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根的守灵夜》读者分享会
昨天是周日,于是早早的翘了班赶去长宁图书馆参加了这个活动。咦,为什么周日还要上班?诸位就不要追究了,也只有吊丝周日还要去上班的。本吊本来没时间去这种地方凑热闹,可是放眼周围,一帮人开口足球、闭口网游,永远像大脑未完全发育的十五六岁少年,没有精神追求。你要和他们谈谈乔伊斯,好比航海家要从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恰好欧冠多特蒙德有个罗伊斯,只差一个字,是条天然的苏伊士运河。但我跟你赌一块钱,不出三句话,话题又会扯到《帝国时代3》,或者沉默。
刚好下午2点半,电梯直达8楼,我诚惶诚恐地赶到现场,才发现这里并不需要验明身份,也无须读者证,甚至不用报名,哪怕你刚从工地上搬砖回来,没换衣服,戴着安全帽亦可施施然入场,也许旁人还赞叹这是行为艺术。本吊头一回参与这样的雅集,份外激动,莫名感觉自己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眼前的三个嘉宾,只认识一个陈子善;虽然我压根未读过《芬尼根的守灵夜》,更没钱买这本近800多页的书。
仔细打量了四周,来听讲的读者年龄层次不齐,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世故的中年男人,当然更不乏文艺女青年,想必惯例会有一部分是遵师命来捧场的,无可厚非。其中的一位女子,年纪似乎很轻,五官轮廓深刻而分明,鼻梁高挺,一双明眸,如钱锺书所谓的“政治家的大话”,总之有一种文艺少女的梦幻气质。可惜她坐得太靠前,只有偶尔回头才能看到脸。
整个讲座持续两个小时,主讲者准备充分,提供了不少信息。大凡所谓的谈话,内容丰不丰富尚在其次,关键是口才。现场主持人的反应极为敏捷,语调、措辞游刃有余,场面控制驾轻就熟,不得不感慨,有时候你肚子里有多少货并不重要,你能倒出多少货才是本事。戴从容教授提到她翻译时,人在美国,除去教书,剩下的时间都在译乔伊斯,平时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盖底特律如同一切典型美国城市,掌灯时分店铺悉数关门大吉,街头人影全无,只剩公交上两三黑人出没,几同鬼城。比起中国的大城市,太阳下山才是一天的开始。每次晚班下班都能看到街上成双捉对的散步,地铁上满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的男女,愈是周末愈见拥挤。就是这样的地方,后面有读者还在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出一个乔伊斯?主持人很不屑地表示,每次交流都有人提这种问题,真是浮躁。我以为,中国不是出不了大师,即使有大师,按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忌才的小人倾巢而动,势必除之而后快。从屈原、孙膑、司马迁以降历代迫害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等到有才能的人都不敢冒头了,然后又有人出来鬼哭狼嚎说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啊!去年莫言得了一个诺奖,不知有多少人昨天还在控诉中国百年无诺奖的血泪史,泪痕未干,今天摇身一变加入谩骂诋毁的批判大军,历声质疑莫言的水平,甚至评委的水平,仿佛瑞典人颁给中国的不是荣耀而是炸药。
读者提问环节历来是让有表演欲的人果断出位的时刻。有的问题中规中矩,有的喜欢三句话不离“能指”、“所指”等术语,滔滔不绝地聊起了现代和后现代。鄙人向来很反感诗歌,我以为喜欢文学的人已经是废物了,痴迷诗歌简直是无药可救。我对自己无一点诗意的细胞感到庆幸。艾略特的诗哪怕一辈子不碰也未必是种遗憾。之前瞥见前排就坐的一位男士,包里揣着一本戴教授07年出的《自由之书 <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书里密密麻麻的划线和批注,想是此人有备而来。果然他提了一个蓄谋已久的问题,说爱尔兰人民和中国人民很相似,历史上都遭到迫害,为何中国没有同等级别的作品涌现出来?眼见三位嘉宾迟迟不上钩——哦不是回答,这位男士收起了鱼竿——哦不是公文包,一只手提着赠送的礼品袋,神不知鬼不觉地退场了。
提问到一半,前排一个老人恍然大悟:哦,乔伊斯是爱尔兰人。爱尔兰,英国……那英格兰就是爱尔兰……不,是苏格兰……我开始感到脑子乱作一团乱,尽管最后主持人还给大家留了一个提问的机会,我实在没什么“智商高”的问题可问的,也不好意思为了区区一个礼品袋,硬是浪费大家宝贵的回家时间,随手抄起雨伞作鸟兽散。
