镇中码头。这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渡口,码头下的梅江河,曾勾连着通达渝、 湘、鄂的黄金水道。两岸原是崖石峭壁,如今已有石堤桥相连,码头背后成为镇中心,对岸的崖壁则辟出汽车的通道。
烧唱花灯的舞台几天前便已搭好,来自秀山县剧团的花灯班子正在为花灯道具做最后的检查,五彩缤纷的花灯仿佛可以随时抖落喜庆。
![]() |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融合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又称为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的古老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渝、湘、黔、鄂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表演形式有两种,一为“耍灯”,俗称“跳团团”,一旦(幺妹子)一丑(赖花子)演唱民间小调的歌舞,有时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二为“单边灯”或称“单边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角色,有多首民间曲调演唱的花灯小戏。
每年正月唱“花灯”的时候,就是外出亲人回家团聚的时候。兄妹俩爱看打扮得花俏的幺妹子,戏弄滑稽的赖花子,爱在热闹里数着爸爸妈妈回家的日子。已经是唱花灯的最后一天,一如往年,爸爸妈妈并没有抓住过年的尾巴给兄妹俩一个惊喜。
每年春节,都会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等不到日夜思念的父母回家团聚,小禾、小鱼只是其中的一员。
外出求生计的农民工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账本,如果仅有的几天假期超过一半要花在路上,如果来回的火车票要花掉大半个月的工资,那么不如把钱省下来寄回家,给孩子添几件新衣服,多买几本新书,或者,给家里的外墙贴几片瓷砖。而且能趁假期多挣几个加班工资,一举两得。所以他们常常选择少回家,多寄钱,将子女托付给孩子的祖父母,平时打几个关心的电话。
花灯戏设定的时间是正月,大冬天的时节,群众演员必须换上冬装,不合格的不许进入镜头,有大爷急了,赶忙跑到附近人家去借棉衣。
第一个镜头是空镜,除了一定数量的群众演员,其他围观者都要被隔离出有效区域。人群退出码头,随即占领大桥,俯瞰舞台,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各自对电影的理解。舍不下看台角落位置的,成功穿帮,剧组人员只好架起警戒线,告诫生人勿进。
空镜拍完,围观群众也散去大半。现在花灯要唱起来了,现场的观众越多越好,导演和摄影师挨个劝桥上的人下到码头欣赏演出。围观群众犹疑,笑起来,谁知道下去之后会不会再被嫌弃?不如按兵不动。再说了,稀奇场面见识过了就满足,也该回去开工做生意准备午饭了。
让你们的孩子上镜头,将来有个纪念!摄影师使出攻心术,副导演用大喇叭呼唤,成效依然不大。囧!舞台上已经敲响锣钵,节目马上要开演了。两边的入口陆续出现回归的人群,热闹的氛围随即还原。原来精彩的演出才是硬道理。
“黄个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大姐梳一个盘龙髻,二姐梳一个插花纽,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一个狮子滚绣球……”,秀山民歌《黄杨扁担》令观众大饱耳福。花灯小调继续,演员各就各位,拍摄继续进行。小演员换上过年新装,码头上默契玩耍,热切等待父母归家的船。没多久大雨来凑热闹,噼里啪啦三两下把现场的群众演员惊跑大半。这回难度太大,只能先等雨停。
不一会大雨珠变成小雨丝,开机抢拍!终于在下一轮大雨前拍完了几个重要的镜头。花灯烧起来了,倾盆大雨也下了起来,只好再次休息,雨停再拍。此时已过下午三点,咕咕叫的肚子提醒了大家还没吃午饭,也好,正好上岸扒拉几口。等到吃饱喝足了,大雨仍然没有消停的意思。到了下午四点多,光线环境快支撑不住,导演宣布收工,明天继续!
有了先前拍摄龙缠灯戏的经验,今天的看花灯戏顺利了很多,重要的群众演员继续按村划定区域,分组调度,穿帮少了,节目演出利用率也高了。如果不是大雨捣乱,应当是能在一天之内拍摄完毕的。
美女演员黄译萱昨天已进摄制组,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将要扮演“猪猪妈妈”。来自深圳的沙画指导曾智老师今天也已抵达。“王干爷的女儿”确定,“冉校长”的扮演者即将进组。随着演员的陆续到位,接下来的拍摄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