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考和生活
关于理想的概论。
我并算不上是一个博闻强记的青年人,更算不上是一个在阅读上有深刻体验和见地的读者。寥寥几笔,只是为了鞭挞自己远离懒惰和怯懦——起码在现在这个时候,写几个字还是我所愿意的。
我也不能谈论那些对我来说阅读尚且困难的读物,例如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与政治》甚至还有辜鸿铭的《春秋大义》。这些书是常常在我书柜里想去翻开却难以品尝的珍馐,就如同我5年前艰难地阅读里程那本《穿旗袍的姨妈》,仿佛舌头被冻住了一样;无论如何撕咬,咀嚼,吞咽,都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我谈论的是那些开启我激情与方向的书。那些书上所烙印的深深的时代印记,于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有着深深的感召力。
我开始读书的理由甚至是可笑的。在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的自我的意识的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在8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我认为自己生活在睡梦中,任何的惊扰都会使我从睡梦中醒来。我恐惧那些未知的黑暗,把它们与梦中那些可怖的鬼的面孔融为一体。我每每朝阁楼张望,心中都会产生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只能靠锁上门阅读才能够消除。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固执地保持着这两个习惯,锁门和阅读。与其说固执,不如说我依旧保持着恐惧。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图文版的《水浒传》,那是我6岁的生日礼物。送我书的这个人在我12岁之前深深的影响着我,虽然我从6岁离开那座中国中部的小镇到第二次见到他相距了4年,但是在那段时间中,我仍然把他视作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和生命伙伴。《水浒传》并没有真正鼓舞过我,在那时候我误失了领悟自由与反叛之间暴力美感的机会,但其实我从不遗憾。那时候我最唏嘘不已的两件事就是关胜兵败和鲁智深回寺。这两件事在后来看来真切暴露了我的性格上的两个缺陷,对于完美形象的顽固追求和对于信念的愚蠢忠贞。今思霸王血剑气,江东父老盼贼来。
第一本真正影响我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我第一次看见保尔的双手触碰到女友的胸脯,看到冬妮娅皮鞋怦怦地踏着地面,我仿佛看见冬妮娅顶着寒风向我跑来,秀丽的面孔上粘着两颊绯红的英气。那个夏天当我彻夜躺在床上阅读这本书时,我捕捉到了苏联人凶恶和笃定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本书在后来影响着我,让我追求成为保尔一样浪漫坚定的英雄人物。我甚至曾经试图以自己笨拙的武功,让一个欺负女孩儿的高个子男生向女孩儿道歉。几秒钟之后,我被那个男生推到几米开外。我一屁股坐在了桌子上,怒不可遏地看着他。一些猥琐的小人曾经在向别人描述这个场景时,企图把我当时的忿怒形容成是木讷和软弱。但当我多年后清醒面对自己,我必须承认,我从来没有爱上过这个姑娘;我也从来没有在那时有过一丝畏惧。在那个时候,我相信理想和信念带给我的勇气,而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当然,我同样相信理想和信念带给我和别人的痛苦。就像20多年以前,从前隔壁邻居的叔叔在北京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个老人对他说的话,“我一生被信仰和坚持所不停地折磨,在那些日子里,激励我的只有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至今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些话的态度,已经从无知无畏转化为尊敬。在14岁以前,我为保尔的身体而伤痛,为他的英勇所折服。而现在,当我仍为保尔的英勇所折服,却只敬佩和赞叹他的顽强。
《牛氓》和《克利斯朵夫》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书,它们并没有改变过我,而是不断加深我对保尔的思念,我那时候渴望再次见到保尔,渴望再次感受到阅读时的血腥味,可是后来我才明白。保尔一死,就永远活不过来。
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一段时间里,我还在阅读另外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从另一个方面不断影响着我的想象力和勇气。至今我仍然会幻想自己身处在一个无人的小岛,孜孜不倦地建设城堡和居所。我认为这或许也是另一种心理暗示,一个远离人间的岛屿,被海洋锁住了魔鬼和罪恶,或许就能成为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这可能在后来的一大段时间里在我内心深处衍生出了一种占有欲和成为领袖的欲望。我企图不断挖掘自己,却找不到任何领袖的特质和诱惑力,但是我绝对享受那种君临天下的快感和乐趣。那是不是一种自卑者的自我膨胀,我并不能说清楚。
在寻找保尔的那段时间里,我又找到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形象——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相比于保尔,我在这个陕北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那样软弱又热情,高昂而自私的青年人更让我摸索到了前进的步伐。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困境,看到失败之后没落的神情。但我永远不能想象自己会想生活中看到的许多人一样,我认为他们被生活所打败。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输,承认失败和缴械投降;相比之下,我反而更欣赏那些无耻地夸耀自己多年前的功勋的中年人,他们的平庸掩盖了骄傲,让人觉得恶心、可憎。所以我愿意相信路遥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的景象,当自己失落和伤感时,天空会永远投来暖人的阳光。
