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中午海战——想起我那煽情的小时候
我最近发现自己感情变得充沛,一不小心就迸发出来了,我担心自己看偶像剧都有可能被感动。
初中的时候背诵历史总喜欢把中日甲午海战简称为中午海战,这样好背,虽然有些不敬,毕竟这是段沉痛的历史,当然,放在那个时代里,他的沉痛已经显得无足轻重。
今晚看《甲午大海战》,猛然忆起了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我以为我已经离那烂煽情的岁月远去,谁知在这里遭遇,像是看抗战片似的,编剧恨不能把每句台词都写成史诗,即使不是史诗也要有史诗的味道,演员也要用史诗的口吻朗诵出来,结果就真的变成了演员们集体朗诵中小学课本,他们深情款款地朗诵着,我的鸡皮疙瘩已经可以用来防蚊虫。
首先台词必须得说一下,否则都对不起这不上气不接下气的历史大剧,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还请了历史顾问,于是我有了两个疑问,第一,历史顾问都不看电影吗,这样的片子他们能看的下去吗。第二,所谓历史顾问是不是就是几个学过历史的人在领盒饭的时候顺道顾问一下或是慰问一会儿。如果历史上的那几个人都是这么说话的,这说明古人的感情太丰富了,比我们进化得还要好,你要是非说,这是为了艺术的需要,这是艺术化,你这样的傻逼懂艺术吗你。那我只能说荷马当年真不该瞎,该聋。很多重要的台词被用了两遍以上,比如学生相框后的文字、严复天演论的开头等等,先不说严复为这部历史大剧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因此蒙的羞,这么做自然很节约省力,虽然我知道这是编导能力不济,可能是觉得这几句台词太好了,我好不容易弄上去的经典煽情台词,可不得多用几次。好多台词连煽情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内涵了,而且用第三方讲述历史的形式展开剧情纯属多余,多数观众都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的是反思,最后却被导演反思,反复在烘托气氛,音乐一开始就强行把人带入历史感,带就带吧,也不能一直这样吧,谁能受得了两个小时里有一个半小时的噪音啊,包括画面构图都努力向着历史感靠拢,反而弄得过于表面化,毫无厚重感和剧力,当女主角对着陆毅和那条狗喊出那就叫他太阳吧的时候,我也想对导演说太阳。而且我突然觉得好多电视剧其实也不是那么恶心。
既然知道这场仗是败仗了,那就不能用战胜来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类的,所以就有了陆毅揍了其实我国的英国兵(这种情节我他妈就不评论了吧),有了视死如归的陆军掉在海里还用小步枪瞄准敌舰,当我反复听到“兄弟们跟他们拼了”这样的台词的时候我眼前仿佛闪现了而是无数的抗日电视剧镜头,我的感觉就好像有人毛片看多了撸得太频繁,已经不能再勃起了,简单地说,有些萎了。
慈禧这个角色不知道为什么找的是马皇后,按照历史书的描述,慈禧就该是个南京泼妇的自私面孔,不过是多了点富婆地气质。可是这个慈禧,看着一点都不让人反感,这是历史顾问要给慈禧转正吗。
最让我感动的海战时出现的那个因为战前赌博嫖娼被陆毅抽过的士兵,他像是真实的人物。
陆毅的演技一直平平,对他无话可说,夏雨倒是让我意外,居然扮演一个日本人,我老是有他是我国间谍的错觉,除了生硬的日语,夏雨身上找不出半点日本人特征。演得最好的当属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而在历史上,他们也是如此。让我不惊讶的是,陆毅落水以后抚摸着狗喊的是,太阳,太阳。。。
至于演员们的总体表现,简直就是学生水准。影片质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平。还有影片开头切来切去,我眼都花了。这部电影涉及到钓鱼岛,这倒是很应景。
对我方英勇顽强的特写,还是说明了我们的自卑心理,这种态度,是永远拍不出好的历史剧的。
也许有人觉得这部戏的看点是四处打炮的海战,可我觉得吧,哎。。。
虽然导演注意到了也用了很多象征性的细节,但是都太明显了,对于电影而言,太幼稚了,全都放在了象征我们的失败上,这点的表现力倒是很强,让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很失败。
影片的结尾十分钟里有的地方还是不错的,我不是说歌好听,相反音乐实在太难听也不和氛围。不过调子收的很高,广电总局肯定搂一眼就给过了。
