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小说】
我想姐姐是不情愿这门亲事的,不然就不会在婚礼的第二天就精神失常,送往医院的了。——题记
第一章
我的家乡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隶属泰安市,古称“东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山东航段的枢纽。在这三面环山,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丽的东平湖畔,生长着美丽善良,古朴真诚的华夏儿女。
屈指算来,姐姐离开我们有13年的光景了,那年是麦收季节!
尘封的记忆,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的在脑海盘旋,冲撞着激愤的胸腔,午夜梦醒时分,泪已沾湿衣巾,辗转再难入眠。姐姐比我大整整6岁,爸爸为了要弟弟,在我刚出生还不足百天,就领着姐姐,妈妈怀抱襁褓中的我,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
记忆中,我是姐姐一手带大的,茶余饭后,爸爸妈妈还经常说起儿时的趣事。比如,你姐姐抱着呀呀学语中的我出去玩,不小心一跤跌倒,我脱手而出,甩出丈余远,姐姐不顾膝盖是否跌破,赶紧爬将起来看我是否安好~~~比如爸爸工作回来,从口袋中把积攒了大半天的松子掏出来让姐姐吃,而她却把嚼碎的松子抿到我的嘴巴里~~~
待我们回到家乡,姐姐已错过了上学的年龄。在班级里年龄最大,个头最高,要强要面子的姐姐在小学毕业后就坚决要求留在家中,要帮妈妈分担家务,照顾我和弟弟。爸爸是经常不回家的,有时一年都难得见他一面。弟弟仅仅比我小一岁,家里的宝贝疙瘩,事事优先,处处都要让着他,不然,轻者招来一顿数落,重者则是拳脚相加,或是棍棒侍候。有时我想呀,我就是多余的人,要嘛就是他们从桥下捡来的什么的~~因为村里没小孩的人家就从那里捡到过,还是男孩。
第二章
光阴似箭,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有陌生人到我们家来,有时还能吃到糖果之类的好东东。一次,把收上来的作业本送到老师的办公室去,有一位姓樊的女老师问我“你姐姐找婆家了,咋不拿喜糖给老师吃呢?”她是我们陈家的媳妇,还没出五服的亲戚。当时我就蒙了,感觉滚烫的血液火辣辣的往脸上涌,低着头说了一句“不会的,姐姐不会这么早出嫁的。”就急通通的把老师们的嬉笑声抛在了身后。
最后一节课老师讲的什么我没听清,嗡嗡的蜂鸣乱吵吵的似要把脑壳撑破。
旋风一般的冲进家门,抱住做饭的姐姐,抬起泪眼婆裟的脸,“你真的要出嫁吗?不再给我梳辫子了吗?不在给我掏耳朵了吗?不在翻我书包找书看了吗?我不在躲了好不好?不再嫌你把书弄乱了好不好?”姐姐喜欢在暖暖的午后,搬出一高一矮的凳子,让我把头靠在她的怀中或大腿上清理耳逅。而我特别的敏感,开始痒痒的还能忍受,不经意间会感到一丝疼痛,就想挣扎着要把头抬起来,或用手捂住耳朵不再让她碰。但往往都是徒劳的,会被姐姐按住头部‘一会就好啦,忍着点’。从小不更事起,就是姐姐帮我打理头发的,每天变着花样的梳出什么‘冲天辫’‘羊角辫’‘单马尾’‘双马尾’有时高兴了还会把她用的SPA营养水给我喷上一些梳什么‘新疆小辫’这是我最喜欢的,虽然时间长,扎的时候还会很疼,但闻着香香的气味,左右甩着丝丝滑滑的小辫特神气,羡慕的周围的伙伴不得了。但现在我是标准的学生头型,齐眉的刘海,齐肩的发稍是班级的经典,我可不想破坏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形象。姐姐喜欢看书,经常央求我带书刊给她看,我也有订阅的,会主动拿出来给她看。可有时她还要翻我的书包找找有没有还没看过的,这我很难接受,我很爱惜自己的课本等一切资料,一个学期学完了,都还是崭新的。当我护着不让她翻的时候她会很生气的用很大力抢过去,然后来个底朝天,哗啦啦全倒在了地上。这往往是我最伤心最气她的时候,在抹着眼泪把书籍和文具一件件重新装入包内的时候,她也不知向哪里去了。我和姐姐一直都在一个房间一张床铺歇息的,看到她的枕头旁放着叠的整整齐齐的衣裤,就摸了一把剪刀在那条她最喜欢的浅蓝色的裤子上剪了一小下。当时真的是无意识的,也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像梦游癔症了一样。在隔天后,被姐姐发现了,免不了受妈妈一顿数落和巴掌侍候。姐姐也就把这裤子送给我穿了,本来嘛,一直都是捡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的,都不曾给我买过新衣服的。拿姐姐绣鞋垫的花线在小小的口子上绣了一只蝴蝶,美美的就成了同学们羡慕的焦点~~~~
“傻丫头,谁说的”姐姐微红着脸,呵斥着我。
事实胜于雄辩,我拉着姐姐进入客厅。果不其然,在桌上有好多布料,还有花花绿绿的不知道什么的物品。姐姐杠在那里,不说什么,‘要你管,你姐姐许配给北村的董家了,他家境好,又是你四姑姥姥保的媒,错不了’妈妈过来拉姐姐去看她刚买的什么花瓶之类的东东。‘可姐姐才18岁还不到的呀,爸爸又不在家,你急什么呀’。‘呵,你这妮子还来劲了是不是,’随手拿了鸡毛摊子作势要打我~~~‘哼,仗势欺人,力气大就了不起呀,本姑娘先写作业去也.'
