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插上翅膀去飞翔
5月里,打了几场羽毛球比赛。在场上落后的时候,我有时会暗自对自己说:加油,然后继续迎接每一个或似狂风骤雨的盖球,或似和煦春风的高球,再狠狠地砸拍下去。即便如此,还是输了一场球,尽管比分很接近:两场都是19:21,尽管个人认为如果能失误少一点,如果发球能再谨慎点,如果接球能再狠一点,赢是没什么问题的,但结果就是输了。所以那几句自我鼓励的“加油”有什么意义呢,它没法掩盖我的技术不足、步伐不熟练,我依然需要在后面的比赛中高度集中,见球接球,时而绝望地看着球被扣杀但自己却无法接应,于是不断地遗憾和检讨自己水平不足,接受要么侥幸赢或者必然输的结局。
生活中有多少事情不也是这样吗。自我鼓励的心理暗示会对情绪平稳产生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日常的素质储备没到位,自我鼓励也只能转化为自我安慰。想到和做到之间,还有着挺远的距离,比如从”我想成为羽毛球高手“到”我是一名羽毛球高手“之间,起码得练够上千个发球、接球与扣球吧。电影《疯狂原始人》里的几个小人物就向我们描述了如何跨越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从习惯黑暗到追寻光明,从没有大脑到绞尽脑汁想出good idea,从陌生恐惧到友好互助,从只是没有死去到真正在生活着。电影的豆瓣评分高达9.1,我想是因为很多从从小女孩的倔强里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我就是不喜欢黑暗,我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一定要永远住在这个安全却狭小的地方。恰好这段时间和一些朋友讨论到关于按部就班工作与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关于“为什么要这样”的疑惑,往往会转为“先就这样吧”的拖延,拖着拖着,就错过了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去解决“为什么““要什么”的良好时机,那些关于“为什么”“要什么”的答案就变得逐渐模糊,关于其解决的思路更是无措,久而久之,就,算了。
当然也有可能想了,做了,但没成。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就描述了一位70年代的歌手在美国发了两张专辑,没取得什么反响,然后埋头去做木工的经历。这是科普作家土摩托强烈推荐的纪录片,很赞。恍惚间以为这是虚构的电影,歌手罗德里格兹在美国出专辑默默无闻,在南非火了,还被以为死了,时隔25年才有人通过网络从南非联系到在底特律做木工的他,然后去南非开演唱会,回美国继续做木工,他说,要把痛苦转化为美好的事物。我是在夜晚的大巴车上用手机把这部纪录片看完的,剧终时,看着窗外的不断闪过的路灯,忽然想到如果每个生命也不过是星球里短暂闪过的一粒尘埃,那么我的小糖人在哪里,我要去哪里寻找它,我要为自己留下怎样的纪录片,是过程,而不只是ending。
于是我开始了寻找自己的小糖人的过程,陪伴我寻找这个过程的,是微信公共帐号”世相“ 里的每一篇文章。这个微信帐号每天推送一篇优秀的新闻写作或访谈,我习惯在公车上,在临睡的床前,一遍遍地打开微信,期待这个帐号每天的文章推送。很多时候,我边贪婪地用手机看着文章的每个文字,边不时瞄着屏幕右侧的进度条,边分神地想:文章不要这么快结束,不要这么快结束,如果这么快看完,我还要等上一天才能看到下一篇文章呢。对,几乎每篇文章都足够满足我的胃口。怎么满足?它们让我知道不同文字的编排组合可以这么有魅力,而之前,我时常清高的以为,只有思想才是最高尚的,文字,不过是思想的从属。所以我从小就不懂品尝诗的心境,幸好,如今我没有错过文字叙述故事的魅力。举个例子,帐号某天推送了一篇获得当年普利策奖的新闻稿。新闻内容挺简单,不过是一个普通医生为一个普通妇人做的一场普通手术。但在这篇新闻稿里,作者像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把文字拿捏精准,不错放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比喻,整篇新闻稿读起来,像是参与了一场完美的外科手术,惊心动魄,酣畅淋漓,读完,思绪成一场虚脱,因为”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这一想法而虚脱。
虚脱之后,我意识到,从我的想到和做到之间,得有多少本书和多少文字的距离啊,如果没有达到,起码我要在路上吧。于是昨晚问起一位朋友要不要去做一些可能与工作无关,但自己想做的事,他坚定的说,要,肯定要。领导交办的事,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更要做,而且是坚持去做,自己的事要做,是为了给白发苍苍的我们一个回忆,一个安慰自己和不让自己后悔的交待。啧啧,立马觉得硕士没白读,起码交到了一些立场坚定的好同学。
同样让我有种没白过的感觉,是看了芒果台雷人剧《云上的诱惑》后,我又立马觉得工作将近2年没白费,起码接触到了一个有些神秘与神圣的群体。 之前看关于飞行群体的电视剧《冲上云霄》《拜托了机长》,纯粹是花痴和制服诱惑。或许因为《云上的诱惑》有CZ的参与,飞机LOGO,空姐制服,飞机机库都是在南航总部拍摄,而自己对航空领域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熟悉感。以前看到的是飞行员的帅,空姐的美,现在看这部连续剧感悟到的是飞行员的压力大,空姐的辛苦,飞机维修师的技术精湛,因为这些人群就每天出现在我的工作环境中。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呵呵。想起2011年刚工作不久到停机坪上协助摄影师拍摄飞机升天的画面,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着飞机从地面缓慢滑行、起飞、冲上云霄。一个笨重的庞然大物竟然可以通过技术操作腾空而起,翱翔云海,这是对我最大的震撼。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脚不离地的走在路上,如果飞机有了双翼可以起飞,那为何不让梦想插上翅膀去飞翔?哈哈,这话真像儿童的语气,当时年纪小,敢说敢想,挺好嘛,六一节快乐~~~
