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瓶?
我有幸提前几个小时看到了mujun日志里叙事部分的主要内容。收到她的来信的时候,我正在平溪线的小火车上——今天台湾北部气压很低,于是我昏昏欲睡,汗如雨下。第一遍没有看得很清楚,打开手机又看了一遍,看完心里动了一下,然后头一颠簸就睡着了。
嗯,我最近处于一个疯癫的状态,玩起来疯玩,写东西狂码,我觉得我今天显然是已经中暑了,头疼得不行。
晚上回台北的时候无聊的刷豆瓣,看到她的日志《漂流瓶》,什么也没写就推荐了,可能是因为我想说的话还挺多的,而且也文章也没有太多关系。
===========分割线1===========
首先是我到底要不要掺和进这件事,当然现在是不可能的,我的时间已经排满到了明年,但明年几件事情了了以后,其实可以做一做。纪录片天然和社会学人类学走得很近的,但毕竟又很不同。面对工伤和尘肺这件事,我一激灵就想起当年复试的时候我导师忧心忡忡的一句话。他的大意是我最大的问题恐怕是太感性,面对残酷题材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扛不住。
真的很讨厌,学电影就是要感性点,不妨当个精神病,或者酒鬼!但偏偏纪录片这边,导师会嫌我感性得过了。我今天看完mujun这篇文,心里的确咯噔一下,我觉得,我真的可能扛不住。很多时候,我其实是畏惧影像的冲击力的。
不过这是后面再考虑的事情了。
我有段时间被学术型的友邻们吓到了,总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对,至少不理智。这阵子终于想过来了,我是学电影创作的,我要那么理智干嘛?嗯?
===========分割线2===========
我和mujun很多时候很同步,尤其是情绪上,一起寻死觅活的时候都不少。
所以她的迷茫我几乎全明白,且感同身受。
不过这次我先走一步了,我觉得我似乎进入了自己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很多事情豁然开朗,自己心里便也无所挂碍。
所以我才会玩到中暑吧。
我其实还是很确定我适合教书的,而且恐怕最适合的事情是教书。现在这条路已经断了,我便纠结了一年多我到底要做什么。
我想了一年,终于在想法和做事两个层面都确定了一件事,就是我如果不教书,退而求其次,应该是入行,而不是做学问。因为我虽然常常吐槽我手头的剧本,但我还是喜欢写,会哭会笑,速度也还可以。同时,我的论文真是越来越惨不忍睹了,就文字本身,究竟哪种让我更快乐,我想是剧本。然后我也喜欢带着伙伴们一起拍东西,新片的启动其实总体是顺利的,我享受片场——哪怕是个纪录片片场。
我在想,如果同样是定目标的话,以五年期计,我很难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国纪录片增添什么新的话语,而且情感上也淡漠了。但五年里,我应该会完成手头至少两个纪录片,剧情片剧本至少有一个会拍,现在已经拍了的还有一个,五年的时间我用来积累,五年后我大约会有自信拍自己第一个剧情长片了。
后者是一个清晰踏实的目标,同时我也知道自己是个没什么才华的人——有才华的导演不用等这么久准备这么久——但看清自己也是好事,我做不了大匠,但我可以做类型,尝试一些独特的表达,就够了!本来就不是谁都能成功的,这种事,想明白就好!所以我现在可以做到不徐不疾,一点点的来做事。而且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后,心情真是好太多,做事情也踏实起来了。
除了我这博士算是白念了这件事不太好,其他都好。
===========分割线3===========
我这几年,一直坎坎坷坷,到去年这个时候登峰造极了。当然也没有惨到哪里去,无非是本以为快成家了,结果没了;本以为教职还有希望,结果也没了。
一直到上个月我还想上吊。人生的败绩积累多了,还想保留自尊的方式无外乎自杀——或者摆出自杀的姿态。
在台湾的三个月这么快就进入了尾声,我开始着急出去玩,而不是窝在台北赶功课。在高雄的海边我租了一辆自行车,边骑车边跟着旁边正在做展会的大学生们唱歌,后来竟然越唱越高声……我一定是疯了,才会在海边骑着车,荒腔走板的唱着歌。
后来就越来越开心了!我是滴酒不沾的,结果在澎湖,和一群台湾年轻人烤着牡蛎聊开心了,自己跑去买了一听啤酒,喝得满脸通红,他们都大笑。发照片给我妈看,我妈说,多少年没见你笑成这样。的确是,我常年皱眉,最近乐得有点不像自己了。
我在想,其实幸亏自己是个漂流瓶。看清自己已然如此,便也不惧随波逐流,波起自有云涌可见,也不怕磕着碰着,漂流瓶么,本来就是要触礁的。而我看到的这整个的世界多好啊!宅能喂蚊子写字看书,发疯了可以骑自行车唱歌烧烤喝酒,临死了还能有大小几个片子。
唯一的惆怅是,我在这里看到的山水,还有台北连绵的雨和南部熔岩一样的阳光……都只有我看到。我希望有人可以坐在身边说说话,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恋人,但终究是没有。垦丁的夕阳和星空下面,只有我自己听着海涛。
但是,既然是漂流瓶,总是会被人捡起来的!真好!