第三章
妈妈娘家是湖区,叫什么李官村的村庄,姥爷弟妹六个。在姥爷很小的时候,因为老姥爷是什么保长,去过什么满洲国参加过什么宴会。这也是在年终聚会的时候听姥爷向他的后辈们弘扬他的光荣事迹和见过世面的时候听到的。因为老姥爷是带着当时只有7岁得他去的。老姥爷当那保长的时候可没少帮着抗日军人反击倭寇打击伪军什么得。但在后来据说,曾帮助养伤的三位八路军战士伤好后,为回部队方便,就把三把手抢放在了扬谷场的柴火垛里了,但解放后回来找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文革时因为出身成份和这件事受到了很大的牵连,整天整宿的批斗,老姥娘扛不住先去了,老姥爷在扬谷场也被吊了三天水米未进了。族里新任村长是根正苗红的贫农,老姥爷平时也经常的接济照顾他们,就连名把老姥爷保了出来,但因为身体过于虚弱,没几天也撇下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姥爷和幼小的儿女去了。姥爷在当地是呆不下去了,就收拾好了家当用一辆大马车,带着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不分昼夜的赶到现在的李官村。当时最小的姑姥姥才不到六岁啊。姥爷把弟弟妹妹都送进了学堂,担负起了大家长的责任。先后张罗着给二姥爷找到媳妇,成家立业后。又张罗着给大姑姥姥在城里找了一位开布店的人家,二姑姥姥的老公是开信贷社的,三姑姥姥是体育老师,自己找了一位海军中尉。四姑姥姥体质弱,就在姥爷家很近的地方找了婆家,便与照顾。
说起我这四位姑姥姥呀,在那十里八村的可都很有名呢。个个出落的亭亭玉立,娇美俊秀。那些姑姥姥没低于一米六八的,就这三姑姥姥吧,个子高点,一米七三还高一些的,当时在学校和学生打蓝球的时候,被身穿一身戎装的的三姑老爷一眼就相中了。他们校长当时正陪在三姑老爷身边,看到这情形,就极力的保媒撮合他们。后来育有两女,一个嫁给了福建的一位军官,一位留在了济南某旅游局做了翻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个个出落得气质样貌俱佳。
四姑姥姥给姐姐保的这个这户人家吧,是她老公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母亲也是女中豪杰。养育两女三男五个孩子,家境殷实。姐姐嫁的这个人吧是家中长子,在潍坊肉食厂上班。还有两个大姑姐待字闺中,在后屯某造纸厂上班,都不经常回家的。保媒拉线的人不少,可她们眼界高,还没有能入她们法眼的。大弟在上初三,据说后来当兵去了。二弟和我一样上初二,还是一个级,呵呵还在一个学校。这是后话了,以后会有描述的,呵呵。
第四章
就这样,姐姐和这户姓董的人家订了亲,三百元的定金,互换了手绢。那人我看见了,白白净净的,单薄的身材有些月不经风的样子,还没姐姐壮实,稳妥。大家还记得【红灯记】里面的李铁梅吗,那黑黝黝的大辫子印象最深刻了。我姐姐就有这么好的发质,乌黑柔顺的发髮扎成两绺,乖巧地垂挂着直到弧形姣好的腰际。细细长长的柳叶眉不需任何加工,黑葡萄一般亮闪闪的眸子,透着聪慧和坚毅。菱角分明的唇薄厚适中,每次笑的时候就会露出我特羡慕的洁白坚固的牙齿。小巧的鼻子镶在圆圆的带着酒窝窝的面部是那样的和谐,美观。唯一美中不足是在鼻翼根部有一颗黄豆粒般大的黑痣,亮亮的,很有光彩。这颗痣陪伴着姐姐走过了16年的春秋,便被妈妈硬拉着姐姐到城里的一家小诊所用什么药物溶解得面目全非,只留下边缘星星点点的芝麻粒大的一两颗。这也算是美容手术的一点小失误吧,但这并不影响姐姐小麦色的肌肤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每到节假日,也就有了走动,姐姐开始是让姑姥姥领着去约会的,后来就他们两人开始出双入对的娱乐,采购物品了。他的大弟倒是经常到家里来帮忙干活的,那个所谓的姐夫因为上班的地方远吧,只是节假日探亲的时候过来看看。期间也有书信来往的,有时姐姐也让我看得,过后就放到某个她认为隐蔽的地方。记得在一个春花烂漫的中午,我正在家的客厅里写作业,这期间我已是初中生了。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问姐姐在家吗?这人我认得,是经常帮我家干活的姐姐的小叔子。姐姐和妈妈出去了,不在家,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他哥哥给姐姐寄来一封信,想看看。‘我不知道的呀’,正迷糊间,他用手一指客厅里的长长的案几说‘就是那封’。并径直走过去拿了起来。当时我也不知怎么了,蒙蒙怔怔的大脑一片空白,待反应过来,那人已把信拆开倚着门框读了起来。‘你怎么可以读别人的私信呢,我姐姐还没看呢’,
‘好好,给你’。,这时邻家姐姐从前面一闪而过,姐姐小叔子的目光立即亮了,慌不迭的紧跟出去。
原来,他是去找他一位同学的,看到有邮递员到我家来,就感觉是他哥哥的信,好奇就过来看看了。前面邻居家的大女儿和他是同班同学,微妙的情愫在女孩躲闪的目光,欲拒还迎的娇羞中可以看出他们互有好感的。‘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呵呵,怪不得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这是什么人啦,不经允许就看人家的信。’看着被拆开的信封,不知该如何向姐姐交待~~~~
‘嘻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咱也看看都写了些什么?’
原来呀,除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外,还给姐姐寄了一点钱来让她买喜欢的东东。嗯,看来这未来姐夫人还不错的嘛。不知他那个弟弟会不会告诉他父母,哎呀,都怪我,当时咋就没拦住呢。
第五章
果不其然,以后再也没看到姐姐收到什么信件,媒人也一趟趟的往家里跑,言语中好似在催促他们早点办婚事什么的。
妈妈这期间也是反对的,甚至反悔拒绝了这门亲事。但后来的后来,在一次放学后,看到姥姥和妈妈站在院子里,姥姥还用手拍抹着眼泪。看到我来,妈妈就递给我50元钱说,‘你姐姐和姐夫去车站了,你赶快给他们送去。’不明就里的我赶紧骑车赶往车站,因为就在学校门口,很快就看到他们还站在车牌旁。为什么放学路上没遇到他们呢,原来呀,从学校到家有两条路的,我为了节省时间,经常会走小路回家的,路上还有一处苹果园,浓烈诱人的香味会把人迎来送往很远很远~~·
姐姐她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姐夫的脸白净中有些许红润,眸子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而姐姐的脸色却是冷漠的,往常神彩奕奕的瞳孔也失色了很多。我茫然不知所措,心里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不解,却不知该如何相询。茫茫然把钱递到姐姐手里说‘妈妈让我给你送来的’。姐姐没说话,也不接,只是木木的站着,空洞的眼神没有聚焦点。
‘我们带着呢,你还是留着上学用吧’姐夫对我说到。当时我的大脑好似断路了一半,只是机械地把钱放到姐姐的口袋里,然后就转身想着回家复命,好早点吃过饭别误了上课。在骑上车前,回头望了他们一眼,姐姐也正面向着我,空洞的眸子有着某种特殊的语言。我猜不出,只是感觉心里紧紧的,脑子蒙蒙的,沉甸甸的。
一个礼拜后,妈妈扶着姐姐从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上下来,我正在客厅写作业,来不及问什么情况,赶紧的疾步上前扶住姐姐,眼尾的余光发现车上还有好多人。‘你扶你姐先去你们的卧室’妈妈把臂弯里的黑色手包和姐姐交到我手里,也把所有的疑问连带着吞回了肚里。
姐姐像木偶似的随我进了卧室,头还来回的摇摆着。身上穿着新嫁娘才可拥有的红色礼服。
把姐姐扶到床铺,帮她脱掉鞋子,用暖合的棉被盖住双脚,上半身仰躺在垫的高高的枕头上。
这样会舒服一些的吧,我想。
打开妈妈的手包,发现里面有一些药品和病例,拿起一个小药瓶,旋转着看那上面都写着什么。这是一瓶抗精神病作用的,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的,还有一瓶是起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姐姐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我好好的姐姐在这几天的功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这一刻,只感觉所有的血热都聚集在了脑海,随时都有撑破血管,爆炸的可能。