走出图书馆,外面大风大雨下得正酣,我突然遗憾起来,居然忘了留心那个五官深刻的女孩走掉没有。猛然又想起,其实之前可以开微信或者微博,搜索周边的人……
刚好下午2点半,电梯直达8楼,我诚惶诚恐地赶到现场,才发现这里并不需要验明身份,也无须读者证,甚至不用报名,哪怕你刚从工地上搬砖回来,没换衣服,戴着安全帽亦可施施然入场,也许旁人还赞叹这是行为艺术。本吊头一回参与这样的雅集,份外激动,莫名感觉自己提升了一个档次。虽然眼前的三个嘉宾,只认识一个陈子善;虽然我压根未读过《芬尼根的守灵夜》,更没钱买这本近800多页的书。
仔细打量了四周,来听讲的读者年龄层次不齐,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世故的中年男人,当然更不乏文艺女青年,想必惯例会有一部分是遵师命来捧场的,无可厚非。其中的一位女子,年纪似乎很轻,五官轮廓深刻而分明,鼻梁高挺,一双明眸,如钱锺书所谓的“政治家的大话”,总之有一种文艺少女的梦幻气质。可惜她坐得太靠前,只有偶尔回头才能看到脸。
整个讲座持续两个小时,主讲者准备充分,提供了不少信息。大凡所谓的谈话,内容丰不丰富尚在其次,关键是口才。现场主持人的反应极为敏捷,语调、措辞游刃有余,场面控制驾轻就熟,不得不感慨,有时候你肚子里有多少货并不重要,你能倒出多少货才是本事。戴从容教授提到她翻译时,人在美国,除去教书,剩下的时间都在译乔伊斯,平时几乎没有娱乐活动。盖底特律如同一切典型美国城市,掌灯时分店铺悉数关门大吉,街头人影全无,只剩公交上两三黑人出没,几同鬼城。比起中国的大城市,太阳下山才是一天的开始。每次晚班下班都能看到街上成双捉对的散步,地铁上满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的男女,愈是周末愈见拥挤。就是这样的地方,后面有读者还在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出一个乔伊斯?主持人很不屑地表示,每次交流都有人提这种问题,真是浮躁。我以为,中国不是出不了大师,即使有大师,按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忌才的小人倾巢而动,势必除之而后快。从屈原、孙膑、司马迁以降历代迫害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等到有才能的人都不敢冒头了,然后又有人出来鬼哭狼嚎说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啊!去年莫言得了一个诺奖,不知有多少人昨天还在控诉中国百年无诺奖的血泪史,泪痕未干,今天摇身一变加入谩骂诋毁的批判大军,历声质疑莫言的水平,甚至评委的水平,仿佛瑞典人颁给中国的不是荣耀而是炸药。
读者提问环节历来是让有表演欲的人果断出位的时刻。有的问题中规中矩,有的喜欢三句话不离“能指”、“所指”等术语,滔滔不绝地聊起了现代和后现代。鄙人向来很反感诗歌,我以为喜欢文学的人已经是废物了,痴迷诗歌简直是无药可救。我对自己无一点诗意的细胞感到庆幸。艾略特的诗哪怕一辈子不碰也未必是种遗憾。之前瞥见前排就坐的一位男士,包里揣着一本戴教授07年出的《自由之书 <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书里密密麻麻的划线和批注,想是此人有备而来。果然他提了一个蓄谋已久的问题,说爱尔兰人民和中国人民很相似,历史上都遭到迫害,为何中国没有同等级别的作品涌现出来?眼见三位嘉宾迟迟不上钩——哦不是回答,这位男士收起了鱼竿——哦不是公文包,一只手提着赠送的礼品袋,神不知鬼不觉地退场了。
提问到一半,前排一个老人恍然大悟:哦,乔伊斯是爱尔兰人。爱尔兰,英国……那英格兰就是爱尔兰……不,是苏格兰……我开始感到脑子乱作一团乱,尽管最后主持人还给大家留了一个提问的机会,我实在没什么“智商高”的问题可问的,也不好意思为了区区一个礼品袋,硬是浪费大家宝贵的回家时间,随手抄起雨伞作鸟兽散。
走出图书馆,外面大风大雨下得正酣,我突然遗憾起来,居然忘了留心那个五官深刻的女孩走掉没有。猛然又想起,其实之前可以开微信或者微博,搜索周边的人……
千上万下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瘦身与致富
- 六祖与永嘉禅师的对话
- 秘塔AI「今天学点啥」使用评测 (1人喜欢)
- 剧情对话
- 中年焦虑的性别密码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