嗯,我最近处于一个疯癫的状态,玩起来疯玩,写东西狂码,我觉得我今天显然是已经中暑了,头疼得不行。
晚上回台北的时候无聊的刷豆瓣,看到她的日志《漂流瓶》,什么也没写就推荐了,可能是因为我想说的话还挺多的,而且也文章也没有太多关系。
===========分割线1===========
首先是我到底要不要掺和进这件事,当然现在是不可能的,我的时间已经排满到了明年,但明年几件事情了了以后,其实可以做一做。纪录片天然和社会学人类学走得很近的,但毕竟又很不同。面对工伤和尘肺这件事,我一激灵就想起当年复试的时候我导师忧心忡忡的一句话。他的大意是我最大的问题恐怕是太感性,面对残酷题材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扛不住。
真的很讨厌,学电影就是要感性点,不妨当个精神病,或者酒鬼!但偏偏纪录片这边,导师会嫌我感性得过了。我今天看完mujun这篇文,心里的确咯噔一下,我觉得,我真的可能扛不住。很多时候,我其实是畏惧影像的冲击力的。
不过这是后面再考虑的事情了。
我有段时间被学术型的友邻们吓到了,总觉得自己的思维不对,至少不理智。这阵子终于想过来了,我是学电影创作的,我要那么理智干嘛?嗯?
===========分割线2===========
我和mujun很多时候很同步,尤其是情绪上,一起寻死觅活的时候都不少。
所以她的迷茫我几乎全明白,且感同身受。
不过这次我先走一步了,我觉得我似乎进入了自己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很多事情豁然开朗,自己心里便也无所挂碍。
所以我才会玩到中暑吧。
我其实还是很确定我适合教书的,而且恐怕最适合的事情是教书。现在这条路已经断了,我便纠结了一年多我到底要做什么。
我想了一年,终于在想法和做事两个层面都确定了一件事,就是我如果不教书,退而求其次,应该是入行,而不是做学问。因为我虽然常常吐槽我手头的剧本,但我还是喜欢写,会哭会笑,速度也还可以。同时,我的论文真是越来越惨不忍睹了,就文字本身,究竟哪种让我更快乐,我想是剧本。然后我也喜欢带着伙伴们一起拍东西,新片的启动其实总体是顺利的,我享受片场——哪怕是个纪录片片场。
我在想,如果同样是定目标的话,以五年期计,我很难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国纪录片增添什么新的话语,而且情感上也淡漠了。但五年里,我应该会完成手头至少两个纪录片,剧情片剧本至少有一个会拍,现在已经拍了的还有一个,五年的时间我用来积累,五年后我大约会有自信拍自己第一个剧情长片了。
后者是一个清晰踏实的目标,同时我也知道自己是个没什么才华的人——有才华的导演不用等这么久准备这么久——但看清自己也是好事,我做不了大匠,但我可以做类型,尝试一些独特的表达,就够了!本来就不是谁都能成功的,这种事,想明白就好!所以我现在可以做到不徐不疾,一点点的来做事。而且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后,心情真是好太多,做事情也踏实起来了。
除了我这博士算是白念了这件事不太好,其他都好。
===========分割线3===========
我这几年,一直坎坎坷坷,到去年这个时候登峰造极了。当然也没有惨到哪里去,无非是本以为快成家了,结果没了;本以为教职还有希望,结果也没了。
一直到上个月我还想上吊。人生的败绩积累多了,还想保留自尊的方式无外乎自杀——或者摆出自杀的姿态。
在台湾的三个月这么快就进入了尾声,我开始着急出去玩,而不是窝在台北赶功课。在高雄的海边我租了一辆自行车,边骑车边跟着旁边正在做展会的大学生们唱歌,后来竟然越唱越高声……我一定是疯了,才会在海边骑着车,荒腔走板的唱着歌。
后来就越来越开心了!我是滴酒不沾的,结果在澎湖,和一群台湾年轻人烤着牡蛎聊开心了,自己跑去买了一听啤酒,喝得满脸通红,他们都大笑。发照片给我妈看,我妈说,多少年没见你笑成这样。的确是,我常年皱眉,最近乐得有点不像自己了。
我在想,其实幸亏自己是个漂流瓶。看清自己已然如此,便也不惧随波逐流,波起自有云涌可见,也不怕磕着碰着,漂流瓶么,本来就是要触礁的。而我看到的这整个的世界多好啊!宅能喂蚊子写字看书,发疯了可以骑自行车唱歌烧烤喝酒,临死了还能有大小几个片子。
唯一的惆怅是,我在这里看到的山水,还有台北连绵的雨和南部熔岩一样的阳光……都只有我看到。我希望有人可以坐在身边说说话,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恋人,但终究是没有。垦丁的夕阳和星空下面,只有我自己听着海涛。
但是,既然是漂流瓶,总是会被人捡起来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