纵有满腔的愤懑也不敢找妈妈去质问,平时缺了上学外,都是寄托于姥姥家的。不曾记得她的乳汁是否喂养过我,不曾记得她温暖的怀抱是否有妈妈的香甜。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横亘在我们母女之间。
毋须质疑,时光不会倒流,经年的沙漏也不会为了谁而停止。姐姐在我们精心的照料下慢慢恢复了正常,也会为了某件事和妈妈争吵了。但我感觉好似缺少了什么,那种微妙的精神感知只有我能感觉体会得到,三魂六魄肯定少了什么。
第六章
我想姐姐是不情愿这门亲事的,不然就不会在婚礼的第二天就精神失常,送往医院的了。长期的压抑,压抑,再压抑才导致了精神过度的紧张。
后来在我的央求下,姥姥告诉我,因为怕爸爸不同意这门亲事,就早早的催促他们早早的结婚,也好给妈妈找个帮手什么的。噢,呵呵,这都什么事呀,原来她们是旅游结婚的啊,在后屯男方的亲戚家游玩逗留了两天后才回去参加的婚礼。正值深秋季节,姐姐在洗澡的时候不慎着了凉,也没预防就紧赶着奔赴下一站。
男方也算是家大业大得主人家,又是头一桩婚事,为渲染婚场的气氛,两个高音喇叭驾于房顶,招徕着四面八方的亲朋近邻。
这是1989年的深秋,姐姐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下,拖着她虚弱而疲惫的身躯,迈进了董家的大门。这年她刚刚过完了19岁的生日。
等拜完了各种样式的繁文礼节,还没等闹新房的人尽兴,姐姐的神经就彻低的崩溃了~~~~
后来据她婆婆讲,当时姐姐像什么附体了一般,用手指在新婚的墙上乱画着什么,头来回摇摆着,眼定定的没个焦点,嘴里还说着不知是什么的东北口音的话语。姐姐六岁随父母去的东北投靠的爷爷奶奶,8岁多就回了东平老家呀,一直没有听她说过什么东北话的呀。
在姐姐发病期间,爷爷也从东北赶回了老家,并和姥爷一起到她们的新房查看。爷爷说那房子阴暗的很,常年又很少见阳光什么的。姐姐的婆婆说这五间瓦房是新盖的,还没断潮。这中间客厅和东面两间房由他们和两个女儿居住,姐姐夫妻俩住这西面的两间。因为厨房和仓库的缘故才遮挡住不少的阳光。如果他们愿意呀,就到以前的老房子去住。
姐姐现在的情况,加之姐夫又在外地上班,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起奶奶,已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了,在东北去世的。最最遗憾的是我不曾记得奶奶的样貌,和她抱着我时的温存。93年和爸爸去东北看望爷爷骸骨的时候,婶婶指着奶奶在一棵怒放的梅树旁照的照片说,‘看,你长的多像你奶奶呀!’堂弟堂妹也给我说着奶奶和爷爷在世的点点滴滴,指给我看他们常坐的地方,他们常说的话,常有的神态和习惯。~~~
第七章
奶奶姓高,祖居高家庄。家境殷实,有一姐,已出嫁。当初看到嬷嬷把才13岁的姨奶润白细腻的天足用长长的锦缎缠呀缠的,仿佛也感到了那彻骨的痛。凄厉的惨叫湿润了太奶的眸瞳,不住的用锦帕试着流下的泪水。
奶奶看着套上三角形的绣花锦缎鞋子的姨奶,感到好似在刀尖上跳舞似的。发誓一定要破除这束缚中国女性的枷锁,幸运的是新时期的中国已露出胜利的曙光,禁止缠足的口号也有效的得到了执行,才得以自由的行走。
家中没有男丁,太奶是要奶奶招婿入赘的。这天,村里来了一位卖豆腐的后生,太奶拿着大海碗踮着小脚向那后生称取2斤的豆腐做午饭。也不知怎的,没来由的一阵眩晕,太奶失去了意识。多亏那后生又是掐人中又是按压的让太奶苏醒过来。
这时周遭已然围了不少的村民,赶紧的和后生把太奶送回家中。‘二小姐,老太太晕倒了,是这位后生救好的.......快嘴的同族阿伯喊着在厨房忙活的奶奶。因为习惯,同村的人老改不了称呼,这让奶奶很是尴尬。
已是二十好几的光景,长得淑雅俊秀的奶奶也算是大龄得了。因没缠脚,足足比姨奶高出十几厘米。普通的后生哪能合奶奶的意。今看到送太奶进屋的后生堂堂样貌,颇有水泊梁山武松的派头。便心生情愫,有意让太奶留下后生吃饭。
其实太奶早已相中了这经常到村里来卖豆腐的年轻人,今天的晕厥也只有八分而已,如今又看到自家姑娘的神态,更是下了决心要留住这后生。
‘哎幺,我这晕眩的老毛病又犯了,今天多亏了你这后生呀,不然老命就丢了哇。’
‘一点举手之劳,举手之劳,‘您先歇会,我去把豆腐给您拿来’后生搓着手,腼腆的说。
‘哈哈,小伙子,老汉我已把你那板车推到院子里罗’。‘今天呀,我要替老婶子好好的谢谢你,来,咱爷俩喝一杯。’同族的阿伯热心的挽住后生的胳膊,自顾自的说着。周遭的村民也嬉笑着散开,各忙各的去了。
这卖豆腐的后生呀,就是我的爷爷。根红苗正,太爷爷哪能答应入赘。更何况又是地主家的女儿!但爷爷说人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从不鱼肉乡邻,还经常的接济救助乡邻,不信你可以去打听打听。最终太爷熬不过爷爷的央求和执拗,让爷爷答应替大爷爷娶上媳妇就放他走。
这大爷爷吧,有些驼背,也没爷爷健壮魁梧。难免在婚事上就有些耽搁。太爷爷的意思是让爷爷替大爷爷去相亲。
‘这怎么可以,万一露馅了咋办?万一我脱不了身咋办?’
‘你只管按我说的去做,别的你不用管’!太爷胸有成竹的对爷爷说。
原来呀,有人给大爷爷说了一门亲事,女方姐妹多,家里很穷,太爷就给了女方很多的彩礼,让姑娘的父母把他家的大女儿许配给大爷爷。女方的父母倒没什么意见,就怕他家的女儿不同意。这不才想了这么个不是发子的法子,只是害苦了那清秀娟丽的大奶奶幺。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九章
一九九零年,姐姐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两人和别的新婚小夫妻一样,满载着羞涩和喜悦双双拜见了父母。妈妈也做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他们,闲暇的空间,他们还用盘中的糖块互相抛掷着对方,气氛是融洽而和谐的,我们每一个人也由衷的暗暗祝福着他们。
父亲在这期间也把工作固定在了章丘的某一处企业,这个以铁匠众多而闻名的新兴城市,很是注重工业发展,吸收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爸爸就是被他们某一位姓夏的老书记三顾茅庐,惜才若渴的真诚而打动了。为他们建造了第一处科学性的热处理车间,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兼管着主任的职责,为章丘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我在后来也改学理工,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爸爸唯一懊悔的是不该为姐姐的任性召集村里的同族兄弟到姐姐的婆家要求分家。前面说过,姐夫是在外地上班,不经常回家的,而他们的另一处宅基地离新家有一定的距离,有点什么事情两边老人也照顾不上的。
在校期间,见过姐姐最小的小叔子,纤细的身板,毫无血色的肌肤把一张猩红的厚唇凸显的异常醒目。走起路来似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脚尖上一样,前倾的很,还给人一种一蹦一蹦的跳着走的感觉。那天我把回娘家的姐姐新婚时买的车子骑到了学校,不知怎的让他知道了,和我前排的一位他同龄不同辈的叔叔说要骑车用一下,就推走了。一节课的工夫倒也放回了原地,记忆中不曾有过对话,倒是他那同龄的叔叔老是扭着那张国字形的大饼脸回头看我,有时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心里是很厌恶的,感觉怎么会和这样讨厌的人同处一室,还是前后座。那时每天就盼着老师早点分级排座,好早点让这恶魔般的梦魇早点离开我的视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人吧转瞬间便是生死两茫茫,鲜活的生命不知那一霎便永久的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后来吧,姐姐的这位小叔子在一次和他的父亲出去收木料款的时候,不知怎的和那人起了口角,这一老一小怎能斗得过如狼似虎,蛮力如牛的精壮汉子?打斗中不慎被捅了个正着,虽也及时的送去了医院,但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言归正传,姐姐自从分了家之后呀,过日子的心也日渐膨胀,先是种了她婆婆分给他的二三亩地,又在自家菜园子里中了不少的青菜,还在自家的院子里喂了一些鸡~~~到麦收季节,我和弟弟也去给她帮忙的,他对象倒是更少回家了,繁重的劳作让姐姐的脾气也日渐高涨,对她婆家的成员和她对象也有了微词和怨言。这能怪谁呢,说心里话,我是不同意她们分家的,这做什么事情呀,也要量力而行不是吗?没有那金刚钻,何必硬要揽那瓷器活呢?
