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印象
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去校图书馆的港澳台图书阅览室,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人少,安静,没人跟我抢座位。里面的管理人员是一男一女两位较年长的老师,非常和蔼,总是笑眯眯地跟我打招呼,没有其他读者的时候也会和我聊聊天。后来考了研究生,才发现,那位女老师是所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夫人。因为这个原因,考上研究生后反倒不好意思常去那里了。
上海图书馆偶尔也去,奉命找一些学校图书馆找不到的文献,借出来后复印了还回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借阅服务台的小火车传递系统,里面的工作人员收了检索卡片后没多久,就有一辆小火车把我要借的书送出来了,工作人员把书递给我,小火车又顺着轨道离开了。后来看到玩具店的托马斯火车和轨道系统,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来了多伦多后,似乎路过一次市区的多伦多市图书馆,也进去走马观花了一下,印象已经模糊了。直到我落脚之后,觉得生活需要书本,需要加一些料。买书是不可能了,并非舍不得钱,而是寥寥几家中文书店居然也充斥了课外辅导教材和这种养生大全,再不然就是教你厚黑和教你识破厚黑。幸好离家不远处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第一次去便喜欢上了,中文书很多,中港台各版都有,而且中文书不断增加,新书处的书也算是能跟上大洋彼岸的脚步。
这里的图书馆很能反映社区的经济条件,因为图书馆就是用当地纳税人的钱来修建和维护的。我去过伦敦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其实称之为图书室更妥当一些。仅仅是商场里的一个大房间而已。伦敦的华人相对较少,所以根本没有中文书籍。当时颇为失望,如果说我对多伦多有眷恋,60%都是因为图书馆的丰富的华文书籍资源,因此,我对伦敦从一开始就有些抵触的情绪。最近几个月接连去了多伦多东边的几个图书馆,都是财力雄厚的象征——万锦的新图书馆,有很多独立阅读空间和很大的儿童区;背靠树林的布鲁克林的图书馆新楼,整幢楼就是一座绿色环保建筑;Port Perry的新图书馆,坐落在湖边,风景绝佳处。前几日去了多伦多东北边的一个小镇,老街上一半的商铺都关闭了,路口见到图书馆所在的一个老建筑,那幢楼几乎是那条街上最有气势的建筑,里面的读者多是花白头发的老人,从书到书架都有些老旧了,虽然维护得很好,但是仍然有些没落的感觉。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图书馆,儿童区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建的图书馆里玩具更多一些,也更新一些。虽然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是相对隔离的儿童区常常有些吵闹,一方面是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图书馆也鼓励大人给孩子朗读,甚至每周都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朗读活动。
隔离阅读空间也是新建图书馆的特色,用落地玻璃隔开的单间不算大,可以一个人在里面静静地看书,也可以2-3人在里面工作或有些小喧哗。Port Perry图书馆的隔离空间都在湖边,我想,看着落地玻璃外的湖面,会不会忘记手里的书本?如果是在上海,估计常年满座吧,呵呵。
还书是很方便的事情,就近找一家还了即可。即使图书馆已经关门,门口有还书口,拉开来,把书放进去,关上,再打开,书已经掉进去了。这个功能并不只是好在还书方便,借书也方便,逛街时遇到图书馆就能进去逛一圈,有看中的就借出来,不担心还书时还要再跑一趟。
