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 做自己和做别人期待的自己
看了春上村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脑中涌现了许多纷乱的想法,一个纠缠着一个,扯不出一条十分明朗的线来,大约是我在好几年间都没有好好地思考过,或者是从来未曾思考过。但唯一让我清晰地感觉到的,是对于堇的羡慕以及后来的感同身受。在最初还没有遇见敏的时候,堇似乎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或是不谙世事活在自己世界的女孩,她有她自己的选择及决断,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爱的是什么,日子过得十分不错,虽然没有很多朋友,但是有一个支持自己的继母,有一个很了解自己的soulmate,还有她的小说,这一切都让她显得独特,即使与现实社会有那么一些隔阂。但她是有灵魂的,她的作品所透出来的生命力是可见的。
但当她遇上了敏,她的爱情。也是一个奇特的女子,有着自己的故事。但她在堇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是将堇从自己的星球拉向了现实却平庸的世界,虽然不至于摧毁堇,但也渐渐将她的独特抹去。秉着对敏的爱恋,堇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工作的,衣着亮丽的,正常的女子。不再借由文字思考自己的疑惑,不再在半夜的时候因为兴之所至而打电话跟朋友探讨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她渐渐失去了未知,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占据了她的生活,她无法再写出东西了,即使是像以前那样的,没有一个正式结局的东西。她感觉自己正在被人剥离、肢解,然后又按照别人的意愿重新组装,然后,不再是堇。她渐渐对这样的自己感到不安,感到焦虑。她需要一个切实的,可以依靠的事物。于是她对敏的欲望空前地膨胀,于是她梦见了死去的母亲似乎在告诉她些什么,梦见自己赤身裸体地呼救却被忽略,不安催促着她想要跟敏发生关系,催促着她赶紧回复到从前的自己,写出一些东西来,再次回到以前那个会思考的自己。然而她失败了,在敏身上找不到想要的安慰,写出来的东西依旧不能让自己满意,她像一个溺水的人,想抓住浮萍却霍然坠入水中,于是她消失了,像从前那只猫一样如烟般消失了。
我所感同身受的,是她身上弥漫的不安感,无所依靠的,或者我比她更加彻底的,是因为自己连可以前进的方向都没有。安全感,对人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吧,所以人需要有伙伴,是的,伙伴,而不是朋友。即使你根本不赞同,但你仍然要跟那个或是那些人待在一起的伙伴。为什么会需要伙伴呢?因为没有伙伴就被孤立里,而孤立的感觉是很可怕的,像是将自己一个人放在一个深深的黑洞中,不断不断地坠落。也许那只被放在斯普特尼克上的狗,所感受到的也是这种孤立的感觉吧。而正是由于这样可怕的孤立感,我们开始选择做那个被别人期待的自己,比如我明明不喜欢主动跟一些疏远的人联络,却因为害怕自己人际关系变得太糟糕而去主动联络了;或是因为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而去跟自己成功的但并不亲密的亲戚沟通所谓的感情。那种被迫违背本性去做的事情,就像是生生将自己的皮剥下,再套上另一副皮囊,尖锐的疼痛和窒息感。
选择趋同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而失去自己也是有代价的,你不再独特,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甚至你不快乐,然而我们最初选择趋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快乐。那么为什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和出发点完全相反的结局?曾经有一个渔夫的故事深深地撼动过我,有人问在船上晒太阳的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打渔?渔夫说我今天的目标已经完成了,那人说但是你去打渔的话可以有更多的收获,赚更多的钱,到时候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阳光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享受阳光吗?曾经我看过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对啊,我们追求的不就是最初的快乐吗?为什么要做那么多无用功还导致一个不好的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无用功是我们的不安感催促我们去做的,为的只是让我们在享受快乐更加地心安理得。
许多人选择去做别人期待的自己,为的是更加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但最后往往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也没有想到,做自己本来就是一件心安理得的事情。
但当她遇上了敏,她的爱情。也是一个奇特的女子,有着自己的故事。但她在堇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是将堇从自己的星球拉向了现实却平庸的世界,虽然不至于摧毁堇,但也渐渐将她的独特抹去。秉着对敏的爱恋,堇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工作的,衣着亮丽的,正常的女子。不再借由文字思考自己的疑惑,不再在半夜的时候因为兴之所至而打电话跟朋友探讨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她渐渐失去了未知,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占据了她的生活,她无法再写出东西了,即使是像以前那样的,没有一个正式结局的东西。她感觉自己正在被人剥离、肢解,然后又按照别人的意愿重新组装,然后,不再是堇。她渐渐对这样的自己感到不安,感到焦虑。她需要一个切实的,可以依靠的事物。于是她对敏的欲望空前地膨胀,于是她梦见了死去的母亲似乎在告诉她些什么,梦见自己赤身裸体地呼救却被忽略,不安催促着她想要跟敏发生关系,催促着她赶紧回复到从前的自己,写出一些东西来,再次回到以前那个会思考的自己。然而她失败了,在敏身上找不到想要的安慰,写出来的东西依旧不能让自己满意,她像一个溺水的人,想抓住浮萍却霍然坠入水中,于是她消失了,像从前那只猫一样如烟般消失了。
我所感同身受的,是她身上弥漫的不安感,无所依靠的,或者我比她更加彻底的,是因为自己连可以前进的方向都没有。安全感,对人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吧,所以人需要有伙伴,是的,伙伴,而不是朋友。即使你根本不赞同,但你仍然要跟那个或是那些人待在一起的伙伴。为什么会需要伙伴呢?因为没有伙伴就被孤立里,而孤立的感觉是很可怕的,像是将自己一个人放在一个深深的黑洞中,不断不断地坠落。也许那只被放在斯普特尼克上的狗,所感受到的也是这种孤立的感觉吧。而正是由于这样可怕的孤立感,我们开始选择做那个被别人期待的自己,比如我明明不喜欢主动跟一些疏远的人联络,却因为害怕自己人际关系变得太糟糕而去主动联络了;或是因为害怕自己找不到工作,而去跟自己成功的但并不亲密的亲戚沟通所谓的感情。那种被迫违背本性去做的事情,就像是生生将自己的皮剥下,再套上另一副皮囊,尖锐的疼痛和窒息感。
选择趋同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而失去自己也是有代价的,你不再独特,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甚至你不快乐,然而我们最初选择趋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快乐。那么为什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一个和出发点完全相反的结局?曾经有一个渔夫的故事深深地撼动过我,有人问在船上晒太阳的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打渔?渔夫说我今天的目标已经完成了,那人说但是你去打渔的话可以有更多的收获,赚更多的钱,到时候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阳光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享受阳光吗?曾经我看过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对啊,我们追求的不就是最初的快乐吗?为什么要做那么多无用功还导致一个不好的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无用功是我们的不安感催促我们去做的,为的只是让我们在享受快乐更加地心安理得。
许多人选择去做别人期待的自己,为的是更加心安理得地去做自己,但最后往往忘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也没有想到,做自己本来就是一件心安理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