这下可好,人人都有一肚子的委屈,原先团结祥和的一大家子可以说是四分五裂。走马灯似的媒人导致两个大姑姐宁愿留在宿舍,也不愿回家拌无谓的口角。因为她们一直没碰到合适的对象,而姐姐的婆婆扛不住亲朋好友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她们疲于应付。家人见面没说三句就开始为了她们的婚事和二儿子参军的事情争吵不休。
第十章
孩子们是执坳的,该嫁的还是不想嫁,不该离家的,依然义无反顾的走了。偌大的家庭突然间空寂了下来,老两口还真有些适应不了。有一次,姐姐的婆婆又做了孩子们爱喝的玉米糊糊,不经意间又多添了两瓢水。三口人那能吃的了平时五六口人得饭食?姐姐的婆婆赌气一人喝了两三碗,“宁可撑破皮,也不要糊糊占着锅!”也逼着姐姐硬把最后的一碗吞进了肚子,你说难受不难受......
期间也不断的说某某人家刚娶的媳妇今天先小孩过满月了,和你一起结婚的隔壁生了一对双胞胎什么的....姐姐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和她争辩什么的,常常默默的干完活计就会回她的家院去的。这造小孩又不是说造就造得出来的,你急着抱孙子去问你宝贝儿子去呀,真是的。
更为气人的是,姐姐的对象回家大部分时间去陪她的父母,连工资也很少给姐姐了,更别说地里的活路,连看也是不看的。姐姐是不甘人后的,忙完地里的活路,间歇的会到娘家发发牢骚,然后饭也很少吃就有回去忙她的了。
每次到姐姐家去,她总要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分享,在盛情难却的同时,心里是酸楚的,为姐姐的不值,为姐姐善良的心地固守着这个飘渺的家。为何贤淑的女人没有好的归宿?为何要孤守那缥缈的帆?
爸爸有时探亲回家不放心姐姐,就会用车子把姐姐送到家,有时还要赛两个钱钱给姐姐贴补家用。但姐姐又会原样不动的交给妈妈,她不要,谁也劝说不了。
一九九二年的二月份,我随父亲来到了山青水秀的古朴小城——章丘。习俗和方言的差异更是增添了些许神秘和探寻的求知欲。足足一个月都不曾弄懂“干扩”是什么意思,因为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小姐妹,她们热情而善语,只见她们小巧的口灵动的泛着莲花,我是茫茫然一句也听不懂的.,唯一说的慢的,又听懂的“干扩'"二字,却不知是何用意。“我干扩了,帮我看会车床呀”,“讲了大半天,干扩的很...。”依稀连贯起来,终于明白敢情这“干扩”就是“口渴”的意思呀。
我喜欢积攒一些角角毛毛的钱币,每次到济南车站,总会有七八岁的小孩伸着脏兮兮的小手向每一个她们看中瞄准的过路人讨要。大多的人会用角角毛毛的票票甩掉他们的纠缠。但也有一些不耐烦仰或没零用钱币的人可就惨了,他们中的一两个会跪在行人的面前乞要,也有的会紧跟左右不离不弃的纠缠,直到把你磨得没脾气了,不得不叹气的找遍角角落落来满足他们抗衡,狼狈的收起尴尬的局面,回避着旁人的侧目和释然。不过现在的济南已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情形了,即便某一处的景物会唤起曾经熟悉的场景,但已是时过境迁,面目全非的了。
转瞬间,已到了麦收季节,爸爸特意申请了两个礼拜的假期,想帮妈妈彻底的把农活干完,也好处理一下姐姐的烦心事。‘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正值大大小小的人儿都在地里虎口抢粮的时候。姐姐在一个酷热的上午,大约十点左右吧,提着镰刀风风火火的跑到家来。因为我家的麦子熟的晚,爸爸妈妈还在进行着准备工作,下手抢割是定于下午的。
原来姐夫回家后一直在他父母哪儿帮忙收割麦子,姐姐看别人家的麦地收割得很快,一个人在地里是越想越气,这不就提着镰刀回娘家发牢骚来啦。那个嘴呀,像小钢炮似的一阵乱突突,任谁也插不上话。期间妈妈劝了她几句,都给顶了回来后,就摸了把镰刀下地去了。爸爸在等姐姐炮声略停后,思绪半响说“要不你和二妮一起和我去章丘吧.....”
“那怎么行,家里还一大摊子活路呢........”姐姐连珠炮似的反语把父亲的话压了回去。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呀”爸爸生气的靠在躺椅上喘气。
这期间我在厨房已做好了中午饭,可妈妈下地去了,爸爸还在为姐姐的事生气。
在厨房我为姐姐盛好了饭,还特意为她做了两个荷包蛋埋在了碗底。
姐姐出来要推车子说回去还要割麦子的。
我拉住车子不让她走,恳求她最起码也要吃过饭再走。
可姐姐的脾气是执拗而倔强的。
更何况姐姐的力气远远的大于我,她逐个的掰开我的手指,合拢再掰开,再拖行了一米左右吧,最终用胳膊挡住了我的脚步和前伸的双手,这时爸爸在屋里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就在我一愣神的工夫,姐姐跨上车子骑离开我的视线.....。
这一去便再没了音信,这一幕便永恒的深深地刻在了脑海。
我不知她回去后都发生了什么,晚上他对象到我家来找人是何用意?
但我的姐姐却实实在在的人间蒸发了,只有那永恒的一幕时时在脑海里盘旋,在梦中一次次的重播。
QQ1764670899
山东省章丘市秀水居委会.永明巷002号 邮编250200
陈宗珍【雅兰丽尔】手机13082752165
擅长散文诗歌,中篇小说
第一章
我的家乡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隶属泰安市,古称“东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山东航段的枢纽。在这三面环山,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丽的东平湖畔,生长着美丽善良,古朴真诚的华夏儿女。
屈指算来,姐姐离开我们有13年的光景了,那年是麦收季节!