我并算不上是一个博闻强记的青年人,更算不上是一个在阅读上有深刻体验和见地的读者。寥寥几笔,只是为了鞭挞自己远离懒惰和怯懦——起码在现在这个时候,写几个字还是我所愿意的。
我也不能谈论那些对我来说阅读尚且困难的读物,例如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与政治》甚至还有辜鸿铭的《春秋大义》。这些书是常常在我书柜里想去翻开却难以品尝的珍馐,就如同我5年前艰难地阅读里程那本《穿旗袍的姨妈》,仿佛舌头被冻住了一样;无论如何撕咬,咀嚼,吞咽,都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我谈论的是那些开启我激情与方向的书。那些书上所烙印的深深的时代印记,于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有着深深的感召力。
我开始读书的理由甚至是可笑的。在还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的自我的意识的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在8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我认为自己生活在睡梦中,任何的惊扰都会使我从睡梦中醒来。我恐惧那些未知的黑暗,把它们与梦中那些可怖的鬼的面孔融为一体。我每每朝阁楼张望,心中都会产生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只能靠锁上门阅读才能够消除。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固执地保持着这两个习惯,锁门和阅读。与其说固执,不如说我依旧保持着恐惧。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图文版的《水浒传》,那是我6岁的生日礼物。送我书的这个人在我12岁之前深深的影响着我,虽然我从6岁离开那座中国中部的小镇到第二次见到他相距了4年,但是在那段时间中,我仍然把他视作最重要的人生伴侣和生命伙伴。《水浒传》并没有真正鼓舞过我,在那时候我误失了领悟自由与反叛之间暴力美感的机会,但其实我从不遗憾。那时候我最唏嘘不已的两件事就是关胜兵败和鲁智深回寺。这两件事在后来看来真切暴露了我的性格上的两个缺陷,对于完美形象的顽固追求和对于信念的愚蠢忠贞。今思霸王血剑气,江东父老盼贼来。
第一本真正影响我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我第一次看见保尔的双手触碰到女友的胸脯,看到冬妮娅皮鞋怦怦地踏着地面,我仿佛看见冬妮娅顶着寒风向我跑来,秀丽的面孔上粘着两颊绯红的英气。那个夏天当我彻夜躺在床上阅读这本书时,我捕捉到了苏联人凶恶和笃定的浪漫主义情怀。这本书在后来影响着我,让我追求成为保尔一样浪漫坚定的英雄人物。我甚至曾经试图以自己笨拙的武功,让一个欺负女孩儿的高个子男生向女孩儿道歉。几秒钟之后,我被那个男生推到几米开外。我一屁股坐在了桌子上,怒不可遏地看着他。一些猥琐的小人曾经在向别人描述这个场景时,企图把我当时的忿怒形容成是木讷和软弱。但当我多年后清醒面对自己,我必须承认,我从来没有爱上过这个姑娘;我也从来没有在那时有过一丝畏惧。在那个时候,我相信理想和信念带给我的勇气,而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当然,我同样相信理想和信念带给我和别人的痛苦。就像20多年以前,从前隔壁邻居的叔叔在北京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个老人对他说的话,“我一生被信仰和坚持所不停地折磨,在那些日子里,激励我的只有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至今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但是对于这些话的态度,已经从无知无畏转化为尊敬。在14岁以前,我为保尔的身体而伤痛,为他的英勇所折服。而现在,当我仍为保尔的英勇所折服,却只敬佩和赞叹他的顽强。
《牛氓》和《克利斯朵夫》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书,它们并没有改变过我,而是不断加深我对保尔的思念,我那时候渴望再次见到保尔,渴望再次感受到阅读时的血腥味,可是后来我才明白。保尔一死,就永远活不过来。
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一段时间里,我还在阅读另外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从另一个方面不断影响着我的想象力和勇气。至今我仍然会幻想自己身处在一个无人的小岛,孜孜不倦地建设城堡和居所。我认为这或许也是另一种心理暗示,一个远离人间的岛屿,被海洋锁住了魔鬼和罪恶,或许就能成为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这可能在后来的一大段时间里在我内心深处衍生出了一种占有欲和成为领袖的欲望。我企图不断挖掘自己,却找不到任何领袖的特质和诱惑力,但是我绝对享受那种君临天下的快感和乐趣。那是不是一种自卑者的自我膨胀,我并不能说清楚。
在寻找保尔的那段时间里,我又找到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形象——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相比于保尔,我在这个陕北青年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那样软弱又热情,高昂而自私的青年人更让我摸索到了前进的步伐。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困境,看到失败之后没落的神情。但我永远不能想象自己会想生活中看到的许多人一样,我认为他们被生活所打败。他们非常清醒地认输,承认失败和缴械投降;相比之下,我反而更欣赏那些无耻地夸耀自己多年前的功勋的中年人,他们的平庸掩盖了骄傲,让人觉得恶心、可憎。所以我愿意相信路遥所描述的这个世界的景象,当自己失落和伤感时,天空会永远投来暖人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