图书馆也举办很多活动,有读书会,也有阅读活动,都是针对社区的亲民/亲子活动。有时也会放映电影,没有什么预告,去了碰上了,就看一会儿。
所以图书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交场所,常常听到朋友说带小孩去图书馆消磨一下时间,或谁家的小孩放学后自己去图书馆做完作业再回家,或谁家的老人去图书馆看新出的港台杂志/报纸了。住在万锦的朋友更是去得勤,因为那个图书馆在社区中心里,走廊对面就是羽毛球场和游泳馆,后面还有小孩子的室内游乐室,在那里消磨大半天完全没问题。
除了看得见的图书馆,它的网上系统也还很发达。尤其当我体验到加拿大网上银行系统的简单功能后,更觉得图书馆走到了银行的前头。
在网上系统里,你除了可以检索图书外,还可以要求将你所要书籍递送到你指定的图书馆,然后自取即可。遇到热门图书,就要排队等候,莫言获奖的第二天,我上网找到了《檀香刑》,结果已经有十多个人排在我前面了,我等了不少时间才收到图书馆的递送到达通知邮件,而且我后面还有二十多人在排队。遇到这种情况,这本书就没法续借了,所以我仍然“在读”《檀香刑》。
续借图书也是自己在网上系统里操作,每本书可以续借两次,每次两周。如果有其他人申请该书的递送服务,就不能续借了。畅销书和杂志原本就只能借出7天,且不能续借。公共资源,大家分享,倒也合理。
如果有书到期,网上系统会提前两天自动发提醒邮件,原来觉得不是个大不了的功能,现在觉得很重要,尤其是借的书里有杂志有畅销书有一般书籍有光碟时。
网上系统里面有针对电纸书和平板电脑的借阅功能,我没试过,不好说。安卓和苹果系统都可以,这里卖的各种电纸书都能用于借阅。每次可以下载最多15本电子书/杂志/有声读物,和纸质书一样可以续借2次,到期后自动删除。不过资源不是太丰富。但这无疑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行动,纸质书虽然早晚要输给电纸书,但是图书馆仍然有存在的理由。
图书馆还藏有很多老照片,在网上系统里检索到后可以放大了看,还能点击下载,当然图书馆里提供印刷品,估计是卖的吧,这个没试过。
想来上海图书馆也肯定进步了很多,见过古人拍的浦东图书馆的照片,万象更新。上图也常常有高品质的讲座,这是让人羡慕的事情。我走来走去,落脚的都是有书香的城市,这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上海图书馆偶尔也去,奉命找一些学校图书馆找不到的文献,借出来后复印了还回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借阅服务台的小火车传递系统,里面的工作人员收了检索卡片后没多久,就有一辆小火车把我要借的书送出来了,工作人员把书递给我,小火车又顺着轨道离开了。后来看到玩具店的托马斯火车和轨道系统,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来了多伦多后,似乎路过一次市区的多伦多市图书馆,也进去走马观花了一下,印象已经模糊了。直到我落脚之后,觉得生活需要书本,需要加一些料。买书是不可能了,并非舍不得钱,而是寥寥几家中文书店居然也充斥了课外辅导教材和这种养生大全,再不然就是教你厚黑和教你识破厚黑。幸好离家不远处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第一次去便喜欢上了,中文书很多,中港台各版都有,而且中文书不断增加,新书处的书也算是能跟上大洋彼岸的脚步。
![]() |
我去的最多的社区图书馆,爱静阁图书馆。 |
这里的图书馆很能反映社区的经济条件,因为图书馆就是用当地纳税人的钱来修建和维护的。我去过伦敦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其实称之为图书室更妥当一些。仅仅是商场里的一个大房间而已。伦敦的华人相对较少,所以根本没有中文书籍。当时颇为失望,如果说我对多伦多有眷恋,60%都是因为图书馆的丰富的华文书籍资源,因此,我对伦敦从一开始就有些抵触的情绪。最近几个月接连去了多伦多东边的几个图书馆,都是财力雄厚的象征——万锦的新图书馆,有很多独立阅读空间和很大的儿童区;背靠树林的布鲁克林的图书馆新楼,整幢楼就是一座绿色环保建筑;Port Perry的新图书馆,坐落在湖边,风景绝佳处。前几日去了多伦多东北边的一个小镇,老街上一半的商铺都关闭了,路口见到图书馆所在的一个老建筑,那幢楼几乎是那条街上最有气势的建筑,里面的读者多是花白头发的老人,从书到书架都有些老旧了,虽然维护得很好,但是仍然有些没落的感觉。
