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的三个说道
一、有思念之意。民谚有“打喷嚏,有人想”之句。春秋《诗经》中既有此说,《国风·邶风·终风》存“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诗句,大意为“长夜漫漫睡不着,想郎想的打喷嚏。”:唐人赵璘《因话录》卷四《角部》之“谐戏附”,内有:“上【玄宗】又与诸王会食,宁王对御坐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故错喉?’【黄】幡绰曰:‘此非错喉,是喷嚏。’” 错喉,谓饮食误入气管,或说咳嗽。宫廷乐师黄幡绰解之为喷嚏,以颂喻玄宗与宁王之兄弟友爱,一时君臣融融。
宋人更是喜欢将喷嚏入诗,以志思念。如北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有“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之句。南宋李处全《守岁》诗:“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晚唐及宋时喷嚏还被雅称为“阿鹊”,取其拟声。近代张相之《诗词曲语辞汇释》注:“阿鹊,一作阿叱,嚏声也。”如南宋黄中之《瑞鹤仙》:“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没音尘寄问。便做无、阿鹊频频,可能睡稳。”明人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亦录有两首有关“喷嚏”的小曲儿: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挂枝儿·想部三·喷嚏》
负心人,这几日你在谁家睡。风月中,那有你这样薄幸贼,教奴家念得舌尖儿碎。你难道喷嚏儿也不打一个,耳朵儿也不热一回。实实的招来也,冤家,莫讨费了嘴。——《挂枝儿·隙部五·查问》
又见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之曲牌【簇御林】:他能绰斡,会写作。秀入江山人唱和。待小生很很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一、他人背后说闲话之意。唐中后期之《慧琳音义》卷五十九中说“喷嚏”:“今俗,嚏,云人道我。此亦古遣语耳。” 遣语,即相思之语,古时相思语,而今却有了被人说道之意。北宋末年马永卿《懒真子》卷三载,“俗说以人嚏喷为人说。”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有载:“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此俗今日尚存,有老奶奶一打喷嚏就爱嘴上呸呸两声。。】 元人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中,有冒充宋江、鲁智深的光棍连打喷嚏,自言:“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亦载,“今人喷嚏,必唾曰:‘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齿牙落。’”
一、打喷嚏是不祥之兆,但可以通过旁人祝福变为好事将至的吉兆。此说据说源于佛经故事,古天竺人以为,打喷嚏时,精气会被近处药叉吸走,因而得病衰老。若旁边有人祝愿打嚏者“长寿”,遂能去凶化吉。佛经《四分律》就曾记载佛祖要求众人在他打喷嚏时,不应从俗说“长寿”。【《四分律》卷五十三云:“尔时世尊,在只桓中,与无数众说法。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言‘长寿’。大众遂便闹乱。佛言:‘不应尔’”。】又《法苑珠林》:“世尊嚏,诸比邱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嚏,佛令比邱亦咒言长寿。”可见古印度早有这种习俗。此俗后入中国,于宋辽两国都有流行。北宋王易《燕北录》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 宋人臧余庆《感皇恩》词,亦有“五双纸捻,管打十个喷嚏□□□□儿,一百岁”的说法。我乡朔方河套,俗呼“打喷嚏”为“打百岁”,考之国内他地,也多在打喷嚏后说一句“长命百岁”之类趋吉避凶话语。
国外亦有相同习俗存世,如在多数英语国家,人们在打喷嚏时喜欢说“祝你健康”或“上帝保佑你”或“保佑你”之类的话语,其中德国人喷嚏后会说Gesundheit【健康】!英国人也如同德国人说这句德国话,可见这一习俗在古日耳曼人时期既已存在【德语较之英语,保留原始日耳曼语较多】。《马可·波罗游记》卷三之《拉尔王国》,也曾记载印度某地人的独特习俗:“当他们出门时,如果听见有人打喷嚏,便会立即转身回屋,待在家里绝不出门。”
尾记《笑林广记》中的一个小笑话,聊做结尾:“昔有一猫擒鼠,赶入瓶内,猫不舍,犹在瓶边守候。鼠畏甚,不敢出。猫忽打一喷嚏,鼠在瓶中曰:“大吉利。”猫曰:“不相干,凭你奉承得我好,只是要吃你哩!”