我最近发现自己感情变得充沛,一不小心就迸发出来了,我担心自己看偶像剧都有可能被感动。
初中的时候背诵历史总喜欢把中日甲午海战简称为中午海战,这样好背,虽然有些不敬,毕竟这是段沉痛的历史,当然,放在那个时代里,他的沉痛已经显得无足轻重。
今晚看《甲午大海战》,猛然忆起了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我以为我已经离那烂煽情的岁月远去,谁知在这里遭遇,像是看抗战片似的,编剧恨不能把每句台词都写成史诗,即使不是史诗也要有史诗的味道,演员也要用史诗的口吻朗诵出来,结果就真的变成了演员们集体朗诵中小学课本,他们深情款款地朗诵着,我的鸡皮疙瘩已经可以用来防蚊虫。
首先台词必须得说一下,否则都对不起这不上气不接下气的历史大剧,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还请了历史顾问,于是我有了两个疑问,第一,历史顾问都不看电影吗,这样的片子他们能看的下去吗。第二,所谓历史顾问是不是就是几个学过历史的人在领盒饭的时候顺道顾问一下或是慰问一会儿。如果历史上的那几个人都是这么说话的,这说明古人的感情太丰富了,比我们进化得还要好,你要是非说,这是为了艺术的需要,这是艺术化,你这样的傻逼懂艺术吗你。那我只能说荷马当年真不该瞎,该聋。很多重要的台词被用了两遍以上,比如学生相框后的文字、严复天演论的开头等等,先不说严复为这部历史大剧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因此蒙的羞,这么做自然很节约省力,虽然我知道这是编导能力不济,可能是觉得这几句台词太好了,我好不容易弄上去的经典煽情台词,可不得多用几次。好多台词连煽情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内涵了,而且用第三方讲述历史的形式展开剧情纯属多余,多数观众都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要的是反思,最后却被导演反思,反复在烘托气氛,音乐一开始就强行把人带入历史感,带就带吧,也不能一直这样吧,谁能受得了两个小时里有一个半小时的噪音啊,包括画面构图都努力向着历史感靠拢,反而弄得过于表面化,毫无厚重感和剧力,当女主角对着陆毅和那条狗喊出那就叫他太阳吧的时候,我也想对导演说太阳。而且我突然觉得好多电视剧其实也不是那么恶心。
既然知道这场仗是败仗了,那就不能用战胜来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类的,所以就有了陆毅揍了其实我国的英国兵(这种情节我他妈就不评论了吧),有了视死如归的陆军掉在海里还用小步枪瞄准敌舰,当我反复听到“兄弟们跟他们拼了”这样的台词的时候我眼前仿佛闪现了而是无数的抗日电视剧镜头,我的感觉就好像有人毛片看多了撸得太频繁,已经不能再勃起了,简单地说,有些萎了。
慈禧这个角色不知道为什么找的是马皇后,按照历史书的描述,慈禧就该是个南京泼妇的自私面孔,不过是多了点富婆地气质。可是这个慈禧,看着一点都不让人反感,这是历史顾问要给慈禧转正吗。
最让我感动的海战时出现的那个因为战前赌博嫖娼被陆毅抽过的士兵,他像是真实的人物。
陆毅的演技一直平平,对他无话可说,夏雨倒是让我意外,居然扮演一个日本人,我老是有他是我国间谍的错觉,除了生硬的日语,夏雨身上找不出半点日本人特征。演得最好的当属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而在历史上,他们也是如此。让我不惊讶的是,陆毅落水以后抚摸着狗喊的是,太阳,太阳。。。
至于演员们的总体表现,简直就是学生水准。影片质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平。还有影片开头切来切去,我眼都花了。这部电影涉及到钓鱼岛,这倒是很应景。
对我方英勇顽强的特写,还是说明了我们的自卑心理,这种态度,是永远拍不出好的历史剧的。
也许有人觉得这部戏的看点是四处打炮的海战,可我觉得吧,哎。。。
虽然导演注意到了也用了很多象征性的细节,但是都太明显了,对于电影而言,太幼稚了,全都放在了象征我们的失败上,这点的表现力倒是很强,让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很失败。
影片的结尾十分钟里有的地方还是不错的,我不是说歌好听,相反音乐实在太难听也不和氛围。不过调子收的很高,广电总局肯定搂一眼就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