尘封的记忆,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的在脑海盘旋,冲撞着激愤的胸腔,午夜梦醒时分,泪已沾湿衣巾,辗转再难入眠。姐姐比我大整整6岁,爸爸为了要弟弟,在我刚出生还不足百天,就领着姐姐,妈妈怀抱襁褓中的我,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
记忆中,我是姐姐一手带大的,茶余饭后,爸爸妈妈还经常说起儿时的趣事。比如,你姐姐抱着呀呀学语中的我出去玩,不小心一跤跌倒,我脱手而出,甩出丈余远,姐姐不顾膝盖是否跌破,赶紧爬将起来看我是否安好~~~比如爸爸工作回来,从口袋中把积攒了大半天的松子掏出来让姐姐吃,而她却把嚼碎的松子抿到我的嘴巴里~~~
待我们回到家乡,姐姐已错过了上学的年龄。在班级里年龄最大,个头最高,要强要面子的姐姐在小学毕业后就坚决要求留在家中,要帮妈妈分担家务,照顾我和弟弟。爸爸是经常不回家的,有时一年都难得见他一面。弟弟仅仅比我小一岁,家里的宝贝疙瘩,事事优先,处处都要让着他,不然,轻者招来一顿数落,重者则是拳脚相加,或是棍棒侍候。有时我想呀,我就是多余的人,要嘛就是他们从桥下捡来的什么的~~因为村里没小孩的人家就从那里捡到过,还是男孩。
第二章
光阴似箭,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有陌生人到我们家来,有时还能吃到糖果之类的好东东。一次,把收上来的作业本送到老师的办公室去,有一位姓樊的女老师问我“你姐姐找婆家了,咋不拿喜糖给老师吃呢?”她是我们陈家的媳妇,还没出五服的亲戚。当时我就蒙了,感觉滚烫的血液火辣辣的往脸上涌,低着头说了一句“不会的,姐姐不会这么早出嫁的。”就急通通的把老师们的嬉笑声抛在了身后。
最后一节课老师讲的什么我没听清,嗡嗡的蜂鸣乱吵吵的似要把脑壳撑破。
旋风一般的冲进家门,抱住做饭的姐姐,抬起泪眼婆裟的脸,“你真的要出嫁吗?不再给我梳辫子了吗?不在给我掏耳朵了吗?不在翻我书包找书看了吗?我不在躲了好不好?不再嫌你把书弄乱了好不好?”姐姐喜欢在暖暖的午后,搬出一高一矮的凳子,让我把头靠在她的怀中或大腿上清理耳逅。而我特别的敏感,开始痒痒的还能忍受,不经意间会感到一丝疼痛,就想挣扎着要把头抬起来,或用手捂住耳朵不再让她碰。但往往都是徒劳的,会被姐姐按住头部‘一会就好啦,忍着点’。从小不更事起,就是姐姐帮我打理头发的,每天变着花样的梳出什么‘冲天辫’‘羊角辫’‘单马尾’‘双马尾’有时高兴了还会把她用的SPA营养水给我喷上一些梳什么‘新疆小辫’这是我最喜欢的,虽然时间长,扎的时候还会很疼,但闻着香香的气味,左右甩着丝丝滑滑的小辫特神气,羡慕的周围的伙伴不得了。但现在我是标准的学生头型,齐眉的刘海,齐肩的发稍是班级的经典,我可不想破坏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形象。姐姐喜欢看书,经常央求我带书刊给她看,我也有订阅的,会主动拿出来给她看。可有时她还要翻我的书包找找有没有还没看过的,这我很难接受,我很爱惜自己的课本等一切资料,一个学期学完了,都还是崭新的。当我护着不让她翻的时候她会很生气的用很大力抢过去,然后来个底朝天,哗啦啦全倒在了地上。这往往是我最伤心最气她的时候,在抹着眼泪把书籍和文具一件件重新装入包内的时候,她也不知向哪里去了。我和姐姐一直都在一个房间一张床铺歇息的,看到她的枕头旁放着叠的整整齐齐的衣裤,就摸了一把剪刀在那条她最喜欢的浅蓝色的裤子上剪了一小下。当时真的是无意识的,也不知自己在干什么,像梦游癔症了一样。在隔天后,被姐姐发现了,免不了受妈妈一顿数落和巴掌侍候。姐姐也就把这裤子送给我穿了,本来嘛,一直都是捡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的,都不曾给我买过新衣服的。拿姐姐绣鞋垫的花线在小小的口子上绣了一只蝴蝶,美美的就成了同学们羡慕的焦点~~~~
“傻丫头,谁说的”姐姐微红着脸,呵斥着我。
事实胜于雄辩,我拉着姐姐进入客厅。果不其然,在桌上有好多布料,还有花花绿绿的不知道什么的物品。姐姐杠在那里,不说什么,‘要你管,你姐姐许配给北村的董家了,他家境好,又是你四姑姥姥保的媒,错不了’妈妈过来拉姐姐去看她刚买的什么花瓶之类的东东。‘可姐姐才18岁还不到的呀,爸爸又不在家,你急什么呀’。‘呵,你这妮子还来劲了是不是,’随手拿了鸡毛摊子作势要打我~~~‘哼,仗势欺人,力气大就了不起呀,本姑娘先写作业去也.'
第三章
妈妈娘家是湖区,叫什么李官村的村庄,姥爷弟妹六个。在姥爷很小的时候,因为老姥爷是什么保长,去过什么满洲国参加过什么宴会。这也是在年终聚会的时候听姥爷向他的后辈们弘扬他的光荣事迹和见过世面的时候听到的。因为老姥爷是带着当时只有7岁得他去的。老姥爷当那保长的时候可没少帮着抗日军人反击倭寇打击伪军什么得。但在后来据说,曾帮助养伤的三位八路军战士伤好后,为回部队方便,就把三把手抢放在了扬谷场的柴火垛里了,但解放后回来找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文革时因为出身成份和这件事受到了很大的牵连,整天整宿的批斗,老姥娘扛不住先去了,老姥爷在扬谷场也被吊了三天水米未进了。族里新任村长是根正苗红的贫农,老姥爷平时也经常的接济照顾他们,就连名把老姥爷保了出来,但因为身体过于虚弱,没几天也撇下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的姥爷和幼小的儿女去了。姥爷在当地是呆不下去了,就收拾好了家当用一辆大马车,带着一个弟弟和四个妹妹,不分昼夜的赶到现在的李官村。当时最小的姑姥姥才不到六岁啊。姥爷把弟弟妹妹都送进了学堂,担负起了大家长的责任。先后张罗着给二姥爷找到媳妇,成家立业后。又张罗着给大姑姥姥在城里找了一位开布店的人家,二姑姥姥的老公是开信贷社的,三姑姥姥是体育老师,自己找了一位海军中尉。四姑姥姥体质弱,就在姥爷家很近的地方找了婆家,便与照顾。
说起我这四位姑姥姥呀,在那十里八村的可都很有名呢。个个出落的亭亭玉立,娇美俊秀。那些姑姥姥没低于一米六八的,就这三姑姥姥吧,个子高点,一米七三还高一些的,当时在学校和学生打蓝球的时候,被身穿一身戎装的的三姑老爷一眼就相中了。他们校长当时正陪在三姑老爷身边,看到这情形,就极力的保媒撮合他们。后来育有两女,一个嫁给了福建的一位军官,一位留在了济南某旅游局做了翻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个个出落得气质样貌俱佳。
四姑姥姥给姐姐保的这个这户人家吧,是她老公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母亲也是女中豪杰。养育两女三男五个孩子,家境殷实。姐姐嫁的这个人吧是家中长子,在潍坊肉食厂上班。还有两个大姑姐待字闺中,在后屯某造纸厂上班,都不经常回家的。保媒拉线的人不少,可她们眼界高,还没有能入她们法眼的。大弟在上初三,据说后来当兵去了。二弟和我一样上初二,还是一个级,呵呵还在一个学校。这是后话了,以后会有描述的,呵呵。
第四章
就这样,姐姐和这户姓董的人家订了亲,三百元的定金,互换了手绢。那人我看见了,白白净净的,单薄的身材有些月不经风的样子,还没姐姐壮实,稳妥。大家还记得【红灯记】里面的李铁梅吗,那黑黝黝的大辫子印象最深刻了。我姐姐就有这么好的发质,乌黑柔顺的发髮扎成两绺,乖巧地垂挂着直到弧形姣好的腰际。细细长长的柳叶眉不需任何加工,黑葡萄一般亮闪闪的眸子,透着聪慧和坚毅。菱角分明的唇薄厚适中,每次笑的时候就会露出我特羡慕的洁白坚固的牙齿。小巧的鼻子镶在圆圆的带着酒窝窝的面部是那样的和谐,美观。唯一美中不足是在鼻翼根部有一颗黄豆粒般大的黑痣,亮亮的,很有光彩。这颗痣陪伴着姐姐走过了16年的春秋,便被妈妈硬拉着姐姐到城里的一家小诊所用什么药物溶解得面目全非,只留下边缘星星点点的芝麻粒大的一两颗。这也算是美容手术的一点小失误吧,但这并不影响姐姐小麦色的肌肤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每到节假日,也就有了走动,姐姐开始是让姑姥姥领着去约会的,后来就他们两人开始出双入对的娱乐,采购物品了。他的大弟倒是经常到家里来帮忙干活的,那个所谓的姐夫因为上班的地方远吧,只是节假日探亲的时候过来看看。期间也有书信来往的,有时姐姐也让我看得,过后就放到某个她认为隐蔽的地方。记得在一个春花烂漫的中午,我正在家的客厅里写作业,这期间我已是初中生了。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问姐姐在家吗?这人我认得,是经常帮我家干活的姐姐的小叔子。姐姐和妈妈出去了,不在家,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他哥哥给姐姐寄来一封信,想看看。‘我不知道的呀’,正迷糊间,他用手一指客厅里的长长的案几说‘就是那封’。并径直走过去拿了起来。当时我也不知怎么了,蒙蒙怔怔的大脑一片空白,待反应过来,那人已把信拆开倚着门框读了起来。‘你怎么可以读别人的私信呢,我姐姐还没看呢’,
‘好好,给你’。,这时邻家姐姐从前面一闪而过,姐姐小叔子的目光立即亮了,慌不迭的紧跟出去。
原来,他是去找他一位同学的,看到有邮递员到我家来,就感觉是他哥哥的信,好奇就过来看看了。前面邻居家的大女儿和他是同班同学,微妙的情愫在女孩躲闪的目光,欲拒还迎的娇羞中可以看出他们互有好感的。‘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呵呵,怪不得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这是什么人啦,不经允许就看人家的信。’看着被拆开的信封,不知该如何向姐姐交待~~~~
‘嘻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咱也看看都写了些什么?’