![]() |
万锦的新图书馆,儿童区除了各种玩具,还有很多书。 |
![]() |
布鲁克林图书馆后面就是树林,看一会儿书,散一下步,悠哉乐哉~ |
![]() |
Uxbridge图书馆在一个历史建筑里 |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图书馆,儿童区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建的图书馆里玩具更多一些,也更新一些。虽然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是相对隔离的儿童区常常有些吵闹,一方面是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图书馆也鼓励大人给孩子朗读,甚至每周都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朗读活动。
隔离阅读空间也是新建图书馆的特色,用落地玻璃隔开的单间不算大,可以一个人在里面静静地看书,也可以2-3人在里面工作或有些小喧哗。Port Perry图书馆的隔离空间都在湖边,我想,看着落地玻璃外的湖面,会不会忘记手里的书本?如果是在上海,估计常年满座吧,呵呵。
还书是很方便的事情,就近找一家还了即可。即使图书馆已经关门,门口有还书口,拉开来,把书放进去,关上,再打开,书已经掉进去了。这个功能并不只是好在还书方便,借书也方便,逛街时遇到图书馆就能进去逛一圈,有看中的就借出来,不担心还书时还要再跑一趟。
图书馆也举办很多活动,有读书会,也有阅读活动,都是针对社区的亲民/亲子活动。有时也会放映电影,没有什么预告,去了碰上了,就看一会儿。
所以图书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交场所,常常听到朋友说带小孩去图书馆消磨一下时间,或谁家的小孩放学后自己去图书馆做完作业再回家,或谁家的老人去图书馆看新出的港台杂志/报纸了。住在万锦的朋友更是去得勤,因为那个图书馆在社区中心里,走廊对面就是羽毛球场和游泳馆,后面还有小孩子的室内游乐室,在那里消磨大半天完全没问题。
除了看得见的图书馆,它的网上系统也还很发达。尤其当我体验到加拿大网上银行系统的简单功能后,更觉得图书馆走到了银行的前头。
在网上系统里,你除了可以检索图书外,还可以要求将你所要书籍递送到你指定的图书馆,然后自取即可。遇到热门图书,就要排队等候,莫言获奖的第二天,我上网找到了《檀香刑》,结果已经有十多个人排在我前面了,我等了不少时间才收到图书馆的递送到达通知邮件,而且我后面还有二十多人在排队。遇到这种情况,这本书就没法续借了,所以我仍然“在读”《檀香刑》。
续借图书也是自己在网上系统里操作,每本书可以续借两次,每次两周。如果有其他人申请该书的递送服务,就不能续借了。畅销书和杂志原本就只能借出7天,且不能续借。公共资源,大家分享,倒也合理。
如果有书到期,网上系统会提前两天自动发提醒邮件,原来觉得不是个大不了的功能,现在觉得很重要,尤其是借的书里有杂志有畅销书有一般书籍有光碟时。
网上系统里面有针对电纸书和平板电脑的借阅功能,我没试过,不好说。安卓和苹果系统都可以,这里卖的各种电纸书都能用于借阅。每次可以下载最多15本电子书/杂志/有声读物,和纸质书一样可以续借2次,到期后自动删除。不过资源不是太丰富。但这无疑是图书馆与时俱进的行动,纸质书虽然早晚要输给电纸书,但是图书馆仍然有存在的理由。
图书馆还藏有很多老照片,在网上系统里检索到后可以放大了看,还能点击下载,当然图书馆里提供印刷品,估计是卖的吧,这个没试过。
![]() |
在网上系统里找到一张1952年的多伦多公车照片 |
想来上海图书馆也肯定进步了很多,见过古人拍的浦东图书馆的照片,万象更新。上图也常常有高品质的讲座,这是让人羡慕的事情。我走来走去,落脚的都是有书香的城市,这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