生活中有多少事情不也是这样吗。自我鼓励的心理暗示会对情绪平稳产生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日常的素质储备没到位,自我鼓励也只能转化为自我安慰。想到和做到之间,还有着挺远的距离,比如从”我想成为羽毛球高手“到”我是一名羽毛球高手“之间,起码得练够上千个发球、接球与扣球吧。电影《疯狂原始人》里的几个小人物就向我们描述了如何跨越想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从习惯黑暗到追寻光明,从没有大脑到绞尽脑汁想出good idea,从陌生恐惧到友好互助,从只是没有死去到真正在生活着。电影的豆瓣评分高达9.1,我想是因为很多从从小女孩的倔强里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我就是不喜欢黑暗,我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一定要永远住在这个安全却狭小的地方。恰好这段时间和一些朋友讨论到关于按部就班工作与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关于“为什么要这样”的疑惑,往往会转为“先就这样吧”的拖延,拖着拖着,就错过了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去解决“为什么““要什么”的良好时机,那些关于“为什么”“要什么”的答案就变得逐渐模糊,关于其解决的思路更是无措,久而久之,就,算了。
当然也有可能想了,做了,但没成。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就描述了一位70年代的歌手在美国发了两张专辑,没取得什么反响,然后埋头去做木工的经历。这是科普作家土摩托强烈推荐的纪录片,很赞。恍惚间以为这是虚构的电影,歌手罗德里格兹在美国出专辑默默无闻,在南非火了,还被以为死了,时隔25年才有人通过网络从南非联系到在底特律做木工的他,然后去南非开演唱会,回美国继续做木工,他说,要把痛苦转化为美好的事物。我是在夜晚的大巴车上用手机把这部纪录片看完的,剧终时,看着窗外的不断闪过的路灯,忽然想到如果每个生命也不过是星球里短暂闪过的一粒尘埃,那么我的小糖人在哪里,我要去哪里寻找它,我要为自己留下怎样的纪录片,是过程,而不只是ending。
于是我开始了寻找自己的小糖人的过程,陪伴我寻找这个过程的,是微信公共帐号”世相“ 里的每一篇文章。这个微信帐号每天推送一篇优秀的新闻写作或访谈,我习惯在公车上,在临睡的床前,一遍遍地打开微信,期待这个帐号每天的文章推送。很多时候,我边贪婪地用手机看着文章的每个文字,边不时瞄着屏幕右侧的进度条,边分神地想:文章不要这么快结束,不要这么快结束,如果这么快看完,我还要等上一天才能看到下一篇文章呢。对,几乎每篇文章都足够满足我的胃口。怎么满足?它们让我知道不同文字的编排组合可以这么有魅力,而之前,我时常清高的以为,只有思想才是最高尚的,文字,不过是思想的从属。所以我从小就不懂品尝诗的心境,幸好,如今我没有错过文字叙述故事的魅力。举个例子,帐号某天推送了一篇获得当年普利策奖的新闻稿。新闻内容挺简单,不过是一个普通医生为一个普通妇人做的一场普通手术。但在这篇新闻稿里,作者像技术娴熟的外科医生把文字拿捏精准,不错放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比喻,整篇新闻稿读起来,像是参与了一场完美的外科手术,惊心动魄,酣畅淋漓,读完,思绪成一场虚脱,因为”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这一想法而虚脱。
虚脱之后,我意识到,从我的想到和做到之间,得有多少本书和多少文字的距离啊,如果没有达到,起码我要在路上吧。于是昨晚问起一位朋友要不要去做一些可能与工作无关,但自己想做的事,他坚定的说,要,肯定要。领导交办的事,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更要做,而且是坚持去做,自己的事要做,是为了给白发苍苍的我们一个回忆,一个安慰自己和不让自己后悔的交待。啧啧,立马觉得硕士没白读,起码交到了一些立场坚定的好同学。
同样让我有种没白过的感觉,是看了芒果台雷人剧《云上的诱惑》后,我又立马觉得工作将近2年没白费,起码接触到了一个有些神秘与神圣的群体。 之前看关于飞行群体的电视剧《冲上云霄》《拜托了机长》,纯粹是花痴和制服诱惑。或许因为《云上的诱惑》有CZ的参与,飞机LOGO,空姐制服,飞机机库都是在南航总部拍摄,而自己对航空领域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有了更多的熟悉感。以前看到的是飞行员的帅,空姐的美,现在看这部连续剧感悟到的是飞行员的压力大,空姐的辛苦,飞机维修师的技术精湛,因为这些人群就每天出现在我的工作环境中。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呵呵。想起2011年刚工作不久到停机坪上协助摄影师拍摄飞机升天的画面,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着飞机从地面缓慢滑行、起飞、冲上云霄。一个笨重的庞然大物竟然可以通过技术操作腾空而起,翱翔云海,这是对我最大的震撼。我们已经非常习惯脚不离地的走在路上,如果飞机有了双翼可以起飞,那为何不让梦想插上翅膀去飞翔?哈哈,这话真像儿童的语气,当时年纪小,敢说敢想,挺好嘛,六一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