原来呀,除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外,还给姐姐寄了一点钱来让她买喜欢的东东。嗯,看来这未来姐夫人还不错的嘛。不知他那个弟弟会不会告诉他父母,哎呀,都怪我,当时咋就没拦住呢。
第五章
果不其然,以后再也没看到姐姐收到什么信件,媒人也一趟趟的往家里跑,言语中好似在催促他们早点办婚事什么的。
妈妈这期间也是反对的,甚至反悔拒绝了这门亲事。但后来的后来,在一次放学后,看到姥姥和妈妈站在院子里,姥姥还用手拍抹着眼泪。看到我来,妈妈就递给我50元钱说,‘你姐姐和姐夫去车站了,你赶快给他们送去。’不明就里的我赶紧骑车赶往车站,因为就在学校门口,很快就看到他们还站在车牌旁。为什么放学路上没遇到他们呢,原来呀,从学校到家有两条路的,我为了节省时间,经常会走小路回家的,路上还有一处苹果园,浓烈诱人的香味会把人迎来送往很远很远~~·
姐姐她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姐夫的脸白净中有些许红润,眸子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而姐姐的脸色却是冷漠的,往常神彩奕奕的瞳孔也失色了很多。我茫然不知所措,心里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不解,却不知该如何相询。茫茫然把钱递到姐姐手里说‘妈妈让我给你送来的’。姐姐没说话,也不接,只是木木的站着,空洞的眼神没有聚焦点。
‘我们带着呢,你还是留着上学用吧’姐夫对我说到。当时我的大脑好似断路了一半,只是机械地把钱放到姐姐的口袋里,然后就转身想着回家复命,好早点吃过饭别误了上课。在骑上车前,回头望了他们一眼,姐姐也正面向着我,空洞的眸子有着某种特殊的语言。我猜不出,只是感觉心里紧紧的,脑子蒙蒙的,沉甸甸的。
一个礼拜后,妈妈扶着姐姐从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上下来,我正在客厅写作业,来不及问什么情况,赶紧的疾步上前扶住姐姐,眼尾的余光发现车上还有好多人。‘你扶你姐先去你们的卧室’妈妈把臂弯里的黑色手包和姐姐交到我手里,也把所有的疑问连带着吞回了肚里。
姐姐像木偶似的随我进了卧室,头还来回的摇摆着。身上穿着新嫁娘才可拥有的红色礼服。
把姐姐扶到床铺,帮她脱掉鞋子,用暖合的棉被盖住双脚,上半身仰躺在垫的高高的枕头上。
这样会舒服一些的吧,我想。
打开妈妈的手包,发现里面有一些药品和病例,拿起一个小药瓶,旋转着看那上面都写着什么。这是一瓶抗精神病作用的,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的,还有一瓶是起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姐姐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我好好的姐姐在这几天的功夫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这一刻,只感觉所有的血热都聚集在了脑海,随时都有撑破血管,爆炸的可能。
纵有满腔的愤懑也不敢找妈妈去质问,平时缺了上学外,都是寄托于姥姥家的。不曾记得她的乳汁是否喂养过我,不曾记得她温暖的怀抱是否有妈妈的香甜。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横亘在我们母女之间。
毋须质疑,时光不会倒流,经年的沙漏也不会为了谁而停止。姐姐在我们精心的照料下慢慢恢复了正常,也会为了某件事和妈妈争吵了。但我感觉好似缺少了什么,那种微妙的精神感知只有我能感觉体会得到,三魂六魄肯定少了什么。
第六章
我想姐姐是不情愿这门亲事的,不然就不会在婚礼的第二天就精神失常,送往医院的了。长期的压抑,压抑,再压抑才导致了精神过度的紧张。
后来在我的央求下,姥姥告诉我,因为怕爸爸不同意这门亲事,就早早的催促他们早早的结婚,也好给妈妈找个帮手什么的。噢,呵呵,这都什么事呀,原来她们是旅游结婚的啊,在后屯男方的亲戚家游玩逗留了两天后才回去参加的婚礼。正值深秋季节,姐姐在洗澡的时候不慎着了凉,也没预防就紧赶着奔赴下一站。
男方也算是家大业大得主人家,又是头一桩婚事,为渲染婚场的气氛,两个高音喇叭驾于房顶,招徕着四面八方的亲朋近邻。
这是1989年的深秋,姐姐在众多亲友的簇拥下,拖着她虚弱而疲惫的身躯,迈进了董家的大门。这年她刚刚过完了19岁的生日。
等拜完了各种样式的繁文礼节,还没等闹新房的人尽兴,姐姐的神经就彻低的崩溃了~~~~
后来据她婆婆讲,当时姐姐像什么附体了一般,用手指在新婚的墙上乱画着什么,头来回摇摆着,眼定定的没个焦点,嘴里还说着不知是什么的东北口音的话语。姐姐六岁随父母去的东北投靠的爷爷奶奶,8岁多就回了东平老家呀,一直没有听她说过什么东北话的呀。
在姐姐发病期间,爷爷也从东北赶回了老家,并和姥爷一起到她们的新房查看。爷爷说那房子阴暗的很,常年又很少见阳光什么的。姐姐的婆婆说这五间瓦房是新盖的,还没断潮。这中间客厅和东面两间房由他们和两个女儿居住,姐姐夫妻俩住这西面的两间。因为厨房和仓库的缘故才遮挡住不少的阳光。如果他们愿意呀,就到以前的老房子去住。
姐姐现在的情况,加之姐夫又在外地上班,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起奶奶,已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了,在东北去世的。最最遗憾的是我不曾记得奶奶的样貌,和她抱着我时的温存。93年和爸爸去东北看望爷爷骸骨的时候,婶婶指着奶奶在一棵怒放的梅树旁照的照片说,‘看,你长的多像你奶奶呀!’堂弟堂妹也给我说着奶奶和爷爷在世的点点滴滴,指给我看他们常坐的地方,他们常说的话,常有的神态和习惯。~~~