宋人更是喜欢将喷嚏入诗,以志思念。如北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有“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之句。南宋李处全《守岁》诗:“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晚唐及宋时喷嚏还被雅称为“阿鹊”,取其拟声。近代张相之《诗词曲语辞汇释》注:“阿鹊,一作阿叱,嚏声也。”如南宋黄中之《瑞鹤仙》:“任相如多病,沈郎全瘦,都没音尘寄问。便做无、阿鹊频频,可能睡稳。”明人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亦录有两首有关“喷嚏”的小曲儿: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挂枝儿·想部三·喷嚏》
负心人,这几日你在谁家睡。风月中,那有你这样薄幸贼,教奴家念得舌尖儿碎。你难道喷嚏儿也不打一个,耳朵儿也不热一回。实实的招来也,冤家,莫讨费了嘴。——《挂枝儿·隙部五·查问》
又见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之曲牌【簇御林】:他能绰斡,会写作。秀入江山人唱和。待小生很很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么?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咳,俺孤单在此,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
一、他人背后说闲话之意。唐中后期之《慧琳音义》卷五十九中说“喷嚏”:“今俗,嚏,云人道我。此亦古遣语耳。” 遣语,即相思之语,古时相思语,而今却有了被人说道之意。北宋末年马永卿《懒真子》卷三载,“俗说以人嚏喷为人说。”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有载:“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此俗今日尚存,有老奶奶一打喷嚏就爱嘴上呸呸两声。。】 元人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中,有冒充宋江、鲁智深的光棍连打喷嚏,自言:“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亦载,“今人喷嚏,必唾曰:‘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齿牙落。’”
一、打喷嚏是不祥之兆,但可以通过旁人祝福变为好事将至的吉兆。此说据说源于佛经故事,古天竺人以为,打喷嚏时,精气会被近处药叉吸走,因而得病衰老。若旁边有人祝愿打嚏者“长寿”,遂能去凶化吉。佛经《四分律》就曾记载佛祖要求众人在他打喷嚏时,不应从俗说“长寿”。【《四分律》卷五十三云:“尔时世尊,在只桓中,与无数众说法。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言‘长寿’。大众遂便闹乱。佛言:‘不应尔’”。】又《法苑珠林》:“世尊嚏,诸比邱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嚏,佛令比邱亦咒言长寿。”可见古印度早有这种习俗。此俗后入中国,于宋辽两国都有流行。北宋王易《燕北录》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 宋人臧余庆《感皇恩》词,亦有“五双纸捻,管打十个喷嚏□□□□儿,一百岁”的说法。我乡朔方河套,俗呼“打喷嚏”为“打百岁”,考之国内他地,也多在打喷嚏后说一句“长命百岁”之类趋吉避凶话语。
![]() |
国外亦有相同习俗存世,如在多数英语国家,人们在打喷嚏时喜欢说“祝你健康”或“上帝保佑你”或“保佑你”之类的话语,其中德国人喷嚏后会说Gesundheit【健康】!英国人也如同德国人说这句德国话,可见这一习俗在古日耳曼人时期既已存在【德语较之英语,保留原始日耳曼语较多】。《马可·波罗游记》卷三之《拉尔王国》,也曾记载印度某地人的独特习俗:“当他们出门时,如果听见有人打喷嚏,便会立即转身回屋,待在家里绝不出门。”
尾记《笑林广记》中的一个小笑话,聊做结尾:“昔有一猫擒鼠,赶入瓶内,猫不舍,犹在瓶边守候。鼠畏甚,不敢出。猫忽打一喷嚏,鼠在瓶中曰:“大吉利。”猫曰:“不相干,凭你奉承得我好,只是要吃你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