第七章
奶奶姓高,祖居高家庄。家境殷实,有一姐,已出嫁。当初看到嬷嬷把才13岁的姨奶润白细腻的天足用长长的锦缎缠呀缠的,仿佛也感到了那彻骨的痛。凄厉的惨叫湿润了太奶的眸瞳,不住的用锦帕试着流下的泪水。
奶奶看着套上三角形的绣花锦缎鞋子的姨奶,感到好似在刀尖上跳舞似的。发誓一定要破除这束缚中国女性的枷锁,幸运的是新时期的中国已露出胜利的曙光,禁止缠足的口号也有效的得到了执行,才得以自由的行走。
家中没有男丁,太奶是要奶奶招婿入赘的。这天,村里来了一位卖豆腐的后生,太奶拿着大海碗踮着小脚向那后生称取2斤的豆腐做午饭。也不知怎的,没来由的一阵眩晕,太奶失去了意识。多亏那后生又是掐人中又是按压的让太奶苏醒过来。
这时周遭已然围了不少的村民,赶紧的和后生把太奶送回家中。‘二小姐,老太太晕倒了,是这位后生救好的.......快嘴的同族阿伯喊着在厨房忙活的奶奶。因为习惯,同村的人老改不了称呼,这让奶奶很是尴尬。
已是二十好几的光景,长得淑雅俊秀的奶奶也算是大龄得了。因没缠脚,足足比姨奶高出十几厘米。普通的后生哪能合奶奶的意。今看到送太奶进屋的后生堂堂样貌,颇有水泊梁山武松的派头。便心生情愫,有意让太奶留下后生吃饭。
其实太奶早已相中了这经常到村里来卖豆腐的年轻人,今天的晕厥也只有八分而已,如今又看到自家姑娘的神态,更是下了决心要留住这后生。
‘哎幺,我这晕眩的老毛病又犯了,今天多亏了你这后生呀,不然老命就丢了哇。’
‘一点举手之劳,举手之劳,‘您先歇会,我去把豆腐给您拿来’后生搓着手,腼腆的说。
‘哈哈,小伙子,老汉我已把你那板车推到院子里罗’。‘今天呀,我要替老婶子好好的谢谢你,来,咱爷俩喝一杯。’同族的阿伯热心的挽住后生的胳膊,自顾自的说着。周遭的村民也嬉笑着散开,各忙各的去了。
这卖豆腐的后生呀,就是我的爷爷。根红苗正,太爷爷哪能答应入赘。更何况又是地主家的女儿!但爷爷说人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从不鱼肉乡邻,还经常的接济救助乡邻,不信你可以去打听打听。最终太爷熬不过爷爷的央求和执拗,让爷爷答应替大爷爷娶上媳妇就放他走。
这大爷爷吧,有些驼背,也没爷爷健壮魁梧。难免在婚事上就有些耽搁。太爷爷的意思是让爷爷替大爷爷去相亲。
‘这怎么可以,万一露馅了咋办?万一我脱不了身咋办?’
‘你只管按我说的去做,别的你不用管’!太爷胸有成竹的对爷爷说。
原来呀,有人给大爷爷说了一门亲事,女方姐妹多,家里很穷,太爷就给了女方很多的彩礼,让姑娘的父母把他家的大女儿许配给大爷爷。女方的父母倒没什么意见,就怕他家的女儿不同意。这不才想了这么个不是发子的法子,只是害苦了那清秀娟丽的大奶奶幺。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八章
按着太爷爷说的,爷爷为大爷爷娶来了媳妇,他也就成为了高家的入赘女婿。精心的侍候着太奶奶,干着家里家外的一应活计。
回眸间,已是度过了两个春秋。幸运之神这时也眷顾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妇。他们的大儿子在一个琐果累累的秋季诞生了。
望着健康白皙,眉目清秀的宝贝外孙,太奶奶说这第一个孩子要随我们高家的姓,单名一个俊字。这高俊便是我的父亲。但父亲在后来不到七岁的时候,就执意回到了太爷爷和大爷爷住的地方,走进学堂的第一天就自个儿改回了姓,并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字。爷爷奶奶在有了叔叔后,也没有太多的精力顾及任性执拗的爸爸,就时不常的把钱和物送到太爷爷和大爷爷那里,拜托他们好生照顾着爸爸。太爷爷弟妹六七个,有在前线抗美援朝的光荣战士,也有做生意务农的,还有在学堂读书的。爸爸在后辈里算是最大的,每天领着堂弟堂妹玩得不亦乐乎。
在把太奶奶侍候到百年之后,奶奶也就随爷爷回到了家乡。想想我们偌大的陈氏家族能得以团圆着实不宜。大爷也帮着爷爷在村东头盖起了新房,爷爷也就从新做起了卖豆腐的营生。
在太爷爷百年后,爷爷奶奶带着叔叔去东北和二爷爷老姑他们团聚去了。并在吉林林场给爸爸安排了工作。但爸爸的性格是执拗而又随性的,加上刚娶了妈妈,在大队做着会计的活路,自然是不愿随他们去的。每到春节爸爸都要为四乡八邻的写春联,长长的人流从一进腊月中旬就开始断断续续的踏进我家,有自带红纸的,也有拿着墨水和毛笔来的,家家户户基本都贴着爸爸写的春联。那时的爸爸是深得村民们的喜爱与拥护的。
爸爸的砚台和砚石特精致,在从东北带着弟弟回来时都还保存完好。记得站在爸爸身边会为他边磨墨边观瞻那铁画银钩的刚劲笔迹,并找寻着自己认识的字。有时爸爸写完了,也会得意的指点着念给我和姐姐弟弟们听。而我的脑海里却会出现李白的《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这两句诗词。
记得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暖乍寒的上午,有一位穿戴整洁,干部摸样的人打听爸爸的名字,当知道村口就是我家时,赶紧招呼着怀抱婴孩的时髦妇女下车,那婴孩是用红色带白色圈圈的锦缎斗篷包裹着的。而他的手里则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向我家的客厅。那时爸爸又不知云游那个朋友家去了,妈妈则招待了他们。原来呀,就在前几天,他们只有三岁的小儿在家门口不远的河边玩的时候,不慎掉进了刚刚解冻的河水。而他们家正好有客人招待,一时疏忽忘了宝贝儿子的去向。而爸爸恰好从哪里路过,看到有小孩落水,慌不迭的就丢下车子跳进冰冷的河里救起了那小孩。
人家这是看望恩人来了,可爸爸不在家,妈妈也就客气的招待了他们。至今,爸爸还没见过他救起的小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是否还和以前那样的淘气?
第九章
一九九零年,姐姐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两人和别的新婚小夫妻一样,满载着羞涩和喜悦双双拜见了父母。妈妈也做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了他们,闲暇的空间,他们还用盘中的糖块互相抛掷着对方,气氛是融洽而和谐的,我们每一个人也由衷的暗暗祝福着他们。
父亲在这期间也把工作固定在了章丘的某一处企业,这个以铁匠众多而闻名的新兴城市,很是注重工业发展,吸收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爸爸就是被他们某一位姓夏的老书记三顾茅庐,惜才若渴的真诚而打动了。为他们建造了第一处科学性的热处理车间,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兼管着主任的职责,为章丘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我在后来也改学理工,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爸爸唯一懊悔的是不该为姐姐的任性召集村里的同族兄弟到姐姐的婆家要求分家。前面说过,姐夫是在外地上班,不经常回家的,而他们的另一处宅基地离新家有一定的距离,有点什么事情两边老人也照顾不上的。
在校期间,见过姐姐最小的小叔子,纤细的身板,毫无血色的肌肤把一张猩红的厚唇凸显的异常醒目。走起路来似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脚尖上一样,前倾的很,还给人一种一蹦一蹦的跳着走的感觉。那天我把回娘家的姐姐新婚时买的车子骑到了学校,不知怎的让他知道了,和我前排的一位他同龄不同辈的叔叔说要骑车用一下,就推走了。一节课的工夫倒也放回了原地,记忆中不曾有过对话,倒是他那同龄的叔叔老是扭着那张国字形的大饼脸回头看我,有时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心里是很厌恶的,感觉怎么会和这样讨厌的人同处一室,还是前后座。那时每天就盼着老师早点分级排座,好早点让这恶魔般的梦魇早点离开我的视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人吧转瞬间便是生死两茫茫,鲜活的生命不知那一霎便永久的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后来吧,姐姐的这位小叔子在一次和他的父亲出去收木料款的时候,不知怎的和那人起了口角,这一老一小怎能斗得过如狼似虎,蛮力如牛的精壮汉子?打斗中不慎被捅了个正着,虽也及时的送去了医院,但终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言归正传,姐姐自从分了家之后呀,过日子的心也日渐膨胀,先是种了她婆婆分给他的二三亩地,又在自家菜园子里中了不少的青菜,还在自家的院子里喂了一些鸡~~~到麦收季节,我和弟弟也去给她帮忙的,他对象倒是更少回家了,繁重的劳作让姐姐的脾气也日渐高涨,对她婆家的成员和她对象也有了微词和怨言。这能怪谁呢,说心里话,我是不同意她们分家的,这做什么事情呀,也要量力而行不是吗?没有那金刚钻,何必硬要揽那瓷器活呢?
这下可好,人人都有一肚子的委屈,原先团结祥和的一大家子可以说是四分五裂。走马灯似的媒人导致两个大姑姐宁愿留在宿舍,也不愿回家拌无谓的口角。因为她们一直没碰到合适的对象,而姐姐的婆婆扛不住亲朋好友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她们疲于应付。家人见面没说三句就开始为了她们的婚事和二儿子参军的事情争吵不休。
第十章
孩子们是执坳的,该嫁的还是不想嫁,不该离家的,依然义无反顾的走了。偌大的家庭突然间空寂了下来,老两口还真有些适应不了。有一次,姐姐的婆婆又做了孩子们爱喝的玉米糊糊,不经意间又多添了两瓢水。三口人那能吃的了平时五六口人得饭食?姐姐的婆婆赌气一人喝了两三碗,“宁可撑破皮,也不要糊糊占着锅!”也逼着姐姐硬把最后的一碗吞进了肚子,你说难受不难受......
期间也不断的说某某人家刚娶的媳妇今天先小孩过满月了,和你一起结婚的隔壁生了一对双胞胎什么的....姐姐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和她争辩什么的,常常默默的干完活计就会回她的家院去的。这造小孩又不是说造就造得出来的,你急着抱孙子去问你宝贝儿子去呀,真是的。
更为气人的是,姐姐的对象回家大部分时间去陪她的父母,连工资也很少给姐姐了,更别说地里的活路,连看也是不看的。姐姐是不甘人后的,忙完地里的活路,间歇的会到娘家发发牢骚,然后饭也很少吃就有回去忙她的了。
每次到姐姐家去,她总要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分享,在盛情难却的同时,心里是酸楚的,为姐姐的不值,为姐姐善良的心地固守着这个飘渺的家。为何贤淑的女人没有好的归宿?为何要孤守那缥缈的帆?
爸爸有时探亲回家不放心姐姐,就会用车子把姐姐送到家,有时还要赛两个钱钱给姐姐贴补家用。但姐姐又会原样不动的交给妈妈,她不要,谁也劝说不了。
一九九二年的二月份,我随父亲来到了山青水秀的古朴小城——章丘。习俗和方言的差异更是增添了些许神秘和探寻的求知欲。足足一个月都不曾弄懂“干扩”是什么意思,因为结识了一些当地的小姐妹,她们热情而善语,只见她们小巧的口灵动的泛着莲花,我是茫茫然一句也听不懂的.,唯一说的慢的,又听懂的“干扩'"二字,却不知是何用意。“我干扩了,帮我看会车床呀”,“讲了大半天,干扩的很...。”依稀连贯起来,终于明白敢情这“干扩”就是“口渴”的意思呀。
我喜欢积攒一些角角毛毛的钱币,每次到济南车站,总会有七八岁的小孩伸着脏兮兮的小手向每一个她们看中瞄准的过路人讨要。大多的人会用角角毛毛的票票甩掉他们的纠缠。但也有一些不耐烦仰或没零用钱币的人可就惨了,他们中的一两个会跪在行人的面前乞要,也有的会紧跟左右不离不弃的纠缠,直到把你磨得没脾气了,不得不叹气的找遍角角落落来满足他们抗衡,狼狈的收起尴尬的局面,回避着旁人的侧目和释然。不过现在的济南已焕然一新,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情形了,即便某一处的景物会唤起曾经熟悉的场景,但已是时过境迁,面目全非的了。
转瞬间,已到了麦收季节,爸爸特意申请了两个礼拜的假期,想帮妈妈彻底的把农活干完,也好处理一下姐姐的烦心事。‘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正值大大小小的人儿都在地里虎口抢粮的时候。姐姐在一个酷热的上午,大约十点左右吧,提着镰刀风风火火的跑到家来。因为我家的麦子熟的晚,爸爸妈妈还在进行着准备工作,下手抢割是定于下午的。
原来姐夫回家后一直在他父母哪儿帮忙收割麦子,姐姐看别人家的麦地收割得很快,一个人在地里是越想越气,这不就提着镰刀回娘家发牢骚来啦。那个嘴呀,像小钢炮似的一阵乱突突,任谁也插不上话。期间妈妈劝了她几句,都给顶了回来后,就摸了把镰刀下地去了。爸爸在等姐姐炮声略停后,思绪半响说“要不你和二妮一起和我去章丘吧.....”
“那怎么行,家里还一大摊子活路呢........”姐姐连珠炮似的反语把父亲的话压了回去。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呀”爸爸生气的靠在躺椅上喘气。
这期间我在厨房已做好了中午饭,可妈妈下地去了,爸爸还在为姐姐的事生气。
在厨房我为姐姐盛好了饭,还特意为她做了两个荷包蛋埋在了碗底。
姐姐出来要推车子说回去还要割麦子的。
我拉住车子不让她走,恳求她最起码也要吃过饭再走。
可姐姐的脾气是执拗而倔强的。
更何况姐姐的力气远远的大于我,她逐个的掰开我的手指,合拢再掰开,再拖行了一米左右吧,最终用胳膊挡住了我的脚步和前伸的双手,这时爸爸在屋里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就在我一愣神的工夫,姐姐跨上车子骑离开我的视线.....。
这一去便再没了音信,这一幕便永恒的深深地刻在了脑海。
我不知她回去后都发生了什么,晚上他对象到我家来找人是何用意?
但我的姐姐却实实在在的人间蒸发了,只有那永恒的一幕时时在脑海里盘旋,在梦中一次次的重播。
QQ1764670899
山东省章丘市秀水居委会.永明巷002号 邮编250200
陈宗珍【雅兰丽尔】手机13082752165
擅长散文诗歌,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